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

满28包邮 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山海经
  • 经典古籍
  • 中华文化
  • 历史地理
  • 神话传说
  • 包邮
  • 满28
  • 图书
  • 文学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8693065
商品编码:300093508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

定价:38.0元

作者:(汉)刘歆 ; 陈默译 注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86930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无障碍阅读精美插图古为今用精装珍藏。

★一部想象力非凡的惊世之作,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珍品。

★以历史上很经典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文学界的新成果,精致、流畅,严格忠实于原著。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倾力打造。所收书目是传统国学中很经典的著作,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释和翻译,认真研究,精雕细琢。

【足本定本精心译注】

本书为精装珍藏版,参照的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尽量做到全面,准确,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阅读又适合收藏的版本。

【精美插图名师描绘】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的阅读,每本书根据内文,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使书增色不少。

【无障碍阅读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书生涩难懂,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每一个难读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做了通俗的译注和点评。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本书的特点是不但对原书做了译注,还以史为鉴,延伸阅读,古今结合,把很多观点引用到现代的生活工作中,让读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印刷精美高端大气】

本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冰白纸,并做了烫金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太阳高端本白胶版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内容提要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是中国文化的珍品,被认为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古地理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物种演化、地理变迁的传奇之作。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在物欲横流、市声喧嚣的现代社会,对于习惯“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它是一片静土,是远古时期极富想象力的惊世之作。通过它诡异的文字与形象的绘画,让我们依稀解读那些或已进化、或已绝迹的远古生命;了解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兽的无穷奥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南山经》作为“五藏山经”的首篇,有着重要的地位。“五藏山经”,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分篇,所记事物按照地区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向北,后到达九州中部。中原地区之外,则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构成《海经》部分内容。有人认为《南山经》也是解密“大荒”四经的钥匙。

《南山经》共有三列山系,即南山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总共四十座山,途经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其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广大区域内的地貌特征、生物矿藏以及各山的祭祀情况,凡山脉、河流、动植物、矿产资源、诸山神及其祭祀仪式,无不应有。

作为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古籍,其中所描述的一些神奇之物,包括凤凰、九尾狐等,影响广泛而深远。列山系山,有吃了不会饥饿的神草祝余,有会吟唱的怪兽鹿蜀,有长着翅膀的鯥鱼。有叫灌灌的鸟,佩戴了可以不受。第二列柜山山系有吃人的猛兽猾褢和蛊雕。第三列天虞山系,有神鸟凤凰,有神木,等等。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②。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③,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④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⑤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丽⑦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无瘕疾⑨。

注释

①(què)山:鹊山。通鹊。②金玉:指未经开采的金属矿物和玉石。③青华:青色的花。华通花。④穀(gǔ):构树,落叶乔木,树体高大,结粉红色的果实,味甜。抗污染,适应性强。木材可制器具,树皮可造纸。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穀,通构。⑤禺(y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⑥狌狌(xīngxīng):猩猩。⑦丽(jǐ):传说中的地名。⑧育沛:一种水生植物,从文中推断可知。⑨瘕(jiǎ)疾:腹中结有肿块的病,即蛊胀病。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类证治裁·肿胀》:“别有蛊胀,因气血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虫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绷急,中空无物也。”

译文

南方列山系叫山山系。山山系的座山叫招摇山,耸立在西海边上,山上有很多桂树,多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青色的花,它的名字叫祝余,吃了它不会感到饥饿。山上有一种树,形状像构树却有黑色的纹理,其光华照耀四方,它的名字叫迷穀,将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白耳朵,能攀缘爬行,也能直立行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健步如飞。丽之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叫育沛的东西,将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①,多棪木②,多白猿,多水玉③,多黄金④。

注释

①堂庭之山: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由东山和西山两座组成,湖南境内。②棪(yǎn)木:一种乔木,果实像苹果,色红可吃。有人认为即君迁,属柿树科。③水玉:也叫水精,即水晶。莹亮如水,坚硬如玉,故名。④黄金:指金矿。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树,有很多白色的猿猴,多产水晶,多产黄色金矿。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①,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②,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

①猨翼之山:应为即翼山。②蝮(fù)虫:传说中的一种毒虫,也叫反鼻虫,颜色红白相间,鼻上有钩刺,重约百斤。虫为“虺”的本字。郭璞《山海经传》注:“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字汇》:“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

