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格律

唐宋词格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榆生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词
  • 宋词
  • 唐词
  • 格律
  • 诗词格律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歌
  • 词学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2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728
包装:平装
开本:3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词兴起于唐代,经过五代的发展,极盛于宋代,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词主要来源于乐府和民间文学,但和唐代的音乐繁荣是分不开的。在唐代,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音乐已经大量传入,民间歌曲也很发达,故《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这种西域音乐和民间歌曲结合后,创制出无数动听的新乐曲,从宫廷延到民间都很流行。词的产生和创作,主要就是配合这种新兴的乐曲,因而当时把词叫做“曲子”或“曲子词”。
  由于词和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严格的声律和种种形式上的特点。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旬,旬有定字,字有定声”,有它的固定形式。为了适应乐曲的节拍,词的句子多数是长短不齐的,韵位也是参差不同的。为了配合乐曲的音调。加强乐曲的音乐性,词中所用的字除分平仄外,有些还要分四声。由于词必须受声律的约束,所以前人把作词称为“倚声填词”或“按谱填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类 平韵格
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
南歌子(又名《南柯子》、《风蝶令》)
渔歌子(又名《渔父》)
忆江南(义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潇湘神
捣练子(又名《深院月》)
浪淘沙(又名《卖花声》.附《浪淘沙慢》)
江南春
忆王引、(又名《豆叶黄》、《阑干万里心》)
江城子(一作《江神子》)
长相思(又名《双红豆》)
醉太平
玉蝴蝶
浣溪沙(又名《山花子》。附《摊破浣溪沙》)
巫山一段云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画堂春
阮郎归(又名《醉桃源》、《碧桃春》)
三字令
朝中措
眼儿媚(又名《秋波媚》)
人月圆(又名《青衫湿》)
柳梢青(又名《陇头月》)
太常引
少年游
临江仙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
小重山(又名《小重山令》)
一剪梅
唐多令(又名《南楼令》)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
喝火令
行香子
风入松
金人捧露盘(又名《铜人捧露盘引》、《上西平》、《西平曲》)
八六子
雪梅香
满庭芳(又名《锁阳台》)
水调歌头
凤凰台上忆吹箫
汉宫春
八声甘州
扬州慢
高阳台(又名《庆春泽》)
锦堂春慢
寿楼春
忆旧游
夜飞鹊
望海潮
沁园春(义名《寿星明》)
多丽(又名《绿头鸭》)
六州歌头

第二类 仄韵格
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归自谣(一作《归国谣》)
天仙子
生查子
醉花间
点绛唇
霜天晓角(又名《月当窗》)
伤春怨
卜算子(附《卜算子慢》)
谒金门
好事近(又名《钓船笛》)
忆少年(又名《十二时》)
忆秦娥(又名《秦楼月》)
烛影摇红(或名《忆故人》)
醉花阴
望江东
木兰花(附《木兰花令》、《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
鹊桥仙
夜游宫
踏莎行(附《转调踏莎行》)
钗头凤(又名《折红英》)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渔家傲
苏幕遮
淡黄柳
锦缠道(一名《锦缠头》)
酷相思
解佩令
青玉案
千秋岁(附《千秋岁引》)
离亭燕(一作《离亭宴》)
粉蝶儿
御街行(又名《孤雁儿》)
祝英台近(又名《月底修箫谱
蓦山溪(又名《上阳春》)
洞仙歌
惜红衣
法曲献仙音
满江红
天香
声声慢
黄莺儿
剑器近
醉蓬莱
暗香
长亭怨慢
双双燕
宴山亭(一作《燕山亭》)
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绕佛阁
绛都春
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翠楼吟
……
第三类 平仄韵转换格
第四类 平仄韵通叶格
第五类 平仄韵错叶格
词韵简编

