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山海經—中華經典藏書
定價:38.0元
作者:(漢)劉歆 ; 陳默譯 注
齣版社:吉林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86930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無障礙閱讀精美插圖古為今用精裝珍藏。
★一部想象力非凡的驚世之作,一部內容豐富、風貌奇特的古代珍品。
★以曆史上很經典的著作為底本,準確可靠,兼綜百傢之長,充分反映文學界的新成果,精緻、流暢,嚴格忠實於原著。
《中華經典藏書係列》從立項到齣版,曆時三年,花費大量精力財力,傾力打造。所收書目是傳統國學中很經典的著作,以經典版本為核校底本,進行注釋和翻譯,認真研究,精雕細琢。
【足本定本精心譯注】
本書為精裝珍藏版,參照的原版古籍書,能做足本的絕不刪除,盡量做到全麵,準確,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閱讀又適閤收藏的版本。
【精美插圖名師描繪】
為瞭讓讀者更加清楚明瞭的閱讀,每本書根據內文,繪製瞭大量精美的插圖,使書增色不少。
【無障礙閱讀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書生澀難懂,對原文做瞭準確的翻譯,並對每一個難讀的字詞和難懂的語句做瞭通俗的譯注和點評。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
本書的特點是不但對原書做瞭譯注,還以史為鑒,延伸閱讀,古今結閤,把很多觀點引用到現代的生活工作中,讓讀者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印刷精美高端大氣】
本書封麵采用進口高端冰白紙,並做瞭燙金工藝;內文為瞭讓讀者閱讀更舒服,保護讀者視力,采用太陽高端本白膠版紙;內文用環保大豆油墨印刷,無異味,又充滿書香。
內容提要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是中國文化的珍品,被認為是一部富有神話色彩的古地理書;也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物種演化、地理變遷的傳奇之作。涉及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話、生物、醫學、水利、礦産等方麵內容。在物欲橫流、市聲喧囂的現代社會,對於習慣“快餐式閱讀”的現代人來說,它是一片靜土,是遠古時期極富想象力的驚世之作。通過它詭異的文字與形象的繪畫,讓我們依稀解讀那些或已進化、或已絕跡的遠古生命;瞭解我們的祖先幾韆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獸的無窮奧秘。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南山經》作為“五藏山經”的首篇,有著重要的地位。“五藏山經”,按照南、西、北、東、中的順序分篇,所記事物按照地區由南開始,然後嚮西,嚮北,後到達九州中部。中原地區之外,則有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構成《海經》部分內容。有人認為《南山經》也是解密“大荒”四經的鑰匙。
《南山經》共有三列山係,即南山經、南次二經、南次三經,總共四十座山,途經一萬六韆三百八十裏。其內容主要介紹瞭我國南方廣大區域內的地貌特徵、生物礦藏以及各山的祭祀情況,凡山脈、河流、動植物、礦産資源、諸山神及其祭祀儀式,無不應有。
作為一部充滿神話色彩的古籍,其中所描述的一些神奇之物,包括鳳凰、九尾狐等,影響廣泛而深遠。列山係山,有吃瞭不會飢餓的神草祝餘,有會吟唱的怪獸鹿蜀,有長著翅膀的鯥魚。有叫灌灌的鳥,佩戴瞭可以不受。第二列櫃山山係有吃人的猛獸猾褢和蠱雕。第三列天虞山係,有神鳥鳳凰,有神木,等等。
南山經
《南山經》之首曰山①。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②。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③,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④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⑤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麗⑦之水齣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無瘕疾⑨。
注釋
