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谱録类:百菊集谱 9787514918878

四库全书谱録类:百菊集谱 97875149188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史铸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谱录类
  • 百菊集谱
  • 古籍
  • 花卉
  • 植物
  • 绘画
  • 中国古典文化
  • 艺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878
商品编码:300101654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谱録类:百菊集谱

定价:66.00元

作者: 史铸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78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谱録类:百菊集谱》六卷,卷首、补遗各一卷。卷首列举菊的品种160多个。一、二两卷辑录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中所载的菊名和刘蒙、史正志、范成大、沈竞等谱,再加上书作者的新谱,分别标名为洛阳、虢地、吴中、石湖、禁苑及渚州、赵中等品类。第三卷包括种艺、故事、杂说、方术、辨疑、诗话等六个部分。第五卷主要是胡融谱的摘录。第四、六两卷则全是有关菊的辞章诗赋,与园艺学无关。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四库全书谱录类:百菊集谱》 一、 编纂背景与学术价值 《百菊集谱》作为《四库全书》谱录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纂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在集大成的学术风气下,对中国古代与花卉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整理的成果。谱录类书籍,顾名思义,以“谱”和“录”为基本形式,旨在收录、考订、辨析各类事物,尤其在古代,对于动植物、天文历法、地理方物、器具服饰等的研究,谱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菊集谱》的编纂,一方面是对历代以来关于菊花栽培、鉴赏、药用、文学描绘等知识的集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清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赏菊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多以咏菊、画菊为乐,官方也重视对各类物产的记录与研究。因此,《百菊集谱》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菊花知识的需求,更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园艺学、植物学、民俗学、文学史乃至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其学术价值体现在: 1. 文献集成价值:它汇集了零散于各种古籍中的关于菊花的信息,使其得以系统性地保存和流传。对于研究菊花的品种演变、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药用功效等,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2. 考订辨析价值:谱录类书籍往往包含大量的考证工作,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记载进行比较、辨析,力求准确。在《百菊集谱》中,可以窥见当时学者对菊花品种名称、形态特征、栽培方法的细致辨别,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人们对菊花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3. 文化传承价值: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如隐逸、高洁、长寿等。《百菊集谱》通过对菊花的系统性记录,也间接反映了菊花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 4. 地方史研究价值:书中可能包含一些地方性栽培品种的记载,对于研究特定地区的农业发展、物产特色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 核心内容分析 《百菊集谱》顾名思义,其核心内容聚焦于“百菊”,即对菊花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记录与整理。虽然其具体内容可能随着版本的差异有所侧重,但通常会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菊花品种的录载与辨识: 品种名称的收集与考证:这是谱录类书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书中会收录大量菊花的别名、俗名、异名,并尽可能地追溯其正名,区分误称、混淆的名称。例如,对于历史上著名的菊花品种,如“龙船花”、“帅旗”、“黄罗盖”、“锦袍”、“月白”、“魏紫”、“姚黄”等(此处为举例,具体品种以书中记载为准),会详细记录其名称来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称谓变化。 形态特征的描述:对每一个收录的菊花品种,都会进行详尽的形态描述,包括花型(如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的单瓣、重瓣、球状、扁平状、管状等)、花色(红、黄、白、紫、绿、粉、复色等)、花瓣的形状与排列(如舌状瓣、管状瓣、匙状瓣、钩状瓣等)、花心(如盘状、管状、刺状等)、叶片形态(如羽状分裂、全缘、有齿等)、植株高度、茎秆粗细等。这些描述旨在为后人识别和区分不同品种提供直观的依据。 产地与分布的记录:书中会记录不同菊花品种的适宜栽培地区、地理分布以及特产地,这对于了解菊花的地域性品种演化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 菊花栽培技术的传承: 育种与繁殖方法:详细介绍菊花的繁殖方式,如扦插、分株、压条、嫁接等,并说明不同方法的适用季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对于品种的繁育和改良,书中可能也会涉及一些古代的经验之谈。 栽培管理要点:包括土壤的选择与改良(如适应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以及如何配制适宜的培养土)、光照与温度的要求、水分的供给(如“见干见湿”原则、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施肥(如基肥、追肥的选择与时机)、修剪(如摘心、打顶、疏蕾等目的与方法,以促进分枝、整形、促花)等。 病虫害防治:记录古代人们认识到的常见菊花病害(如黄萎病、白锈病、炭疽病等)和虫害(如蚜虫、红蜘蛛、潜叶蝇等),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可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一些传统的药剂防治方法。 3. 菊花的鉴赏与应用: 赏菊的审美标准:描述古代人们赏菊的侧重点,可能包括花色鲜艳、形态优美、花瓣奇特、花期长久、香气浓郁等方面,以及不同品种在这些方面的特点。 菊花的药用价值:收录菊花的药用记载,包括其性味、功效(如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平肝明目等)、主治病症,以及炮制方法和用药剂量。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对传统本草学知识的继承和补充。 菊花的文化意蕴:虽然谱录本身以物为重,但对于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诗词歌赋中的描写、以及与其他文物的关联,也可能有所提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菊花多方面的认知。 三、 结构与体例 《百菊集谱》作为一部典型的谱录类著作,其结构与体例往往遵循一定的规范,以便于检索和阅读: 1. 总目与分目:通常会有一个总的目录,列出全书的卷数和各卷内容。在各卷内部,则会按一定的顺序(如按科属、按花型、按花色、按笔画、按作者、按年代等)编排收录的菊花品种。 2. 条目式记载:每一个菊花品种通常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条目进行记载。条目下一般包含: 正名与别名:明确标注该品种的正式名称,并列出所有已知的别名、俗名、异名。 形态描述:对该品种的各项形态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出处与引证:注明该品种的记载出自何处,引用了哪些前代的文献,以体现其考证的依据。 栽培要点与功效:根据需要,对栽培方法、药用价值等进行阐述。 3. 附录与考证:部分谱录可能会附有相关的图谱(尽管《百菊集谱》可能以文字为主)、序跋、凡例、以及学者们的考证评论,以增强其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四、 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百菊集谱》的出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植物学、园艺学、本草学、民俗学、文学史、以及清代的学术史,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 推动了菊花品种的认知与传播: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记录,使得大量菊花品种的名称、特征得以清晰化,减少了混淆,便于后人的辨识和栽培,也促进了优良品种的传播。 