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叔本华 著,刘大悲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形而上学
  • 美学
  • 康德
  • 叔本华
  • 意志
  • 表象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悲观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271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852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引进台湾经典译本,畅销40余年;
2.陈丹青极力推崇的哲学著作,他曾说:“这本书救了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
4.叔本华笔锋辛辣,思想卓尔不群,他是极为罕见的能把简白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巧妙结合的思想家。
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了解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必读书。

内容简介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笔锋辛辣,思想卓尔不群,他是极为罕见的能把简白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巧妙结合的思想家。
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
作为叔本华的*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作者简介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出生于波兰,曾在格丁根大学、柏林大学就读,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18年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著作有《人生的智慧》《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目录

目 录




叔本华的生平及哲学
译者的话 
英译者序言 

卷一 表象世界初论 
第一层面 
遵循充足理由原则的表象:经验与科学的对象 
卷二 意志世界初论 
第一方面  
意志的客观化 
卷三 表象世界再论 
第二层面 与充足理由原则无关的理念 
柏拉图的观念:艺术对象 
卷四 意志世界再论 
第二方面 
达到自觉状态时,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 

叔本华年谱 

精彩书摘

叔本华的生平及哲学

00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

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

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

——叔本华

叔本华(1788~1860)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三十多

年,最终,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凯旋的英雄,顿时名

噪全欧,誉满天下。各国人士络绎不绝地去拜访他,全国的报章杂

志不断登载他的名字;他的信徒们,三番五次替他做肖像画、做雕

塑,当神一样供奉在屋中顶礼膜拜,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竟然有两

位太太也曾去造访。我们这位素来被称为极忧郁、极悲观的哲学

家,最后,“乐观”地躺在沙发上溘然长逝。

近代,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克尔恺郭尔、

瓦格纳、托马斯·曼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

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大。这位狂傲不羁的存在主义先驱,在回忆购

买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时,这样写道:

一个不知名的幽灵,悄然对我说:赶快把这本书带回去!

我一回到家,随即把我的宝贝翻开。我屈服在他那强力、崇高

的天才魔力之下了。

他花了十四天的工夫,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沉浸在那本书中。他

又说:

我像热爱叔本华的所有读者一样,刚读第一页,便恨不得

一口气把全书读完。而且,我感觉到,我是很热心地、专注地

倾听他吐出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叔本华的哲学为何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有如此魅力?当然,首

先得归功于他独树一帜的“意志哲学”,此外,他超群的语言才华

也功不可没。华莱士在《叔本华的一生》中这样写道:

