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怎么管 孩子才会听,如何教 孩子才爱学
定价:29.8元
作者:李玉杰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4099602
字数:12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爱上学习的孩子*省心,有自我约束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当老师难,当好孩子的**任老师更难!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怎样才能让孩子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内容提要
当老师难,当孩子的任老师更难。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刚出生的婴儿,都是一块需要雕琢的玉,玉不琢,不成器,父母的任务就是要把这块玉雕琢成器。作者通过对女儿的早期教育和对近百个幼儿不良习惯的矫正的实践,总结出家长对孩子0-3岁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帮孩子获得好的行为习惯。
目录
作者介绍
李玉杰,知名家教作家,大成家教编委会主编,儿童优发展理论创立者,长期关注儿童教育和中庭教育,在刊物发表各类教育论文、随笔、新闻作品共计100多万字。著有《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培养棒的男孩》《培养棒的女孩》等多部家教类畅销图书。
文摘
章早期教育的奥秘
人是一种精神动物,幼儿也不例外。成人的大脑每天都离不开精神食粮,可是许多家长让幼儿的大脑每天都处于饥饿状态。早期教育就是解决幼儿的精神饥饿问题。
早期教育是科学的。它从婴儿出生时就开始。目的是把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性与能力往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向引导,从而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幼儿的时间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它比人一生的任何时期的时间都宝贵,因为幼儿期正处于人的脑部发育期,而人的脑部发育只有一次,这时的学习并不是多数人印象中枯燥的“学习”,而是在帮助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个时间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引导对了,它会积极地影响人的一生。
1.0~3岁认知兴趣敏感期
兴趣是好的老师。
0~3岁是幼儿认知兴趣的敏感期。让孩子在这个时期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987年我怀孕期间,开始关注早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当时书店里这方面的书非常少。一天,我偶然看到一本书——《零岁教育的奥秘》。书很薄,只有几十页厚,但书中的理念却强烈地吸引了我。我买下了它。没有料到的是,这本薄薄的书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本书通过卡尔威特的事例来说明卡尔威特教育理念:孩子潜能递减法则,即越接近零岁的教育,对人的潜力开发也就越充分。卡尔威特教育理念与婴幼儿的脑部发育情况相适应。婴儿刚出生时,脑的平均重量约为370克,到6个月时即达700克左右,1岁时达900克左右,3岁时约为出生时脑重量的3倍,7岁时接近成人的脑重量。脑既是肉体之躯,又是精神活动的器官。所以,脑的充分发育既需物质营养,也需要精神营养。良好的信息刺激是大脑的精神食粮。抓住幼儿脑部发育的重要时期,利用其脑神经的敏感性,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对促使幼儿大脑的发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受卡尔威特教育理念的影响,女儿一出生,我就开始对她进行早期教育。
视觉、听觉与手的抓握能力
从女儿出生15天起,我开始用玩具刺激她的视觉和听觉。拿“不倒鸭”玩具,在她眼前左右缓慢移动,她的眼睛也随之移动;用小铃铛在她的耳边轻轻摇动,她的头随之转动。我把“不倒鸭”放在她的手里,训练她手的抓握能力。很快她就熟练地自己玩“不倒鸭”了。她躺在床上,把“不倒鸭”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又从手上传到两只脚上,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
女儿8个月大时,我开始引导她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她的眼睛看到什么,我就告诉她那是什么。比如:女儿关注电视机时,我就一边用手指着电视机,一边给女儿说这是电视机;当女儿关注洗衣机时,我就说这是洗衣机。婴儿看到什么,家长就说出她关注的事物的名称。这样帮助他们认识,有利于婴儿早说话,也是对婴儿初的语言教育。
当女儿需要什么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时,我心领神会,但没有即刻满足,而是先替她用语言表达出来,再满足她的需要。女儿指着水,我没有即刻把水端给她喝,而是问:你是想喝水吗?她点头,我再把水递给她。孩子听我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就是孩子思维的过程,也是对语言理解的过程。
听是说的基础。孩子听得多了就会提早用语言表达自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很多孩子说话晚,反应慢,就是因为家长没有有意识地给孩子多讲话,没有给孩子创造听的环境。
……
序言
序言
在女儿出生之前,我有过许许多多的理想,但那些各色的理想中,多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更多的也只是想想而已,很少付诸实践。1988年,女儿出生后,25岁的我迷上了早期教育。很快,我对女儿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于是,我萌发了新的理想: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像女儿一样,从家长正确的早期教育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从对女儿早期教育开始,我不断地探索幼儿的心理、行为、认知和个性成长特点,之后经过了20多年对近百位幼儿的个体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在女儿身上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个例。只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早教效果。
早期教育有两个重要阶段。个阶段是0~3岁。第二个阶段是3~6岁。
0~3岁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佳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婴幼儿脑部发展的关键时刻,对孩子进行良好的信息刺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对女儿的早期教育就是在早期教育的个关键期0~3岁进行的。效果令人惊喜,刚满3岁的女儿就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对女儿0~3岁的早期教育中我始终没有给她提过“学习”这两个字。她是在不知道自己在学习的情况下,学会了自主学习。这就是我的早教方式:教在有意,学在无意。好的教育是无痕迹的。
早期教育的第二个关键期是3~6岁。如果孩子在3岁之前经历过良好的早期教育,那么3~6岁时就已基本形成自主学习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了。相反,如果孩子在3岁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诸多不良习惯在3岁之前就会形成。家长每天都要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烦恼,自然顾不上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女儿有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后,我又对近百个幼儿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早期教育。0~3岁的幼儿更适合父母在家里教。这些孩子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0~3岁的家庭早期教育。由于隔代长辈溺爱,家长因工作繁忙而不得不对孩子放任自流等原因,多数孩子的不良习惯在3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比如:有的孩子在半岁时就养成了睡觉非要妈妈抱才能睡着的习惯;有的孩子才一岁多就知道用哭闹来控制家长;有的孩子两岁时已经十分任性霸道,稍不满足就会大哭大叫。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不良行为会愈演愈烈,越变越多。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用引导孩子自主活动与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忘掉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又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孩子的个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许多人认为,孩子情商低,是因为孩子学知识造成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知识和情商并不是对立关系。使孩子情商低的原因,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比如家长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或为了让孩子学习而答应孩子的诸多不合理要求,甚至为了让孩子学习而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样的管教方式必然会使孩子出现很多问题。
