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达尔文告诉你,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定价:29.9元
作者:(比)马克内利森 孙远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99700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进化论如何决定你选择人生伴侣??
★你好坏!“拥有“黑暗三性格”的男人,能够比乖男孩更容易得到异性青睐。”
★你更坏!“如果有女孩看上那些‘黑暗三性格’男孩,就说明她们的曾曾曾祖母也应如此。”
★集科学与诙谐于一体的两性专栏文集
★达尔文教你用进化论分析人类的36个行为问题
★戴上进化论的眼镜观察这个世界,其实人类很有趣
★对进化论的全新解读,促进了进化论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推荐链接:
href='#' target='_blank'>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href='#' target='_blank'>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
href='#' target='_blank'>别再为小事抓狂:爱情篇
href='#' target='_blank'>别再为小事抓狂:女人篇
内容提要
集科学与诙谐于一体的两性专栏文集:
男人为什么会出轨?
男人为什么总喜欢年轻的妹子?
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为什么男人怎么都带不来孩子?
……
男与女之间永远有无法跨越的种族矛盾,无论怎样安慰自己或是给对方找借口,似乎都无济于事。实际上,这种矛盾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之前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能解释人类起源之谜,更能解决现代男女的心理问题。本书收集了36个困扰男女的绝世难题,又用进化论和诙谐的文字一一破解,让你惊讶于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想象不到的奇葩问题,同时也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幸福感。
目录
作者介绍
马克内利森(MarkNelissen)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行为生物学教授,也是比利时的国际行为生物学理事会代表。其教授的课程包括“人类行为:行为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生物人类学”及“动物福利”等。内利森经常撰写与本业相关的日志,广受欢迎,《安特卫普报》评价他说:“马克内利森大大促进了进化论思想在荷兰语人口中的传播。”
文摘
临睡之前……
“瞧一瞧内心的小鹿吧,就在临睡之前,看一看从日出到日落,有没有什么给它带来丝毫危险。”那个穿着粉色蓬蓬裙的苗条女孩站在灯光绚烂的舞台上朗诵这首诗,一边念还一边娇羞地扭着腰。她把那些词——对她而言也许仅仅是些发音——熟练地背了下来,根本没去在意诗的内容。黑暗中,我四排的邻座小声对他妻子说:“又是些无聊的、老掉牙的玩意儿。”那位妻子接过话茬儿:“什么呀,哪里老掉牙了,别乱说话。”虽然我没做声(大厅里要保持安静),但觉得她说得没错。比利时安特卫普女诗人爱丽丝娜含一百年前写的诗,你可以去争论诗的质量,不过其中包含的可远不止“无聊”。
我想对邻座说,我们应该时不时回头看看自己做过些什么,可又不想打断那个蓬蓬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一切都安好吗?有没有给小鹿“带来丝毫危险”?只有保持距离,我们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位先生,您说不是吗?这样我们就能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而避免将来再次发生。我想劝那位先生好好花时间来思考,其中的关键是:保持的距离看事物。
没错,保持的距离!如果你总是闷头做事,就无法分析出犯错的原因,更别提理解它们了。有时候我们得先睡上一晚,而这一晚可不是白睡的,先生,您说呢?
