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國學常識精粹 趙文彤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國學常識精粹 趙文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文彤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常識
  • 百科全書
  • 趙文彤
  • 中國文化
  • 曆史文化
  • 知識讀物
  • 文化普及
  • 精粹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盛德偉業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13010
商品編碼:2999453425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國學常識精粹

定價:48.00元

作者:趙文彤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3010

字數:

頁碼:3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國學常識精粹》以國學的實用性、趣味性為齣發點,精選瞭民風禮俗、朝堂常識、天文曆法、傳統藝術、經典古籍、考古探秘等12個闆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言簡意賅的闡述,嚮讀者傳播國學的精華,令讀者方便、輕鬆、快捷地掌握和運用基本的國學常識,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

目錄


章 中國人必知的民風禮俗
第001課 古人真的是“一夫多妻製”嗎?
第002課 古代有成人禮嗎?
第003課 古代如何行拜禮和揖禮?
第004課 古代人的貞操觀是什麼樣子的?
第005課 何為古代“三從四德”?
第006課 古代何為“三綱五常”?
第007課 “舞龍舞獅”的習俗是怎麼産生的?
第008課 古時排行的稱謂是怎樣的?
第009課 古代的傢訓是如何産生的?
第010課 古人起名有哪些忌諱?
第011課 “男左女右”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第012課 “七齣”指的是什麼?
第013課 “孝悌”指什麼?應該如何行“孝悌”?
第014課 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第015課 “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何而來?
第016課 過年貼春聯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第017課 本命年為什麼有紮紅腰帶之說?
第018課 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第019課 “五福臨門”接的是哪“五福”?
第020課 傢譜是怎麼産生的?
第021課 拜年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第022課 十二生肖的來曆是什麼?
第023課 十二生肖對應的時辰是怎麼來的?
第024課 “上巳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
第025課 古代對不同年齡的人是如何稱謂的?
第026課 古人佩戴寶劍的習慣是緣何而來?
第027課 封禪這種禮儀是怎麼來的?
第028課 古代的婚姻為何有“三書六禮”之說?
第029課 元宵節為什麼有“賞燈”的習俗?
第030課 中國古代有多少鬼節?
第031課 鼕至祭天是為何?

第二章 中國人必知的古代朝堂
第032課 “皇帝”一詞是怎麼來的?
第033課 “九五之尊”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第034課 “陛下”一詞是怎麼來的?
第035課 “宰相”在朝廷裏是多大的官?
第036課 皇帝的墳墓因何被稱為“陵”?
第037課 “九品中正製”是怎樣選官的?
第038課 古代公堂上為什麼常見“明鏡高懸”的匾額?
第039課 皇帝有哪些特定稱謂?
第040課 縣官老爺的辦公地為什麼叫“衙門”?
第041課 “朝廷”一詞是怎麼來的?
第042課 皇帝的女婿為什麼叫“駙馬”?
第043課 古代的“三公九卿”是什麼樣的官職?
第044課 唐代的“九寺”指的是什麼?
第045課 “三省六部”是什麼樣的製度?
第046課 “國子監”為什麼是古代高的學府?
第047課 “翰林院”為什麼被稱為“皇傢學府”?
第048課 何為“唐代五監”?
第049課 “達魯花赤”是什麼官職?
第050課 “內閣大學士”是什麼樣的官?
第051課 明朝的“東廠”和“西廠”是什麼機構?
第052課 “錦衣衛”是怎麼産生的?
第053課 故宮為何又被稱作“紫禁城”?
第054課 “宗人府”有哪些職責?
第055課 “大明律”是一部什麼樣的律法?
第056課 古代的“軍機處”有哪些職能?
第057課 監生和貢生分彆是什麼職位?
第058課 清朝的“上書房”是什麼地方?
第059課 清朝的“總理衙門”是什麼樣的機構?
第060課 從清朝的“頂戴花翎”如何看齣官位品級?
第061課 遼代官員為什麼分為“南麵官”和“北麵官”?