前言/序言


《词海钩沉:明清词曲研究》 卷一 词海钩沉 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唐宋词以其婉约缠绵、豪迈激越的艺术风貌,成为后世景仰的巅峰。然而,历史的进程并未在此止步。当我们沉浸于苏辛李清照的词境之时,是否忽略了在其后绵延流转、薪火相传的文学脉络?唐宋词的余韵,如何在中国文学史上继续回响?明清时期,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其词曲创作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怎样的独特魅力与创新之处? 本书《词海钩沉:明清词曲研究》便是试图将目光投向这片相对“沉寂”却蕴含深厚积淀的文学沃土。我们并非要重复唐宋词的辉煌,更非要对其格律进行新一轮的考证,因为唐宋词的格律之美,已由无数前贤穷尽心力,臻于至善。我们的目标,是深入明清时期,以钩沉辨微的姿态,发掘和梳理这一时期词曲创作的脉络、特点、成就及其与唐宋词的传承关系。我们将如同探寻沉船的宝藏一般,在明清词曲的浩瀚海洋中,打捞起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珍珠,展现其独立的艺术价值,并揭示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第一章 明清词曲的历史语境与总体概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两代(公元1368年—1912年)历时近五个世纪,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而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活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文学创作之中。 1.1 历史的断层与文学的延续 自元代杂剧之后,明清两代的文学发展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富有韧性的面貌。一方面,由于政治格局的变迁、思想观念的相对保守,以及士人对唐宋词的推崇备至,明清词的创作似乎一度陷入“复古”与“摹拟”的泥淖,显得不够“独立”。许多词人热衷于模仿唐宋大家,沉溺于故纸堆中,作品在创新性上受到一定限制。 然而,另一方面,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的流动与变异。即使是在看似沉寂的时期,新的审美趣味、新的生活体验、新的艺术手法也在悄然滋生。明清的词曲创作,正是这种“断层”与“延续”并行不悖的生动写照。它继承了唐宋词的优良传统,例如对于写景抒情的娴熟运用,对于意境营造的追求,以及对词调的遵从。但同时,它也汲取了新的时代养分,在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唐宋的特点。 1.2 明清词曲创作的总体特征 明清词曲的创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承续与变异并存: 这是明清词曲最显著的特征。明代词的创作,早期有“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影响,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词也受其波及,力求追摹古人。但同时,也有一些词人如汪士慎、张惠言等,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力图革新,注重词的内容与思想性。至清代,词的创作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集注与考据的盛行: 明清时期,学者对唐宋词的整理、注释、考据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既是对唐宋词的尊重与传承,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士人对词学研究的重视。例如,王国维的《唐宋词选》虽以选本为名,实则包含了大量的考据与评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对前代词的“回溯”也间接影响了当时的创作,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师法”的痕迹。 小说、戏曲的兴盛及其影响: 明清是中国白话小说和戏曲的黄金时代,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伟大小说问世,昆曲、京剧等戏曲艺术也蓬勃发展。这些新兴的文学形式,对词曲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如从历史故事、社会生活汲取灵感)、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的通俗化与生活化等方面。一些戏曲中的唱词,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词的某些特点相呼应。 地域性与流派的显现: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地域性的文学中心开始形成,词曲创作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例如,扬州一带的词人,受当地风土人情影响,作品风格有所不同。同时,一些词人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与交流,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圈子,讨论词学,创作唱和,逐渐形成了某些流派的雏形,尽管这些流派的划分不如唐宋那样清晰,但也为我们认识明清词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情感表达的内敛与外放: 与唐宋词相比,明清词在情感表达上,既有继承前代“词为心声”的传统,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也有因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的不同,在表达方式上有所收敛或转向。例如,一些词人将愁绪寄托于山水,将感慨融入故国之思,将细腻的情感转向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慨叹。 1.3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书《词海钩沉:明清词曲研究》旨在: 1. 拨正视听,彰显明清词曲的独特价值: 避免将明清词曲简单地视为唐宋词的“续篇”或“模仿”,而是将其置于其自身的历史语境中,分析其创作的动因、特点和艺术成就。 2. 梳理脉络,勾勒明清词曲的发展图景: 追溯明代至清代晚期,词曲创作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展现其演变轨迹。 3. 深入剖析,揭示明清词曲的艺术特色: 从题材、意境、语言、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明清词曲的艺术手法与审美追求。 4. 比较鉴照,辨明明清词曲与唐宋词的异同: 在继承与创新的视角下,比较明清词曲与唐宋词在艺术风格、创作理念等方面存在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凸显明清词曲的独立品格。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文献考证法: 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史资料、词集、评点本、词话等,以翔实的文献支撑研究结论。 文本细读法: 对具有代表性的明清词曲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把握其艺术表现力。 历史语境分析法: 将词曲作品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思想环境中,理解其创作的背景与意图。 比较研究法: 将明清词曲与唐宋词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点与差异点。 第二章 明代词曲:余韵与创新的萌芽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文学艺术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词曲创作方面,既有对唐宋词风的追慕,也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创新与变异。 