我在心里对他说,谁有勇气像分析别人的错误那样客观地分析自己走错的路,就能避免错误再次出现,而且还会感到很惬意。认识自己的错误不仅不会造成什么伤害,而且还很有好处。我在黑暗中看了看邻座,他也飞快地瞄了我一眼,那双眼睛好像在说:“牧师先生,您还是管好自己分内的事吧。”我不好意思地把目光转向舞台,女孩还在朗诵:“我有没有让一只眼睛哭泣,让石板迷离;有没有对无爱的人,说上一两句爱的箴言……”嗯,看来邻座还是有道理的。不过,爱丽丝娜含的那些词句倒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开头,让我继续说下去。
我要说的不仅仅是犯下的错误和走错的路,我们还应该时常近距离地观察观察自己的其他行为,这也很有好处,可以对自己了解得更透彻;不去管事情大小,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做或者偏偏不做某些事情,生活就会变得更有趣。人类是一个有趣的物种,值得好好观察。倘若一个外星人看关于地球人行为的纪录片,会看上瘾的。人类就是这么有意思,只是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因为我们是当局者,总在戏中,所以才看不到。一个演员在表演时,是欣赏不了那美丽的场景的。就像舞台上那个苗条的女孩也看不到自己的害羞是多么可爱,在她眼前的,只有一个漆黑的大厅。再强调一次,保持的距离很关键。这种距离指的不是睡上一晚,而是一种眼镜。我们要戴上它,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就好像夜视镜,或者我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个可以透视别人衣服的玩意儿。
我说的眼镜并不是科幻产物,它真的存在,而且还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功劳。这位先生的作品和观点也因此有了价值,在生物学界内外随处可见。他教会我们有生命的事物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又是如何一代接着一代改变的。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由此产生了进化。达尔文看到的世界跟所有人看到的一样,只是他有一副眼镜,能看到并理解的东西比常人更多。他把这副眼镜当作礼物送给了我们,今天我们自己也能学会观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看着这个富有生命力的世界,就像在看一部有趣的3D电影。如果你看看演员表,那就更有趣了——我们自己也在其中!难道戏到收场时我们已经不属于这个真实的世界了吗?还是先放下这个场景,找张躺椅坐下,去看看我们自己的行为吧,“就在临睡之前”。
我向您保证,这不是一部沉重的学术作品。临睡前谁都不喜欢看沉重的电影。所以我把这本书定位为轻松、好读、容易消化的读物,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故事讲出来。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对科学施加暴力,从而背弃学术作品,而是想把故事分篇讲出来,以便读者阅读。我们将和达尔文一起,徜徉于人类行为的风景中,时而在这儿摘一朵小花,时而在那儿掰一根树枝。故事有大有小。有时候很小,比如人说话时为什么要把胳膊交叉在胸前;有时候很大,是一些泛泛的问题,比如,跟生下来的时候相比,你还是同一个人吗?人为什么会死?我把所有故事都有意识地丢到一起,从一朵小花跳到一根树枝,后再跳回去。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想法先是无序地出现在我们脑袋里,接着思考便开始了。这本书也一样。我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这本达尔文主义文集来理解思考的方法。
书中有些故事不成系统序列,读者们可以交叉阅读。有些先前提及的话题在后文会重复出现,所以,把每篇故事单独读懂还是很有必要的。
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不同地点或不同环境中。当想法在我脑袋里出现时,就会像个弹簧一样催促我写下来。这篇序言是我在法国南部的沙滩上用苹果手机打出来的,兴许您还能嗅到沙子的味道。有时候我坐在火车里,双手在召唤下提起笔,有时候在露天咖啡馆或宾馆里,不过大多还是在开会的时候。
地点和环境的多样化其实很容易解释:作为一个行为生物学家,不论我走到哪儿,都会对人类及其行为产生兴趣。大街上,公车里,还有超市里,我都睁大双眼,寻找素材。素材倒是很多,这不是什么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我要控制住自己,不能每次都受其诱导,去“解剖”人们的行为。我必须时不时让自己也让您安静一下,用不着立马“开膛破肚”。
这本书里的故事之前以的形式发表在科学月刊《黎明女神》(Eos )旗下的网站上。很感谢罗夫斯赫尔斯和雷诺特冯贝克两位先生提出把文章集结成册的建议。能够为一本推崇通俗科学的杂志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倍感荣幸。科学前进的速度连光速都嫉妒,也正因此,大众才越来越不了解科学,这很可惜。虽然科学故事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它们真的非常有趣。《黎明女神》杂志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品味科学故事的机会。
创世以来,人类的行为总是现身纸上,却很少被研究。宗教、政治、哲学……纸上总写着什么事该做,什么事又不该做。“行为”并没有被视为某个物种特有的、具有生物功能的系统,而是由人类创造并规定出来的。人类具备理性,高于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随着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的行为是独立存在的,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拿来研究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本身。行为成了人类的一部分,可是人类的精神却被当作指引,因为人是理性的,优于其他生物,其精神远高于地球万物。幸好,如今我们有了行为生物学,它的研究角度更为广泛、现实,提出了“世间万物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的问题。达尔文给了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工具。我将试图就此展开叙述,希望您把每个故事作为一天的结束,就在临睡前读一读。一个接一个,一晚接一晚,就能把自己的本质看得更清楚,从而了解真正的自我。我祝愿您的这次人类行为风景之旅旅途愉快。
