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剪发技术专业图解基础教程
定价:79.00元
作者:张蓬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115454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零基础起步,基础剪发技术详解多重技术延伸,逐步加大技术难度复合技术应用,打造多种发型高清图片详解,步步精准高清定位扫码同步视频,边看边练简单易学
内容提要
本书是剪发技术的基础入门教程。本书通过长发去除重量、去除重量渐变、前短后长渐变、前长后短渐变、短发修剪以及短发推剪修剪共6种基础发型修剪技术的详细图解案例教程,让读者熟练掌握剪发的基本技术。读者通过对基础剪发技术的学习与熟练运用,从零开始轻松学剪发。本书适合美发培训学校师生、职业学校师生、美发师、美发助理阅读。
目录
剪发的分区知识
发片的持法和取法
章 长发去除重量修剪
1.1 后方
轮廓修剪
左后侧发区的轮廓修剪
右后侧发区的轮廓修剪
1.2 面部周围去除重量
左侧去除重量
右侧去除重量
1.3 莫西干发型去除重量
1.4 头盖骨上右侧去除重量
1.5 面部周围右侧去除重量
1.6 头盖骨上左侧去除重量
1.7 后脑区去除重量
1.8 后侧发区的头顶区去除重量
左部去除重量
右部去除重量
1.9 后侧发区的中间区左侧去除重量
1.10 后脑区左侧的头盖骨上和中间区的去除重量
1.11 后脑区左侧的中间区和下方发区去除重量
1.12 后侧发区的中间区右侧的去除重量
1.13 后脑区右侧的头盖骨上和中间区的去除重量
1.14 后脑区右侧的中间区和下放发区的去除重量
1.15 湿剪打薄
面部周围(左)
侧发区→后侧发区(左)
后脑区
后侧发区→侧发区(右)
面部周围(右)
湿剪完成效果
1.16干剪
1.17长发去除重量修剪的完成效果
第2章 在去除重量上的渐变修剪
2.1外轮廓线和后脑区→耳朵后方
2.2后脑区和头顶区渐变修剪
2.3后脑区的中间区去除重量
2.4后脑区的下方发区去除重量
2.5外轮廓线和左侧发区修剪
2.6面部周围(左)
2.7中间区左侧去除重量
2.8将左侧的角弄圆
2.9外轮廓线和右侧发区修剪
2.10面部周围(右)
2.11中间区右侧去除重量
2.12将角弄圆
将右侧的角弄圆
莫西干发型
2.13刘海区
2.14湿剪打薄
2.14.1面部周围(左)
2.14.2左后侧发区
2.14.3后脑区
2.14.4后侧发区(右 )
2.14.5面部周围(右)
2.14.6刘海区
2.14.7湿剪完成效果
2.15干剪
2.15.1后脑区的下方发区
2.15.2后脑区的头顶区
2.15.3面部周围
2.16在去除重量上的渐变修剪的完成效果
第3章 前短后长的渐变发型
3.1外轮廓线
后脑区→侧发区
左侧发区
面部周围(左)
右侧发区
面部周围(右)
3.2莫西干线上制作导线
3.3右侧头盖骨去除重量
3.4中间区右侧的渐变
3.5头盖骨下右侧的渐变
3.6左侧头盖骨去除重量
3.7中间区左侧的渐变
3.8头盖骨上部和后脑区表面的导线
头顶区
去除重量
3.9中间区的渐变
3.10下方发区的渐变
3.11刘海区
3.12湿剪打薄
左
右
湿剪完成效果
3.13干剪
后脑区下方
后脑区中间
后脑区头顶
右侧侧发区
左侧侧发区
刘海区
3.14前短后长的渐变发型的完成效果
第4章 前长后短的渐变发型
4.1外轮廓线
4.2后脑区
中间区的渐变(导线)
下方发区的渐变
头顶区的渐变
4.3侧发区
右侧下方发区的渐变
右侧头顶区的渐变
左侧下方发区的渐变
左侧头顶区的渐变
4.4面部周围
左侧
右侧
4.5莫西干的去除重量
4.6头盖骨上
右侧去除重量
左侧去除重量
4.7将角弄圆
4.8湿剪打薄
后脑区
左侧发区
左后侧发区
右后侧发区
右侧发区
头顶区
湿剪完成效果
4.9干剪
外轮廓线
后脑区
表面
左侧发区
右侧发区
4.10前长后短的渐变发型的完成效果
作者介绍
张蓬,朋·创作小组创始人。小组由专业造型师及各化妆学校教师组成,以造型设计及发型创意为主要创作内容,作品丰富,广受欢迎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选用的那种哑光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硬邦邦的,拿在手里有种厚实又亲切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图例的排版,色彩搭配得很有章法,黑白分明,但在关键的步骤和细节处理上又巧妙地运用了高光和阴影的对比,看得出来设计者在视觉引导上下了不少功夫。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印刷清晰锐利,即使用久了也不会轻易泛黄。我特别注意到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用心,逻辑性很强,从最基础的握剪姿势开始,一步步过渡到不同的发型基础轮廓的修剪,过渡得非常自然,让人感觉学习曲线平缓而扎实。特别是关于工具的保养和消毒那一节,内容详实且具有很高的实操指导价值,不像很多书只是走过场,这里面有非常具体的维护周期和方法论,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能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良好的职业习惯,这是非常宝贵的。