2.1 “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及其影响 明代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强调“拟古”与“宗唐”。这一思潮对词曲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词人,如王世贞、谢榛等,在词的创作上,也力图模仿唐宋古人,追求古朴典雅的风格,在词调的运用、词语的选择上,都倾向于复古。 然而,这种复古并非简单的泥古不化。在“拟古”的同时,这些作家也试图将新的社会内容注入旧的文学形式中。他们笔下的词,虽然风格上趋于古雅,但在题材的广度和情感的表达上,仍然可以看到明代社会生活的新鲜气息。例如,一些词作开始描绘市井风情、世态人情,展现了与唐宋词更为不同的一面。 2.2 汪士慎、张惠言的“桐城派”与词学革新 到了明代后期,词学研究与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以汪士慎、张惠言为代表的“桐城派”,虽然在后世以散文闻名,但他们对词学的研究与实践,也为明代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惠言(1677—1744,生于明末,学说成于清初),虽然其主要活动在清代,但其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后期。他提倡“性灵说”,认为词应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反对空洞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他主张“词必以意为宗,以气为辅”,强调词的内在精神与情感的抒发。这一主张,是对宋代苏轼“以诗为词”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与当时一些词人沉溺于模拟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汪士慎(1687—1753),作为张惠言的同道,同样在词学上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二人的提倡,对后来的清代词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词的“回归性灵”开辟了道路。 2.3 明代词曲创作的题材与风格多样化 尽管受到复古思潮的影响,明代词曲创作在题材和风格上仍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怀古咏史: 继承唐宋传统,词人多以怀古咏史为题材,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或借古讽今。 写景抒情: 依然是词的主要表现方式。明代词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既有精巧细腻的笔触,也有宏阔壮丽的意境。 羁旅闺怨: 羁旅之苦、闺阁之怨,也是词常见的题材。但明代词人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现实生活气息。 市井风情: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词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市井生活,描绘日常生活场景,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在唐宋时期是较为少见的。 戏曲词曲的兴盛: 明代是戏曲繁荣的时期,传奇、杂剧等剧种蓬勃发展。戏曲中的唱词,既继承了词曲的传统,也吸收了新的艺术元素,如更加口语化、更加生活化的语言,以及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些唱词,虽然与文人独立创作的词有所区别,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词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词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代表性词人与作品举隅 明代词坛,虽不如唐宋名家辈出,但也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词人,如: 高启(1336—1374): 明初著名诗人,其词作风格豪迈,继承了宋代豪放词的风韵。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其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写景抒情。 王稚登(1535—1612): 明代词人,其词风清丽,多描写山水景物与儿女情怀。 陈子龙(1608—1647): 明末词人,其词作风格慷慨悲壮,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这些词人的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明代词曲创作的特点,为我们理解明代词曲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例证。 (本书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探讨清代词曲的繁荣与演变,以及明清词曲与唐宋词的深层联系与区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坦白说,对于词的格律,总是感觉隔着一层薄膜,可望而不可即。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它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作者以一种极其耐心和富有条理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唐宋词的“建筑学”。我惊叹于词作结构之严谨,也折服于词人驾驭格律之高超。书中对于“句读”和“停顿”的讲解尤其精彩,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朗读词时,那些自然的停顿和语气,其实都与格律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一个“叶”字,在不同的位置,它的平仄属性就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整个句子的韵律走向,甚至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这本书让我从“听”词,变成了“看”词,甚至“摸”词,能够感知到词的骨骼和血肉。它让我明白,那些流传千古的优美词句,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精巧设计的艺术品,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令人印象深刻,纸张的触感温润,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内容上也极其用心。作者并没有将格律讲解得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词人故事。读到辛弃疾那首《青玉案·元夕》时,书中不仅详细分析了其词牌“辛稼轩体”的格律特点,还穿插介绍了辛弃疾当年心怀报国壮志却壮志难酬的坎坷经历。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为什么辛弃疾在词中会描绘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盛大繁华,又为何会在“蓦然回首”时,看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寂与落寞。这种将格律、词作、词人、时代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赋予了冰冷的格律以生命,也让那些古老的词篇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以前总觉得写诗填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这本书告诉我,只要掌握了格律这个“基本功”,普通人也能窥探到其中奥妙,甚至尝试着去创作。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巨大创造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评分

