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本书围绕作者在广州一家地方二本院校长达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展开,详细记述她教过的诸多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跟时代变迁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一方面,作者受过的文学研究的系统学术训练与良好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她笔下的学生故事富于细节,富于人文温情与个体生命关注,生动而触人心弦。另一方面,作者的乡土成长背景与对于社会变迁和时代迭荡的知识分子式本能关注,让书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故事,都跟其结构化的家庭出身与社会成长背景紧密相连,跟近百年来中国政治社会的回旋式变迁紧密相连,跟作者对自身成长历程的关照式反思紧密相连。在充斥着精英化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国内出版场域,这本小书的面世,实在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也足以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态,提供独具价值的一手史料文本。
评分##这个时代,看见,就是珍贵。
评分##微信读书看的。作者作为教大学语文的中文系博士写出了一本平铺直叙的小学语文病句集,除了开头提到自己作为博士接触了德里达现代性之外没看出她的博士培养对分析她学生的人生有什么帮助。最重要的一点,她的学生当年出于对老师(or权威)的信任把自己最为“隐秘”(作者真是很喜欢用这个词)的故事告诉她,就是为了她在十几年后不征求对方意见把人家真名年龄具体到村的籍贯以及其他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包括有一个学生的妈妈是非法移民)写成书给所有人看吗?
评分##可以改名叫我的二本学生的原生家庭
评分##失望????浮光掠影地记录了几个学生原生家庭的情况,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社会现状,都没有有意义、有深度的讨论。价值观刻板单一,千言万语反反复复“有房真好”,看到后半本已经很不耐烦了
评分##看完《我的二本学生》,感觉自己像被打碎均匀扔在书中每个词句段落,每个只言片语中。 仿佛看了无数种可能的我,无数个未来在时代的浪潮中浮沉的我。
评分##作为一个民办二本的老师,看这本书有很多启发。虽然是本小书,但背后是作者对于教育和学生十数年的倾心付出。教育是个良心活,要向作者学习。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的结论有相当的真实性,符合常识和公众认知,但同时也比较丧。今年以来,甚至是985高校的毕业上都在豆瓣成立“废物小组”,以“小镇做题家”的定位自嘲互嘲。这样的结论意味着承认教育的局限和个人努力的局限,这或许是所谓“佛系”的根源吧。
评分##这本书真正令我这个23岁读文学研究生的县城文艺女青年觉醒。过于细密的残酷现实第一次进入我的眼睛,尤其是那些已经深入到思维和习惯的,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婉丽的故事十分震撼,她像浮萍一样遭受命运,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绝对努力。黄灯在婉丽故事的结尾给了相对亮色的描述,是因为她善良细腻希望读者心存希望。而现实反复推演的分明是另一套生存逻辑:时代的裂缝早已圈出了每个人的天花板,我们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东奔西走,有的奋力逃出童年,有的则越陷越深。而在生活的大幕落下之前,无论如何,让我们都选择坚强勇敢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