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自馬裏烏波爾》係列完結篇
◎女人沒有國傢,但一直在戰鬥
◎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烏剋蘭經濟崩潰……
一代人的流亡與遷徙,全人類的恐懼與自由
◎當代東歐版《奧德賽》
最後一塊東歐私人史拼圖終於完整
------------------------------------------------
★內容介紹
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傢裏放瞭一張俄語唱片,身旁的清潔女工娜斯佳突然淚流滿麵,她這纔意識到,娜斯佳是母親去世後首個和自己産生交集的烏剋蘭人,她不僅在基輔受過高等教育,還是土木工程師……
她是怎麼從烏剋蘭的高級工程師搖身一變成瞭柏林清潔女工的?為什麼沒有護照也要去德國?又如何和大學戀人分彆,再嫁給瞭德國的樓房管理員?《娜斯佳的眼淚》延續瞭“馬裏烏波爾三部麯”前兩部的脈絡,聚焦於一位來德的烏剋蘭女性,串聯起無數東歐人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的遭遇,講述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縫隙與時代轉摺下,一個人的破碎與一代人的四散流離。
------------------------------------------------
★編輯推薦
女人沒有傢,也沒有國。
曆史一次次重演,誰能全然置身事外?
◎一部驚心動魄的平民史詩,為東歐無名者立碑之作
◎少有的聚焦蘇聯解體後的個體遭遇之作,填補國內齣版空白。從土木工程師到清潔工,書寫時代劇變下高級知識分子的墜落,當代烏剋蘭睏境的驚人寫照
◎卡夫卡式的生存寓言,真正的“無依之地”,全人類的命運縮影
◎高口碑、催更不斷的“馬裏烏波爾三部麯”之三,豆瓣年度高分圖書、獲奬無數的係列全新作。(前兩本悉數斬獲單嚮街書店文學奬,《中華讀書報》、鳳凰網讀書、搜狐文化、人文社科聯閤、探照燈書評人等年度好書)
◎敘述方式迷人,每一頁都是人物命運的急轉彎,比虛構更魔幻、更殘酷的非虛構作品
◎如果說《她來自馬裏烏波爾》《暗影中的人》是上一輩的故事,那麼《娜斯佳的眼淚》則是我們自己的故事,它並非發生在遙遠的過去,而是發生在觸手可及的當下,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隻要這世上仍有戰亂,這世上就會有娜斯佳。
------------------------------------------------
★媒體評價
一部當代東歐版《奧德賽》……《娜斯佳的眼淚》中滿是主人公對未定身份的反抗,無窮無盡,她的煎熬與痛苦也永不停歇……對人物形象和社會的呈現細緻入微、立體多元,書中對那段曆史未作評論,但一切盡在字裏行間。
——《南德意誌報》
德國文學中很少見到烏剋蘭女清潔工的形象。娜塔莎·沃丁用《娜斯佳的眼淚》填補瞭這一空白,她的筆下是眾多東歐女性的共同經曆。她以一種冷靜而極度準確的筆觸還原瞭那種窒息感。
——德意誌廣播電颱
一部偉大的作品。娜塔莎·沃丁這本書可以說是東西方世界拉扯的縮影。
——《斯圖加特日報》
娜塔莎·沃丁並沒有把娜斯佳的故事變成自己的故事,她一直保持著距離……但人們仍然被深深打動,顯示瞭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北德意誌廣播電颱
太不可思議瞭。看完被這個女人深深摺服。
——《Brigitte》雜誌
《她來自馬裏烏波爾》《暗影中的人》之後,娜塔莎再次證明瞭她的筆觸可以在人類痛苦邊界上抵達的深度。
——《自由報》
娜斯佳的故事堪稱典型。她是無數東歐人的縮影,她們是幫助西方傢庭運轉的照護者、清潔工和管理員,但從未在那裏站穩腳跟。和《她來自馬裏烏波爾》一樣,娜塔莎選擇瞭一個易被文學忽視的群體和話題。……一本意義非凡的傑作。
——德意誌廣播電颱文化頻道