译文

再往东三百八十里,叫即翼山。山里有很多怪兽,水里有很多怪鱼,多产白玉,有很多蝮虫和怪蛇,有很多怪树,山势险峻不可攀登。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①,其阳多赤金②,其阴多白金③。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⑥,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⑦。

注释

①杻阳之山:位置不详。杻,同“杽”。《说文》:“械也。”②赤金:铜矿。《史记·平準书》:“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③白金:银矿。④如谣:就像不用伴奏的清唱。⑤鹿蜀:斑马。⑥虺(huǐ)尾:像蛇一样的尾巴。⑦为底:治疗足上的疾病。为,治疗。底,同胝,指脚底的茧。

译文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杻阳山。山的南面多产铜矿,山的北面多产银矿。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马,白色的脑袋,身上的斑纹像老虎,红色的尾巴,发出的叫声像是人在清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把它的毛皮佩戴在身上可以多子多孙。怪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之河。河水里有很多深黑色的乌龟,形状像乌龟,鸟的脑袋,蛇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龟,发出的叫声像劈木头的声音,把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耳聋,还可以治疗脚底的茧。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①下,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③,食之无肿疾④。

注释

①魼(qū):郭璞《山海经传》注:“亦作胁。”魼,通胠,指腋下。②留牛:可能是犁牛。《东山经》说鱅鳙鱼“其状如犁牛”。留、犁音近。③冬死而夏生:冬眠,也叫冬蛰。指一些虫鱼类动物在气温降低时处于昏睡的状态。④肿疾:皮肤肿胀、脓肿之类的病。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柢山,山间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树木。山上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陵,蛇的尾巴,有翅膀,翅膀长在腋下,它的叫声像犁牛,这种鱼的名字叫鯥,冬天蛰伏而夏天苏醒,吃了它的肉就不患痈肿病。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②,自为牝牡③,食者不妒。

注释

①亶爰(dǎnyuán):古山名,具体所指不详。②类: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郭璞《山海经传》注:“类或作沛,髦或作发。”③自为牝(pìn)牡:雌雄一体。指这种动物能够自行。

译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亶爰山,山间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树木,险峻不可攀登。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猫却有头发,它的名字叫类,这种动物可以自行,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妒忌。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①,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②,食之无卧③。

注释

①猼訑(bóyí):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样子像羊,九条尾,四只耳。眼睛长在背上。把它的皮毛穿在身上,就不会畏惧。郭璞《山海经·图赞》说:“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②(chǎngfū):一种鸟名。山海经中有不少似鸡非鸡的鸟类,此为其中之一。③食之无卧:精神亢奋不睡觉。郭璞注云:“令人少眠。”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基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金属矿物,很多怪树。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它的眼睛长在背上,它的名字叫猼訑,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不会恐惧。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鸡,三个脑袋、六只眼、六只脚、三只翅膀,它的名字叫,吃了它就会精神亢奋睡不着觉。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①。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②。有鸟焉,其状如鸠③,其音若呵④,名曰灌灌⑤,佩之不惑⑥。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⑦,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⑧。

注释

①青雘(huò):一种粉红色陶土,赤石脂之类,可用作颜料。《周书》:“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②不蛊:不沾染邪气。蛊,传说中人工培养的一种毒虫。③鸠:斑鸠,一种似鸽子的鸟类。④其音若呵:它的叫声像人在呵斥。⑤灌灌:传说中的一种鸟,肉味鲜美。郭璞《山海经传》注:“或作濩濩。”⑥不惑:不会被迷惑。⑦赤鱬(rú):传说中人面鱼身的动物,有人认为是一种叫儒艮的鱼。一说是鲵鱼,即娃娃鱼。⑧不疥:不生疥疮之类的疾病。

译文

再往东三百里,叫青丘山,山的南面多产玉石,山的北面多产青雘。山里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九条尾巴,它的叫声像是婴儿啼哭,这种动物能吃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不会中蛊毒。山里有一种鸟类,形状像斑鸠,它的叫声像是人在呵斥,名叫灌灌,把它的羽毛佩在身上就不会迷惑。英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水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鱼却有人的面孔,它的叫声像是鸳鸯的叫声,吃了它的肉就不会生疥疮。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注释

①箕尾之山:在今天黄山和天目山附近。②踆:通“蹲”。这里是坐落的意思。

译文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叫箕尾山,山的尾部坐落在东海岸边,山里有很多沙石。汸水从这里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多产白色玉石。

凡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①而龙首。其祠之礼②,毛③用一璋玉瘗④,糈用稌米⑤,一璧稻米⑥,白菅⑦为席。

