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近思录

国学经典:近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朱熹 著,查洪德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近思录
  • 哲学
  • 思想
  • 历史
  • 文化
  • 治国
  • 明理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8393
版次:2
商品编码:100170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此本共623条,多出的一条,乃前人录白杨伯岩本,即第五卷之后一条。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看《近思录》,若于一卷未晓得,且从第二、第三卷看起。久久后看一卷,则渐晓得。  ——朱熹《朱子语类》
    ★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钱穆一九八七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讲

目录

前言卷一 道体卷二 为学大要卷三 格物穷理卷四 存养卷五 改过迁善 克己复礼卷六 齐家之道卷七 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卷八 治国平天下之道卷九 制度卷十 处事之方卷十一 教学之道卷十二 改过及人心疵病卷十三 异端之学卷十四 圣贤气象附录

精彩书摘

  卷二为学大要  2.1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①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②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③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④  ——周敦颐《通书·志学》  [注释]  ①天:指天人,即能顺天道,宗法于天的人。希:仰慕,由仰慕而效法、追求。②事见《尚书?说命下》,记伊尹云:“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意思是说:我不能使我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心中感到惭愧羞耻,感到像在闹市被鞭挞一样。天下有一个男人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就说:这是我的罪过。伊尹:商汤时贤臣。③《论语?雍也》载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不迁怒,不把对甲的怒气迁移(发泄)到乙(别的人和事)上。颜渊:名颜回,孔子弟子。④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伊尹和颜回是周敦颐在儒家先贤中标举出的两种类型的人格榜样,即伊尹是儒家致君泽民的榜样,颜回是人格修养的典范。  [译文]  周敦颐说:圣明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天人,贤能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圣人,普通的士人希望自己成为贤人。伊尹,颜回,是大贤人呀。伊尹以不能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为耻,天下有一个男人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他就感到像在闹市被鞭挞一样耻辱;颜回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同一过错不会犯第二次,他的心长时间不离开仁德。如果一个人把伊尹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使其君为尧舜),学习颜回所学的东西(在体圣人之道中追求圣人的精神境界),若超过他们就成为圣人,赶上了他们就成了贤人,即使赶不上也能得到美名。  ……

