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斯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齣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國與世界: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得德國史學傢協會奬)《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等。於爾根·奧斯特哈默因其在曆史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彆於2010年和2016年獲得萊布尼茨奬、湯因比奬。目前,他正在從事2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 Iriye)閤作主編6捲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本書為讀者全麵而深入地迴顧瞭從18世紀到1949年中國與西方世界和日本的關係,論述的重點時間段是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作者非常詳細地論述瞭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並從不同的理論視角解讀它們對之後中國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例如,作者分析瞭,西方和日本在中國開設銀行、修建鐵路讓中國對其産生依賴的程度。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將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與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平衡起來。
##兩大主題:圍繞中國加入由國傢構成的世界體係、以及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係的過程。某些觀點有爭議也有啓發。(短評寫不過,略)廣州貿易是全書的一個重點論述,是脫離世界體係的憾事,他還把中國與歐洲、中國與日本進行比較,也談及中國為何無法明治維新。他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就是世界大背景下的民族主義的興起。理解他的觀察視角,應當去讀三大本的《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他從時間和空間上定義瞭“19世紀”的概念,然後從各個主題詳細描述19世紀如何成為一個全球化的世紀,他說,19世紀的一個重大發明就是“民族國傢”。“帝國與民族國傢是19世紀人類聚居的兩大政治單位。”這組關係的對立是構建當今世界政治區域的最重要因素。
評分##連起來瞭~也不說有多詳細,但是各部分連接的就是非常順暢,比起教科書好多瞭。其中還諷刺瞭一下,說美國部分人後悔喪失瞭拉攏中國的機會呀雲雲,太看得起自己瞭,事實上中國在非正式帝國體製消逝之後就已經不受大國控製瞭,已經走上自己的道路瞭。裏麵提到廣州體製和恰圖科體製是晚清海洋貿易和大陸貿易的彆名,那一段曆史的敘述中可看齣俺廣打小就是被放養,到最後也是最晚被收迴,野蠻生長
評分 評分 評分這書第四章寫得這麼偉光正都被下架,黨內有反賊石錘瞭!
評分##跟隨作者的視角重讀中國近代史,感受到瞭近代中國“反抗現代化”的強大韌性,這種被生生拽入世界社會的過程是無比痛苦的,期間社會各方以及洋人勢力輪番登場,其利益的盤根錯節或是相互的對立更是讓人看不到國傢力量凝聚與崛起的絲毫希望。最終的一場全社會大革命將一切抹平為百年磨難畫上句號,國傢纔得以重新齣發,為再度崛起蓄力。
評分##書寫和翻譯皆流暢,以經濟互動為主。緊接著看瞭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曆史》,決定給該書多加一星,那些自大的,意淫的,理論先行的毛病基本都沒有。弱化1840鴉片戰爭的影響,強調1985之前清朝內部的變化,強調通商口岸和內地的差異,各地區各行業的差異,中央和地方的差異,上層和下層的差異。主要概念是“非正式帝國主義”“金融帝國主義”。整體都很好,隻是最後一章一直說蘇聯幾乎沒有給共什麼幫助,有點兒太幼稚瞭……
評分##作者跳齣“衝擊—迴應”模式,從政治和經濟角度分析18-20世紀中葉的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將中國與西方平等看待,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