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逆境中觉醒:逆境是人间好的道场,逆境是幸福的佳友伴,逆境让你的灵魂深处觉醒
定价:48.00元
作者:加措活佛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222153479
字数:
页码:2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今时代颇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也是当代新媒体时代颇具传播力的智慧导师之一
n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作序推荐
国学大师楼宇烈教授作序推荐
苹果公司创始人沃兹·尼亚克、暮光之城导演卡瑟琳哈·德威克、洪秀柱、英拉·西那瓦都在阅读本书
从悲伤中顿悟觉醒,在逆境中破茧成蝶,加措仁波切的人生觉醒之路。首度公开分享生命逆境的轨迹与感悟
真诚、具有抚慰力量的文字,本书是给人补充内在能量的书。不管你想成为怎样的人,面对世间何种烦恼,你都可以从加措活佛对人生的加持与开示中获得改变的力量,把自己变得更好。
加措活佛是“云端道场”和“家庭佛教”的倡导者,自谦“是一名为众生服务的服务生”。
内容提要
《逆境中觉醒》是加措上师的人生经历、故事和个人心灵成长分享。用文字,坦诚自己的心声,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心灵力量。很多人都喜欢问加措上师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得到指引,因为人生路上羁绊难免,在艰难的时候,出路难寻,心灵需要重拾希望。
n
加措上师尽己所能回答着,这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人生路上羁绊难免,在艰难的时候,出路难寻,心灵需要重拾希望。佛法不仅在逆境中才会被提起,它在任何时刻都被关注和应用,可就像身体产生疼痛了才会察觉到需要保养一样,逆境,往往可以促生人们觉醒的力量,也是觉醒的老师。
目录
目录
n自序 逆境中觉醒 .................. ...PAGE 001.....
n推荐序 005
n推荐序 007
n童年,流水般的日子 .........................PAGE 002.......
n来自佛陀的启示 003
n家是珍贵的财富 008
n生命是感悟的旅程 019
n朝拜 028
n缘分的指引 039
n学习即是修行 ......................................PAGE 048.................
n生命重要的是什么 050
n死亡并不可悲,生命亦不可喜 052
n那是我见过的让我向往的背影 058
n一念咫尺 一念天涯 063
n阿秋喇嘛 076
n世间一切都无法预设 082
n大的神通是慈悲心 083
n皈依 085
n世界很大 .....................................................PAGE 092......
n如果你觉得痛苦,就说明你应该离开它了 093
n轮回 096
n我们可以避免 103
n安于脚下,就在此地开始修行 107
n人生的真谛是无常114
n苦才是生活 120
n每一次都是次 129
n静下心来 .....................................................PAGE 1140.................
n真心地关注自己 141
n“我”不过是自我欺的一种 144
n闭关 / 静修 150
n美妙的风——戒、定、慧的生起162
n如何静下心来:禅修 168
n相由心生 177
n佛陀的原始教育:四圣谛 八正道 181
n菩萨行 .........................................................PAGE 188.................
n尽己所能 189
n我们的孩子 194
n扎嘎寺 199
n慈爱人的故事 206
n走出家门 .....................................................PAGE 218.................