①(què)山:鵲山。通鵲。②金玉:指未經開采的金屬礦物和玉石。③青華:青色的花。華通花。④穀(gǔ):構樹,落葉喬木,樹體高大,結粉紅色的果實,味甜。抗汙染,適應性強。木材可製器具,樹皮可造紙。分布於我國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穀,通構。⑤禺(yù):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猴。⑥狌狌(xīngxīng):猩猩。⑦麗(jǐ):傳說中的地名。⑧育沛:一種水生植物,從文中推斷可知。⑨瘕(jiǎ)疾:腹中結有腫塊的病,即蠱脹病。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類證治裁·腫脹》:“彆有蠱脹,因氣血鬱痹,久則凝滯不行,腹形充大,中實有物,非蟲即血,非如鼓脹之腹皮綳急,中空無物也。”
譯文
南方列山係叫山山係。山山係的座山叫招搖山,聳立在西海邊上,山上有很多桂樹,多産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青色的花,它的名字叫祝餘,吃瞭它不會感到飢餓。山上有一種樹,形狀像構樹卻有黑色的紋理,其光華照耀四方,它的名字叫迷穀,將它佩帶在身上就不會迷路。山裏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白耳朵,能攀緣爬行,也能直立行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瞭它的肉可以健步如飛。麗之水從這裏發源,然後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種叫育沛的東西,將它佩帶在身上就不會生蠱脹病。
又東三百裏,曰堂庭之山①,多棪木②,多白猿,多水玉③,多黃金④。
注釋
①堂庭之山:洞庭山,位於太湖東南,由東山和西山兩座組成,湖南境內。②棪(yǎn)木:一種喬木,果實像蘋果,色紅可吃。有人認為即君遷,屬柿樹科。③水玉:也叫水精,即水晶。瑩亮如水,堅硬如玉,故名。④黃金:指金礦。
譯文
再往東三百裏,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樹,有很多白色的猿猴,多産水晶,多産黃色金礦。
又東三百八十裏,曰猨翼之山①,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②,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釋
①猨翼之山:應為即翼山。②蝮(fù)蟲:傳說中的一種毒蟲,也叫反鼻蟲,顔色紅白相間,鼻上有鈎刺,重約百斤。蟲為“虺”的本字。郭璞《山海經傳》注:“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字匯》:“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
譯文
再往東三百八十裏,叫即翼山。山裏有很多怪獸,水裏有很多怪魚,多産白玉,有很多蝮蟲和怪蛇,有很多怪樹,山勢險峻不可攀登。
又東三百七十裏,曰杻陽之山①,其陽多赤金②,其陰多白金③。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孫。怪水齣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⑥,其名曰鏇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⑦。
注釋
①杻陽之山:位置不詳。杻,同“杽”。《說文》:“械也。”②赤金:銅礦。《史記·平準書》:“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③白金:銀礦。④如謠:就像不用伴奏的清唱。⑤鹿蜀:斑馬。⑥虺(huǐ)尾:像蛇一樣的尾巴。⑦為底:治療足上的疾病。為,治療。底,同胝,指腳底的繭。
譯文
再往東三百七十裏,叫杻陽山。山的南麵多産銅礦,山的北麵多産銀礦。山裏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白色的腦袋,身上的斑紋像老虎,紅色的尾巴,發齣的叫聲像是人在清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把它的毛皮佩戴在身上可以多子多孫。怪水從這裏發源,然後嚮東流入憲翼之河。河水裏有很多深黑色的烏龜,形狀像烏龜,鳥的腦袋,蛇的尾巴,它的名字叫鏇龜,發齣的叫聲像劈木頭的聲音,把它佩帶在身上就不會耳聾,還可以治療腳底的繭。
又東三百裏,曰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①下,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鼕死而夏生③,食之無腫疾④。
注釋
①魼(qū):郭璞《山海經傳》注:“亦作脅。”魼,通胠,指腋下。②留牛:可能是犁牛。《東山經》說鱅鱅魚“其狀如犁牛”。留、犁音近。③鼕死而夏生:鼕眠,也叫鼕蟄。指一些蟲魚類動物在氣溫降低時處於昏睡的狀態。④腫疾:皮膚腫脹、膿腫之類的病。
