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人物装饰设计原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丛书
定价:21.00元
作者:郑军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102047133
字数: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的人物装饰设计历史悠久,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闻名于世界。首先是史前的人面岩画,这些数千年来终日在阳光之下,绘于岩表之上的岩画,是人类头一等级的艺术品。另外,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中的纹样,也是我国发现的早期装饰人物之一。
盆口内壁绘有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5人手牵手呈集体舞蹈状。战国时期,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带来了青铜艺术装饰纹样的创新,《宴乐铜壶》和《水陆攻战图》中就有很突出的装饰人物画。这些纹饰将采桑、狩猎、争战和舞乐等有机地组织在几段饰带里,以合理的穿插取得了极强的装饰效果。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瓦当,原本是建筑材料,由于上面饰有大量的表现民间市井、收割、耕种、制盐、出巡、宴乐等方面的形象,也对后世的人物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节 装饰设计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装饰设计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装饰设计的起源
节 从象形文字谈起
第二节 装饰的功能
第三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图腾崇拜
第四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巫术
第五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自然崇拜
第六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生殖崇拜
第三章 人物装饰设计法则
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美感因素
第三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构图法则
第四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方法
第五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具象与抽象表现
第六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气韵与意境
第四章 人物装饰设计的发展演变
节 原始社会的人物装饰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七节 五代及宋代的人物装饰
第八节 辽金元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九节 明清时期的人物装饰
附: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四、木雕人物
战国时期的俑以木俑为多,湖南长沙、湘乡,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多有出土。这些木俑包括男女侍从、武士、文吏、伎乐及镇墓兽等,有全身像和半身像,有坐有站。在艺术处理上,以面部刻画为主,躯体姿态极为简练。服饰衣纹以彩绘表现为主,口、眉、眼等重要部位利用绘画的手段涂染勾描。另外,作为随葬明器的雕塑品也很多,如河南信阳出土的彩漆木雕双凤双虎鼓架、湖北江陵出土的彩漆木雕鸟兽座屏等,都是雕绘技艺精巧之作。
五、帛画人物
属于晚周战国时期的帛画,现已发现的有三件:一是楚帛书,二是人物龙凤帛画,三是人物御龙帛画。三图先后出土于湖南长沙,当时地属楚国,所以也被称为楚墓帛画。
《人物龙凤图》帛画,高31.2厘米,宽。23.2厘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该画画一女子立于新月形物上,女子发髻后垂,双手作合掌状,身着长袍,博袖长裾,上饰云气纹。女子左上方画有一龙一凤:龙无角,作直上状;凤有冠,作探爪攫拿状。龙与凤,有显而易见的争斗状,似有祈求善而美的凤战胜恶而丑的龙,保护墓主在冥府平安生活之意。中国古代时期,凤象征善,龙(夔)象征恶,龙凤相斗,就是善恶之争。
该帛画以白描为主,个别部分也有平涂的。它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虽有原始绘画追求形象的完整,所画各物互不相遮及不甚讲究比例的特点,但比铜器上的刻纹和漆器上的彩绘有显著进步。
序言
前言
章 绪论
节 装饰设计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装饰设计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装饰设计的起源
节 从象形文字谈起
第二节 装饰的功能
第三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图腾崇拜
第四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巫术
第五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自然崇拜
第六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生殖崇拜
第三章 人物装饰设计法则
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美感因素
第三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构图法则
第四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方法
第五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具象与抽象表现
第六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气韵与意境
第四章 人物装饰设计的发展演变
节 原始社会的人物装饰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七节 五代及宋代的人物装饰
第八节 辽金元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九节 明清时期的人物装饰
附:主要参考书目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做得相当出色。虽然内容宏大,但通过清晰的目录结构和专业的索引,我总能迅速定位到我需要的特定时期或特定器物上的装饰风格。例如,当我需要快速对比明清两代官员补子上龙纹的细微差别时,翻阅起来毫无滞涩感。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将所有信息压缩在一个巨大的文本块中,而是巧妙地运用图表和对比矩阵来梳理复杂的知识点。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知识吸收率。对于需要参考大量古代形象资料的设计师或研究者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个组织良好、随时待命的专业数据库,极大地节省了我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搜寻碎片信息的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图文排版,简直是为专业学习者量身定制的范本。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无论是唐代的绚烂金彩,还是宋代的素雅淡墨,在铜版纸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丝毫没有出现失真或偏色的情况。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图注和图例的编排。通常涉及复杂结构或多层装饰的图像,作者都会使用清晰的指示线和放大局部图进行标记,使得那些原本容易混淆的细节(比如特定发髻的结构层次、官服上特定纹样的寓意)能够被清晰地辨识和记忆。这种精细到像素级的处理,对于需要进行临摹或二次创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只是在欣赏那些高清的图版,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这充分体现了“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魅力。
评分我带着一种探索古老智慧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发现它远不止于对传统元素符号的简单罗列和归档。它更像是一本方法论的指南,教导我们如何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典元素,重新激活并融入到现代设计语境中。书中对“神似重于形似”的探讨,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引导我们去理解装饰背后的精神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级制度的表达、以及理想化的人格塑造。这种深层次的解读,帮助我跳出了单纯模仿线条和色彩的浅层误区。当我尝试进行自己的设计构思时,我不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飞天造型,而是会思考:在当代语境下,如何用现代的材料和手法去传达那种“超然物外”的东方神韵?这种从“术”到“道”的跨越,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感到非常惊喜,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方式。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心思去梳理和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开篇并非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入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人物装饰背后的文化密码。我发现,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等抽象概念的阐释,往往会辅以大量的古代壁画、雕塑或服饰的局部特写进行对比分析,这种“以物证理”的手法极其有效,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特别是关于不同朝代人物造型的演变轨迹,它不仅展示了“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变”,将艺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审美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与一位渊博的学者面对面探讨,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书页时散发出的油墨香气,立刻就将我带入了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敬意的学习氛围中。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以及字体排版的考究,就已经预示了内页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坚持,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采用了与主题高度契合的传统纹样作为底纹,既不喧宾夺主,又巧妙地起到了划分区域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理论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传统”二字所抱持的敬畏之心。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匠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从侧面烘托出此书所蕴含知识的宝贵性。它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首先必须在物理形态上就先声夺人,以其自身的品质来赢得读者的尊重,为接下来的知识吸收铺设了一条平坦而优雅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