第三章 中國人必知的天文曆法
第062課 “正月”一詞是怎麼來的?
第063課 《春鞦》中“有星孛入於北鬥”是怎麼迴事?
第064課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
第065課 “三正”指的是什麼?
第066課 《甘石星經》為什麼被譽為天文學著作的先祖?
第067課 “啓明星”和“長庚星”指的是哪一顆星?
第068課 農曆十二月為什麼又叫“臘月”?
第069課 《太初曆》是什麼時候製定的?
第070課 “渾天”是一種什麼學說?
第071課 古代關於“黑子”的早記錄是在什麼時候?
第072課 “十二星次”是什麼意思?
第073課 《天文誌》和《五行誌》是關於什麼的記載?
第074課 《大明曆》的製定有什麼意義?
第075課 “日晷”是怎樣計時的?
第076課 我國早測量子午綫長度的人是誰?
第077課 日曆是怎麼來的?
第078課 我國早的觀星颱是哪一座?
第079課 各地的“鼓樓”都是怎麼來的?
第080課 《大衍曆》的製定有什麼意義?
第081課 “分野”指的是什麼?
第082課 古人測觀天象的儀器有哪些?
第083課 《授時曆》是一部怎樣的曆法?
第084課 “天乾地支”是什麼意思?
第085課 《夏小正》是什麼曆法?
第086課 “二十八星宿”是怎麼來的?
第087課 黃曆“和”皇曆“有什麼不同?
第088課 “太歲紀年法”是怎麼迴事?
第089課 “陽曆”和“陰曆”分彆是因何而定的?
第090課 月亮為何有“朔、望、晦”和“上、下”弦之說?
第091課 “四季”和“月份”還有哪些彆稱?
第092課 我國古代主要的紀年法有哪些?

第四章 中國人必知的醫學常識
第093課 《黃帝內經》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第094課 中國現存早的藥物學專著是哪一部?
第095課 “神醫”扁鵲有哪些醫學成就?
第096課 古代哪位醫學傢被稱為“醫聖”?
第097課 華佗因何被稱為“外科鼻祖”?
第098課 孫思邈為什麼被稱為“藥王”?
第099課 宋慈為什麼被尊稱為“法醫學之父”?
00課 李時珍除瞭《本草綱目》外還有哪些著作?
01課 《本草綱目》為什麼被稱為藥物“百科全書”?
02課 《四部醫典》是誰編著的?
03課 “經絡”指的是什麼?
04課 我國部臨床急救手冊是什麼?
05課 我國現存早的骨傷科著作是什麼?
06課 “中醫八綱”指的是什麼?
07課 中醫分為哪些流派?
08課 中醫稱“堂”是怎麼來的?
09課 中醫裏麵說的“人身三寶”指的是什麼?
10課 中醫上說的“邪氣”和“正氣”分彆指什麼?
11課 中醫界為什麼有“杏林”之稱?
12課 醫生在古代都有哪些彆稱?
13課 “藥膳”是怎麼一迴事?
14課 古代的醫院叫什麼?
15課 “懸絲診脈”是真的嗎?
16課 “任督”二脈怎麼“打通”?
17課 “五髒六腑”說的是什麼?
18課 古代有女醫生嗎?
19課 “懸壺濟世”是怎麼迴事?
20課 世界上早的醫學校是什麼?
21課 我國早的病曆源於何時?
22課 我國有哪些藥材之鄉?

第五章 中國人必知的傳統藝術
23課 漢字的五種主要書法字體是什麼?
24課 我國曆史上的“書聖”是誰?
25課 “癲張醉素”說的是誰?
26課 “顔筋柳骨”說的是誰?
27課 “秦書八體”指的是什麼?
28課 “永字八法”說的是什麼?
29課 古代的琵琶麯有哪些?
30課 古代的古箏麯有哪些?
31課 “燕樂”是一種怎樣的樂麯?
32課 《溪山琴況》是一部什麼著作?
33課 《樂律全書》是怎樣的著作?
34課 工尺譜是怎麼來的?
35課 “百戲之祖”說的是哪個麯種?
36課 川劇是怎麼“變臉”的?
37課 “百戲之源”說的是哪一麯種?
38課 “梨園行”之稱源於哪個朝代?
39課 古代十大悲劇都有哪些?
40課 古代十大喜劇都有哪些?
41課 中國畫有哪三大畫種?
42課 顧愷之為何有“虎頭三絕”之稱?
43課 “十八描”說的是什麼?
44課 古代哪位畫傢有“畫聖”之稱?
45課 哪位君王有“書畫皇帝”之稱?
46課 “揚州八怪”都有誰?
47課 “江南三大名樓”是哪三座?
48課 北京的四閤院有哪些特點?
49課 古代民居有哪些特點?
50課 古代的皇傢園林有哪些?
51課 蘇州園林因何“甲江南”?

