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先秦政治思想史
定價:30.00元
作者:梁啓超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06853149
字數:
頁碼:232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學術思想來到中國,並得到瞭廣泛的傳播,長期束縛國人的思想禁錮得到解放;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清帝遜位,二韆餘年的封建帝製宣告結束,中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社會曆史的新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新時代。
在這個新的時代,隨著海外留學的大力拓進、新學堂的紛紛建立、西學學理的廣泛傳播,各學術領域進入瞭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同時也造就瞭一批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師。這些學術大師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後世學人錶率”之旨,撰著瞭一批對當時及後世的中國學術發展與演進均産生巨大影響的經典學術著作。這些著作反映瞭中國近現代的學術研究成果,全麵展示瞭中國現代學術體係建立及發展過程。這些大師級學人的經典著述,雖經歲月的磨洗,至今仍然璀璨生輝,在諸多學術領域發揮著廣泛影響。
民國初葉處於曆史激變時期的大師級學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受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洗禮,國學功底深厚;同時又接受過西方先進學術思想的熏陶,能夠熟練運用所學西方先進的學術理念和科學方法,研究國是,探求真知;更重要的一點,他們有著嚴謹治學的態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他們令人嘆為觀止的學術成,正是建基於這種種主客觀因素之上的。
目錄
序
序論
章 本問題之價值
第二章 問題之內容及資料
第三章 研究法及本書研究之範圍
前論
章 時代背景及研究資料
第二章 天道的思想
第三章 民本的思想
第四章 政治與倫理之結閤
第五章 封建及其所生結果
第六章 階級製度興替狀況
第七章 法律之起原及觀念
第八章 經濟狀況之部分的推想
本論
章 時代背景及思潮淵源
第二章 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資料
第三章 儒傢思想(其一)
第四章 儒傢思想(其二)
第五章 儒傢思想(其三)
第六章 儒傢思想(其四)(孟子)
第七章 儒傢思想(其五)(荀子)
第八章 道傢思想(其一)
第九章 道傢思想(其二)
第十章 墨傢思想(其一)
第十一章 墨傢思想(其二)
第十二章 墨傢思想(其三)
第十三章 法傢思想(其一)
第十四章 法傢思想(其二)
第十五章 法傢思想(其三)
第十六章 法傢思想(其四)
第十七章 統一運動
第十八章 寢兵運動
第十九章 教育問題
第二十章 生計問題
第二十一章 鄉治問題
第二十二章 問題
第二十三章 結論
附錄 先秦政治思想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先秦政治思想史》:
人類全體文化,從初發育之日起截至西曆十五六世紀以前,我國所産者,視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無遜色。雖然,我國文化發展之途徑,與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趨。故如希伯來人、印度人之超現世的熱烈宗教觀念,我無有也;如希臘人、日耳曼人之瞑想的形而上學,我雖有之而不昌;如近代歐洲之純客觀的科學,我益微微不足道。然則中國在全人類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置耶?日能。中國學術,以研究人類現世生活之理法為中心,古今思想傢皆集中精力於此方麵之各種問題。以今語道之,即人生哲學及政治哲學所包含之諸問題也。蓋無論何時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嘗不歸結於此點。坐是之故,吾國人對於此方麵諸問題之解答,往往有獨到之處,為世界任何部分所莫能逮。吾國人參列世界文化博覽會之齣品恃此。
人生哲學,不在本講義範圍中,且置勿論,專言政治哲學。我國自春鞦戰國以還,學術勃興,而所謂“百傢言”者,蓋罔不歸宿於政治。其政治思想有大特色三:日世界主義,日平民主義或民本主義,日社會主義,此三種主義之內容,與現代歐美人所倡導者為同為異,孰優孰劣,此屬彆問題。要之此三種主義,為我國人夙所信仰,無論何時代何派彆之學者,其論旨皆建設於此基礎之上。此三種主義,雖不敢謂為我國人所單獨發明,然而少亦必為率先發明者之一。此吾所不憚昌言也。
歐洲自十四五世紀以來,國傢主義萌茁發展,直至今次世界大戰前後遂臻全盛。彼所謂國傢主義者何物耶?歐洲國傢,以古代的市府及中世的堡聚為其雛型。一切政治論,皆孕育於此種市府式或堡聚式的組織之下。此種組織,以嚮內團結、嚮外對抗為根本精神。其極也,遂至以仇嫉外人為奬厲愛國衝動之手段。國傢主義之苗,常利用人類交相妒惡之感情以灌概之,而日趨蕃碩。故愈發達而現代社會杌隉不安之象乃愈著。中國人則自有文化以來,始終未嘗認國傢為人類高團體。其政治論常以全人類為其對象,故目的在平天下,而國傢不過與傢族同為組成“天下”之一階段。政治之為物,絕不認為專為全人類中某一區域某一部分人之利益而存在。其嚮外對抗之觀念甚微薄,故嚮內之特彆團結,亦不甚感其必要。就此點論,謂中國人不好組織國傢也可,謂其不能組織國傢也亦可。無論為不好或不能,要之國傢主義與吾人夙不相習,則甚章章也。此種“反國傢主義”或“超國傢主義”的政治論既深入人心,政治實況當然受其影響。以二韆年來曆史校之,得失蓋參半。常被異族,是其失也,我者非久便同化,是其得也。後總決算,所得優足償所失而有餘。蓋其結果常增加“中國人”之組成分子,而其所謂“天下”之內容,日益擴大也。歐洲迄今大小數十國,而我國久已成為一體,蓋此之由。雖然,此在過去為然耳,降及近世,而懷抱此種觀念之中國人,遂一敗塗地。蓋吾人與世界全人類相接觸,不過在近百數十年間,而此百數十年乃正國傢主義當陽稱尊之時代。吾人逆潮以泳,幾滅頂焉。吾人當創巨痛深之餘,曷嘗不竊竊緻怨於先民之詒我感。然而平陂往復,理有固然。自今以往,凡疇昔當陽稱尊之學說,皆待一一鞫訊之後而新賦予以評價。此韆年間潦倒沉淪之超國傢主義——即平天下主義、世界主義、非嚮外妒惡對抗主義——在全人類文化中應占何等位置,正未易言。
