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 9787552017441 上海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 9787552017441 上海社会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普列汉诺夫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科学
  • 哲学
  • 民国西学
  • 汉译文献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中国近代史
  • 上海社会科学
  • 译著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7441
商品编码:302007204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哲学

定价:78.00元

作者:普列汉诺夫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20174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普列汉诺夫*,李天纲主编,张仲实译的《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精)/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基本问题。包括马恩哲学的研究资料,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辨证法与进化论,地理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与社会阶级斗争,现代科学界的新趋势等17节。书后附:注解、名词索引及人名索引。

目录


译者序言一 序言二 马恩哲学的研究资料三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四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五 历史唯物论的方法论的意义六 辩证法与进化论七 生产力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八 地理环境与社会的发展九 物质生活与观念形态一〇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形式的变更一一 人类的意志与环境的改变一二 社会心理与社会阶层斗争(一三 现代科学界的新趋势一四 经济基础与文艺一五 思想运动与经济的发展一六 自由与必然一七 唯物论与目的论辩证法与逻辑(附录)注解名词索引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思想史:从晚清到五四的转型与抉择》 核心聚焦: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晚清开眼看世界,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国思想界如何应对传统危机与西方冲击,寻求现代性转型的复杂历程。它并非对单一学科知识的梳理,而是对一个时代精神面貌、核心争论与最终选择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千年一系的崩塌与初探(晚清:1840-1900) 本部分着重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儒家宇宙观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所遭受的首次系统性挑战。我们不再聚焦于具体哲学流派的引介,而是考察“体用之辨”这一贯穿整个晚清的思维框架如何形成、演变及其内在的局限性。 一、 天朝体系的动摇与“器物革命”的思潮: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以张之洞、李鸿章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在维护“中学为体”的前提下,如何艰难地引入西方技术(“西学为用”)。此阶段的“西学”主要表现为军事、工程和经济技术,而非根本性的社会或政治哲学。我们深入考察的是,这种割裂引进的思维模式,在理论上如何解释自身与实践上的矛盾,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埋下了隐患。 二、 伦理与政治的冲突:康梁变法背后的思想张力: 本书详细考察了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策略。此处的重点并非对《孔子改制考》的纯粹哲学解读,而是分析其如何试图在儒家经典中“发现”现代意义上的“进步”与“宪政”思想,以图在不颠覆儒家伦理权威的前提下,实现制度变革。这种将西方政治理念“汉化”的努力,其思想根源、支持者结构以及最终被保守势力剿灭的内在逻辑,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三、 革命与救亡的交织: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 我们考察孙中山等早期革命家如何从“师夷长技”转向“制度革命”。这不仅是政治纲领的转变,更是思想核心的转移——从技术救国转向政治权利(民族、民权)的诉求。此处的分析侧重于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理解“民权”概念,以及这种理解如何与传统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进行碰撞与区分。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荡与新旧交锋(清末民初:1900-1916) 这一阶段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转折”时期,政治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思想领域的全面解放与混乱。本书聚焦于“传统如何被批判”以及“现代如何被定义”这一核心命题。 一、 范式转移:从“救亡”到“启蒙”的内在诉求: 重点分析辛亥革命后的思想真空。随着帝制的推翻,原有的知识权威——科举制度和儒家经典——彻底失去合法性。知识分子开始迫切地寻求一种新的、普遍适用的价值体系。本书考察了早期“科学”和“民主”观念的传入与本土化尝试,尤其关注对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理念的初步接受。 二、 对传统文化的大规模反思与批判: 不同于将目光投向西方的新派,本部分深入研究了以林琴南、辜鸿明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他们的核心论点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西方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可能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异化现象的深刻担忧。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从儒家的人伦关系中寻求抵御现代性弊端的“药方”。 三、 西学内部的流派之争:功利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冲击: 本书详述了赫胥黎、斯宾塞等西方思想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脉络。我们侧重于分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如何被政治化,并被用以解释清末的失败和革命的必然性。同时,也探讨了早期对功利主义的接受,如何在关注效率和实用性的同时,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至善”追求构成了挑战。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觉醒与深层反思(五四前夜:1915-1919)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新文化运动”的酝酿期,这是一个从政治改革走向文化革命的关键时期,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正视思想观念的根本性重建。 一、 白话文运动的深层文化意涵: 我们不再将白话文运动视为单纯的语言改良,而是将其视为一场对传统知识传播媒介和精英阶层身份的挑战。白话文的推广,意味着知识获取渠道的民主化尝试,以及对旧式文人特权的瓦解。分析胡适等人的“实验主义”如何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哲学的先验性主张。 二、 青年群体对西方思潮的消化与筛选: 本章探讨了在《新青年》等刊物影响下,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对各种西方思潮的“杂糅”状态。他们既推崇自由恋爱和个人解放,也反思社会结构问题,但思想资源往往是碎片化的,尚缺乏系统性的哲学整合。重点分析了在这一时期,对德国唯心主义、法国功利主义以及美国实用主义等不同资源的选择性吸收过程。 三、 传统道德观念的全面解构: 本书详细分析了针对“三纲五常”“孝道”等核心伦理规范的批判浪潮。这种批判的目的,在于为建立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现代人格扫清道路。我们考察了知识分子如何将这些传统规范视为阻碍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桎梏,并试图用新的、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契约观念取而代之。 