第六章 中國人必知的曆史政治
52課 “堯舜禹禪讓”是怎麼迴事?
53課 曆史上位治理黃河水患的人是誰?
54課 夏朝的建立者是誰?
55課 史上第二個世襲製王朝是怎麼建立的?
56課 “宣王中興”是怎麼迴事?
57課 “春鞦相”說的是誰?
58課 商鞅為何有“法聖”之稱?
59課 “三傢分晉”是怎麼迴事?
60課 秦始皇是如何統一六國的?
61課 秦二世是怎麼登上皇位的?
62課 “立子殺母”是怎麼迴事?
63課 “光武中興”是怎麼迴事?
64課 漢武帝有哪些成就?
65課 王莽是怎麼得到帝位的?
66課 曹魏代漢是怎麼迴事?
67課 諸葛亮為什麼被譽為“韆古良相”的典範?
68課 楊堅如何開創瞭隋唐的黃金時代?
69課 唐朝的開國皇帝是誰?
70課 “玄武門之變”是怎麼迴事?
71課 唐太宗李世民有哪些成就?
72課 “陳橋兵變”是怎麼迴事?
73課 “紹興議和”是怎麼迴事?
74課 名將嶽飛有哪些成就?
75課 元朝是由誰建立的?
76課 明朝是由誰建立的?
77課 明成祖硃棣有哪些成就?
78課 張居正為何有“萬曆首輔”之稱?
79課 “平定三藩”是怎麼迴事?
80課 乾隆皇帝有哪些成就?
81課 “戊成變法”為何又叫“百日維新”?

第七章 中國人必知的經典古籍
82課 《道德經》為何被稱為“萬經”?
83課 《戰國策》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84課 三言二拍是什麼樣的著作?
85課 十三經包括哪些著作?
86課 古代浪漫主義戲麯的代錶作是什麼?
87課 《菜根譚》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88課 《世說新語》為什麼被稱為“名士的教科書”?
89課 古代完備的樂府歌辭著作是什麼?
90課 我國部編年體通史是什麼?
91課 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的著作是什麼?
92課 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錶作是什麼?
93課 現存早的史書是什麼?
94課 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之作是什麼?
95課 《夢溪筆談》為何有古代百科全書之稱?
96課 《文心雕龍》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97課 我國現存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
98課 古代流行的散文選本是什麼?
99課 古代傑齣的兵書著作是什麼?
第200課 古代部白話章迴小說是什麼?
第201課 《聊齋誌異》有哪些藝術成就?
第202課 《山海經》是一部怎樣的著作?
第203課 兒童啓濛必讀之作是什麼?
第204課 古代科舉考試的著作有哪些?
第205課 我國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什麼?
第206課 我國部紀傳體通史是什麼?
第207課 我國部紀傳體斷代史是什麼?
第208課 我國部長篇章迴體曆史小說是什麼?
第209課 我國部長篇神魔小說是什麼?
第210課 清代小說之作是什麼?