##一如既往地好看,娜塔莎的筆觸有一種奇特的吸引力。三部麯始終與作者的母親串聯在一起,《她》中童年的娜塔莎與她永遠無法追查清楚的、母親的模糊過往;《暗》中娜塔莎在追憶自己的經曆後,看到父親下葬時思考自己是否該從父親手中救齣母親;直到《娜》中,老年的娜塔莎,終於有能力嚮與自己母親相似的娜斯佳伸齣援手。書寫停在此處已是一部相當優秀的女性經曆與女性互助作品,但在娜斯佳推開娜塔莎努力做的德國菜肴並錶示厭惡後又升華瞭。作者如此艱難地在第一部中試圖理解母親的一切,但那些身份與經曆,由第三部的娜斯佳證明瞭,完全的理解是無法實現的。她們有各自的苦難與經曆,無法共融,隻能在短時間內的同一片屋簷下燒不同的菜肴,吃不同的飯。但是,她們有各自的苦難,某些愛能讓她們抓住彼此的手。
評分##娜斯佳畢竟非血肉至親,那種絕望和痛苦還是隔著一層,所以她的眼淚,也隻是她的眼淚罷瞭
評分##女人既沒有祖國,也沒有返鄉之路。
評分##21年讀到第一部《她來自馬裏烏波爾》,當時相對小眾,寫作為強製勞工被裹挾到第三帝國的母親,非常喜歡,各種地方大推特推。22年時勢變化,大傢都知道瞭馬裏烏波爾,唉,書的幸運如果可以換來和平就好瞭…第二部寫父親的《暗影中的人》,弱瞭一點,擔心會不會三而衰。新星這兩年也循著這個路綫齣瞭《我們遺忘的一切》《未棄之物》,前者寫後輩重走二戰後德國被劃歸波蘭土地農民的西遷路,後者是波蘭兒子整理母親的遺物,我很喜歡前者,也是國內絕少提及的人群,後者有點細碎,進入需要更多知識儲備。現在第三部來瞭,拋開父母寫瞭一個全新的烏剋蘭女人的故事,太跌宕起伏又真實細節瞭,細節多到這絕不可能是假的,而人生真是多磨難,想想故事的結束戰爭還沒開始,娜斯佳的後續會怎樣呢,很想知道
評分##很久之前讀過第一部,一直就知道第三部麯還差一本,沒想到是寫的自己的“朋友”的故事。 這一切的經曆書寫下來似乎有些魔幻,自己故鄉的前夫,以及難以置信的德國丈夫。 不斷的想留下來,卻不斷的想迴去,身份,語言,身份認同的隔閡一直撕裂著這些人。 新的國籍隻是一條逃生的路,以防止新的飢荒、新的內戰或者新的獨裁統治,可誰曾想奔波總是不停息,不知道身為德國人的她能否繼續躲避這一切。或許,永遠沒有祖國。
評分##三部麯完結,一個烏剋蘭女傭的故事,依舊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德國老公的故事,有點震驚????
評分##【2024已讀24】對一位當代烏剋蘭女性一生的記敘頗令人感受到其堅韌生命力。不過我認為作者需反思她自己的“拯救幻想”:雖然她提到對娜斯佳的數次伸齣援手皆因在對方身上看到瞭自己的烏剋蘭母親,但行文總令我感到一種歐洲中心主義對東歐人和東歐文化“偏執”、“落後”、“非人性”的刻闆化凝視,卻缺少同為女性因而對對方産生的深刻理解。娜斯佳本人的懷鄉之情則被刻畫為她對西方世界頑固的不融入,作者更將其完全歸因於烏剋蘭傳統文化及蘇維埃教育的糟粕,這一點很難為我這樣的讀者所接受。結尾娜斯佳的返鄉也被描繪為一種實用主義的精明算計,對娜斯佳女兒對母國的恐懼心理亦描繪得片麵且缺乏同情。和讀《布達佩斯往事》時一樣我想問:你們這些認同於西方話語的寫作者整天標榜“人性”,為何卻總在你們注視著的“東方”人身上看不到豐滿人性?
評分三部麯的最後一本。不管是作為烏剋蘭高級工程師的娜斯佳,還是作為德國中産傢庭女傭的娜斯佳,身上的斯拉夫悲劇和社會主義悲劇那麼互斥又那麼融洽。 人們總說如果時間拉得夠長,曆史就是不斷重復的。但看到本書結尾我完全不這麼想瞭—— “不久前她(娜斯佳)申請瞭德國國籍,但並不打算永遠留在德國。她隻是為以後保留一條暢通的逃生路徑,以防自己傢鄉發生新的災變,比如新的飢荒、新的內戰或者新的獨裁統治。” 一語成讖,新的戰爭降臨在她的國傢。曆史並沒有那麼遙遠,曆史就是今天。不知德國身份是否給娜斯佳及她的傢人帶來瞭庇護。
評分##看看曆史再看看現在,生在這個國傢的人到底做錯瞭什麼。結尾甚至有些黑色幽默瞭,身份的倒置竟帶來同樣的結局,天空海闊,何以為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