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装党卫军2“希特勒青年团”师全史(上下)
定价:198.00元
作者:陈星波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520112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史的悲哀不过如此,许多鲜活的生命,完全只是别人野心的陪衬。
青春、梦想,什么都不是。
看着这些年轻帅气的脸庞(书中多图、超帅),
小编的一颗圣母心不住难过,
是谁家的帅儿郎,想要赴沙场??
是谁家的慈母心(少女心),
碎成一地豆浆……
Ps:普鲁士军事贵族的那股帅气,真是隔着纸也铺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可叹!可怜!可惜!内容提要
武装党卫军是二战时期德国精锐的武装力量,其中的党卫军2师是“希特勒青年团”师,该师除少数军官外,基本上都是由“希特勒青年团”成员也就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组成,从组建训练开始,党卫军就向这些年轻人灌输“我们是一支精锐部队”的思想,并且派出骨干和教官大多来自武装党卫军头号主力“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所以“希特勒青年团”师堪称“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影子。刚刚才一年,“希特勒青年团”师就在诺曼底和盟军展开了血战,给盟军以重大损失,让盟军对这支娃娃部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这些年轻人长期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头脑里只有为而战的思想,从而具备了坚强的战斗意志,从小参加的各种集体和体育运动,又让他们具备了良好的服从性和体能。这也许就是他们能够在惨烈的战斗中坚持下来的原因,也让对阵的盟军更加感受到了的可怕和凶残。当然,后他们还是和所效忠的一样遭到了的覆灭,这何尝不是历史的可悲?
本书详尽介绍了“希特勒青年团”师组建、训练和所参加的历次战役,对这支特别的部队整个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目录
上册目录
前 言
章 希特勒青年团
第二章 组建与训练
第三章 盟军登陆
第四章 “希特勒青年团”师首战
第五章 反击失利
第六章 相持阶段
第七章 死斗!112高地
第八章 卡昂的后一战
附录一 SS2“希特勒青年团”师的编制与装备
附录二 “希特勒青年团”师老兵回忆录节选
附录三 武装党卫军和陆军军衔对照表
写真图集 辑 装甲师的组建及训练
写真图集 第二辑 要员检阅
写真图集 第三辑 后的训练
下册目录
序 言 一
序 言 二
第九章 “古德伍德”行动
第十章 从“总计”到“温顺”行动
第十一章 血腥的法莱斯包围圈
第十二章 重返本土
第十三章 阿登攻势
第十四章 “春醒”作战
第十五章 大战结束
写真图集 第三辑 后的训练写真图集 第四辑 鏖战诺曼底
参考文献作者介绍
陈星波,1980年出生,江苏人,自幼喜欢军事和历史,后来专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德国精锐部队。2006年起陆续在军事刊物上发表过多篇与二战相关内容的文章。2011年起,出版过原创、编译或与他人合译过《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战史》、《哈尔科夫之战图集》、《黑天鹅之死》(原创)、《二战德国503重装甲营全史》、《虎之传奇——二战德国SS第502重装甲营全史》、黑色闪电——党卫军第2“帝国”师战史》、《钢铁、鲜血、神话——库尔斯克南线之战》、《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后一战》等书籍,在二战军事历史领域广获好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记载,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一线战地日记、战后幸存者的访谈片段以及军官的个人通信。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肌理,让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波动,读到某些关键时刻,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年轻士兵们内心的挣扎、盲目的狂热与最终的幻灭,那种沉重的历史反思感是扑面而来的。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战役的得失,更是在探究驱动这些个体命运的深层社会和意识形态力量。这种写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本身的人性深度所吸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我必须提及本书在地图和图示方面的贡献,这对于理解大规模军事行动至关重要。通常这类题材的书籍,地图往往是敷衍了事或者尺寸太小,让人难以辨认关键的地形要素和部队推进路线。然而,在这套书中,地图的绘制质量堪称典范。它们不仅是简单的方位指示,更像是精心制作的战役推演工具,清晰地标识了山脉、河流、交通要道以及不同时间点上的防线变化。我花了很多时间对照着这些地图来理解师团在特定环境下的战略困境与战术选择,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单纯阅读文字描述无法体会的。这种对视觉辅助材料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理解复杂军事历史的效率和深度,可以说,没有这些高质量的图示,这本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评分对于史料的考据和细节的呈现,这本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团队在进行资料收集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大量的图表、装备清单、兵力部署图甚至是地图的标注都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例如,对于某次关键战役中师团的换装时间点,或是某个特定型号火炮的生产批次,书里都有详尽的交叉验证信息。这种对“硬核”细节的执着,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学术严谨性,使得它不仅仅是面向普通历史爱好者的普及读物,更具备了作为专业研究参考资料的价值。每一次我带着疑问去查阅书中的某个配图或注释时,都能发现作者预先埋下的更深层次的线索,这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保持历史的庄重感之余,却又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它没有掉入那种非黑即白的简单道德审判陷阱,而是努力去还原历史情境下的“真实”,即便这个真实是令人不安和复杂的。文字的密度适中,语言组织流畅自然,没有晦涩难懂的军事术语堆砌,即便是描述复杂的战术机动,也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跟进。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好——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不失大众可读性的流畅度。它成功地在“批判”与“记录”之间找到了一条微妙的平衡线,让读者得以在不被情绪过度裹挟的情况下,自行去审视和评判历史的因果链条,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历史写作所应有的风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做旧的质感,配上精心挑选的字体排版,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上能感觉到纸张的厚度和韧性,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内页的图片处理,那些历史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非常出色,即使是年代久远的黑白影像,也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和氛围。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触摸一段厚重的历史,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装帧的用心程度,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也更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研究里面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历史文物复制品,光是摆在书架上,也成了一种无声的陈述。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光是这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