譯文
再往東三百裏,叫柢山,山間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山上有一種魚,形狀像牛,棲息在山陵,蛇的尾巴,有翅膀,翅膀長在腋下,它的叫聲像犁牛,這種魚的名字叫鯥,鼕天蟄伏而夏天蘇醒,吃瞭它的肉就不患癰腫病。
又東四百裏,曰亶爰之山①,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②,自為牝牡③,食者不妒。
注釋
①亶爰(dǎnyuán):古山名,具體所指不詳。②類:傳說中的一種動物。郭璞《山海經傳》注:“類或作沛,髦或作發。”③自為牝(pìn)牡:雌雄一體。指這種動物能夠自行。
譯文
再往東四百裏,叫亶爰山,山間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樹木,險峻不可攀登。山裏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貓卻有頭發,它的名字叫類,這種動物可以自行,吃瞭它的肉就不會妒忌。
又東三百裏,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①,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②,食之無臥③。
注釋
①猼訑(bóyí):傳說中的一種怪獸,樣子像羊,九條尾,四隻耳。眼睛長在背上。把它的皮毛穿在身上,就不會畏懼。郭璞《山海經·圖贊》說:“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視之則奇,推之無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②(chǎngfū):一種鳥名。山海經中有不少似雞非雞的鳥類,此為其中之一。③食之無臥:精神亢奮不睡覺。郭璞注雲:“令人少眠。”
譯文
再往東三百裏,叫基山,山的南麵多産玉石,山的北麵有很多金屬礦物,很多怪樹。山裏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羊,九條尾巴和四隻耳朵,它的眼睛長在背上,它的名字叫猼訑,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不會恐懼。山裏有一種鳥,形狀像雞,三個腦袋、六隻眼、六隻腳、三隻翅膀,它的名字叫,吃瞭它就會精神亢奮睡不著覺。
又東三百裏,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①。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②。有鳥焉,其狀如鳩③,其音若嗬④,名曰灌灌⑤,佩之不惑⑥。英水齣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⑦,其狀如魚而人麵,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⑧。
注釋
①青雘(huò):一種粉紅色陶土,赤石脂之類,可用作顔料。《周書》:“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②不蠱:不沾染邪氣。蠱,傳說中人工培養的一種毒蟲。③鳩:斑鳩,一種似鴿子的鳥類。④其音若嗬:它的叫聲像人在嗬斥。⑤灌灌:傳說中的一種鳥,肉味鮮美。郭璞《山海經傳》注:“或作濩濩。”⑥不惑:不會被迷惑。⑦赤鱬(rú):傳說中人麵魚身的動物,有人認為是一種叫儒艮的魚。一說是鯢魚,即娃娃魚。⑧不疥:不生疥瘡之類的疾病。
譯文
再往東三百裏,叫青丘山,山的南麵多産玉石,山的北麵多産青雘。山裏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狸,九條尾巴,它的叫聲像是嬰兒啼哭,這種動物能吃人。吃瞭它的肉就能不會中蠱毒。山裏有一種鳥類,形狀像斑鳩,它的叫聲像是人在嗬斥,名叫灌灌,把它的羽毛佩在身上就不會迷惑。英水從這裏發源,然後嚮南流入即翼澤。水中有很多赤鱬,形狀像魚卻有人的麵孔,它的叫聲像是鴛鴦的叫聲,吃瞭它的肉就不會生疥瘡。
又東三百五十裏,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於東海,多沙石。汸水齣焉,而南流注於淯,其中多白玉。
注釋
①箕尾之山:在今天黃山和天目山附近。②踆:通“蹲”。這裏是坐落的意思。
譯文
再往東三百五十裏,叫箕尾山,山的尾部坐落在東海岸邊,山裏有很多沙石。汸水從這裏發源,然後嚮南流入淯水,水中多産白色玉石。
凡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韆九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鳥身①而龍首。其祠之禮②,毛③用一璋玉瘞④,糈用稌米⑤,一璧稻米⑥,白菅⑦為席。
注釋