n缘分 219
n佛缘圣地 225
n在校园 229
n后一个问题 236
n慈悲观 240
n作者介绍
加措仁波切:出生于佛教家庭,慈爱基金的发起人,当今时代颇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也是当代新媒体时代具传播力的智慧导师之一。
n
13岁进入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皈依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闻思并修证显密各种教法,直至上师圆寂,后又继学于阿秋法王座下,获得大圆满传承和窍诀。2003年,活佛进入北京民族大学学习汉语。又于2005年进入北京大学,系统地学习了宗教学及其相关理论。
他是“云端道场”和“家庭佛教”的倡导者,自谦“是一名为众生服务的服务生”。在藏区建立倡导了25所学校。其微博和微信受众已达两千多万余人。
主要著作:《逆境中觉醒》、《一切都是好的安排》系列
文摘
我们的孩子
n
一个心底明媚的人往往也会是内心强大的,是温柔的、微笑的、韧性的、眼神清澈的,他们活得不卑不亢、沉着而淡定。
我小的时候,没有很清楚的学习意识,祖祖辈辈生活在牧场上。我舅舅认字,也读过很多的书,姨母不认字,却也懂得很多,还会诵读很多的经文,人人都喜欢她。附近的邻居,包括我的其他家人,也都是没有学过太多的知识,都是在农村或牧场长大,没有哪家人想主动去学习。从平时的生活来看,他们基本上分辨不出来读书和不读书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大家都认为只要生活过得好,没有出什么问题就可以了。另外,那时候的教育非常落后,整个乡镇只有一个学校,从家里到学校要走几十公里,白天好像都在路上,晚上才能回到家,所以我的童年没有受过多少校园教育。在内地孩子们都在校园学习的年龄,我所有的学习几乎都来自佛学院的佛法教育,没有语文、数学、地理、英语……后来,离开家乡,我来到内地,深圳、北京、上海……很快就发现,在山外的世界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几乎就等于没有一切。家乡的孩子不可能像过去一样一辈子都不离开自己的家乡,一辈子都不接触变化快速的世界,山里给他们的东西,已经不够用了。起码他们应该跟山外的孩子受一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对未来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体验过孤独和无助。每次跟上师回到家乡,看到那些孤儿和跟羊群长大的孩子,心里都会有点儿难过,自然而然会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也不希望他们在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可能因为童年在上学的时候,我没有真正体验过学校的乐趣,反倒是在大学时发现校园的珍贵,以及知识和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不可或缺。后来回到新龙,总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我和上师就有了资助贫困孩子和创办学校的想法。
那段时间我和上师想的都是如何给孩子办学校。很快我们就开始了艰难的助学、办校之旅,奔走在各地,陪同上师传播慈愿,考察学校,确定校址,广结善缘。在众多居士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下,爱心协会成立了。
办学校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办学校更要难一些。当时甘孜藏族聚居区一些学校的主要问题是生源较少而且流失严重,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学生无法上学。比如学生家庭条件太差买不起文具、图书,有的需要帮助家里务农,或者离家太远交通不便,等等。即使上了学,也有不少孩子不得不中途辍学,坚持学习到毕业的比较少。
初,上师和我的资助方式主要是给一些学校和贫困的孩子捐钱、送学习用具和图书。但是这种持续却又零散的资助作用十分有限,它不能在那些贫困的学生退学后仍然有效,更不能阻止学生主动退学,这让我们惋惜和心痛。于是建设学校的发愿就更加坚定了,我们下定决心,要在新龙建立一所福利学校,实行全日制,学生的吃、住都在学校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辍学的问题了。
开始先是建了一栋两层小楼,上面都是木头盖的,一个房间可以容纳几十个学生。这是次办学,用寺院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学校肯定是不行的。我于是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去看看那里的学校是怎么办的,我去了丽江、河南、内蒙古还有北京等,参观了20 多所学校,收获很大。我们的位老师是从沈阳请来的,后来又陆续请来了几位的老师。批寄宿学生很快就招满了,一共40 多人,第二批又招到了100 多名学生。教室开始变得拥挤,很快就不够用了,我们必须尽快加盖校舍。而建新校舍的经费一直都很紧张,盖了一半的时候不得不停工。艰难的那段时间,连学生的生活费都成了问题。待经费真正到位,新校舍停工已经一年多了。
慢慢地,学校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轨。老师基本固定下来,可以正常教学,学生的生活也变得安定了。孩子们脸色红润,身体健康,也学会了相互关心,大孩子愿意照顾小孩子,校园的气氛越来越好。这让所有付出努力的人都很欣慰。后来,有些能回家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家了,要跑到学校来寄宿。更让协会感到开心的是,大家办学仅有三年,这所学校就成为县城里好的学校之一。
办教育不像其他的事情,这是日复一日周期性很长的工作。学生毕业了要走出校门,新的孩子又走进学校,这是一条需要耐心经营的路。在学校,我和老师们一起调整心态,把教导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很多人说有了钱就可以办学校,可是要办好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方方面面的大小事情繁杂琐碎,其中的辛苦办过教育的人都会有很深刻的体会。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好的成绩,体会着孩子们日渐成长的满足,大家对孩子的感情都越来越深,觉得学校的孩子样样都很棒。