第八章 中國人必知的思想學術
第211課 “萬物類象”說的是什麼?
第212課 “天理人欲”是關於什麼的論述?
第213課 如何能做到“心無外物”?
第214課 “性三品”說的是什麼?
第215課 “天人閤一”是一種怎樣的學說?
第216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齣自哪裏?
第217課 “捨生取義”是什麼意思?
第218課 如何纔能做到“寡欲”?
第219課 “儒傢五常”說的是什麼?
第220課 “立功、立德、立言”是什麼意思?
第221課 “剋己復禮”的主旨是什麼?
第222課 “獨善與兼濟”指的是什麼?
第223課 “上行下效”說的是什麼?
第224課 “王道與仁政”是一種怎樣的主張?
第225課 如何做到忠孝兩全?
第226課 “君權神授”說的是什麼?
第227課 “大一統”的觀念是如何産生的?
第228課 “魏晉風度”說的是什麼?
第229課 “存天理,滅人欲”是一種怎樣的思想?
第230課 “經世緻用”是一種怎樣的思潮?
第231課 怎樣做到“無為而治”?
第232課 “庖丁解牛”有何養生之道?
第233課 “法”“術”“勢”說的是什麼?
第234課 “法後王”是一種怎樣的政治理念?
第235課 “閤縱連橫”是一種怎樣的政策?
第236課 “不戰而屈人之兵”說的是什麼?
第237課 “非攻”是一種怎樣的軍事主張?
第238課 “尚賢”與“尚同”說的是什麼?
第239課 “外化而內不化”說的是什麼?
第240課 “民不畏死”是一種怎樣的觀點?

第九章 中國人必知的國學典故
第241課 “居安思危”是怎麼來的?
第242課 “伯牙絕弦”是怎麼迴事?
第243課 “不學無術”說的是誰?
第244課 “窮兵黷武”指的是誰?
第245課 “滄海桑田”一說齣自哪裏?
第246課 “眾怒難犯”是怎麼迴事?
第247課 “草木皆兵”的典故齣自哪裏?
第248課 “以人為鑒”說的是哪位帝王?
第249課 “東道主”一說是怎麼來的?
第250課 “遠交近攻”的策略是誰提齣來的?
第251課 “爾虞我”之說是怎麼來的?
第252課 “功人功狗”指的是什麼?
第253課 “百步穿楊”說的是誰?
第254課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的是誰?
第255課 “多多益善”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第256課 “為虎作倀”一說是怎麼來的?
第257課 “投筆從戎”說的是誰?
第258課 “韆金買骨”是怎麼迴事?
第259課 “雞鳴狗盜”齣自哪裏?
第260課 “結草銜環”指的是什麼?
第261課 “孺子可教”說的是誰?
第262課 “金龜換酒”是怎麼迴事?
第263課 “孟母三遷”是為何?
第264課 “南柯一夢”是怎麼迴事?
第265課 “奇貨可居”說的是什麼?
第266課 “請君入甕”是什麼意思?
第267課 “喪傢之犬”的典故齣自哪裏?
第268課 “退避三捨”說的是什麼?
第269課 “望梅止渴”是怎麼來的?
第270課 “狡兔三窟”齣自什麼典故?

第十章 中國人必知的軍事常識
第271課 我國古代十大兵書有哪些?
第272課 有部軍事教科書之稱的是哪部著作?
第273課 “三十六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第274課 “元帥”一詞是怎麼來的?
第275課 “將軍”一詞是怎麼來的?
第276課 秦國的軍功爵分為哪些等級?
第277課 烽火颱是怎麼來的?
第278課 “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
第279課 劍為什麼被稱為“短兵之祖”?
第280課 被稱作“百兵之膽”的是哪種兵器?
第281課 “百兵”說的是哪種兵器?
第282課 我國古代的軍職製度是怎樣的?
第283課 緻使夏朝滅亡的戰役是什麼?
第284課 漢武帝是如何反擊匈奴的?
第285課 奠定秦國一統天下的戰役是什麼?
第286課 “閤縱連橫”是一種怎樣的軍事策略?
第287課 被譽為“中華勇士”的將領是誰?
第288課 劉邦“還定三秦”是怎麼迴事?
第289課 漢武帝時的“漠北之戰”取得瞭怎樣的結果?
第290課 被稱為飛將軍的將領是誰?
第291課 被稱為“大隋鐵帽子王”的是哪位將領?
第292課 娘子軍一說是怎麼來的?
第293課 “白江之戰”是一次怎樣的戰役?
第294課 “唐滅厥之戰”是怎麼勝的?
第295課 唐朝將領薛仁貴有哪些主要功績?
第296課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是怎麼迴事?
第297課 “安南阮惠之戰”是怎樣打響的?
第298課 古代的虎符是用來乾什麼的?
第299課 古代的兵役製度是什麼樣的?
第300課 古代作戰能力強的兵種是什麼?
第301課 八旗子弟是怎麼劃分的?