注释

①鸟身:有的版本写作人身。②其祠之礼:祭祀山神的仪式。③毛:祭祀所用毛物,即猪牛羊犬鸡等禽畜。④用一璋玉瘗:把前面所说的毛物,连同璋、玉各一块埋起来。璋,古代一种玉器,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郭璞《山海经传》注:“半圭为璋。”瘗,埋葬。⑤糈用稌米:祭神的精米用稻米。稌,稻米。⑥一璧稻米:这句话很费解,放在这里很不通顺,被认为是衍文。⑦白菅:一种白色的茅草。郭璞《山海经传》注:“菅,茅属也,音间。”

译文

所有山山系,从招摇山开始,直到箕尾山为止,共有十座山,沿途二千九百五十里。各座山的山神形状都是鸟的身子,龙的脑袋。祭祀山神的仪式是:拿一片璋和一块玉,和前面所用的禽畜一起埋入地下,祭祀神的精米用稻米,用白茅草作为祭神的座席。

序言


1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写了十三首诗,表达了他的畅快之情和愉悦之心,其一为: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可以想象,诗人尽管离开了官场,居住于幽僻的村巷,却也有前来探访的老友,因此留下深深的车辙印痕。在初夏之时,微风阵阵兼有细雨,更添一番田园之间的清新与惬意。作者陪同友人,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在稀疏的树影之下,酌酒而饮,远离了尘世间的污浊,没有了喧闹和干扰,是多么悠然自得。

等到送走了来访的客人,在清幽的草庐之中,一边读“周王传”,一边览“山海图”,所收获的是通晓宇宙的快乐和欣喜。诗歌中的“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叙了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故事;“山海图”则指《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而绘制的图卷。诗人后说,在俯仰之间,凭着这两本书任凭心思驰骋于九州之内,纵览宇宙之间的种种奥妙,难道还不快乐吗?世间怕是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了。

作为一本讲述上古之时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的古籍,《山海经》的内容丰富而神奇,这也是它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凡人们所想听闻、所想识见之珍奇之物,无不有所记载。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金石矿物,神话传说,祭祀仪式,奇病怪症,日月运转,无不间杂有之,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内容广泛。


2

因为内容不够专一,略显庞杂,自古以来对《山海经》一书的性质多有不同看法。西汉刘歆将其看作是地理书,他在《上山海经表》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东汉班固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类,看作是巫卜星相之书。

明朝胡应麟则认为《山海经》是“古之语怪之祖”,把它看作是神怪之类的书。清朝官修《四库全书总目》辩驳了诸家说法和归类,认为“核实定名”,应是“小说之古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可谓巨眼卓识,就其性质及成书来说,这一论断是比较确切的。

《山海经》可以看作是一本巫书,是上古之时的历代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形诸文字,积累而成。远古之时,巫史不分,这些人可以说是早的知识分子,氏族、部落首领的高级顾问。他们主持山川神灵的祭祀,担负文化交流的职责,收集整理奇异之事以积累知识。这就构成了《山海经》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战国时,有人把这些性质相似的资料加以整理,编撰成文,便有了《山海经》这一经世之作。汉代时又经过增删修订,就成了今天的《山海经》文本。

3

现存《山海经》共十八卷,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山经》部分五篇,又称《五藏山经》,即《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其所记述的范围涉及华夏各地,多记山川河流,生物状况以及各地物产和诸山神的祭祀仪式。《海经》部分共十三篇,即《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各四篇以及《海内经》一篇。多记海内外各国奇异事物,也记载了一些神话传说,兼记氏族部落,帝王世系,器物发明创造,等等。

古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是伯益辅助大禹治水经历四方时整理而成,因其内容广泛,包罗万象,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由于各篇形成早晚不一,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所以有学者认为本书是大禹统一后根据各部落首领兼巫师相传材料集体编撰而成。《海外南经》开篇禹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这段话体现了编撰者的思想,可以说明本书是远古至大禹之时,我们的先祖对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和总结。

4

从内容上来看,《山海经》以广博、丰富著称,可以说是远古之时的文化、民俗等知识的汇集。其中所记山川、国民、部族、风俗、生物、矿产、传说等,从侧面反映了上古之时的中原各地以及海内自然和社会的状况。书中所记各地“祯祥变怪之物”,包括图腾、习俗,以及方国和氏族。这些知识只能是各地部落通过不断累积,然后才被整理成书。早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化知识的结构,大凡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重大发明等,均有涉及。