最近读完这本关于唐宋词格律的书,感觉像是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欣赏角度。在此之前,我总是被词的意境和情感所吸引,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像是隔靴搔痒。这本书通过对格律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词背后更深层的结构美。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相对复杂的概念,比如“粘对”和“拗救”,而是用非常清晰的比喻和图示来解释,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粘”的讲解,它告诉我,一句词的尾字平仄,如何与下一句的字平仄产生一种巧妙的呼应和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韵律感。这就像是音乐中的和弦,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一首完整的乐曲。读完这本书,我再回头看李清照的《声声慢》,那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在格律的分析下,呈现出一种更加凄婉缠绵的美感,仿佛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词人内心的悲凉。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沉浸在词句的表面意思,更能深入到其内在的机械之美,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时的匠心独运。

评分

这本关于唐宋词格律的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关于诗词的入门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过于浅白,或者过于学术,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首先从最基础的声调(平仄)讲起,而且讲解得非常细致,甚至区分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词中的运用和区别。然后逐步深入到词牌的种类、每一类词牌的格式、押韵的要求,以及在格律上的细微差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例子,将抽象的格律变成生动的语言。比如,在讲到“上平七声”和“上平八声”的区别时,作者引用了欧阳修和晏殊的词句进行对比,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不同平仄组合带来的不同音乐美感。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唐宋词的音乐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我开始能够区分不同词牌的“气质”,例如,婉约词牌和豪放词牌在格律上的细微差异是如何影响其整体风格的。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传统诗词的理解跃升到全新高度的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诗词创作是凭借灵感和意境的自由挥洒,虽然也知道有格律的存在,但总觉得那是束缚,是匠气。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严谨、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唐宋词那精妙绝伦的格律体系展现在我面前。从词牌的起源、平仄的讲究,到粘对、拗救的妙用,作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每一条格律的讲解都辅以大量的经典词作例证,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的拼凑,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让你在欣赏名家名作的同时,体会到格律之美是如何与情感、意境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词眼”的解读,原来很多词的灵魂,都藏在那几个看似寻常,却字字珠玑的关键之处。读完这本书,我再读柳永的《雨霖铃》,不再仅仅是感受到那份离愁别绪,更能体会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词牌“双调”所带来的那种舒缓而又绵长的韵律,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主人公欲说还休的无限伤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读懂”词,如何从结构上欣赏词,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情感的共鸣。

评分

纸质差了一些

评分

书不错,学习词的格律,词的写作。

评分

凑单的,也还不错吧

评分

一套物美价廉、赏心悦目的词集。

评分

发货迅速,质量好,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

相信京东,更要给京东快递的帅哥们点赞!

评分

凑单的,偶尔看看,还可以,就是一些简单的罗列。

评分

孩子学习国学用书,老师推荐很不错。

评分

龙榆生先生的书一直在看,国学大师没话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