总的来说,从拿起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来看,它给人的印象是非常专业、注重细节且具有实用美学的。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定价。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个随时待命的“高级顾问”。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常见但棘手的技术难题时,提供了非常多样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处理“圆头”或“扁头”的后脑勺形状,以达到视觉上的完美平衡,书中不仅提供了一种处理方式,还对比了至少两种不同的修剪侧重策略,并分析了每种策略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顾客群体。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此外,对于工具的“二次利用”和“特殊发质处理”部分,讲解得极为深入,比如如何用牙剪来柔化边缘而不用传统点剪,以及针对极度卷曲发或发量极少的顾客如何设计出丰盈感的错觉。这些高级技巧的融合,让这本书的厚度不仅在于纸张,更在于其内容所蕴含的丰富经验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沉稳、值得信赖的专家口吻,没有半点浮夸或故弄玄虚。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坐在你身边,用最清晰、最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将他毕生的所学娓娓道来。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几何学概念,作者也能通过清晰的剖面图和箭头指示,将其简化为可以理解和执行的步骤。我最欣赏的是,它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始终不忘强调“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很多技术书中常常被轻描淡写。这本书不仅关注如何剪出漂亮的头发,更关注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值得顾客信赖的专业人士。它让我明白,精湛的技术是建立在扎实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操作之上的,这种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培养,才是衡量一本优秀技术书籍的真正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零基础学员量身定制的教科书范本。它非常耐心地从“为什么”开始解答,而不是直接教“怎么做”。例如,在讲解基础层次修剪时,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什么是“外线保持”、“内线分离”以及它们对整体发型动态感的影响,这使得学习者在动手之前,头脑中已经构建了一个清晰的三维空间模型。我过去看的一些资料,很多都直接跳到了实操步骤,导致我学完后也只是记住了动作,但一遇到变化就束手无策。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原理”和“技术”紧密地焊接在一起,让你明白每一个角度调整背后的物理和美学逻辑。我特别喜欢它收录的一个关于“发流方向”对修剪影响的图表分析,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头发自然生长的方向如何决定了剪完后头发的自然垂落效果,这对于打造易于打理的发型至关重要。
评分翻开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描述语言所吸引。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告诉你“要剪短”或者“要打薄”的说明,而是精确到了毫米级的操作指导。比如讲解水平剪法和垂直剪法在不同发量和发质上的应用差异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配上了大量的真人示范照片,从模特的头部侧面和背面不同角度进行剖析,连发束提拉的角度都有明确的刻度标记,这对于依赖视觉学习的理发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着按照书里对“三角分区”的解析来操作,发现以往自己凭感觉划分的区域,其实存在很多不规则的小偏差,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标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不同国籍、不同年龄层顾客的发质特性,比如亚洲人发丝的粗硬度和弯曲度,并据此调整修剪的角度和力度,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教学智慧,绝非一般入门教材能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