也正是由此,《山海经》为人们了解自然知识和古代巫神祈祷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尤其是《山海经》中所保存的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反映了远古之时先祖与大自然之间的斗争。关于太阳的升降起伏、月亮的圆缺盈亏、四季的寒暑变化等有关自然界的记述,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说明了人类不断探索的勇气。

既然《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写于一时,文字记载疏略简乱,再加上流传时间长,所以,讹误衍脱、增削窜改的情况很多。作为一部普及性读物,借鉴前贤成果的同时,本书在编辑时尽力保持《山海经》文本原貌。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避免繁琐考证,力图简明扼要。译文则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5

《山海经》大约在战国时成书,西汉末年刘秀、刘歆父子校订整理,这些现在都没有原本。本书的版本多,对其所作注释本也有多种。注释本中,早的是东晋郭璞校注《山海经传》、明代杨慎撰《山海经补注》、王崇庆撰《山海经释义(附图)》、清代吴任臣撰《山海经广注》、汪绂《山海经存(附图)》、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今人则有袁珂《山海经全译》、徐显之《山海经探原》、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本子。

《山海经》一书原是有图的,就是前面陶渊明所浏览的《山海经图》,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山海经图》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原图究竟是什么样子,难以确切得知。现在的《山海经》图,大多是明清时期所绘制。

作为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籍,《山海经》由于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书中所记既有地理、物产、神话、巫术等,也有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这也正是《山海经》的奇异特色和独特魅力之所在。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地理博物志,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历来为学者所称道,也为无数读者所着迷。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神话学、民俗学、动物学、植物学乃至天文学的宝库,其价值跨越了时空,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本书所收录的《山海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扇通往中国远古时代精神世界的窗口。在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尚不完全,对自然现象、异域风情、神祇鬼怪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山海经》正是这种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结晶。它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姿态,记录了当时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或者通过口耳相传所了解到的,关于山脉、河流、海洋、矿产、异族、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各种神怪鬼魅的种种信息。 翻开《山海经》,你将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书中所描绘的山脉,并非只是地理上的坐标,它们常常是神灵的居所,是孕育万物的灵气汇聚之地。例如,西山经中记载的“华山”,不仅是中国的五岳之一,更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圣地。东山经、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每一部都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山川画卷,其地理方位、地貌特征、以及隐藏其中的神奇物产,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河流与海洋,在《山海经》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生命的摇篮,是交通的脉络,更是孕育无数神话传说的舞台。黄河、长江等我们熟知的河流,在书中以其古老的名称出现,并常常与治水的神话、河伯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而书中描绘的汪洋大海,更是潜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生物和神秘的岛屿,仿佛是中国版的“亚特兰蒂斯”等待着被发掘。 《山海经》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无疑是其丰富多彩的异兽奇谈。那些形态各异、能力非凡的动物,如长着翅膀的龙、能吞食太阳的怪鸟、行走如风的灵兽,它们不仅仅是作者的虚构,更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界多样性的观察与想象。这些异兽,有些被赋予了祥瑞的象征,有些则代表着凶险的预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而充满活力的神话世界。例如,书中记载的“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著名的神鸟之一,象征着吉祥与太平。而“饕餮”,则成为贪婪的代名词。这些形象,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 除了动物,书中对于奇花异草的记载同样不容忽视。这些植物,许多都拥有神奇的功效,能够疗伤、延寿,甚至是起死回生。它们象征着大自然的慷慨与馈赠,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植物药用价值的朴素认识。这些植物的描述,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植物学知识和医药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山海经》还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国及周边地区存在的各种异族。这些民族的形象、习俗、生活方式,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虽然这些记载可能带有一定的夸张和想象,但它们却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以及古代人们对外来世界的认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些异族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在面对未知时,既有好奇,也有戒备的复杂心理。 神话与传说,是《山海经》的核心魅力之一。书中不仅记录了大量神祇的传说,如创造盘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还包含了各种奇特的祭祀仪式、巫术活动和鬼神崇拜。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宇宙观、人生观的重要依据。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学艺术创作。 此外,《山海经》的地理记述,虽然在现代地理学看来存在诸多不符之处,但其所描绘的地理格局、方位指示,以及对特定地理现象的观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当时已知世界的认知范围和地理理解。虽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苛求一部写于数千年前的著作,但其作为一部古代地理学文献的价值,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本书的编纂,力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排版和注释,让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山海经》的深邃内涵。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山海经》,能够让更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重新认识这部中华文化的瑰宝,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山海经》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一部古代文献的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它告诉我们,世界是如此的广阔而神奇,人类的想象力是如此的无穷无尽。阅读《山海经》,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次对古老文明的致敬。 总而言之,本书所呈现的《山海经》,是一部集地理、神话、博物、民俗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带领您一同走进那个充满神秘与奇迹的远古世界,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传说,去感受那些古老的智慧,去领略那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探索,一次学习,更是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满28包邮”的中华经典藏书,光是冲着这个名字就让人觉得亲切又实在,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在弄堂口的小书摊上淘到的宝贝。我最近终于把手头这本《诗经》啃完了,感触良多。先说装帧吧,它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不像现在很多廉价的印刷品一翻就散架。诗句的排版非常讲究,每首诗的注释都做得详尽又不失文雅,看得出来出版方确实是用心了。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字典式定义,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地理环境来阐述,让我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感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读《诗经》最怕的就是枯燥,但这本书的编校者似乎深谙此道,他们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当时的文化背景小故事,让那些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先民形象一下子鲜活了起来。特别是“伐木”那一篇,读着那些充满力量感的劳动号子,我仿佛都能闻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周代生活场景的时光之门,性价比高到让人觉得买到就是赚到。

