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讲授中国文学史,在基本教材之外,需要一部论述简要而资料丰富的辅助教材。尤其是在中小城市或边远地区图书资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有了这样一部教材,就可以不必翻检群书而看到一些原始资料,用于教学,比较方便。
评分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不能人人自备参考书的条件下,有了这部辅助教材,也就可以补充所学的知识,且有助于自己钻研。
评分郭预衡,教授。直隶(今河北)玉田人。郭先生学识渊博,学术论著自成体系,为人平和耿介,工于书法。因曾被错划“右派”,居然未能评上北师大资深教授。 2010年8月4日22时57分,郭预衡教授因病逝世。
评分 评分其一,给讲授中国文学史的某些教师提供一点讲授的方便。
评分 评分郭先生称自己“平生为学,服膺鲁迅”,几十年来,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鲁迅。郭预衡教授的文学史,史料扎实、宏富,史识不凡。与刘盼遂共同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散文史》、《历代散文丛谈》等。《中国散文史》(上册)曾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1年);他以一人之力,十九年之功完成的巨著《中国散文史》三大卷,160万字,被学界称为“填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空白”,该著作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2001年),又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1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2000年)。郭预衡是1977年恢复高考北京卷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命题者。
评分这部《长编》,和当今某些文学史著作的形式虽有一些不同,但从历史上看,却也并不新奇。名为“长编”,即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的名称,其体例也和《三朝北盟会编》等书有些相似。近人著作体例之相近者,则有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当然,作为文学史的“长编”,又和一般历史著作有所不同。
评分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不能人人自备参考书的条件下,有了这部辅助教材,也就可以补充所学的知识,且有助于自己钻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