我把这本书的题目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塞给了邻座。他问:“也是爱丽丝娜含的?”我说:“不是的,是……嗨,算了。”只见他面无表情地盯着那张皱巴巴的纸。这时,粉色蓬蓬裙姑娘深深鞠上一躬,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她的要求——看一看自己内心的小鹿已经完成,而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马克内利森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最初基于书名产生的那些“八卦”预设。我原本以为它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关于“坏男人吸引力”的表面现象分析上,但实际上,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且严谨的框架来解释这种现象背后的进化心理学基础和社会建构影响。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坏”等同于“不道德”,而是用一种更中性的视角去剖析某些行为模式是如何在特定环境压力下被选择和强化的。其中关于“风险感知与吸引力阈值”的章节,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伴侣选择中的“不理性”倾向。作者巧妙地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与现代都市情感博弈相结合,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带有一种黑色幽默般的荒诞感。这种将硬核科学与柔软人性无缝对接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变坏”,而是在教你如何“看清”人性运作的底层逻辑,这比任何恋爱技巧都来得宝贵。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振奋又略感不安的。振奋在于它提供了如此清晰、逻辑自洽的分析工具,让我们得以穿透情感迷雾,看到事物本质;不安则来自于,当你看清了某些真相后,你会发现自己曾经对世界的许多简单化认知都需要被颠覆和重构。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极其扎实,他的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如急流般一泻千里,充满了力量感和说服力;时而又像深潭般沉静内敛,引人深思。我特别喜欢他偶尔穿插进去的哲学思辨,这些思辨将纯粹的社会现象提升到了关乎“存在”和“选择”的层面,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本普通的心理学读物。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你既可以把它当成一本解密两性关系奥秘的通俗读物来享受阅读的快感,也可以把它作为一本严肃的社会观察报告来深入研究。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完成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训练,大脑被彻底激活,并且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一种全新的、带着些许清醒的疏离感去重新审视。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对照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景,这本书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照亮了许多我过去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互动细节。比如,某些社交场合中,一个人无意间流露出的那种“掌控感”或“边界感模糊”的行为,在以往可能被简单归结为“性格问题”,但在作者的解读下,立刻有了一个更具解释力的模型。这种即时性的“顿悟”体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参与感,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批判和分析既有模式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出路”,他并未倡导盲目效仿,而是强调个体在理解了这些驱动力之后,如何建立更具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选择权。这本书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生物本能、社会规范还是个体经验——都咬合得天衣缝合,让人很难找到反驳的空隙,它提供的是一种理解世界运行的底层代码,而非表面的操作手册。
评分读完前三分之一,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擅长设置“钩子”,每当我觉得自己似乎要抓住某个核心论点了,他总能迅速地通过一个极其生动的案例或者一个看似突兀却又引人深思的小故事来打断我的预判,然后把我带入一个更深、更复杂的情境之中。这不像很多社会学书籍那样,上来就是大段的理论堆砌,读起来像啃干面包,这本书更像是吃一顿精心准备的分子料理,口感层次丰富,充满了惊喜。比如他分析某种特定“男性特质”在特定社交场合下的“有效性”时,他引用的那些跨文化的小典故,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而且,他的语言风格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生活智慧,像是邻家那位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既有洞察力,又不失人情味。这种娓娓道来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人类本能驱动力极其深刻的理解,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被说服了。对我这种喜欢在阅读中不断被挑战认知的人来说,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灵魂,那种带着一点点狡黠和不羁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了。我本来就是个对心理学和两性关系有点好奇心的人,看到这个标题,再结合这封面散发出的那种“禁忌的诱惑感”,立马就决定要把它带回家。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也挺讲究,不是那种廉价的胶印感,摸起来有种温润的触感,这点小细节真的能提升阅读体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出的那种毫不矫饰的坦率,他似乎并不想用那些虚伪的道德说教来粉饰太平,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一些我们平时心照不宣,但又不敢大声讨论的现象摆在了台面上。这种开门见山的姿态,让我感觉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碰撞,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好,行距和字号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总而言之,光是拿到手和翻阅前几页的感受,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敢说真话,而且说得很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