不少人认为孩子情商低是孩子学知识造成的,这种归因方式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就像是说:学习好的孩子都是行为不端的孩子,而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知识的人都是情商低的人,而没知识的人都是情商高的人。即使家长不让孩子学知识,但如果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也不会因为没学知识而行为习惯就好了。只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用适合幼儿的方式去教幼儿学习知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处可使,既可减少孩子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还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的早期教育效果。
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见证了无数家庭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许多家长,尽管爱子心切,却往往因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而走了弯路,甚至适得其反。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真正帮助家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书籍,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小技巧。当得知有这样一本探讨“怎么管孩子才会听,如何教孩子才爱学”的书籍时,我感到非常欣喜。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践指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育儿理念,帮助家长构建一个既有原则又不失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体系。它应该能够解答家长心中关于“边界感”、“规则意识”、“自主性”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并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最终实现家校协同,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评分初为人父母,面对孩子的成长,总会有一丝手足无措。看着家中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既想给予最好的教育,又常常在管教与沟通中陷入迷茫。尤其当孩子进入了叛逆期,或者学习兴趣不高时,那种焦虑感更是与日俱增。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心灵,给出切实可行建议的书籍,来帮助我理解孩子的行为,并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我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流于表面,缺乏对家庭教育深层问题的剖析。我渴望的是一本能够站在家长和孩子两者的角度,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娓娓道来的作品,它应该能点醒我那些不曾察觉的育儿误区,更能启发我内心深处对于如何与孩子建立连接的渴望。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育儿道路上的一抹亮色,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内容深深的期待。它预示着一种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一种能够让孩子在爱与理解中茁壮成长的可能性。
评分在我看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惊喜的过程。我们作为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一生的伙伴。如何在这段旅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始终是我思考的重点。尤其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育儿观念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沉下心来,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理解孩子,并与孩子建立起良好亲子关系的指南。这本书的标题“怎么管孩子才会听,如何教孩子才爱学”,触及了我内心最深处的关切。我好奇它将如何阐述“管”与“教”之间的微妙平衡,如何引导孩子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技巧的深刻洞察,帮助我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更有智慧地回应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听话”与“学习”的表层要求上。它应该能让我看到,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引导,是润物细无声的陪伴。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连接。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与孩子沟通时的场景,那些因为急躁、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争执,至今仍让我感到遗憾。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独特的闪光点,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引导。这本书传递出的“爱学”的概念,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它不是强迫,不是压制,而是激发,是点燃。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我如何创设一个让孩子乐于探索、敢于提问的环境。同时,“听话”这个词,也让我思考,真正的听话,是出于尊重和理解,而非恐惧和盲从。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让我们能够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而信任的沟通模式,让孩子愿意倾听我们的建议,也让我们能够真正听懂孩子的心声。
评分最近,我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强的学习动力,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同时,在日常的管教中,我也常常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市面上很多育儿书籍,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讲得不够透彻,总感觉缺少那么一股“醍醐灌顶”的力量。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它直接点出了我最关心的问题:“怎么管孩子才会听”和“如何教孩子才爱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打破与孩子沟通的僵局,找到让他们愿意接受管教的艺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点燃孩子对知识的热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将其视为一项枯燥的任务。我希望能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指引我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育儿之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