①鳥身:有的版本寫作人身。②其祠之禮:祭祀山神的儀式。③毛:祭祀所用毛物,即豬牛羊犬雞等禽畜。④用一璋玉瘞:把前麵所說的毛物,連同璋、玉各一塊埋起來。璋,古代一種玉器,朝聘、祭祀、喪葬時的禮器。郭璞《山海經傳》注:“半圭為璋。”瘞,埋葬。⑤糈用稌米:祭神的精米用稻米。稌,稻米。⑥一璧稻米:這句話很費解,放在這裏很不通順,被認為是衍文。⑦白菅:一種白色的茅草。郭璞《山海經傳》注:“菅,茅屬也,音間。”
譯文
所有山山係,從招搖山開始,直到箕尾山為止,共有十座山,沿途二韆九百五十裏。各座山的山神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腦袋。祭祀山神的儀式是:拿一片璋和一塊玉,和前麵所用的禽畜一起埋入地下,祭祀神的精米用稻米,用白茅草作為祭神的座席。
序言
1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寫瞭十三首詩,錶達瞭他的暢快之情和愉悅之心,其一為: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迴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可以想象,詩人盡管離開瞭官場,居住於幽僻的村巷,卻也有前來探訪的老友,因此留下深深的車轍印痕。在初夏之時,微風陣陣兼有細雨,更添一番田園之間的清新與愜意。作者陪同友人,采摘園中的蔬菜而食,在稀疏的樹影之下,酌酒而飲,遠離瞭塵世間的汙濁,沒有瞭喧鬧和乾擾,是多麼悠然自得。
等到送走瞭來訪的客人,在清幽的草廬之中,一邊讀“周王傳”,一邊覽“山海圖”,所收獲的是通曉宇宙的快樂和欣喜。詩歌中的“周王傳”指《穆天子傳》,記敘瞭周穆王駕八駿遊四海的故事;“山海圖”則指《山海經圖》,是依據《山海經》而繪製的圖捲。詩人後說,在俯仰之間,憑著這兩本書任憑心思馳騁於九州之內,縱覽宇宙之間的種種奧妙,難道還不快樂嗎?世間怕是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情瞭。
作為一本講述上古之時海內外山川異物和神話傳說的古籍,《山海經》的內容豐富而神奇,這也是它的獨特魅力之所在。凡人們所想聽聞、所想識見之珍奇之物,無不有所記載。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金石礦物,神話傳說,祭祀儀式,奇病怪癥,日月運轉,無不間雜有之,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內容廣泛。
2
因為內容不夠專一,略顯龐雜,自古以來對《山海經》一書的性質多有不同看法。西漢劉歆將其看作是地理書,他在《上山海經錶》說:“內彆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東漢班固把《山海經》歸入數術略形法傢類,看作是巫蔔星相之書。
明朝鬍應麟則認為《山海經》是“古之語怪之祖”,把它看作是神怪之類的書。清朝官修《四庫全書總目》辯駁瞭諸傢說法和歸類,認為“核實定名”,應是“小說之古者”。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把《山海經》稱作“古之巫書”,可謂巨眼卓識,就其性質及成書來說,這一論斷是比較確切的。
《山海經》可以看作是一本巫書,是上古之時的曆代巫師把所見所聞通過口耳相傳,形諸文字,積纍而成。遠古之時,巫史不分,這些人可以說是早的知識分子,氏族、部落首領的高級顧問。他們主持山川神靈的祭祀,擔負文化交流的職責,收集整理奇異之事以積纍知識。這就構成瞭《山海經》所依據的原始資料。戰國時,有人把這些性質相似的資料加以整理,編撰成文,便有瞭《山海經》這一經世之作。漢代時又經過增刪修訂,就成瞭今天的《山海經》文本。
3
現存《山海經》共十八捲,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山經》部分五篇,又稱《五藏山經》,即《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其所記述的範圍涉及華夏各地,多記山川河流,生物狀況以及各地物産和諸山神的祭祀儀式。《海經》部分共十三篇,即《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各四篇以及《海內經》一篇。多記海內外各國奇異事物,也記載瞭一些神話傳說,兼記氏族部落,帝王世係,器物發明創造,等等。
古代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齣於唐虞之際”,是伯益輔助大禹治水經曆四方時整理而成,因其內容廣泛,包羅萬象,個人是無法獨立完成的。由於各篇形成早晚不一,非齣於一時一人之手,所以有學者認為本書是大禹統一後根據各部落首領兼巫師相傳材料集體編撰而成。《海外南經》開篇禹曰:“地之所載,六閤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天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這段話體現瞭編撰者的思想,可以說明本書是遠古至大禹之時,我們的先祖對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和總結。
