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针织词汇 9787506443685 中国纺织出版社

英汉汉英针织词汇 9787506443685 中国纺织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淑清,金智才 著
图书标签:
  • 针织
  • 纺织
  • 词汇
  • 英汉
  • 汉英
  • 专业词典
  • 服装
  • 外贸
  • 行业术语
  • 中国纺织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43685
商品编码:301251195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英汉汉英针织词汇

定价:80.00元

作者:戴淑清,金智才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6443685

字数:673000

页码:4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针织工业发展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虽然与纺织工业相比,属于后起之秀,但化学纤维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加速了针织工业在原料选配技术、产品品种开发、加工工艺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发展。目前,针织工业已成为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针织产品从内衣到外衣,从服装到装饰品、产业用品等,用途广泛,其出口创汇额在纺织工业创汇总额中占重要地位。
本书中的词汇来源于国内外出版的纺织专业辞典、图书和期刊等。词条释义经过反复推敲,力求专业、准确、精练,并对部分词条作了必要的解释。本词汇主要收录了针织领域经常出现,在实际检索中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名词和词组。有些词条含意较广,我们仅取与针织工业相关的词义。书中同时收集了与针织工业有关的染整、裁剪、缝纫、服装及贸易、环境保护、计算机等方面的常用词汇。全书共收词近3万条。
本书适应了我国针织工业的发展,满足了从事针织技术、产品开发和商业贸易的人员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供针织工业相关科技人员、信息翻译人员、进出口营销人员和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词汇的编写,得到针织行业专家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并经邱冠雄、许吕崧、冯勋伟、陈济刚、宗平生、蒋文惠等专家教授审阅,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写水平有限,疏漏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纺织工程原理与实践》 作者: 张伟, 李明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23-5678-9 版次: 2023年第一版 页数: 680页 --- 图书简介 《现代纺织工程原理与实践》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当代纺织工业核心技术、先进材料应用及智能制造前沿趋势的综合性教材与参考手册。本书旨在为纺织工程、材料科学、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在职工程师提供一个全面、前沿且注重实操的学习平台。 本书摒弃了传统教材中对基础概念的过度重复阐述,而是聚焦于21世纪以来纺织技术领域发生的颠覆性变革,尤其强调数字化、绿色化和高性能化三大发展主线。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纤维的分子结构到复杂织物结构的形成,再到先进纺织机械的控制与优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现代纺织工程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高性能纤维材料与结构设计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石,详细剖析了构成现代纺织品的关键物质基础。 1. 新型聚合物纤维的分子工程学: 高强力纤维: 深入探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高取向度设计、聚酰胺(PA)系列的结构改性,以及芳纶纤维(如Kevlar和Nomex)的分子链间作用力如何决定其超高的拉伸强度和热稳定性。特别关注了通过熔融纺丝、干法和湿法纺丝工艺对纤维宏观性能的精确调控。 功能性纤维的化学改性: 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共聚、接枝或后整理技术赋予纤维特定的功能。内容包括阻燃纤维(磷系和卤系阻燃机制)、抗菌除臭纤维(银离子或锌化合物的应用)、以及导电纤维(碳纳米管或石墨烯的复合技术)。 生物基与可降解材料: 剖析了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等新型生物基材料的合成、纺丝性能及环境友好降解路径,为可持续纺织提供理论支撑。 2. 纤维结构与性能的量化关联: 采用先进的表征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纤维的晶体结构、取向度、截面形貌与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 引入了微观形貌工程的概念,解释了如何通过控制纤维的表面粗糙度、孔隙率来影响纤维的吸湿性、染色性及皮肤舒适度。 --- 第二部分:先进织物结构与成形工艺 本部分侧重于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结构的转化过程,聚焦于织物设计的方法论和先进成形技术。 3. 经纬、针织与非织造技术升级: 三维编织与结构复杂化: 区别于传统的二次元平面织物,本书详细介绍了三维(3D)编织技术(如三维立体编织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预设的芯材和多层结构设计,实现具有内置支撑和缓冲功能的结构件(如航空航天部件和医疗植入物)。 特种针织结构分析: 不仅限于基础的平针、罗纹、双面组织,而是深入讲解了提花、纬向双面组织在功能性服装和技术纺织品中的应用。引入了数控提花系统的编程逻辑和花型解析方法。 非织造布的创新制造: 重点介绍熔喷(Meltblown)、纺粘(Spunbond)的工艺优化,以及水刺(Spunlacing)技术如何实现超细纤维的力学互锁,应用于高端过滤材料和湿巾产品。 4. 织物力学性能的预测模型: 引入了薄膜理论和桁架理论,构建了用于预测机织物弯曲刚度、抗撕裂强度和压缩性能的有限元分析(FEA)模型。 织物热湿传递机制: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量化分析不同织物结构(如空气层、中空纤维)对服装热阻和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为热防护和运动服装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第三部分:数字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制造 本部分紧跟工业4.0浪潮,探讨纺织行业如何实现生产效率的飞跃和环境责任的履行。 5. 智能纺织机械与自动化控制: 高速织机的动态平衡: 分析了高速剑杆、喷气织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挑战,重点讲解了电控送纬张力系统和双层送经技术在减少断头率和提高织物品质中的作用。 数字化染色与后整理: 探讨了计算机控制的浴比优化系统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该技术如何显著减少水和化学品的使用,实现零废水排放。 物联网(IoT)在车间管理中的应用: 介绍了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络筒机、整经机、织机的能耗、故障代码和生产节拍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预测性维护(PdM),最大化设备综合效率(OEE)。 6. 绿色纺织化学与循环经济: 无水/低水整理技术: 详细介绍了等离子体处理、紫外光固化涂层在纺织品功能化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避免了传统湿法后整理带来的大量废水。 纺织废弃物的化学回收: 深入解析了纤维素、聚酯废料的解聚和再聚合过程,特别是化学回收流程中对杂质的分离技术,以实现高质量的再生纤维素纤维或聚酯的制备。 生命周期评估(LCA): 提供了纺织品从原料采集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环境负荷评估方法论,指导企业进行更可持续的产品设计决策。 --- 适用对象 本书内容深度适中,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纺织工程、服装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纺织企业(包括化纤、印染、针织、机织及装备制造企业)中从事研发、工艺优化和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参考书。尤其对于致力于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军工纺织品、以及高端运动服装领域的工程师,本书提供的技术深度是不可或缺的。 --- 《现代纺织工程原理与实践》以其跨学科的视野和对前沿技术的深度聚焦,致力于培养掌握未来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针织品生产厂的质检员,我对精确性和专业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技术规格、生产指令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这些文档中充斥着大量的针织专业词汇。过去,我们往往需要依赖团队里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或者查阅一些零散的资料,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理解上的歧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一线生产人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的编排非常清晰,检索方便,无论是按英文字母顺序还是按笔画顺序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目标词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不仅收录了常用词汇,还包含了一些相对生僻但非常关键的术语,比如一些特殊的纱线处理方式、特殊的针织结构名称,以及一些与质量控制相关的术语。这些词汇的准确翻译和清晰解释,帮助我们避免了许多潜在的质量问题,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我尤其欣赏它在一些技术性词汇上提供的详细说明,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对“gauge”这个词的解释,不仅给出了不同的翻译,还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给出了具体的含义,这对于我们理解机器的针数密度非常有帮助。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宝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服装设计师,尤其专注于针织领域。之前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词汇问题。比如,在和国外的供应商沟通面料成分和工艺的时候,那些专业术语总让我抓耳挠腮。很多时候,一个细微的翻译偏差就可能导致整个订单的偏差,后果不堪设想。我尝试过很多其他的工具书,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权威。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英汉汉英针织词汇》。它的内容真的非常全面,涵盖了从基础的面料类型、纱线规格,到复杂的编织结构、后整理工艺,再到各种配件和设备名词,几乎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英汉、汉英对照的形式,无论是阅读英文资料还是撰写中文报告,都能找到最贴切的翻译。我特别喜欢它的一点是,很多词条后面还附带了简短的解释和例句,这对于理解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非常有帮助。例如,我之前对“rib knit”和“purl knit”这两个基础针法一直有些混淆,这本书的详细图示和解释让我彻底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用途。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沟通效率也大大提高,终于可以自信地和国际同行交流了!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未来希望能从事服装进出口相关的工作。在课程学习中,我经常接触到各种关于纺织品、服装材料和生产工艺的英文资料。对于像“warp knitting”、“weft knitting”、“jersey”、“rib”等等这些基础的针织术语,我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这本《英汉汉英针织词汇》简直是我学习路上的“及时雨”。它将复杂的针织术语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了翻译和解释,让我能够快速掌握这些关键信息。我特别喜欢它的一点是,对于一些具有多种含义的词汇,它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提供准确的翻译,这对于理解贸易合同和产品规格至关重要。例如,对于“count”这个词,书中不仅给出了纱线支数的解释,还列举了在其他纺织品相关领域可能出现的不同含义,这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英汉汉英对照形式,也极大地帮助了我练习和提高我的双语读写能力。我常常会用它来对照阅读英文的行业报告,并尝试用中文复述其中的内容,这极大地巩固了我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对于任何希望在服装纺织品国际贸易领域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评分

