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红,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现任秦咸阳城考古发掘活动的领队。曾跟随“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先生参与了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三号坑的考古挖掘工作。2009年担任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科的科研领队,这是兵马俑第一次科学系统规划的考古发掘,秦俑的诸多新发现也在此次考古工作中被世人所知。
曾在《国宝档案》和《百家讲坛》“镇馆之宝”担任主讲人,个人事迹曾得到《嘉人》和《中国妇女杂志》的采访,曾在一席开展考古主题的讲座。
考古大咖写给大众的考古版寻秦记!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发掘领队许卫红根据30年来亲历的发掘现场,结合秦帝都咸阳60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从考古发现的物质凭证,讲述史书上没有记载的秦人生活场景、秦国崛起的秘密,以及秦人创造的绚烂文化。跟随考古大咖,真正看懂兵马俑,读懂秦王朝。
在博物馆柔和灯光下展出的是国宝,而不被人注意的烂土、残砖、石块同样镌刻着独有的秦国密码。
他们从空心砖残块、骨器残片拼合出史书上缺失的秦国匠人、军官、公务员、贵族的真实生活场景,从出土的秦诏版发现秦二世胡亥的另一面,从石磐残块看出秦帝国雄厚的实力和对传统礼制的继承,从出土铜剑、车迹彩绘,发现秦人的细致浪漫、超前的环保节约理念以及对外来文明的兼收并蓄。
考古从来不是为了探宝,而是透物见人,与古人对话。无论是被展出的精美文物,还是无法被移动的遗址遗迹,考古人都亲手抚摸过,研读过,唤醒他们内在的生命力和鲜活的故事,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如同长卷画轴,慢慢铺展。
##有点失望,我很敬佩考古人,也希望能打个高分,但是这本书实在不太好看。作者文笔让人无法沉浸史阅读,不知道是太随笔还是太浮夸,或者是因为发散式思维的写法和这种严肃的内容不太相配。有很多地方完全看不懂她想表达什么,有点上句和下句没有逻辑连接的感觉。但是还是有很多知识点,比如兵马俑不是地下室,兵马俑里面可能有雇佣兵,裤裆到魏晋才开始普及等。
评分##其实是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心情,来看徐卫红老师的这本书的。觉得这类书也很适合放在家中或是办公桌上,就是随手能翻一翻的地方——这样的书给人以静气。你我皆凡人,生活生存根本就是个分不清的概念,忙碌中没人能够幸免于各种浮躁和烦恼。匠人精神让人钦佩,也隐隐让人羡慕,毕竟心无旁骛是一件近乎于“道”的事情。许老师的一生都几乎在秦墓中进行研究,很辛苦的工作,但《考古有意思》。这种“意思”是对文物近距离的那种感触,比如书中对各类秦文物细节的描述,非亲历不能为。更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绪万千,这本书处处讲文物,但处处都在讲“当年”。当我们眼前的这件文物穿越回自己的时代,那些岁月中的人物不再沉寂于史书,而成为你我一样有烦恼有浮躁的生命,也许这才是考古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评分##一线考古人的现场报告,文字浅显易懂。更难得的是经常“脑洞大开”,从一件小器物即可想象出秦帝国从帝王至黔首的生活风貌。如此风格正正体现了苏秉琦先生那句“考古是你只有想到什么,才有可能挖到什么”
评分 评分 评分##考古有意思,但是这本书有的地方没太大意思。不过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无论是什么工作,都是充满槽点和抱怨的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