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决胜教育之巅:送孩子上世界名校
定价:39.80元
作者:温元凯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068229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第六届中国管理大会”
“中国管理功勋奖”获得者
温元凯教授**力作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天问: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振聋发聩的一问
第二章 解惑:未来学家温元凯教授的独到见解
原因之一:61%受访者认为国人拿不到诺奖源于教育体制
原因之二:精英淘汰的机制
原因之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第三章 突围:送孩子进大师云集的大学
紧盯世界名校,把握成才机遇
解码美国名校
25个美国大学之“”
第四章 选择:好的20所世界名校
“龙虎”榜——宗量量化分析模型的世界大学排行榜
排行榜的各项指标及其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意义
第五章 尖峰:20所世界名校简介
“永居”
一、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硅谷之母”
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多元”
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California.Berkeley)
“诺奖”
四、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理工之”
五、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Teetmology.MIT)
“精益求精”
六、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
“践行人文”
七、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荣誉规章 ”
八、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益智厚生”
九、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ity ofChicago)
“名校始祖”
十、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
……
第六章 机遇:新美国留学趋势
第七章 寻梦: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第八章 决胜: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结语 登顶:中国本土科学家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作为未来学家的温元凯作了这样的预测
附录:2010年新世界大学500强学术排名排行榜
作者介绍
温元凯,194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市,在上海长大,南京大学高材生。1973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系系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曾任安徽省教委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代表、主席团成员。
1977年出席邓复出不久后举行的“科教座谈会”,向邓提出恢复中国高考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建议,被邓当场采纳表扬。1978年和陈念贻、杨频的科研成果《键参数函数及其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0~1982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夫人实验室,师从国际量子生物化学普尔曼教授夫妇。1982年回国,向副总理万里写信倡导在中国科技大学推行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1984年著有《中国大趋势》,风靡全国,成为深圳评出的“全国畅销书”第二名。1988年被《上海青年报》全国民意投票评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1992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分子生物技术中心做访问教授。在中国开创了化学键理论、离子极化理论、量子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离子极化导论》、《量子生物学引论》、《分子建筑术》等专著和译著近十种,在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1994年开始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工作,三年后进入投资银行和管理领域。1997年回国创办投资咨询和管理咨询公司,现任北京南洋林德顾问公司和北京南洋林德企业管理培训中心董事长、郑州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亚洲资本论坛”董事。在全国二百多个城市,以及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三十所大学,做过千场关于工商管理、战略管理、资本运作、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演讲,为三百多家外企业做过投融资咨询和管理培训。近年著有《闯荡华尔街》、《品质成就财富》、《牛市一万点——中国财富大趋势》、《中国漂亮50——寻求来来增值百倍的50只金股》等畅销书。
2009年在“中国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管理奖颁奖大会”上被评为“中国十大战略管理家”。
2011年在“第六靥中国管理大会”上荣获“中国管理功勋奖”。
文摘
序言
我一直为如何让孩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而焦虑,市面上的教育书籍琳琅满目,但往往看完后感觉收获甚微,甚至更加困惑。然而,这次的阅读体验却截然不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启发和实操的指导。它没有将“名校”作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来过度渲染,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下进行探讨。作者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软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如今强调创新和协作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书中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这些“软技能”是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项目式学习”的介绍,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孩子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总是扮演“监工”的角色,而是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探索的空间和支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上名校”,更是关于如何培养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下一代。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教育指南,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审视自己作为家长的角色,以及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感到“说到了心坎里”。例如,他谈到“家长的焦虑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源”,这句话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我承认,我曾经因为各种原因而焦虑,并将这种焦虑传递给了孩子,这反而阻碍了他的发展。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作为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另外,书中对“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却忽略了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小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鼓励孩子承担责任等等。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却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论述。这让我明白,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努力和成长,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成绩。这本书让我更加平静,也更加有智慧地去面对育儿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关于孩子教育的迷茫。我一直觉得,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本书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它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遥不可及的鸡汤,而是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分析,向我展示了如何才能真正地“育人”。读完第一部分,我仿佛醍醐灌顶,明白了许多之前被忽略的细节。例如,书中关于“发现孩子的独特天赋”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孩子的兴趣所在,不再一味地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他身上,而是尝试去理解和支持他真正热爱的事物。作者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他没有简单地说“要发现天赋”,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从日常观察到鼓励尝试,再到细致的引导,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智慧和实践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讲解,这让我认识到,与其关注眼前的分数,不如培养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相信对孩子长远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爱的过程,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投入。它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也更知道如何去陪伴孩子,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评分这本让我印象深刻的图书,不仅仅是因为它关于“名校”的标题,更是因为它所传递的一种积极、开放、富有远见的教育理念。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教育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书中关于“发掘孩子的学习兴趣”的部分,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将学习内容与孩子的兴趣点相结合,让学习变得有趣且有意义。例如,他建议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不应该是枯燥的任务,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此外,书中对“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的探讨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今社会,孩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引导孩子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等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它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陪伴他们成长的决心。
评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它所传递的理念,既有高度的理论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作者在分析当下教育现状时,非常客观,也很有洞察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现有的体系,而是指出了其中可以改进的空间,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兴趣和天赋,因此,教育也应该因材施教。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去识别和发掘孩子的个性化优势,并如何根据这些优势来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这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量身定制。此外,书中对“国际化视野”的强调也让我耳目一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培养孩子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帮助孩子拓宽国际视野的思路和方法,包括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习外语、接触多元文化等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维度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成绩,更包含了对孩子品格、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全面培养。它给了我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教育,也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