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進口手錶年鑒2012
定價:198.00元
作者:锺泳麟
齣版社: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381778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1.3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進口手錶年鑒2012》封麵故事為浮動式陀飛輪三問腕錶:9402MC型工作坊精製機芯。榮獲“日內瓦優質印記”的卡地亞9402MC塑工作坊精製機芯、搭載兩項負盛名的高級復雜功能:三問報時功能和浮動式陀飛輪,隻需輕按側邊按鈕,三問裝置便會啓動錶盤上的兩個音錘、分彆按指針顯示的小時、刻鍾和分鍾報時,此報時功能由設於6時位置的慣性飛輪調節,該飛輪每分鍾鏇轉近1000次。錶盤上無法看到陀飛輪架橋,從而營造齣“C”字形浮動式陀飛輪好似懸浮於腕錶中的奇妙效果。
鈦金屬錶殼,拋光錶冠,鑲嵌一顆凸圓形藍寶石,卡地亞9402MC型工作坊精製手動上鏈機械機芯,搭載三問報時功能以及浮動式陀飛輪,鎸刻“日內瓦優質印記”(45枚紅寶石軸承,447個零件,擺輪振頻:21,600次/小時,雙發條盒,動力儲存:約50小時),三問報時裝置搭載慣性飛輪、錶盤正麵可欣賞到音錘和音簧,“C”字形浮動式陀飛輪框架。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這本書在材質科學方麵的探討簡直是到瞭偏執的程度。我常常在想,編輯到底是怎麼說服那些頂級製錶廠,讓他們願意披露如此敏感的技術細節的?它不僅僅提到瞭常見的貴金屬,還深入講解瞭諸如陶瓷閤金的燒結溫度控製、藍寶石晶體的抗颳傷等級劃分,甚至連錶殼拋光過程中所使用的研磨介質的顆粒度都有詳細說明。對於一個對手工藝和材料技術有強烈好奇心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座知識的寶庫。我甚至拿它裏麵的數據去對比我手上那塊老錶的保修記錄,發現書裏提到的某一代材料,其耐腐蝕性確實比我這塊早兩年生産的錶要強得多。這種可以被量化、被驗證的知識,是其他那些隻會堆砌名錶照片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它賦予瞭讀者一種“科學鑒賞力”,讓你不再是單純的“外觀黨”,而是能從分子結構層麵去欣賞一件精密儀器。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裏的時候,沉甸甸的,那種厚實感就讓人覺得裏麵裝的肯定不是什麼泛泛而談的東西。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姑且一看”的心態去翻閱的,畢竟“年鑒”這個詞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官方和枯燥的味道。結果呢,我完全被它對細節的關注度給震撼到瞭。舉個例子吧,它對某個特定年份裏,瑞士某幾個小眾品牌的技術革新點,居然能做得很深入的剖析,簡直就像是把這些品牌的研發部門的內部報告都給扒瞭齣來一樣。我記得有一頁專門講瞭某個機芯的打磨工藝,用的圖示特彆清晰,連放大鏡下的紋理都能看齣來,這對於我們這些真心喜歡機械錶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以前看很多資料,都是泛泛地說“使用瞭日內瓦波紋”或者“擺輪經過瞭精細調校”,但這本書裏,它會告訴你,為瞭達到最佳的避震效果,他們在這個微小的螺絲上做瞭怎樣的材料改良,以及這種改良帶來的實際誤差變化麯綫。這種深度挖掘,讓我對那些平日裏隻看到光鮮亮麗錶殼的“門外漢”們,有瞭一種優越的掌控感。它不是在賣錶,它是在做研究,研究的是時間的藝術和材料的極限。
評分我買它主要還是想摸清國際市場的脈絡,畢竟“進口”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對外部世界的渴望。這本書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它在各個章節中穿插瞭大量關於全球貿易政策對鍾錶業影響的分析。比如,某一年,某個關稅壁壘的鬆動,是如何直接導緻某個品牌調整瞭在北美和東南亞的定價策略的。這些信息,對於我們做相關領域的貿易或者收藏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戰略信息。很多行業報告隻會談宏觀經濟,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把宏觀趨勢,精確地映射到微觀的産品綫上。我記得有一篇分析特彆有意思,它對比瞭精工(Seiko)和西鐵城(Citizen)在韆禧年初期,對於智能穿戴設備前身的那種戰略布局和市場反饋,分析得入木三分,甚至連當時幾個關鍵高管的公開言論都引用瞭進來。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買一塊錶,背後牽扯的不僅僅是機芯和設計,更是一場跨國界的商業博弈。它讓你對“物”的價值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絕非等閑之輩。
評分說實話,這本“年鑒”的排版設計,一開始讓我有點犯嘀咕。它沒有追求那種現代雜誌的炫酷和花哨,反而更像是一本八十年代的學術期刊,那種嚴謹到近乎刻闆的風格。但你仔細品味下來,就會發現這種“復古”恰恰是它最大的優點。你知道嗎,那些高端手錶品牌,它們最引以為傲的,恰恰是曆史的沉澱和經典的延續,而不是轉瞬即逝的潮流。這本書的版式,就完美地契閤瞭這種精神。大量的黑白照片,清晰、銳利,完全不加多餘的濾鏡或修飾,讓你能百分之百地聚焦於錶盤上刻度的精度、指針的形態。我尤其欣賞它對曆史錶款的資料引用,那可不是隨便在網上拼湊幾張圖,而是能追溯到原始的設計草圖,甚至能看到不同市場(比如歐洲市場和亞洲市場)在同一款錶上的細微差異。這種信息量和可靠性,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關於腕錶工業文明的編年史。它讓你明白瞭,現在你手上戴著的這塊錶,它的血統和地位是怎麼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最後部分,對新興市場和未來趨勢的預測非常大膽且具有洞察力。它沒有停留在對已逝輝煌的緬懷,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未來十年可能齣現的顛覆性技術。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討論瞭3D打印技術在復雜錶殼結構製造中的潛力,以及對傳統製錶學徒製度可能産生的衝擊。這種前瞻性,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2012年”這個時間標簽。雖然是幾年前的齣版物,但它的分析框架至今依然適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但思維極其敏銳的行業老前輩進行瞭一場深度對談。他會告訴你哪些是曇花一現的噱頭,哪些是真正能載入史冊的技術突破。它提供給讀者的不是簡單的産品目錄,而是一套分析和判斷鍾錶行業未來走嚮的底層邏輯。對於想要在這個領域深耕的人來說,這套邏輯比任何一塊昂貴的錶都更值得擁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