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考古》、《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国陶瓷》、《中国青铜器》、《中国书画》、《中国古代建筑》,自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以来,在文物、博物馆界和社会各界乃至海外同行中反响强烈,受到文博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好评,多次应读者要求重印。
近十年来,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各方面的新发现、新成不断涌现,为了及时反映文博事业的新面貌,使这套教材更加完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国家文物局再次组织原编写人员对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国家文物局文博教材:中国古代建筑》本次修订,除了补充较新研究成果和内容外,对原书中有误之外也作了更正,(《中国考古》的仙容因故未作修订)并在总分教材前增加了彩色图版。同时首次出版了《中国古钱币》。
罗哲文,1924年3月出生,1940年考入当时唯yi从事中国古建筑调查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并参加古建筑的调研工作。历任国家文物局物处副处长、文物档案资料室主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教授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0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长城》、《中国古塔》、《中国帝王陵》、《中国佛寺》、《中国古园林》等。
第一章 古建筑保护、维修概论
第一节 前言光荣的职责、艰巨的任务
第二节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
第三节 五十年来文物、古建筑保管工作的回顾
第四节 古建筑的鉴别与选择
第五节 古建筑的保管工作
第六节 古建筑的维修原则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第七节 更好地发挥古建筑在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八节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
第九节 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支柱
第十节 《世界遗产名录》与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二章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绪论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第四节 古代建筑技术的主要成就
第三章 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台基与基础
第三节 主体结构--木柱架
第四节 木结构的连结法
第五节 装修
第六节 屋顶
第七节 墙壁与地面
第八节 彩色
……
第四章 (上)古建筑测量
第四章 (下)古建筑制图
第五章 古建筑维修
附录
2.民族和地区的典型实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每个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古建筑都有它们不同的布局、结构和艺术风格,对于研究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是重要的实物例证。因此,在选择作为文物保护的古建筑时,应当注意具有民族特点和不同地区特点的典型实物。
3.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的典型实物
我国古代建筑工匠们运用了各种建筑材料来修建起丰富多采的建筑物。并且因材施用,创造出不同的结构、方法,这对于研究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是重要的实物例证。在建筑材料方面有用砖、瓦、木、石、竹子、铜、铁、琉璃等建成的建筑。在结构上有木骨架的抬梁台、穿斗式、井斡式,有框架结构,荷重墙、不荷重墙、砖石发券、叠涩、铜铁铸制等等。在平面形式上有方形、长方形、棱形、多边形、圆形、半圆形、日形-、月形、波浪形以及各种形状组合的复杂平面。屋顶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平顶、盝顶、勾连搭以及多种形式组合的屋顶。在选择作为文物保存的古建筑时,各种建筑形式、结构和材料都应当选择。
4.建筑艺术装饰方面的典型实物
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非常丰富,如像建筑彩画、砖石雕刻、木雕、泥塑、壁画、琉璃瓦兽、面饰、镶嵌等等。每种装饰艺术都有它们技术、艺术的特点。在选择作为文物保存的古建筑时,要注意这些装饰艺术和附属艺术的实物。
5.反映时代特点的典型实物
我国古建筑每个历史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和特点。如像宋代建筑与唐代不同,元代建筑与宋代不同,明、清建筑与元代又不同。在选择的时候,应注意时代的典型实物。
……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拿到它那一刻起,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封面采用的材质很有质感,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配合着典雅的烫金字体,让人忍不住想一再摩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厚实而平滑,使得印刷出来的插图和文字都显得格外清晰锐利,特别是那些精细的建筑测绘图和全景照片,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古建筑的庄严与厚重。装订工艺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无论怎么翻阅,书页都保持着完美的平整度,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和对比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之处,不同章节的标题和引文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和留白处理,使得阅读节奏张弛有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整体来看,这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外观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明清园林中的空间序列布局,尤其是亭台楼阁之间的视线引导和渗透关系,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不仅仅停留在对建筑形制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对空间哲学的影响。比如,书中对于“藏”与“露”的空间转换策略,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图片和手绘草图进行多维度剖析,逻辑链条极其严密。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某一处皇家园林局部结构的处理,其对借景和框景的精妙运用,居然能与我之前阅读的几本专业园林理论著作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术语的运用上把握得非常精准,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至于晦涩难懂,使得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也能轻松跟上其深入的分析步伐,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懂得如何向不同层次的读者传达复杂知识的行家。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作为工具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而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典范。我注意到,每一个引用的观点、每一个数据的呈现,甚至是每一个建筑的年代标注,都经过了极其审慎的考证。书后附带的参考资料和索引部分,简直是为深度研究者准备的宝库,信息量之大、来源之权威,让人对作者团队的学术功底肃然起敬。我在比对某些地方志记载的关于某项营造制度的细节时,发现书中提供的另一种主流学说,其论证过程详实可靠,甚至引用了出土文物的佐证,这种多角度的交叉验证,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可信度。对于需要撰写研究报告或进行专业交流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坚实基础和权威背书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学术对话的起点和标准参照系。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历史的沉浸式体验,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史学家,走访了不同朝代的建筑现场。它叙事的手法非常高明,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罗列,而是选择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关键建筑”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些标志性建筑的解构,辐射出整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审美取向乃至权力结构。这种“以点带面”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记忆的持久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建筑结构逻辑的剖析,例如,当讲解到宋代斗拱的层叠变化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图示层面,而是用了一种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力线是如何被巧妙地分散和承载的,仿佛能听到木构件之间榫卯咬合的“呼吸声”。这种生动的描摹,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结构原理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之情,确实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文化溯源之旅。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中国古代不同地域风格的建筑差异,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地理划分和风格归类。作者没有将“中国古代建筑”视为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细致地划分出了如巴蜀的干栏式、徽派的马头墙、闽南的红砖大厝等区域特色,并且深入剖析了这些地域风格是如何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族群迁徙历史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于南方木构架体系中对防潮和通风的适应性改造,书中配有大量对比图例,直观地展示了南方建筑在应对湿热气候时的“机心”所在。这种自下而上的、由地域微观现象归纳出宏观发展脉络的写作手法,非常符合我这种实践导向的学习者的需求,让我对“因地制宜”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收获远超预期,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地域实践完美结合。
评分比较喜欢古代建筑的外形,然后就买来看看,发现文字比较多~图片少,但毕竟我买的不是画册,上海古籍的书,应该还是挺牛的~
评分很好,不错哦、、、
评分听人介绍,加上喜爱中国古建筑,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听人介绍,加上喜爱中国古建筑,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我安静地过着我此刻的生活,在每天匆忙之中来回我的三点一线,我并不为别的,我只为那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打磨。求学之路漫长而又艰辛,其中的疲惫与苦痛不言而喻。然而我又厌倦懈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我的梦想,为了我想要的明天。高中的打磨所给的那些,收获在我的心里早已成了我不懈努力的垫脚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我会证明,用我的一生。
评分非常好,学者和爱好者都可以看
评分一星是给书的内容和快递小哥的,6月26下单,7月7号收到书,时间有些长了吧!
评分都是教材,何苦为难自己,好好学习
评分内容通俗易懂,是目前古建方面书的蓝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