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谭”专刊推出后,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响应,迄今已逾七年,共刊出两百余篇文章,涵盖文史哲艺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广义的“国学”,进行了多方面的诠释和解读,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这次祝鸣华等从中选出四十篇文章编成一集,以广流传,并希望能够为当今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迪。《国学论谭》的编选过程中得到了文汇出版社桂国强、张涛两位先生的热情帮助;在“国学论谭”专刊创办时,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参与了许多策划和约稿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祝鸣华编著的《国学论谭》为《新民晚报》副刊 《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专版文章的精选集。
“国学论谭”双周刊专版开设于2008年,旨在普及和 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本书精选的四十篇文 章内容涵盖文史哲艺各领域,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作者多为**的专家学者,如葛剑雄、蒋星煜、陈尚 君、韩弄、骆玉明、钱文忠、王德峰、姜鸣、汪涌豪 等,颇受读者欢迎和学界的肯定。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旧邦新命——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
岳飞“起复”与守丧制度
商鞅是帝国英雄还是历史罪人
弁言 国学普及路方长
为什么要读点《周易》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释
《老子》的智慧
庄周的世界——一种精神自由的启迪
“三重道德”与“四种境界”
《菜根谭》的儒道佛融合功名观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从《坛经》看禅宗的智慧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旧邦新命——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
岳飞“起复”与守丧制度
商鞅是帝国英雄还是历史罪人
商鞅与“秦国梦”
秦因匈奴而兴,因匈奴而亡
忠臣也靠不住——一声叹息中的汉末形势
宏观历史视野中的楚汉相争
商鞅与“秦国梦”
秦因匈奴而兴,因匈奴而亡
忠臣也靠不住——声叹息中的汉末形势
宏观历史视野中的楚汉相争
女主临朝与“女娲”论辨析
实干兴唐
知人不易,重在“制度忠诚”
曹魏“宫心计”——有关《洛神赋》的几点真相
杨升庵谈片
破镜重圆的原委和真相
尺牍浅说
读诗五识
学诗六要
诗人李商隐
律诗、永明体及其他
中国小说的身体“本钱”
汉字在东亚的影响
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兄弟“雁行”的取名规则
海上大隐著丹青
三星堆神树与“社”与“龙”
民俗的国学价值——兼谈春节民俗的国学智慧
上海地区毒训文化的历史资源及其现代价值
由新见欧阳修书简观其交友之道
年龄文化与干支、科举等问题
胎教——国学中的奇葩
适逢乙未话羊年
书评三: 这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精粹之作。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迎合快餐阅读的通俗读物,而是沉淀了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学术结晶。全书结构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尤其是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权力转移的分析,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叹服。作者似乎对史料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信手拈来皆是旁人难以搜集到的珍贵侧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并对照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校正。它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看法,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疑问,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我们对“传统”的认知。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它对读者的专注度和思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是其他任何书籍都难以比拟的。如果你是那种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渴望探究事物本质的深度阅读者,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去品味。
评分书评二: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担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老学究”之作,毕竟“论谭”二字听起来就颇有门槛。然而,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将那些原本深奥的哲学概念,用极富画面感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比如,他对比阐述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关于“道”的不同理解,读起来就像听一位高水平的学者在进行一场生动的脱口秀,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不知不觉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逸闻,它们像是为原本严肃的理论铺上了柔软的底色,使得那些古代的人物和思想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存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架设了一座现代读者与传统智慧之间的桥梁,它不要求读者具备深厚的古典功底,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邀请我们共同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读完后,我立刻有种想去重温几部古代经典作品的冲动,这便是它最成功的地方。
评分书评四: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结果完全被它的叙事张力所吸引。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作者在探讨古代的审美情趣时,对色彩、线条、意境的描绘达到了近乎诗歌的水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人生活的诗意。相比于那种纯粹的考据型著作,这本书的情感色彩更为浓烈,它不仅在分析“是什么”,更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并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一种淡淡的哀伤与不舍。这种人文关怀渗透在每一个章节之中,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共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的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没有激烈的口号,只有温和而坚定的立场。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处可以栖息的精神角落。
评分书评五: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广博与思想的穿透力。作者似乎拥有一个巨大的知识地图,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维度上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他没有将“国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将其放在一个更宏大的世界文明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开阔。例如,书中有一节对比了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时间观上的差异,这个章节的论述精妙绝伦,提供了全新的观察维度。对于经常阅读历史和哲学类书籍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想兴奋剂”,它提供了大量的论据和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我建议读者最好对中国的历史脉络有一定的基础了解,这样能更好地跟上作者的思绪跳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思想密度极高,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书评一: 近期拜读了这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社会结构、文化思潮的变迁跃然纸上。书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角度新颖,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刻板论述,而是深入到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其生命力与局限性,让人对“国学”二字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未沉溺于对古典的盲目赞颂,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传统文化在近现代转型中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那些关于礼仪、哲学、艺术的探讨,穿插着对当时士人命运的关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一时期文人交往的记述印象深刻,那份在困顿中坚守文化理想的执着,足以激励当下的我们。翻开书页,仿佛能闻到旧日墨香,感受到先贤们对民族未来深切的忧思与期盼。这本书绝非泛泛之谈,而是需要静心沉潜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