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伯特.斯宾塞等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理念
  • 自然教育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斯宾塞
  • 斯特娜夫人
  • 教育方法
  • 启蒙教育
  • 经典教育
  • 教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5603484
商品编码:3004983959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定价:29.80元

作者:赫伯特.斯宾塞等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456034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62kg

编辑推荐


★哈佛、牛津、剑桥名师一致推荐!
★百年来家教经典理论皆源于此!有孩子家庭的书!
★现代早期教育的里程碑,跨越时代的早教圣经!
★直击孩子本性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
★培养孩子的早教圣经!
★父母必读的早教经典!
★老师只是教知识,父母才决定孩子的一生!
★斯宾塞:将普通孩子培养成天才的细节和体会!
★斯特娜夫人:平凡母亲培养出不平凡女儿的传奇经历!

内容提要


本书是《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和《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合集。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作者提倡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工作,如机智、忍耐、自我克制等。孩子的善或恶、聪明还是愚蠢、学习成绩的好坏、将来成就的大小,都在于教育者怎样教养他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不教。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去推论,去发现更多的东西。本书作者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并获英、法、美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院士、博士荣誉。该书问世百年来,成功培养了无数孩子,被众多学校和家长作为教科书。
在《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书中,一个名叫维妮弗里德的小女孩在母亲的教育下,3岁能熟练阅读、拼写,5岁时就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创作,9岁便通过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入学考试,10岁能熟练运用10多种不同语言交谈。她曾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成绩,并且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这个女孩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她的天赋非凡,而是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一时间,人们热切希望能把对这个女孩的教育方法公之于众。于是,维妮弗里德的母亲——斯特娜夫人写成了这本全球知名的《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目录


作者介绍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生于英格兰乡村的一个教师世家。小时候体弱多病,父亲带他到户外活动,使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斯宾塞并未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7岁入学,13岁便因健康原因而辍学,但他一直自学。17岁回到母校当了3个月的辅导教师,由此激发了对教育的兴趣。斯宾塞的家庭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斯宾塞一生荣誉显赫,1871年担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874年担任爱丁堡大学校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5年成为罗马皇家林琴科学院院士;1882年成为那不勒斯皇家学会会员;1883年成为法兰西研究院通讯院士;1885年成为巴黎生理心理学学会通讯会员;1889年成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891年成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897年成为剑桥大学科学博士;1903年成为伦敦大学文学博士。
维妮弗里德斯特娜(1870—1931),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美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在的哲学家詹姆斯博士的影响下,开始阅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深受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然教育”理论思想。在此理论指导下,她将女儿维妮弗里德培养成才。她渴望让世人了解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于是在她女儿12岁那年写成了《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书,并成立了自然教育学校,培养出了众多天才儿童。
编译者简介:
李华,女,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不可不知的社交心理学》、《莫泊桑短篇小说解读》、《谈美书简解读》等。
吕双波,男,生于70年代,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成功励志类图书策划与撰写工作,至今为止有作品十几部:《做事有心计必成功》、《做人有心机必成才》等。