4
從內容上來看,《山海經》以廣博、豐富著稱,可以說是遠古之時的文化、民俗等知識的匯集。其中所記山川、國民、部族、風俗、生物、礦産、傳說等,從側麵反映瞭上古之時的中原各地以及海內自然和社會的狀況。書中所記各地“禎祥變怪之物”,包括圖騰、習俗,以及方國和氏族。這些知識隻能是各地部落通過不斷纍積,然後纔被整理成書。早期巫師的職責,決定瞭他們文化知識的結構,大凡天文、地理、曆史、生物、醫藥、帝王世係及重大發明等,均有涉及。
也正是由此,《山海經》為人們瞭解自然知識和古代巫神祈禱的社會生活提供瞭寶貴資料。尤其是《山海經》中所保存的神話傳說,比如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鯀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反映瞭遠古之時先祖與大自然之間的鬥爭。關於太陽的升降起伏、月亮的圓缺盈虧、四季的寒暑變化等有關自然界的記述,不僅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解釋,也說明瞭人類不斷探索的勇氣。
既然《山海經》不是齣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寫於一時,文字記載疏略簡亂,再加上流傳時間長,所以,訛誤衍脫、增削竄改的情況很多。作為一部普及性讀物,藉鑒前賢成果的同時,本書在編輯時盡力保持《山海經》文本原貌。本著通俗易懂的原則,避免繁瑣考證,力圖簡明扼要。譯文則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
5
《山海經》大約在戰國時成書,西漢末年劉秀、劉歆父子校訂整理,這些現在都沒有原本。本書的版本多,對其所作注釋本也有多種。注釋本中,早的是東晉郭璞校注《山海經傳》、明代楊慎撰《山海經補注》、王崇慶撰《山海經釋義(附圖)》、清代吳任臣撰《山海經廣注》、汪紱《山海經存(附圖)》、畢沅《山海經新校正》、郝懿行撰《山海經箋疏》,吳承誌《山海經地理今釋》。今人則有袁珂《山海經全譯》、徐顯之《山海經探原》、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本子。
《山海經》一書原是有圖的,就是前麵陶淵明所瀏覽的《山海經圖》,但可惜的是,當時的《山海經圖》沒有流傳下來。所以,原圖究竟是什麼樣子,難以確切得知。現在的《山海經》圖,大多是明清時期所繪製。
作為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古籍,《山海經》由於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書中所記既有地理、物産、神話、巫術等,也有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瞭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這也正是《山海經》的奇異特色和獨特魅力之所在。
這套“滿28包郵”的中華經典藏書,光是衝著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親切又實在,感覺就像是小時候在弄堂口的小書攤上淘到的寶貝。我最近終於把手頭這本《詩經》啃完瞭,感觸良多。先說裝幀吧,它采用瞭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不像現在很多廉價的印刷品一翻就散架。詩句的排版非常講究,每首詩的注釋都做得詳盡又不失文雅,看得齣來齣版方確實是用心瞭。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生僻字詞的解釋,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字典式定義,而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地理環境來闡述,讓我對“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畫麵感一下子就清晰起來瞭。讀《詩經》最怕的就是枯燥,但這本書的編校者似乎深諳此道,他們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當時的文化背景小故事,讓那些奔波在田間地頭的先民形象一下子鮮活瞭起來。特彆是“伐木”那一篇,讀著那些充滿力量感的勞動號子,我仿佛都能聞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周代生活場景的時光之門,性價比高到讓人覺得買到就是賺到。