2. 保存了古代的栽培经验:书中记载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积累的智慧结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为后世的植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在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之前,古代的谱录是认识和分类植物的重要依据。《百菊集谱》中的详细描述,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在野外调查和科学分类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支持。 4. 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士大夫阶层的隐逸情怀,到民间百姓的节日习俗,《百菊集谱》在记录菊花的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对美的追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现象。 5. 见证了清代学术的繁荣:作为“四库全书”体系中的一员,它的编纂本身就是清代学术大集成的缩影。通过对这样一本细节丰富的著作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学者严谨的考据方法、博大的学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总而言之,《百菊集谱》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的古籍。它不仅是对一种重要观赏植物的系统性总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科技和生活方式的一面镜子,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园艺书籍相比,《百菊菊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审美的愉悦性。我注意到书中收录了许多极为罕见或已经濒临失传的传统名菊品种,光是这些记录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作者似乎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走访、记录那些隐居山林的民间老艺人,将他们的口述经验和实践成果系统地整理成册,这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书中对“盆景菊”的造型技巧和不同花期的管理办法,描述得极为细致入微,甚至连不同盆器的搭配原则都有所涉及,这在其他普及性的读物中是极少见到的。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如此面面俱到的。这不光是靠书本知识,更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和对菊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本书对于那些致力于复兴传统园艺技艺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灵感源泉。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家的书架,看到这本书时,内心升起一股久违的平静感。现在的出版物大多追求快速消费和即时满足,但《百菊集谱》显然是本着“传世”的目的精心制作的。它的纸张质感非常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墨迹清晰,即便是年代久远的照片和手绘图,也经过了细致的校对和修复,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貌的韵味。我尤其欣赏它对“菊心”——也就是花蕊部分的特写,那种精细到每一层花瓣的排列和颜色渐变的处理,让人叹为观止。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表达。我曾试图在网上搜索一些同类的资料,但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描述,都无法与这本书相提并论。很多网络信息零散且不准确,而这本书将一个庞大的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严密。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地建立起自己菊花知识体系的进阶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它像是一座知识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浩瀚的菊花世界中,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沉下心来,去欣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谱录”类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图大于文,缺乏实质性的指导。然而,《百菊集谱》成功地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和蔼地传授心得。书中对于一些古老品种的考证和溯源,做得尤为出色,让我对菊花的历史文化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品种,追溯起来都有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作者对此的挖掘和阐述,极大地丰富了赏花的乐趣。而且,它不仅仅关注“是什么花”,更关注“如何养好它”。比如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它提供的方案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很多都是基于自然疗法和预防为主的理念,而非单纯依赖化学药剂,这非常符合现代人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翻阅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园艺技术,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感受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是如何通过一朵小小的菊花得以展现的。对于那些追求高品质生活、热衷于慢节奏和深度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阅读书籍时,除了知识内容,也注重作者的“气场”。《百菊集谱》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对菊花的爱,已经超越了爱好本身,融入了生命之中。书中不乏一些充满哲理性的随笔和感悟,这些穿插在技术介绍之间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提升了全书的格调。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菊花在寒冬中孕育来年花期的段落,读来令人心生感慨,对生命周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从基础的种植环境谈起,逐步深入到品种辨识、造型艺术,最后以菊文化和诗词鉴赏作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菊花文化的新读者,也能感到毫不吃力,循序渐进地领略到其中无穷的魅力。它没有用华丽辞藻堆砌,但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读罢全书,我心中的那团对美的追求之火,似乎又被重新点燃了,这才是真正的好书所能带来的价值。

评分

这部《百菊集谱》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对于一个从小就对园艺,特别是菊花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期待已久的宝典。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对菊花的喜爱如此深沉,或许是因为它那份傲霜独立的气质,又或许是因为它千姿百态的形态和馥郁芬芳的香气。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园艺大家的气韵。里面的图谱精细入微,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对园艺新手来说,也能清晰地辨认出各种名菊的特征。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品种的详细描述,不仅有形态上的区别,更有关于其生长习性、适宜土壤和光照条件的详尽介绍,这对于我这个经常苦恼于如何养护珍稀品种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部传承了数代人经验的栽培指南,让人对手中的每一株花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我的小花园里实践一下书中学到的修剪技巧了,那种充满期待和动手的冲动,是阅读其他任何书籍都难以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纸张和油墨上,它承载的是一种对自然、对美的专注和坚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