文摘


序言



《静待花开:一份给成长中孩子的心灵地图》 在孩童的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成长瞬间都承载着无限的可能。他们如同初生的幼苗,渴望阳光雨露,更需要土壤的滋养和适宜的环境。“静待花开”并非仅仅是一本书名,而是一份关于如何陪伴孩子自然成长、唤醒内在潜能的心灵地图。它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回归到孩子最真实的需求,倡导一种尊重个体、理解天性、激发创造力的教育哲学。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学流程,也不是罗列一堆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邀请每一位阅读者——无论是父母、长辈,还是教育工作者——共同踏上一段探索儿童心智奥秘的旅程。我们相信,教育的艺术在于“静待”,在于相信生命自身的力量,在于为孩子创造一个能够自由呼吸、自在探索的成长空间。 第一篇:看见孩子,看见世界的色彩 教育的起点,是看见。看见孩子本来的样子,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看见他们身上蕴藏的独特天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用我们规划好的轨迹去限制他们的脚步。“看见孩子”意味着我们要放下预设,抛开功利,真正地用心去观察。 尊重生命的节奏: 孩子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如同种子发芽需要时间,花朵绽放需要季节。强行催促,只会适得其反。本书将引导您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教会您如何识别并尊重这些内在的生命节奏。这意味着,当孩子沉浸在重复性的探索中时,我们给予的是耐心和支持,而不是焦虑和打断;当孩子需要独处和思考时,我们提供的是理解和空间,而不是强行社交和干预。 解码孩子的语言: 孩子用行为、表情、甚至是沉默来表达自己。很多时候,他们的“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或困惑。我们将深入分析儿童行为的心理学根源,提供一套解读孩子“情绪密码”的方法,帮助您更准确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回应。例如,一个孩子不停地推搡同伴,可能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分享,或者是在表达一种被忽视的求助。 发掘天赋的火花: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身上闪烁着不同的天赋。这些天赋可能体现在对音乐的敏感、对数字的兴趣、对自然的亲近、或是对故事的想象。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观察和引导孩子发掘自身潜能的方法,鼓励您为孩子创造接触不同领域、尝试不同活动的機会,并在过程中细致地观察,去发现那些让他们眼中闪耀光芒的“火花”。这并非为了培养“天才”,而是为了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的事物,从而建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第二篇:回归自然,滋养内在的生命力 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自然界中,他们能够获得最纯粹的感官体验,学习最朴素的生存智慧,感受生命的神奇与壮阔。现代社会中,屏幕取代了绿地,虚拟取代了真实,这让孩子的生命力被束缚,感知力被钝化。“回归自然”就是为孩子重拾这份珍贵的连接。 感官的盛宴: 触碰泥土的湿润,倾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忙碌,感受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这些最原始的感官体验,是构建孩子认知世界的基础。本书将鼓励您放下对“干净”和“整洁”的过分追求,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去触摸、去闻嗅、去倾听、去感受,让他们的每一个感官都得到充分的激活和滋养。 生活即教育: 厨房里的烹饪,花园里的种植,家务里的分担……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孩子在参与这些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责任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创造的乐趣。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家庭活动建议,将日常的琐碎转化为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自由的探索空间: 孩子需要足够的自由来探索周围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试错和学习。当孩子在户外摔倒,他们学会了如何站起来;当他们搭建的积木倒塌,他们学会了如何调整结构。本书将强调为孩子提供安全但又不被过度保护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尝试、去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冒险精神。 第三篇:唤醒好奇,点燃内在的学习引擎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源动力。当好奇心被保护和激发,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本书将提供一套“点燃孩子内在学习引擎”的策略,帮助您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而非填鸭者。 提问的力量: 好的问题能够引领思考,激发探究。本书将教授您如何提出开放式、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而非仅仅给予现成的答案。例如,与其直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朵玫瑰”,不如问“你觉得这朵花为什么是红色的?它是怎么长出叶子的?” 鼓励探究与发现: 当孩子对某个事物产生好奇时,支持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可能意味着一起查阅资料、一起做小实验、一起参观相关的展览。本书将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鼓励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思考的乐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容忍犯错,鼓励尝试: 学习的路上难免会有失败和挫折。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很难真正地投入到探索中。本书将倡导一种“成长型思维”的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和孩子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尝试。每一次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第四篇:情感的链接,构建坚实的内心依靠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连接。一个充满爱与安全感的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深厚的情感链接,为孩子构建一个坚实的内心依靠。 倾听与共情: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仅仅是被倾听和被理解。学会放下评判,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共情的方式回应。本书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帮助您与孩子建立更深入的情感交流。 无条件的爱: 让孩子明白,无论他们做得好与坏,您对他们的爱永远不会改变。这种无条件的爱,能够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本书将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言语和行动,向孩子传递这份坚定的爱。 情绪的引导与接纳: 孩子的情绪如同天气一样多变。学会帮助孩子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他们情商发展的重要一环。本书将提供一些温和有效的情绪引导方法,帮助孩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 结语: “静待花开”是一场关于爱与信任的旅程,它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进的方向。它鼓励我们回归教育的初心,回归生命的本质,用一颗敏感而温暖的心,去陪伴孩子,去感受他们的成长,去见证生命中最美的绽放。愿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这份心灵地图的指引下,自由自在地成长,成为那个闪耀着自己光芒的独特个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得到了某种“顿悟”。作者的观点非常有深度,却又表达得极其浅显易懂,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书中关于“培养孩子的内在价值感”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拥有自信和幸福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耐心”的强调,它让我意识到,孩子们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和空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支持。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但它却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叫做“信任”的种子——信任孩子,信任教育的力量,也信任自己。它让我开始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执念,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在发展,并相信他们最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教育路上不断探索的家长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温暖而深刻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用细腻的心灵去呵护每一株幼苗的成长。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例如,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观察自然,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且充满趣味的方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景物。我常常带着孩子在公园里,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或者听听小鸟的歌唱,而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刻,却是滋养孩子心智的宝贵土壤。作者不仅仅是教授方法,更是在传递一种理念——教育的核心在于“陪伴”和“引导”,而不是“控制”和“灌输”。书中的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诗意的美感,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让孩子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和美好。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允许犯错”的观点,它让我在面对孩子的小错误时,能够更加宽容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苛责。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被春风拂过一般,格外舒畅。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幽默的方式,描绘了教育过程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生动案例,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家孩子在其中闪闪发光的样子。它不是那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充满生活气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玩中学”的理念,它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他们在玩耍中探索、发现、体验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对“教育”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应该是一个沉重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节奏,这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其中一个例子,讲的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孩子学会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例子非常具体,也很有启发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它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和幸福感,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成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回归本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被各种“成功学”和“高效学习法”所裹挟,而这本书却提醒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本身的快乐和成长。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和、理性的方式,剖析了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鼓励探索”的理念,它让我明白,孩子的求知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做的,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去尝试、去发现、去犯错。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尊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家长的角色,不再是为了“输在起跑线上”而焦虑,而是更加关注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并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本书让我觉得,教育其实可以很简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感受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对教育的某些焦虑和困惑。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洞察孩子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波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的论点,它让我开始留心观察孩子身上那些不那么显眼却同样珍贵的特质。书中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立刻联想到自己的教育实践,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作者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教育秘籍”,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感到很受启发。我曾经因为孩子的一些表现而感到沮丧,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各有不同。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包办。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