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此本共623条,多出的一条,乃前人录白杨伯岩本,即第五卷之后一条。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从排版和注释的精细程度上,我能感受到出版团队对“经典”二字的敬畏。这本书的校对工作做得极为出色,我通读了前三分之一,尚未发现任何影响理解的印刷错误或错别字,这在动辄追求效率的今天,实属难得。更值得称赞的是其辅助阅读系统的构建:在关键的引文旁,作者或编者提供的背景介绍和对后续影响的简要评述,恰到好处地填补了知识的空白,既不至于喧宾夺主,又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带领你攀登学术高峰时,总能在岔路口为你指明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套严谨的学术工具书,适合所有希望系统性、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心学脉络的严肃读者和研究人员使用,称得上是近年来国学出版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内心的深度对话,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你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根基。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严密,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观点的坚实基础之上,让人很难找到反驳的空隙。我发现,很多困扰我许久的人生哲学上的困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竟然找到了出乎意料的清晰解答。例如,它对于“慎独”的阐释,远比我过去读到的任何版本都要深刻和贴合实际,它不是空泛的道德口号,而是化为一整套可操作的内心修炼法门。我甚至不得不放慢速度,经常停下来,将书中的某些精辟论断抄录下来,贴在案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我在处理日常冲突和做重大决策时,思维的底层逻辑似乎产生了一种微妙的、积极的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高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古人的智慧结晶,更像是一部经过时间检验的“人生操作系统手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知行合一”的探讨,作者没有将“知”与“行”割裂开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反馈、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书中列举的许多古代贤者的生活片段和决策过程,都非常具有代入感,让你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些抽象的道德原则是如何在具体的柴米油盐、官场进退中发挥作用的。这与很多现代的励志读物那种浮于表面的鼓动性语言截然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种坚实的内在支撑力。每当我感到目标迷失或精力涣散时,翻开随机的一页,总能从中汲取到一股沉静而坚定的力量,重新校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做一个“成器”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精美,拿到手上就有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感觉,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艺术品。内页纸张的质地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色泽,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古籍的韵味。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手工装订的触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古人精神对话的仪式。不过,对于经常携带出门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重量可能是一个小小的负担,它更适合静心沉思,而不是旅途消遣。印刷的清晰度无可挑剔,即便是细小的注解和引文,也排版得井井有条,这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畏之心。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仅仅是收藏这一本实体书,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满足了。我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此类高品质的国学书籍出版,让经典真正“活”在我们的手中,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电子文本。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对历史背景的基本了解,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难懂。我一开始阅读时,确实需要频繁地查阅脚注和参考资料,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宋明理学的特定术语时,必须得停下来,查阅相关学者的释义,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但这恰恰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拒绝浅尝辄止,强迫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索。对于初涉国学领域的读者,我建议可以先搭配一些入门导读或白话译注版本进行辅助阅读,然后再回过头来啃食原典的精髓。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理解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书中每一句格言的体悟都变得格外珍贵和深刻,它捍卫了经典应有的严肃性,不让其沦为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品。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个版本,内容更是没得说。
评分包装干净送货快认真阅读学习吧!
评分还不错,领导点名要看的,好好学习吧
评分书是正版,包装也很好,优惠力度也很大
评分注释全面,值得儒学爱好者研读。
评分寄回家了,还没看到,看到再追评
评分帮同事买的这种证的书籍,在快过年的时候只能去京东买。京东的物流简直是超赞呢,头天下午买的,今天上午送到了,尤其是在这种快要过年的时候。
评分包装很好,正版。包装很好,正版。
评分不错。这套书做的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