評分不得不提一下,這套中華經典藏書在細節處理上,真的體現瞭傳統齣版的匠心。我最先翻閱的是其中的《孫子兵法》,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厚重的軍事理論著作,但拿到手纔發現,它的篇幅控製得極好,內容精煉,配圖也恰到好處——那些插圖都是古代的戰陣圖或兵器圖,綫條簡練,古樸典雅,絕不花哨。這本書的裝訂方式采用瞭綫裝的簡化版,既有古典韻味,又方便現代人平攤閱讀,這一點非常貼心。我注意到,書中對兵法中的一些術語,如“奇正”、“虛實”,都有非常清晰的圖示化解釋,這對於一個對軍事曆史不太瞭解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齣奇製勝”,而是通過圖解的方式,讓你理解在什麼情況下運用“奇”,如何布局“正”。讀完後,我發現《孫子兵法》的智慧遠超戰場,它教會我如何在商業談判和日常決策中保持戰略定力,這套書的實用價值超乎想象。
評分最近沉迷於這套“中華經典藏書”裏的《論語》,簡直是醍醐灌頂的感覺。我一直覺得,儒傢思想在現代社會常常被簡化成一些刻闆的教條,但讀瞭這本精心校注的版本後,我對“仁”和“禮”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的翻譯非常到位,它沒有采取那種直譯到讓人讀起來晦澀難懂的文風,而是用瞭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思維習慣的白話文來解釋孔子的原意,同時又精準地保留瞭原文的韻味。我記得有一段講到“君子不器”,這本書的注解就特彆精彩,它沒有直接批判“器”的功用性,而是引導讀者思考,人立於世,當追求的是兼容並包的德行,而非僅僅局限於某一項技藝的精通。這對我這個在職場上時常感到迷茫的人來說,無疑是及時雨。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非常適閤通勤攜帶,包裏放著一點壓力都沒有,隨時隨地都能拿齣來翻閱幾頁,吸收一些人生的智慧。每次讀完,心裏都會湧起一種平靜的力量,仿佛能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紛擾。
評分說實話,我對古典文學一直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那些古文拗口難懂,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在看風景。但這套“滿28包郵”的藏書,尤其是裏麵的《道德經》,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它采用瞭大量的留白,每一個章節都給予瞭足夠的呼吸空間,讓人在閱讀時不會感到信息過載。對於老子那些看似玄妙的哲理,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這本書的注釋非常剋製,它沒有過度闡釋,而是提供瞭一兩個最貼閤原文語境的解釋方嚮,留下瞭足夠的想象和體悟的空間給讀者。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在解釋“無為”這一概念時所做的努力,它將其描述為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智慧,而非消極避世。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那種凡事都要“爭個明白”的處事方式。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冥想,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感悟,它不是教你如何行動,而是教你如何存在。
評分我主要買這套書是衝著裏麵收錄的幾篇唐宋八大傢散文去的,特彆是韓愈和柳宗元的作品。收到書後,發現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完全被超齣瞭。它在選材上非常獨到,沒有選取那些人盡皆知的“課文範本”,而是挖掘瞭一些相對冷門但文采斐然的篇章,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這本書的紙張選擇非常奇妙,它不是純白的,而是略微偏黃的米白色,這種顔色對長時間閱讀非常友好,眼睛不容易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書的後附錄中竟然有一份簡要的古代官職製度介紹和當時的地理簡圖,這對於理解文章中人物的仕途升遷和文章描寫的地域背景,起到瞭巨大的輔助作用。以前讀這些文章,總是要頻繁地查閱各種資料,現在一切都整閤在一起瞭,閱讀的連貫性極大地提升瞭。這套書的編輯團隊簡直是把“一站式服務”做到瞭極緻,體現瞭對普通讀者閱讀體驗的深切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