总结: 本书试图描绘一幅清晰的脉络图景:中国思想界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从最初的器物层面认知,艰难地转向制度层面,最终深入到文化与精神内核的自我审视。它展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巨大压力下,知识精英在“救亡”的紧迫感与“启蒙”的理想性之间不断挣扎、选择与整合的历程,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底色提供了扎实的背景铺垫。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就不能忽略那些承载着时代思考的文字。民国时期,更是如此,西学思潮的涌入,特别是哲学思想的传播,深刻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走向。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民国时期那些重要的西学哲学要籍的汉译文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些文献,而是能对其进行深入的梳理和解读。比如,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部著作时,可能存在的理解差异和侧重点的不同,这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和译者的学术立场。又比如,这些被翻译过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被接受、被阐释,又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思想发生碰撞和融合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线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发展的独特路径,以及那些西学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对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史,特别是哲学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爱好者们送来了一份厚礼。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演变,就得深入到那些承载着时代精神的译著中去。而民国时期,那是个西学涌入,旧学与新知激烈碰撞的年代,哲学思想的转变更是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通过对当时重要的西学哲学要籍的汉译文献进行梳理和呈现,让我们得以一窥究竟。想象一下,那些被一代翻译大家们呕心沥血翻译出来的著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更是思想的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的智慧。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珍贵的文献汇集一堂,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省去了大量的搜集和辨析工作,可以直接触碰到那个时代思想的脉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差异,那将是解读思想传播过程中微妙变化的绝佳切入点。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现代哲学思想源头的重要窗口,让我们明白当今我们所讨论的许多哲学概念,是如何在那段历史时期被引入、被消化、被转化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思想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仿佛是一座宝库,打开了通往民国时期哲学思想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知识界充满了敬意,他们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不懈地追求真理,努力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入中国。而哲学,作为思想的精髓,更是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这本书聚焦于民国时期的西学哲学要籍汉译文献,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读者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呈现出,在翻译过程中,那些伟大的翻译家们是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深奥的哲学概念准确而生动地传达给中国读者的。他们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的再创造。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揭示,这些被引入的西方哲学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被消化、被吸收,又如何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最终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理论。这本书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哲学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民国时代。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承载着西学智慧的汉译文献,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当时中国知识界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探索与吸收。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思想史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了碰撞、融合与创新的时代,而哲学无疑是这场思想革命的核心。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具有代表性的西学哲学要籍汉译文献汇集一处,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西方哲学是如何通过一代代翻译家的努力,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思想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体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译著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不同译者对同一哲学概念的翻译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译者自身的思想倾向。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思想传播过程中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的探究。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现代哲学是如何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孕育而生的,它所经历的曲折与辉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幸事。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西学思潮的涌入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格局,尤其是在哲学领域。然而,要系统地了解那个时期的西学哲学汉译文献,对于研究者而言,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和比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一艰巨的任务大幅简化,集中呈现了民国时期重要的西学哲学要籍的汉译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平台。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的哲学思想是如何通过翻译传入中国,以及这些思想在被翻译、被解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本土化过程。例如,康德的先验唯心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或者尼采的权力意志,这些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在中国是如何被接受、被理解、被批判的?这本书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它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不仅仅是一次文献的汇集,更是一次思想史的深度挖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