在办学的时候,协会的理念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一是,这里是“贵族学校”。什么是贵族呢?就是进了校门,孩子们就是主人,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准备的,也是被所有教职员共同呵护的对象。学校的学习环境很平等,每个孩子都会得到相同的教育和尊重,他们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也就是精神上的贵族。记得之前去过一些福利学校,那里的孩子们要被动配合经营者募捐,外面来了客人或是参观者就被要求去迎接,或是不乐意也要表演节目,有些孩子会养成跟客人索要东西的习惯。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一直是在被“同情”的氛围中长大的,这会让孩子自己产生“我很可怜”的自卑心理。这点我小时候有过很深的体会,父母很早就走了,不管是当面或是私下里,都会有人说“他很可怜,是个孤儿”这样的话,让我心里很难过。所以,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尊重每一个孩子”,不能用可怜的口气说“他是孤儿”“他们家没有人了”,等等。在介绍孩子的时候从来不允许提“这个孩子是孤儿”或是“他家里很穷”之类的。有时候看到电视节目,里面的主持人或嘉宾当着大家的面说“这个孩子很可怜,是孤儿”,如果换作是我,虽然希望得到帮助,却宁可忍饥挨饿生活在贫困中也不愿意这样被大家同情和可怜。我们尽可能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不让他们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知道自己是主人、是被宠爱的,所以心态很健康,也绝不会向访客要东西,只会比较礼貌地打招呼。遇上特别热情的来访者送上礼物,他们也很自然地交给老师再共同分给大家。这些几乎没有人特意教导过,是他们自然而然养成的习惯。所以,我总认为这些孩子很有气质、有尊严,不会因为家里贫穷、没有父母或是生长在单亲家庭而自卑。
n
二是,孩子在生长期,要吃好、穿好、玩好。孩子们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一碗不够两碗,两碗不够三碗,吃饱为止。学校的配菜,放多少蔬菜多少肉都有比较科学的参照比例。营养也会尽可能地搭配好,要不然学生们的身体会出状况。一年四季学校的服装都各不一样,可以经常换着穿。篮球场、图书馆、电影放映室一应俱全。除了有很多书可以看以外,每个周末都会给孩子们放一部电影。有时候老师们会带学生到草原上玩,也会轮流带他们到内地走走。后,是学习。这并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而是只有当前面的两点都满足了,才有可能真正做好这一点,大家不希望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是身心不健康的神童。哪怕学习成绩没有那么突出,但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健康康的才是重要的。让大家欣慰的是,这里的孩子都比较能吃苦,学习上没有特别让人担心的,成绩反而是整个县城里好的。
这一切都是好多善良的人共同努力不懈坚持的结果,正是因为这些善缘才能够让学校在2008 年9 月正式开学。现在包括远近的孤儿和来自贫困农民家庭的子女一共300 多名学生都在这里学习。在近30 位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生们能够得到跟正常学校一样的教育。除了九年制教育的课程还有藏语、三语教学等,共十门课程。与一般学校不同的是,福利学校没有一年两次离开校园的假期,因为学生大部分是孤儿,节假日无家可归。所以大部分学生要一直住在这里,即使是在假期,也会在校园里生活、游戏,依然不会跟这个大家庭分离。
直到现在,协会已经在甘孜新龙、云南香格里拉、青海雅江、西藏共建立、资助了7 所学校。接触过办学或是福利院的朋友可能会理解,教育和抚养是一个很特别的工程,相对于建立学校的艰辛,维持学校的良性运转更不容易,是一项更加需要耐心和乐观的事业。不做的时候不很清楚,真正做起来,需要特别用心,这个工程没有结束的日期。不管是作为管理者还是老师,不管是福利院还是希望学校,要陪伴着一批批孩子长大离开,迎接一批批孩子不断加入。在精心陪伴之后,孩子长大,以后有能力走出家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继而帮助其他人。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正业循环。这个过程带给人内心的喜悦和快乐,用言语无法形容。就好像是母亲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经历犯错、赞美、快乐,摔倒再爬起来,之后慢慢懂事,成家立业,真正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母亲就会充满自豪感。
再次感谢所有付出努力的人,特别是持续关注和付出努力的人。
……
序言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应该是可以反复翻阅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本书绝对属于这一类。我第一次读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带着一股焦灼和不确定性。但第二次重温时,我已经走出了那段特定的困境,再读,视角就完全变了,变成了对生命运行规律的观察与敬畏。这次,我开始关注那些我第一次阅读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作者对“感恩”的描述——它不是对外部施予的感谢,而是一种对自身存续能力的内在确认。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时而如诗人般优美,描摹出灵魂深处的幽微光影;时而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语气坚定而又不失慈悲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种风格的交替使用,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极其丰富,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单一语调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它教会我,生活中的每一次“不顺”,都是一次免费的、高强度的生命训练课,而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心态去“上课”。