第十一章 中國人必知的民族地理
第302課 史上四次民族大融閤分彆是什麼?
第303課 苗族的形成有著怎樣的傳說?
第304課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第305課 高山族是怎麼來的?
第306課 朝鮮族是怎麼來的?
第307課 “五嶽”分彆說的是哪裏?
第308課 我國的佛教四大名山分彆在哪裏?
第309課 十大曆史名關都在哪兒?
第310課 “天府之國”一稱是怎麼來的?
第311課 四大道教名山分彆在哪裏?
第312課 古代四大書院都在哪兒?
第313課 “五嶺”指的是哪兒?
第314課 古代“四大古鎮”說的是哪兒?
第315課 我國“四大名刹”都在哪兒?
第316課 “三十六郡”製是怎樣劃分的?
第317課 “十三刺史部”是怎麼來的?
第318課 “開元十五道”是怎樣的疆域規劃製度?
第319課 宋朝的行政規劃是怎樣劃分的?
第320課 元朝的行政區劃是怎樣的?
第321課 明朝的行政區劃是怎樣的?
第322課 清朝時期的行政區域是怎樣的?
第323課 我國的十大古都分彆是哪裏?
第324課 古代“中原”指的是哪裏?
第325課 古代“西域”指的是哪裏?
第326課 黃河為什麼被稱為“母親河”?
第327課 “颱灣”一稱是怎麼來的?

第十二章 中國人必知的考古探秘
第328課 古墓中的神秘“墓毒”是什麼?
第329課 “華夏都”說的是哪裏?
第330課 有“長江文明之源”之稱的遺址是哪裏?
第331課 我國的三大古建築群分彆是什麼?
第332課 中山王鼎的發現有何曆史意義?
第333課 被稱為“世界農業文明曙光”的遺址是哪個?
第334課 哪個遺址有“中國早的古城”之稱?
第335課 有“綠洲古國”之稱的遺址是哪個?
第336課 長信宮燈為什麼被稱為“中華燈”?
第337課 石鼓文為何有“石刻之祖”之稱?
第338課 世界上發現大的青銅器是什麼?
第339課 蓮鶴方壺是什麼時期鑄造的?
第340課 金縷玉衣是怎麼製作的?
第341課 “陶文”是一種怎樣的文字?
第342課 哪個古跡被譽為世界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第343課 被譽為“東方盧浮宮”的古遺跡是什麼?
第344課 仰韶文化有什麼代錶性?
第345課 大汶口文化有何曆史意義?
第346課 紅山文化有著怎樣的生産方式?
第347課 哪個時期的文化被稱為彩陶發展的鼎盛期?
第348課 尼雅遺址是關於哪個古國的記載?
第349課 曾侯乙墓因何被稱為“音樂史上的曠世奇觀”?
第350課 遼上京遺址在哪裏?
第351課 迄今發現古老的岩畫在哪裏?
第352課 秦始皇陵為何建在驪山?
第353課 牛河梁遺址坐落在哪裏?
第354課 古代青花瓷器的燒製中心在哪兒?
第355課 “大地灣”是什麼時期的遺址?
第356課 “天下陵”在哪裏?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國學常識精粹》:
  現代人難免對古人的“一夫多妻製”産生疑問和不解,一夫多妻於情於理都不能說得通,難道古代法律也允許這個製度嗎?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搞清楚妻和妾的區彆。妻,是通過相關嫁娶禮節明媒正娶的女子,《漢語詞典》對於妾的解釋為“舊時男人娶的小老婆”,可見明媒正娶和小老婆肯定不是同一概念,俗話說“娶妻納妾”,夫與妾並非閤法配偶,所以說中國古代其實是“一夫一妻多妾製”。
  早在氏族社會,妾隻是氏族首領女兒齣嫁時的陪嫁,通俗地說屬於女奴的一種,後來窮苦傢庭齣身的女子為生活所迫,為妾的比較多。妾在傢庭中身份比較卑微,雖然也為傢庭男子生兒育女,但卻永遠不能享受“妻”的待遇,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為“妻”的女子傢庭齣身都是比較高的,這是為妾的女子望塵莫及的,由此可見妾在當時傢庭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更有甚者,把妾隻作為戰敗國奉獻的禮品。
  《榖梁傳》載“毋為妾為妻”,指的就是為妾的女子沒有資格扶正為妻,若妻子去世瞭,男子即便有再多的姬妾也屬於無妻者,要另尋嫡妻。
  妾在當時社會隻是一個代錶和稱號而已,對於當朝天子、皇親圍戚這些權位顯赫之人來說,“伎”“婢”“姬”,無一不是妾的灰色縮影,每個華貴高尚的名目背後都有一群在痛苦中掙紮的女子。
  第002課古代有成人禮嗎?
  中同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有關成人禮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文字的産生時期。古人“二十而冠”,20歲以前則垂發,稱為髫。《後漢書·伏湛傳》記載:“髫發厲誌,白首不衰。”李賢注:“髫發,謂童子垂發也。”古代男子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錶示成年。可見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彆為“加冠”“加笄”。
  “冠禮”是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的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男子束發,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後則標誌著進入成年。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其實冠跟後代的帽子形狀很不一樣,冠並不像現在的帽子那樣把頭頂全罩住,而是有個冠圈,上麵有一根不寬的冠梁,從前到後覆在頭頂上。冠的作用也跟現在的帽子不同:主要是為把頭發束縛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禮記·冠義》說:“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悌、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
  “笄禮”是古代女子到瞭成年時舉行的盤發捅笄(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錶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後來女子到瞭成年又叫“及笄”“笄年”。其形式是把原來垂在腦後的總發或總角盤至頭頂,梳成發髻並用笄將之同定下來,但不戴冠。行笄禮,標誌這個女子已經成年,可以齣嫁瞭。《儀禮·士婚禮》中雲:“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鄭玄注:“笄,婦之禮,猶冠男也。”
  ……

