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说国学
定价:29.80元
售价:17.9元,便宜11.9元,折扣60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8066342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现代语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论文多篇。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东语系,进行东方学研究。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本书为其代表作之一,主要反映了他对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
内容提要
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
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吐火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地融入,这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儒家、道家是传统文化,佛家也是啊,把佛家排除在外,是不对的。
目录
中国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代前言)
章 国学漫谈
国学漫谈
21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对国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的内涵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国外中国学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精华与糟粕
饶宗颐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第二章 国学细述
漫谈伦理道德
谈孝
在欧洲
思想家与哲学家
关于神韵(节选)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建议重写《中国通史》
历史研究断想
对我影响大的几本书
我喜爱的书
漫谈古书今译
中国姓氏文化
漫谈中国散文
漫谈竹枝词
成语和典故
论书院
从太学到北大
《文韬武略宝典——<论语>与<孙子兵法>》序
含英咀华古为今用——就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答记者问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第三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
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把宗教考虑进来
佛教的传人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唐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例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后记
作者介绍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山东临清市人。1930年入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言语,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现代语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大家说”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流于泛泛而谈,或者仅仅是对前人成果的简单复述。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成见。它的力量不在于制造惊世骇俗的新理论,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看世界”的角度。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强大的穿透力,他总能在看似寻常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深层结构和永恒规律。例如,他对传统礼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探讨,观点独到而又不失温和,没有一味地崇古或全盘否定,而是提出了一种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辩证思考。读完他的分析,你不会觉得世界变简单了,但你会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工具箱去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古朴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一上手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特别是封面那几笔朱砂红的晕染,仿佛能嗅到墨香,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中。装帧的用心程度,足以体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我特意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对整体框架的梳理非常清晰,逻辑脉络如同精心编织的丝绸,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很多国学著作往往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在结构上显然下了大功夫,即便是初涉国学领域的读者,也能顺藤摸瓜,找到理解的路径。从这个角度看,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导览图,引导着我们进入那片深邃的知识海洋,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知识迭代”的快感。我发现自己过去对某些传统概念的理解,其实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被简化后的版本。这本书如同一个高清晰度的滤镜,将那些模糊的印象重新聚焦。其中有一段关于“士”的精神内核的论述,极大地冲击了我对个人价值实现的理解。作者没有用空洞的口号来鼓舞人,而是通过梳理历史人物的言行轨迹,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和可操作的“理想人格模型”。这种叙事手法,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具感染力,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选择和追求。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精神层面的重塑。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啃下了前三章的内容,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阐述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概念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掰开揉碎”的耐心。他似乎非常清楚,对于当代人来说,如何将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经验建立起有效的连接点,才是关键。举个例子,他谈论“中庸之道”时,并没有停留在对《论语》的简单注解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现代心理学中的平衡理论进行类比,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方式,让原本严肃的教条立刻变得生动起来,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那种久违的、与智者对话的感觉,让我感到非常充实。它不是那种让你囫囵吞枣的书,而是需要你慢下来,细细品味的,每一次咀嚼都能带来新的滋味。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和引证也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异常亲民。我尤其欣赏它对史料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作为论据服务于核心观点的支撑。当你读到某一章节,作者会非常自然地引述一段晦涩的古文,紧接着用几句流畅晓畅的现代语言进行阐释,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一手文献的魅力。它既能满足老学者的求“真”,又能满足大众求“懂”的需求,达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兼具深度、广度和温度的佳作,它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的角色,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对我们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