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防渗之争的收官令人叹气无奈之余 只好把关注点放在环保文保民保乃至政治利益纠葛等方方面面 十多年过去了 没有看到相关变更好的状况 甚至社会更倒退 官员单位更不作为 而如此深入较真的记者也大都神隐了 这社会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它们像圆明园一样 我们从失望到灰心再到绝望 无力改变于是不想也不忍再见
评分##防渗之争的收官令人叹气无奈之余 只好把关注点放在环保文保民保乃至政治利益纠葛等方方面面 十多年过去了 没有看到相关变更好的状况 甚至社会更倒退 官员单位更不作为 而如此深入较真的记者也大都神隐了 这社会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它们像圆明园一样 我们从失望到灰心再到绝望 无力改变于是不想也不忍再见
评分##可以不间断地持续看完的书现在已经不多了,这本书的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语言功底深厚,写文有理有据,难得的是有情怀、有抱负、有担当,一百多天的连续跟进,事件让他写的跌宕起伏,勾人魂魄。这朵难得的“民主之花”有始有终,开得艰难,也开得悲壮而美丽。发生于2005年的这件事,牵动了专家、部委、市民、媒体等社会多方面的人心,参与者的澎湃热情让人耸然动容——社会管理,不是上位者的特权,是每个公民都应参与的权利。如果后来也有这种开诚布公的听证会,还会出现猪肉危机和取暖困境么?政策的产生,论证极端重要,尤其是涉及亿切身利益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声音。现在人的环保理念,比当年又有了提高,环保是每个人的事情,没有社会广泛配合,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圆明园防渗之争本身。
评分##在新闻舆论的监督下,相关法律法规补充完善了,新闻曾经很有力量
评分##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转马凌老师的评语:对于新闻学科的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完备的田野案例,告诉我们记者是如何做新闻的,各方力量又是如何博弈的,在成为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媒体人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难得,作者留下大量的材料,包括记录和照片,所以,我是从“后台”这个角度来读这本书的,进而,我觉得本书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评分##可以满足你:对于系列新闻前后发展连贯的八卦之心;对园林景观 历史考古等学科知识的精心整理和学习;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切入点推动事件进入政府流程的新闻监督雄心;以纪实文学写成的与新闻时效性相互照应获得的事后的社会学视角——以及俞博士当年义愤填膺的模样和迪华老师偷偷溜进圆明园西园的真情记录ヾノ≧∀≦)o
评分##对时代的追忆给这本书带上光环,可那个时代真如回忆的样子吗?就算真如那个样子,就真的那么值得追忆吗?本书前半部分有客观调查,有主观思考,可说中规中矩。但后半部分开始,只有主观立场视角和评论,对于新闻纪实类文体来说,不算优秀。另外,整体文笔中庸,立意也无高远之处,能归为平庸之作。不过有太多事无法说透,不怪作者,有向深渊凝视之心,就算可嘉,可惜他没有。
评分##逛书店偶然看到,觉得似乎很有意思,买来一读。 没想到著名的圆明园还有过这一段曲折。更没想到,当时的主要焦点居然集中在环保,而不是文化遗产保护。 时至今日,我国也开始推行文物影响评估,但远未到法律的高度,也尚不成一个成熟的体系(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又何尝不是)。 书里说圆明园,修了一百五十多年,毁了一百多年,保护过程中又被有意无意破坏了数十年!圆明园毁于八国联军,确是我们自己断了它的根。 圆明园们的明天会怎样?应该怎样?吾辈当一直思考下去。
评分##好书,公共政策、环境管理、文化遗产等领域都值得一读的优秀案例代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