前言/序言

  《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此本共623条,多出的一条,乃前人录白杨伯岩本,即第五卷最后一条。  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此本共623条,多出的一条,乃前人录自杨伯岩本,即第五卷最后一条。卷六原有“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一条,清代张伯行删去,换成了“今人多不知父母之爱”一条,今从张伯行本,为保持旧貌,将“饿死事极小”一条录入注文。每条都查出具体出处注于条下,前人注错出处的则改正,今本不见的则于注中指明。为读者阅读和研究方便,书后附录了有关研究资料。所有这些工作,有谬误或不当处,幸望读者教正。
《近思录》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合著,是中国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理学的奠基之作。它以“格物致知”为核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道德修养、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思录》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全书共十六章,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第一章“太极” 本章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太极。作者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是万物生长的根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化万物。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强调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 第二章“西铭” 本章取自张载的《西铭》,核心思想是“天地为父母,万物皆兄弟”。作者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生命,达到“民胞物与”的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呼唤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第三章“仁” 本章详细阐述了儒家核心思想——“仁”。作者认为,仁是爱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的最高境界是“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约束自己的私欲,回归到合乎礼法的行为规范,最终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 第四章“诚” 本章阐述了“诚”的意义。“诚”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范畴,指的是真诚、真实、无虚假。作者认为,君子应该以诚待人,以诚律己,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五章“敬” 本章强调了“敬”的重要性。“敬”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方法,指的是恭敬、严肃、认真。作者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万事万物,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行为的端正。 第六章“忠恕” 本章阐述了“忠恕”之道。“忠”是指尽心为人,忠于职守;“恕”是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作者认为,忠恕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七章“孝悌” 本章强调了“孝悌”的重要性。“孝”是指孝敬父母,“悌”是指尊敬兄长。作者认为,孝悌是人伦之始,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础。 第八章“礼” 本章阐述了“礼”的意义。“礼”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指的是一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作者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第九章“乐” 本章阐述了“乐”的意义。“乐”在儒家思想中,不仅仅指音乐,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作者认为,君子在遵循礼义道德的同时,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快乐。 第十章“正心” 本章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正心”是指端正自己的内心,排除杂念,保持思想的纯净。作者认为,只有内心的端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第十一章“修身” 本章阐述了“修身”之道。“修身”是指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作者认为,修身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第十二章“齐家” 本章阐述了“齐家”之道。“齐家”是指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作者认为,家是国的基础,家风正则国风盛。 第十三章“治国” 本章阐述了“治国”之道。“治国”是指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作者认为,治国之道在于选贤任能,任人唯贤,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第十四章“平天下” 本章阐述了“平天下”的理想。“平天下”是指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者认为,只有在个体、家庭、国家都得到良好治理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平天下”的理想。 第十五章“明辨” 本章强调了“明辨”的能力。“明辨”是指能够清晰地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作者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是保持清醒头脑的关键。 第十六章“慎几” 本章阐述了“慎几”的道理。“慎几”是指对细微之处保持警惕,防微杜渐。作者认为,许多大错往往源于细微之处的疏忽,因此要时刻警醒,防患于未然。 《近思录》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指导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重要读物。通过阅读《近思录》,可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儒家思想的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注释的精细程度上,我能感受到出版团队对“经典”二字的敬畏。这本书的校对工作做得极为出色,我通读了前三分之一,尚未发现任何影响理解的印刷错误或错别字,这在动辄追求效率的今天,实属难得。更值得称赞的是其辅助阅读系统的构建:在关键的引文旁,作者或编者提供的背景介绍和对后续影响的简要评述,恰到好处地填补了知识的空白,既不至于喧宾夺主,又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带领你攀登学术高峰时,总能在岔路口为你指明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套严谨的学术工具书,适合所有希望系统性、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心学脉络的严肃读者和研究人员使用,称得上是近年来国学出版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内心的深度对话,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你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根基。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严密,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观点的坚实基础之上,让人很难找到反驳的空隙。我发现,很多困扰我许久的人生哲学上的困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竟然找到了出乎意料的清晰解答。例如,它对于“慎独”的阐释,远比我过去读到的任何版本都要深刻和贴合实际,它不是空泛的道德口号,而是化为一整套可操作的内心修炼法门。我甚至不得不放慢速度,经常停下来,将书中的某些精辟论断抄录下来,贴在案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我在处理日常冲突和做重大决策时,思维的底层逻辑似乎产生了一种微妙的、积极的转变。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古人的智慧结晶,更像是一部经过时间检验的“人生操作系统手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知行合一”的探讨,作者没有将“知”与“行”割裂开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反馈、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书中列举的许多古代贤者的生活片段和决策过程,都非常具有代入感,让你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些抽象的道德原则是如何在具体的柴米油盐、官场进退中发挥作用的。这与很多现代的励志读物那种浮于表面的鼓动性语言截然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种坚实的内在支撑力。每当我感到目标迷失或精力涣散时,翻开随机的一页,总能从中汲取到一股沉静而坚定的力量,重新校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做一个“成器”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精美,拿到手上就有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感觉,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艺术品。内页纸张的质地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色泽,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古籍的韵味。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手工装订的触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古人精神对话的仪式。不过,对于经常携带出门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重量可能是一个小小的负担,它更适合静心沉思,而不是旅途消遣。印刷的清晰度无可挑剔,即便是细小的注解和引文,也排版得井井有条,这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畏之心。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仅仅是收藏这一本实体书,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满足了。我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此类高品质的国学书籍出版,让经典真正“活”在我们的手中,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电子文本。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对历史背景的基本了解,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我一开始阅读时,确实需要频繁地查阅脚注和参考资料,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宋明理学的特定术语时,必须得停下来,查阅相关学者的释义,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但这恰恰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拒绝浅尝辄止,强迫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索。对于初涉国学领域的读者,我建议可以先搭配一些入门导读或白话译注版本进行辅助阅读,然后再回过头来啃食原典的精髓。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理解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书中每一句格言的体悟都变得格外珍贵和深刻,它捍卫了经典应有的严肃性,不让其沦为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品。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个版本,内容更是没得说。

评分

包装干净送货快认真阅读学习吧!

评分

还不错,领导点名要看的,好好学习吧

评分

书是正版,包装也很好,优惠力度也很大

评分

注释全面,值得儒学爱好者研读。

评分

寄回家了,还没看到,看到再追评

评分

帮同事买的这种证的书籍,在快过年的时候只能去京东买。京东的物流简直是超赞呢,头天下午买的,今天上午送到了,尤其是在这种快要过年的时候。

评分

包装很好,正版。包装很好,正版。

评分

不错。这套书做的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