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

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丽... 编
图书标签:
  • 手工编织
  • 丹麦设计
  • 北欧风格
  • 家居装饰
  • DIY
  • 编织技巧
  • 生活美学
  • 手工艺
  • 丹麦文化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304858
商品编码:3004910227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
  • 作者:(丹)玛丽安·伊萨格|译者:裴丽
  • 定价:49.8
  • 出版社:化学工业
  • ISBN号:978712230485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99
  • 字数:350千字

内容提要

《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是丹麦毛线编 织艺术家玛丽安·伊萨格(MarianneIsager)的原创 设计作品集,作品使用了天然素材毛线,注重材质和 色彩的个性搭配,结合独特新颖的编织方法,展现出 毛线编织的无尽魅力。本书共有外套、套头衫、围巾 等编织作品22件,多数使用了两股或者三股细毛线合 股编织,展现出复杂的色调和轻盈质感。本书作品在 注重设计感的同时,还强调了穿着的舒适度,并且采 用了从上到下的编织方法,编织起来*加轻松,编织 过程*富有吸引力。
    

目录

桂花针短外套
好消息毛衣
提篮花样毛衣
下摆打结开衫
缆绳花样的女式短袖长款上衣
天空树围巾
蜂巢开衫
东京披肩
哥萨克开衫
孔雀披风
短款毛衣
多米诺短裙
多米诺帽子
拼花毛衣
之字花样毛衣
缆绳花样的围巾
克莱卡披肩
风车帽子
砂糖开衫
爵士风毛衣
之字形短外套
滑针花样的斗篷
编织方法


《古老的织物:北欧传统纹样的演变与应用》 导言:当时间凝固在纤维之上 本书深入探索了北欧地区,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自维京时代至今,传统织物图案和编织技术的漫长演变历程。我们并非聚焦于现代的日常生活应用,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历史的遗存,那些记录着信仰、社会结构和自然哲学的古老纹样。这是一部关于材料、工艺与文化密码的深度考古报告,旨在揭示织物如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成为承载民族精神和手艺传承的载体。 第一部分:史前的印记与维京的符号(公元800年以前) 本章将考察北欧地区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编织实践。我们分析了考古发现的少量残存纤维样本,尝试重建早期定居者如何利用当地可获取的天然材料——亚麻、羊毛,甚至动物毛发——来构建最早期的纺织品。 材料的哲学: 探讨早期北欧人对纤维来源的理解。不同羊种的羊毛特性,亚麻的韧性与色泽,如何决定了织物的最终用途(如渔网、帐篷内衬或简易衣物)。 几何的起源: 早期图案往往极其抽象。我们将细致辨析那些被认为是早期“纹样”的结构,例如简单的平纹组织变化、螺旋形和交错线,它们是否具有宗教或巫术意义,抑或是单纯出于结构强度的考虑。重点分析出土于墓葬中的骨针和织机残骸,推断当时编织工具的复杂程度。 早期色彩的语言: 研究天然染料的提取技术。如何利用苔藓、树皮和浆果在有限的色谱中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色彩组合。这些色彩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如何成为识别部落或氏族的视觉标志。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手工业的规范化(公元800年 – 1500年) 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贸易网络的扩大,北欧的手工艺开始吸收外部影响,并逐步形成更复杂的图案体系。本部分着重于展示手艺从实用向艺术转化的关键时期。 修道院的纺织作坊: 探讨修道院在保存和发展复杂编织技术中的核心作用。大量篇幅将用于分析在中世纪晚期,由女性修道士完成的圣衣、祭坛挂毯中的复杂提花和刺绣技术。这些作品是当时最精密的纺织品,也是记录圣经故事和神学思想的“视觉文本”。 维京纹样的演变: 追踪“动物纠缠纹”(Interlace)如何从中世纪早期的凶猛野兽形象,演变为更具对称性和程式化的装饰元素。我们将对比哥特式风格影响下的垂直线条和菱形结构,观察它们如何与本土的螺旋纹样进行融合或对抗。 织工行会的兴起与秘密: 研究汉萨同盟对北欧纺织品贸易的影响。行会如何通过限制技术传播、设定质量标准来维护其垄断地位。许多“秘方”,如特定经纬密度和染色工艺,是如何通过严格的师徒制度代代相传的。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冲击与民间艺术的抵抗(公元1500年 – 1800年) 这一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更廉价纺织品的进口,传统的手工编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正是在抵抗外部工业化的过程中,北欧民间织物发展出了其最具独创性的形态。 “红与白”的叙事: 深入研究瑞典和挪威山区流行的复杂几何图案,特别是那些以红色和白色羊毛为主的对角线或锯齿形构图。这些图案通常与农事周期、家庭福祉或特定庆典相关联。我们将尝试破译这些重复单元背后的数学逻辑和象征意义。 纱线工程学的进步: 探讨在工具相对简陋的条件下,工匠们如何通过精密的经纬交错来实现类似现代提花的复杂效果。重点分析“双面织物”(Double Cloth)技术在这一时期的成熟,这种技术使得织物两面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题,但结构上仍保持紧密。 纹样的地理漂移: 绘制出不同地理区域(如挪威峡湾地区与瑞典内陆森林)图案的风格差异图谱。分析气候、隔离程度以及与邻近文化(如萨米人)接触频率对外来纹样吸收和本土化的影响。 第四部分:工业时代的遗产与模式的固化(公元1800年 – 1900年) 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机械化生产的纺织品在成本和效率上占据绝对优势。传统手工艺似乎走向终结,但其图案和技术却被“记录”和“档案化”。 模式的记录: 研究19世纪末期,民族志学家和文化保护者如何开始对濒临失传的传统织物进行系统性的记录。这些记录工作本身如何影响了对“传统”的定义,以及哪些纹样被选择性地保留了下来。 技艺的退化与复兴的前奏: 分析由于缺乏持续的商业需求,一些高度依赖记忆和熟练度的复杂技法是如何在短短几代人内失传的。同时,本章也会简要提及在世纪之交,对乡村手工艺的重新评价,为后来的工艺复兴运动埋下伏笔。 结论:未被编织的未来 本书的分析止步于20世纪初。我们总结了这些古老纹样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价值,它们是历史、地理和技术制约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而非单纯的装饰选择。这些织物不仅仅是保暖的材料,它们是北欧历史深处,对秩序、自然和永恒的庄严陈述。读者在合上本书后,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每一根交错的纤维,理解其背后跨越千年的重量与沉默。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手工编织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和温度的活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渴望回归一些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而编织恰恰能满足这种需求。我选择购买《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这本书,是因为我被“丹麦”和“日常生活”这两个关键词深深吸引。我一直觉得北欧的生活方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将实用主义和美学完美结合,不追求浮华,但注重细节和品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丹麦人的家庭,去感受他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运用编织来提升生活品质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编织项目,比如为厨房增添温馨感的餐巾,为客厅带来舒适感的抱枕,又或者是为卧室增添一份宁静的盖毯。我希望这些作品的设计理念是简单而经典的,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且易于搭配各种家居风格。我也会关注书中关于毛线选择、颜色搭配以及不同编织技法的讲解,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能够亲手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出一些充满爱意的编织小物,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用双手创造出有形物品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越发觉得需要一种方式来让自己慢下来,回归内心。当我在书店看到《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这本书时,它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被“源自丹麦日常生活”这个书名所吸引,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与自然、与家人、与季节紧密相连的编织方式,这与我内心深处对简单、质朴生活的渴望不谋而合。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遥远的丹麦,人们是如何将手工编织融入到日常的点点滴滴中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温暖的丹麦家庭,看他们如何用巧手编织出充满爱意的围巾、帽子、手套,又或是为他们的家增添一抹温馨的色彩,比如编织一件漂亮的毯子,或者一些可爱的家居装饰品。我希望书中能有足够详细的编织教程,并且提供高质量的图片,让我这个编织新手也能看得懂,能够一步一步地跟着学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体会到编织过程中那种专注与宁静,感受到手作的温度,最终将这份温暖和治愈传递给我的家人和朋友,让生活更加充满阳光。