评分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装备升级”,而不是临时的“创可贴”。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的是,它深刻地探讨了“身份认同”在逆境中的重塑过程。很多人在遭遇重大挫折后,会陷入“我是谁?”的身份危机,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过去被定义的人。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提出,真正的觉醒,是接受自己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适应的有机体。书中关于“韧性”的描述,也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坚强”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承认了软弱的必要性,承认了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蓄力”。我特别喜欢它没有试图美化痛苦,而是将其视作一种高密度的信息载体。每一次痛苦的经历,都携带着关于我们自身局限、渴望以及真正价值的秘密信息。这本书就像一本秘密的“心理解码手册”,指引着我如何去解读这些潜藏在磨难之下的线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自灵魂深处的自我升级与突破。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名字听起来略显“鸡汤”的书是抱有警惕的,生怕又是那种陈词滥调的堆砌。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对“逆境”的解读,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深度。它不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抚慰层面,更是将困境视为一种精密的“炼金术”。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性的锐利目光,他探讨了我们在顺境中是如何被舒适区麻痹了感知,而唯有当外部环境的支撑系统被抽离时,我们内在的“核心自我”才会被迫浮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觉醒”的定义,那不是一夜之间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反复、甚至伴随着阵痛的认知重构过程。书中引用了一些古代哲人的观点,但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半点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巧妙地融入到现代人面对职场变动、情感创伤等具体情境的分析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痛苦”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负面体验,而更像是一个必要的“过滤器”,它剔除了生命中多余的杂质,让真正重要的东西显影。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精妙,它不是一马平川地向前推进,而是像在迷宫里穿行,时而急促,时而驻足沉思。我发现自己读这本书的速度很不稳定,有时候一晚上能读几十页,因为某个观点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了我的注意力;但有时候,我会为一个词、一句话反复咀嚼半小时,那种感觉就像在品尝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让它的层次感完全释放出来。书中对于“抗逆力”的构建,采用了多维度的结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假设,引导读者进行自我代入式的思考。比如,当描述到“被误解的孤独”时,作者的笔触细腻到让人心惊,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被世界隔绝的颤栗。这种代入感,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它迫使你跳出旁观者的身份,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未愈合的创伤。读到最后,我不是带着一种“我被治愈了”的轻松感离开,而是带着一种“我已经准备好去面对”的沉静力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简直像一股清泉,直抵人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初读时,我正经历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低谷,生活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滤镜,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然而,当我翻开这书的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坦诚和力量感,让我瞬间被吸引住了。作者没有用那些空泛的、不切实际的口号来鼓吹“积极向上”,而是用一种极其生活化、近乎于絮语的方式,剖析了我们在遭遇挫折时内心深处的挣扎、迷茫乃至自我怀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失败的意义”的阐述,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每一次跌倒后,身体和精神上残留的痛感,以及我们如何带着这些伤痕,学着与它们共存,并从中汲取养分。读到某个关于“放下完美主义执念”的章节时,我差点落泪,那仿佛就是我内心深处的声音被清晰地描摹了出来,那种被理解的熨帖感,远胜于任何空洞的安慰。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递给你一杯热茶,然后安静地陪着你,不催促,不评判,只是用智慧的光芒,照亮你脚下的每一步泥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