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
定价:78.00元
作者:普列汉诺夫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20174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普列汉诺夫*,李天纲主编,张仲实译的《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精)/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基本问题。包括马恩哲学的研究资料,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辨证法与进化论,地理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与社会阶级斗争,现代科学界的新趋势等17节。书后附:注解、名词索引及人名索引。
目录
译者序言一 序言二 马恩哲学的研究资料三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四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五 历史唯物论的方法论的意义六 辩证法与进化论七 生产力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八 地理环境与社会的发展九 物质生活与观念形态一〇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形式的变更一一 人类的意志与环境的改变一二 社会心理与社会阶层斗争(一三 现代科学界的新趋势一四 经济基础与文艺一五 思想运动与经济的发展一六 自由与必然一七 唯物论与目的论辩证法与逻辑(附录)注解名词索引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就不能忽略那些承载着时代思考的文字。民国时期,更是如此,西学思潮的涌入,特别是哲学思想的传播,深刻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走向。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民国时期那些重要的西学哲学要籍的汉译文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些文献,而是能对其进行深入的梳理和解读。比如,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部著作时,可能存在的理解差异和侧重点的不同,这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和译者的学术立场。又比如,这些被翻译过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被接受、被阐释,又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思想发生碰撞和融合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线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发展的独特路径,以及那些西学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对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史,特别是哲学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爱好者们送来了一份厚礼。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演变,就得深入到那些承载着时代精神的译著中去。而民国时期,那是个西学涌入,旧学与新知激烈碰撞的年代,哲学思想的转变更是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通过对当时重要的西学哲学要籍的汉译文献进行梳理和呈现,让我们得以一窥究竟。想象一下,那些被一代翻译大家们呕心沥血翻译出来的著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更是思想的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的智慧。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珍贵的文献汇集一堂,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省去了大量的搜集和辨析工作,可以直接触碰到那个时代思想的脉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差异,那将是解读思想传播过程中微妙变化的绝佳切入点。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现代哲学思想源头的重要窗口,让我们明白当今我们所讨论的许多哲学概念,是如何在那段历史时期被引入、被消化、被转化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思想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一座宝库,打开了通往民国时期哲学思想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知识界充满了敬意,他们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不懈地追求真理,努力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入中国。而哲学,作为思想的精髓,更是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这本书聚焦于民国时期的西学哲学要籍汉译文献,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读者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呈现出,在翻译过程中,那些伟大的翻译家们是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深奥的哲学概念准确而生动地传达给中国读者的。他们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的再创造。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揭示,这些被引入的西方哲学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被消化、被吸收,又如何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最终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理论。这本书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哲学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民国时代。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承载着西学智慧的汉译文献,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当时中国知识界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探索与吸收。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思想史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了碰撞、融合与创新的时代,而哲学无疑是这场思想革命的核心。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具有代表性的西学哲学要籍汉译文献汇集一处,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西方哲学是如何通过一代代翻译家的努力,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思想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体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译著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不同译者对同一哲学概念的翻译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译者自身的思想倾向。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思想传播过程中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的探究。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现代哲学是如何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孕育而生的,它所经历的曲折与辉煌。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幸事。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西学思潮的涌入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格局,尤其是在哲学领域。然而,要系统地了解那个时期的西学哲学汉译文献,对于研究者而言,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和比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一艰巨的任务大幅简化,集中呈现了民国时期重要的西学哲学要籍的汉译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平台。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的哲学思想是如何通过翻译传入中国,以及这些思想在被翻译、被解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本土化过程。例如,康德的先验唯心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或者尼采的权力意志,这些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被接受、被理解、被批判的?这本书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它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不仅仅是一次文献的汇集,更是一次思想史的深度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