评分

说实话,我对编织的技能谈不上精通,只能算是初学者。之前也零星地接触过一些编织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院派,理论性太强,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作品风格过于花哨,不太适合我日常的穿着和家居风格。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这本书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看了目录。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章节设置似乎更加接地气,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更多的是以“餐桌上的温暖”、“窗边的陪伴”、“孩童的乐园”这样的标题来划分内容,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里的编织项目都是非常实用且贴近我们实际生活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一些基础的编织针法,并且配以清晰易懂的图解,这样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编织一些简单的但又能彰显品味的小物件,比如一套精致的杯垫,或者一个适合摆放在床头的收纳篮。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编织过程中那种慢下来的宁静,那种用心去创造的乐趣,从而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放松和治愈。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我一直对北欧的设计和生活方式充满向往,总觉得那里有一种独特的宁静与质朴,而编织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似乎能很好地承载这种精神。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在一个明亮的丹麦家庭里,窗外可能飘着细雪,炉火温暖,一位编织者手中捧着毛线,指尖灵巧地穿梭,编织出一件件充满温度的衣物或家居用品。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这样一种氛围,不仅仅是学习编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种源于丹麦日常生活的美好,那种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理念。我希望书中会有一些关于丹麦编织的历史渊源的介绍,或许还能了解到一些丹麦人在不同季节如何运用编织来装点生活,比如夏日清爽的亚麻制品,或是冬日温暖厚实的羊毛衫。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贴近生活的编织作品,比如为家居空间增添温暖的靠垫、毛毯,或是那些在寒冷天气里,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慰藉的围巾、帽子。我会仔细翻阅书中的每一个图例,尝试去理解编织的逻辑,感受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并希望从中获得灵感,将这份丹麦式的温暖和手作的乐趣带入自己的生活。

评分

我是一名对服装设计和手工艺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如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这次偶然看到《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这本书,它的书名瞬间吸引了我。“源自丹麦日常生活”,这几个字暗示了一种不张扬、注重功能与美感的平衡,这正是我所追求的设计风格。我非常好奇丹麦人是如何将编织这种古老的技艺融入到他们现代简约的生活中去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丹麦编织的文化背景和设计哲学,比如他们如何选择毛线材质,如何运用色彩搭配来体现季节感和自然元素,以及他们对于编织作品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考量。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不同于我以往接触过的编织风格,也许会是一些简洁流畅的线条,或是巧妙的结构设计。我也会仔细研究书中的每一个作品,分析其结构、尺寸和细节处理,尝试理解设计师是如何从丹麦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一件件实用且美观的编织品。这本书可能会为我未来的设计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