序言



中華文脈,韆年迴響:一本探索中國古典智慧的指南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塑造瞭我們獨特的民族精神與思維方式。它博大精深,內容包羅萬象,從儒釋道三傢思想的智慧結晶,到詩詞歌賦的婉轉低語;從琴棋書畫的雅趣傳承,到節日習俗的民俗風情;從古代建築的恢弘壯麗,到服飾禮儀的精緻考究,無不展現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與生活智慧。本書並非僅僅是對這些文化符號的簡單羅列,而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對民族根脈的迴溯,一次對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的迴響的尋覓。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窗口,去瞭解、去感悟、去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我們相信,理解傳統,纔能更好地把握現在,開創未來。在這本指南中,您將踏上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與先賢對話,與經典共鳴,領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一、思想的殿堂:儒釋道與百傢爭鳴 中華思想的基石,奠定於“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時期。本書將帶您走進這思想碰撞的盛世,探尋各傢學說的精髓。“儒傢”的仁愛、禮義、中庸,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道德倫理與社會秩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至今仍是人際交往的圭臬;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為後世政治治理提供瞭重要啓示。 “道傢”的自然無為、順應天道,又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視角。“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經》的玄妙哲理,引導我們迴歸本真,體悟生命的本源;莊子“逍遙遊”的想象力,帶我們掙脫俗世的束縛,感受心靈的自由。 “佛教”的慈悲、智慧、因果輪迴,在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深度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禪宗的“頓悟”,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産生瞭深遠影響,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念,至今仍為許多人所推崇。 除瞭儒釋道,本書還將簡要介紹墨傢的“兼愛非攻”,法傢的“依法治國”,以及其他諸子百傢的重要思想,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古代思想圖譜,理解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瞭中華文明深厚的思想底蘊。 二、文學的瑰寶:詩詞歌賦與散文經典 文學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中國古典文學,特彆是詩詞歌賦,以其高度的凝練和豐富的意境,贏得瞭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書將帶您領略“詩經”的質樸真摯,“楚辭”的浪漫奇詭,“漢賦”的華麗鋪陳。 唐詩,作為中華詩歌的巔峰,我們怎能錯過?李白的“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杜甫“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仁者胸懷;白居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纏綿;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奉獻。這些詩篇,不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情感的共鳴。 宋詞,以其婉約細膩,抒發瞭更個人化的情感。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曠達;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愁緒;辛棄疾“莫等閑,白瞭少年頭,空悲切”的慷慨激昂。 除瞭詩詞,本書還將介紹中國古代散文的經典篇章。從諸子散文的議論性,到唐宋八大傢——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的文章,他們繼承瞭古文運動的傳統,文風各異,但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文筆,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讀者將能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學纔情與審美趣味。 三、藝術的殿堂:琴棋書畫與器物之美 “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四藝,它們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 “古琴”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其音色沉靜悠遠,蘊含著“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廣陵散》、《流水》等名麯,不僅是音樂的瑰寶,更是承載著曆史與文化的故事。 “圍棋”被譽為“國粹”,它蘊含著深奧的戰略思想和哲學智慧。棋盤上的黑白子,如同陰陽兩極,變化萬韆,考驗著棋手的智慧與布局能力。 “書法”不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人格的展現。“用筆、用墨、結體”的講究,以及不同書體(篆、隸、楷、行、草)的風格,都反映瞭書寫者的學養與性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飄逸灑脫,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繪畫”方麵,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都形成瞭獨特的風格和技法。水墨的暈染,寫意的勾勒,都追求“以形寫神”,展現齣自然的意趣和生命的靈動。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吳道子的“吳帶當風”,都代錶瞭中國繪畫藝術的高峰。 此外,本書還將介紹中國古代的陶瓷、玉器、青銅器、絲織品等,這些器物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是承載著曆史、工藝和審美的藝術品,它們無聲地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 四、生活的智慧:民俗風情與節日慶典 中華傳統文化並非僅存在於書本與藝術之中,更深深地融入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本書將帶您走進豐富多彩的中國民俗世界。 “節日慶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的喜慶祥和,元宵節的燈火闌珊,清明的慎終追遠,端午的紀念屈原,中鞦的闔傢團圓,重陽的登高望遠,每一個節日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豐富的生活習俗。它們不僅僅是時間的標記,更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寄托和文化傳承的載體。 “婚喪嫁娶”、“生辰禮儀”等人生大事,都遵循著一套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儀式。這些儀式,體現瞭傢族觀念、社會倫理和對生命的尊重。 “飲食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從八大菜係的烹飪技藝,到各地的特色小吃,再到茶文化、酒文化,都展現瞭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服飾文化”如漢服、旗袍等,不僅是穿著的衣物,更是曆史的見證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它們的設計、材質、款式,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建築藝術”如故宮的宏偉,園林的精緻,民居的特色,都體現瞭中國人對空間、自然與和諧的理解。 五、傳承的使命:古籍經典與文化遺産 中國傳統文化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如何認識、理解、傳承這份寶貴的遺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核心。我們將簡要介紹《四書五經》、《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典古籍,它們是中華文明的思想源泉和曆史寫照。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當代社會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如何通過教育、交流、創新,讓這些古老的智慧繼續閃耀光芒? 本書的目標是成為讀者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位忠實嚮導,帶領您穿越曆史的塵埃,觸摸文明的溫度,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每一位讀者都能發現自己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連接,都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守護和傳承這份屬於全人類的寶貴財富。這本書,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度巡禮,一次對民族精神的一次虔誠緻敬,一次對未來發展的一次深刻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總覺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有點空虛,刷短視頻帶來的即時滿足感轉瞬即逝,留下的隻有一種莫名的焦慮。我越來越渴望抓住一些更紮實、更經久不衰的東西來充實自己,而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最好的“定海神針”。我挑選這本書,也是抱著一種“迴歸本源”的心態。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其對“生活美學”和“處世哲學”的闡述。比如,古代文人是如何品茶、插花、焚香的?他們麵對睏境時,是如何運用儒傢或道傢的思想進行自我調適的?這些貼近日常生活的智慧,往往比那些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論更有助於我們改善當下的生活狀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智慧的傳遞。如果它能幫我找到一種更從容、更有韻味的生活方式,哪怕隻是提供瞭一些思路和啓發,那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書本本身的價格。我更傾嚮於看到那些能引導我反思自我、提升性情的內容,而不是單純的知識點羅列。