评分

最近沉迷于这套“中华经典藏书”里的《论语》,简直是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常常被简化成一些刻板的教条,但读了这本精心校注的版本后,我对“仁”和“礼”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翻译非常到位,它没有采取那种直译到让人读起来晦涩难懂的文风,而是用了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思维习惯的白话文来解释孔子的原意,同时又精准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君子不器”,这本书的注解就特别精彩,它没有直接批判“器”的功用性,而是引导读者思考,人立于世,当追求的是兼容并包的德行,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项技艺的精通。这对我这个在职场上时常感到迷茫的人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适合通勤携带,包里放着一点压力都没有,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来翻阅几页,吸收一些人生的智慧。每次读完,心里都会涌起一种平静的力量,仿佛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纷扰。

评分

我主要买这套书是冲着里面收录的几篇唐宋八大家散文去的,特别是韩愈和柳宗元的作品。收到书后,发现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完全被超出了。它在选材上非常独到,没有选取那些人尽皆知的“课文范本”,而是挖掘了一些相对冷门但文采斐然的篇章,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这本书的纸张选择非常奇妙,它不是纯白的,而是略微偏黄的米白色,这种颜色对长时间阅读非常友好,眼睛不容易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的后附录中竟然有一份简要的古代官职制度介绍和当时的地理简图,这对于理解文章中人物的仕途升迁和文章描写的地域背景,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以前读这些文章,总是要频繁地查阅各种资料,现在一切都整合在一起了,阅读的连贯性极大地提升了。这套书的编辑团队简直是把“一站式服务”做到了极致,体现了对普通读者阅读体验的深切关怀。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典文学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那些古文拗口难懂,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在看风景。但这套“满28包邮”的藏书,尤其是里面的《道德经》,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它采用了大量的留白,每一个章节都给予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感到信息过载。对于老子那些看似玄妙的哲理,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这本书的注释非常克制,它没有过度阐释,而是提供了一两个最贴合原文语境的解释方向,留下了足够的想象和体悟的空间给读者。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在解释“无为”这一概念时所做的努力,它将其描述为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而非消极避世。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凡事都要“争个明白”的处事方式。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冥想,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它不是教你如何行动,而是教你如何存在。

评分

不得不提一下,这套中华经典藏书在细节处理上,真的体现了传统出版的匠心。我最先翻阅的是其中的《孙子兵法》,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厚重的军事理论著作,但拿到手才发现,它的篇幅控制得极好,内容精炼,配图也恰到好处——那些插图都是古代的战阵图或兵器图,线条简练,古朴典雅,绝不花哨。这本书的装订方式采用了线装的简化版,既有古典韵味,又方便现代人平摊阅读,这一点非常贴心。我注意到,书中对兵法中的一些术语,如“奇正”、“虚实”,都有非常清晰的图示化解释,这对于一个对军事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出奇制胜”,而是通过图解的方式,让你理解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奇”,如何布局“正”。读完后,我发现《孙子兵法》的智慧远超战场,它教会我如何在商业谈判和日常决策中保持战略定力,这套书的实用价值超乎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