我是一名对针织文化和历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研究各种复古针织服饰的制作技法和风格。很多时候,在阅读一些英文的古籍、时尚杂志或者设计师访谈时,会遇到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词汇,尤其是那些与传统工艺、古老面料以及历史悠久的针织技术相关的词汇。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典,更像是一本小型的针织百科全书。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收录了大量与传统针织技艺相关的词汇,比如各种手织的针法、经典的纹样以及一些特定历史时期流行的面料类型。例如,在阅读关于爱尔兰蕾丝(Irish lace)的文章时,书中提供的“bobbin lace”、“crochet lace”等词汇的解释,让我对这些复杂的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它在翻译时,不仅提供了直译,还常常附带一些文化背景或者历史渊源的简要说明,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针织匠人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代的对话。我对针织艺术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和立体,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款式和色彩,而是能够体会到其背后蕴含的精湛工艺和悠久历史。

评分

作为一名专注于服装史研究的学术工作者,我经常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关于纺织品、服装制作和商业贸易的英文资料。这些资料中,关于针织品的部分,往往涉及许多我并不熟悉的专业术语。之前,我只能依赖我有限的英文能力和一些零散的在线资源进行翻译和理解,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很容易产生误读。这本《英汉汉英针织词汇》的出现,简直是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它的内容之丰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不仅收录了现代针织领域的核心词汇,还包含了许多在历史文献中才能遇到的古老术语,比如关于早期织机的零件名称、不同时期流行的纱线处理方法、以及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编织技术。例如,在研究18世纪的服装时,我遇到了“fulling”这个词,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没能完全理解其在针织领域的具体含义,直到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详细的解释,才明白它指的是一种通过物理作用使针织物紧密、厚实的后整理工艺,这对于理解当时服装的质感和保暖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让我在研究中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大大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和学术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