評分

我其實對傳統戲麯和民間藝術的知識瞭解得比較少,這部分內容往往在大型文化普及讀物中被簡單帶過,顯得非常單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有所突破,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昆麯、京劇的核心特點,或者剪紙、刺綉中的文化內涵。這些鮮活的、流動的文化遺産,比那些陳舊的碑文記載更能激發我的興趣。如果能清晰地梳理齣這些藝術門類是如何從曆史中走來,並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緊密結閤的,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應該隻停留在“文”的層麵,更應該觸及到“藝”的層麵,讓讀者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我希望作者在描述這些藝術形式時,能加入一些現代學者或藝術傢的獨到見解,讓這些古老的知識煥發齣新的光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實的陳述上,這樣纔能真正吸引年輕一代去關注和喜愛我們的文化寶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那種水墨暈染的背景,配上蒼勁有力的書名字體,一下子就讓人覺得挺有文化底蘊的。我當時在書店看到它,第一感覺就是“嗯,這應該是一本能讓人靜下心來讀的書”。其實我平時對傳統文化瞭解得不算多,也就是零星知道一些皮毛,但總覺得心裏有個缺口,想係統地補一補。拿到手裏掂瞭掂,分量感十足,翻開目錄,章節劃分得還算清晰,從儒釋道到詩詞歌賦,從禮儀風俗到曆史典故,涵蓋的範圍確實挺廣的。我特彆喜歡那種能讓人瞬間穿越迴古代的感覺,希望這本書能幫我搭建起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而不是那種零散的碎片信息。我期望它在講解晦澀難懂的概念時,能用更貼近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去闡述,畢竟文化傳承下來,適應新的傳播方式也很重要。如果能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圖或者曆史場景復原圖,那就更完美瞭,畢竟“圖文並茂”總是比純文字堆砌要來得生動有趣得多,能極大提高閱讀的沉浸感。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預示著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希望能真正做到“百科”二字的名副其實,而不是徒有虛名,淺嘗輒止。

評分

從排版和印刷質量來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考究的。現在的書籍印刷水平差異很大,有些精裝書拿在手裏反而覺得很廉價。我希望這本書的用紙厚實,裝訂牢固,因為我打算把它當作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甚至可能會在書頁邊緣做筆記的工具書。細節決定成敗,尤其對於這種“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清晰的字體和閤理的行距至關重要,長時間閱讀眼睛不會感到疲勞。另外,我注意到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在引用古代文獻時,常常齣現錯字、斷句不當或者注釋缺失的問題,這對於一本宣稱是“精粹”的權威讀物來說是緻命的硬傷。我非常期待作者和編者在校對和引用方麵能做到精益求精,確保每一個引文、每一個典故的準確無誤,這樣讀者纔能真正信賴這本書所提供的知識體係的嚴謹性。對我來說,一本好的工具書,其物理質量和內容的準確性同等重要。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主要還是衝著“常識精粹”這幾個字去的。我需要的不是那種深奧到需要查閱大量參考書纔能理解的學術著作,而是那種能讓我跟朋友聊天時能信手拈來,或者在看古裝劇、讀名著時能立刻明白典故來龍去脈的“即戰力”知識。我尤其關注它對一些基礎概念的界定是否準確,比如“仁義禮智信”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側重點變化,或者不同學派對同一曆史事件的解讀差異。一本好的常識普及讀物,它的語言風格必須是既權威又不失親切感的。我最怕的就是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的敘述,讀起來像是在背誦,時間一長就容易放棄。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在梳理這些浩如煙海的傳統知識時,能像一位耐心又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把復雜的體係用最精煉的語言錶達齣來,做到“深入淺齣”。如果能在每個知識點後麵附帶一個“小貼士”或者“拓展閱讀”,那就太棒瞭,能方便我進行針對性的深入學習,讓這本書成為一個高質量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