……
序言
對於任何一套想要在學術界站穩腳跟的叢書來說,其編輯方針和整體的風格一緻性是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雖然期待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獨特的筆觸和切入角度,但如果這套文叢能夠形成一種整體的“學術氣場”——一種對曆史保持敬畏,對思想保持批判性好奇的精神內核——那麼它就具備瞭長久閱讀和參考的價值。我希望這套叢書不僅僅是零散的優秀論文的堆砌,而是在議題設置、理論框架和論證方式上,能夠展現齣一種自覺的、麵嚮未來的學術關懷。這種關懷,應該體現在它如何提煉和迴應當代讀者對於“我們從何處來”的終極追問上,使得這些跨越時空的研究成果,能夠清晰地迴響在當下的討論之中,而不是成為陳舊的博物館展品。
評分我個人的閱讀偏好,總是傾嚮於那些不太注重錶麵光鮮,而更願意深入挖掘思想史“暗流”的作品。對於這套文叢,我尤其關注其學術規範性和資料的可靠性。學術文叢,說到底,是靠嚴謹的考證和紮實的文獻工作立足的。我期待看到那些長篇纍牘的注腳和詳盡的參考文獻列錶,它們是學者誠實的證明。如果能有作品緻力於挖掘和整理那些鮮為人知的一手資料,比如私人信件、未刊的日記或者早期學術刊物中的爭鳴片段,那就更妙瞭。這些“邊緣”的材料,往往能提供比官方論述更生動、更接近真實曆史現場的視角,幫助我們重建起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他們最終思想成果的贊頌或貶抑上。
評分這套書係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緊,仿佛一下子被拉迴瞭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充滿瞭對曆史深邃的探索欲。我得說,光是“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任何對近現代中國思想史感興趣的同仁眼前一亮。這不僅僅是一套簡單的叢書,它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寶庫,匯集瞭不同學者對那個風雲變幻時期的精闢見解和深入研究。我特彆欣賞這種宏大的視野,它不僅僅關注某一個具體事件或某一個思想傢的隻言片語,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思想譜係,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看看在西方思潮湧入和傳統文化碰撞的劇烈過程中,我們的文化是如何被重塑和自我調整的。這種係統性的梳理,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構建的底層邏輯,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我期待著閱讀其中任何一本,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啓發,去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近代人物和理論,發掘齣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微妙之處。
評分最近翻閱瞭一些關於近現代學術研究的著作,總覺得有些研究過於側重於宏觀的政治敘事,而忽略瞭思想本身的內在張力與演變細節。因此,我非常期待這套文叢能夠填補這一空白。一個優秀的學術文叢,應該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解剖學傢,不僅要認識器官的整體結構,更要能細緻入微地觀察每一個細胞的運作機製。我希望這套書能在考察思想傳播路徑時,能夠深入到不同學派、不同地域知識分子群體的微觀層麵,去探究那些在書齋中醞釀、在講壇上辯論的細枝末節。例如,某個新詞匯是如何被引入並本土化的?某種思潮在跨越地域傳播時,是如何被地方性的文化語境所“過濾”或“重構”的?這些微觀層麵的考察,往往能揭示齣宏大敘事下隱藏的復雜人性與學術掙紮,這纔是真正令人著迷的地方。
評分坦白說,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常常陷入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陷阱,要麼是全盤肯定西學,要麼是抱殘守缺地復古。能真正稱得上優秀的學術成果,必然是那種能夠遊走於對立麵之間,既能深刻理解傳統資源的價值,又能敏銳捕捉外來思想衝擊的銳度。我非常看重這套叢書是否具備這種“對話性”與“調和性”。如果能看到有學者能夠跳齣意識形態的窠臼,以一種更為成熟和包容的視角,去分析那個時代知識精英在“中西之爭”中的真實睏境與創新努力,那無疑是極大的閱讀享受。我希望讀到的不是簡單的“批判”與“繼承”,而是充滿瞭張力的、動態的、甚至略帶悲劇色彩的“創造”過程,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夾縫中為後來的發展奠定基礎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