当读者翻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瞬间,

最先获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独特的语言。这里面没有像谜团一般

的康德式术语,没有黑格尔诡异的辩证法,没有斯宾诺莎的几

何学:一切都既清楚而又有次序,全部美妙地集中于对主要概

念——意志世界、斗争、痛苦——的论述上。

何等直率坦诚!何等生动有力!何等坚强刚直!他的前辈

们,曾以种种理论对那不可见的意志提出抽象的解释,然而这

些理论很少能清楚明白地揭示世界的真相,而叔本华,作为一

个商人的儿子,在叙述、举例和推论方面都很详明,甚至还富

有幽默感。

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诞生于波兰格但斯克,他父亲名叫海因

里希·弗罗里斯,母亲名叫约翰娜·亨利德。两人在1785年结婚,

当时海因里希38岁,约翰娜19岁。

叔本华的先祖原是荷兰人,在他的曾祖父时代才移居格但斯

克。他们一家,素来就是有钱有势的地方望族,俄皇彼得大帝和皇

后凯瑟琳到格但斯克游览的时候,他的家就作为俄国皇室的专用

招待所。家业传到他祖父手中,他祖父把事业扩展,又置了许多产


业,家庭声势更加浩大。

他的父亲个性刚愎而且暴躁,但天资甚高,长袖善舞具有商业

头脑,并且,早年曾旅居英、法多年,英、法文学知识相当丰富,

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尤为偏爱。他在政治上主张自由

民主的共和政体,爱好自由,尊崇独立。他很欣赏英国的政治和家

庭制度,因此家庭布置及家具等都是仿照英国的风格。叔本华之所

以对英国独具好感,大概就是因为他在幼年时期耳濡目染,受到父

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叔本华一生对自己的祖国——德国,有轻蔑的偏见,他比较尊

重外国的思想家,他每天都读《泰晤士报》,但从来不看德国报

纸,假如后来不是因为德国报纸登载关于他的新闻,他也许永远不会

过目。此外,海因里希还抱有世界主义的理想,他企图把叔本华教育

成“世界公民”,之所以为叔本华取名“阿瑟”,就是因为此名可

适用于欧洲各国。

据说,叔本华的父亲,相貌长得可令人不敢恭维。他身体矮

胖,广阔的脸上嵌着一双突出的眼睛,鼻子粗短朝天,嘴巴又宽又

大,并且,从小耳朵就不太灵光。

叔本华的母亲约翰娜,旧姓叫特罗志内尔,她的父亲是格但

斯克市议员。她,聪明美丽,富有文学才华,曾出版不少小说和游

记,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女作家,外语也说得很流利。她和丈夫,性

情本来就不甚相合,所以,经常借娱乐活动来减少摩擦,旅行更是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这样,叔本华小时候不时随着父母出游。

叔本华说:“性格(或意志)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

亲。”这大概就是他自己的现身说法。如果这句话可以成立的话,

叔本华在先天上已经播下“怪僻”和“天才”的种子。1793年,格

但斯克被普鲁士占领,失去了自由,并改称为但泽。此事对一向以

“自由、独立、共和”为理想的海因里希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


此,叔本华一家举家迁往汉堡,因为汉堡是自由市。

1797年,叔本华当时九岁,随父母游历,途经法国,在巴

黎近郊勒阿弗尔滞留一段时间,海因里希为了使孩子彻底学会法

语,把他托付到一位商业朋友古列佛埃尔家中,然后夫妇偕同回

到汉堡。叔本华在此地总共住了两年,和古列佛埃尔的孩子安狄

姆同受私塾教育,这一时期,是叔本华一生中最愉快、最值得回

忆的欢乐时光。

1799年,叔本华返回汉堡,进了学校,但他的教育完全是为了

适合将来从事商业的需要,是他父亲的刻意安排,他父亲一心想让

他继承自己的衣钵。他在法国受教两年,法语异常娴熟,对自己祖

国的语言反倒几乎完全忘却,因此,在家里又同时勤修德语。

他的父亲是商界名人,母亲和当时文艺界人士大半都有往来,

很多名人雅士经常到他家做客。也许是在这种两相比较之下,他开

始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和那种市侩味,心里从此埋下学术的种子。

不知为什么,叔本华在这种十四五岁的小小年纪,学校的老师

居然也发现他有哲学的天赋。从这事看来,我们不难了解,叔本华

除了惊人的才华外,个性上也必有某些特殊的地方,诸如孤独、缄

默、沉思之类。说他是天生的“哲学坯子”,亦无不当。

叔本华曾向父亲要求转入普通中学,一开口就遭到严词拒绝,

后来,他父亲也渐渐察觉叔本华的请求并不是小孩子一时天真的瞎

想,他父亲开始意识到事态严重了。不过他父亲并不是那么冥顽不

灵,也不是存心要扼杀独子的兴趣,只是文人命蹇的观念让他始终

不愿意轻易放弃原有的计划。商海的经验阅历让他很懂得人的心

理,他知道此时此刻采取高压手段,是最愚不可及的事。于是他

绞尽脑汁想出了两个方案,让叔本华任择其一。一是顺其本意走

学术研究之途,进入高等学校就读;二是加入他们夫妇出游旅行

的行列。


1803年春天,叔本华在双亲的陪同下,开始周游欧洲各国,

三人一行经荷兰远渡英国,再转到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

国,历时近两年,才折回汉堡。即使在游历期间,他的父亲也命他

进修英语、法语,母亲嘱咐他写日记,对他的教育丝毫未尝放松。

1804年秋天,叔本华与父母回到但泽,在玛丽教堂接受了基督

教的“坚信礼”。翌年初,遵照父子间的事先约定,叔本华开始过

商业生活。首先,在他父亲某挚友的店中实习,但他对这种行业始

终提不起兴趣,经常偷闲看书或耽于沉思。晚年,他曾回忆说,他

恐怕是最差劲的店员。

几个月后,叔本华的父亲忽然去世了,尸体在他家谷仓旁的运

河上浮出水面,是不慎失足,还是跳河自杀?原因无法证实。不过

一般风评,认为是后者。有人说,他父亲因不堪经济上的损失,从

但泽迁居汉堡约损失总财产的十分之一,在汉堡生意情况又远不如

以前,所以自杀。但这点理由似乎不够充分。不过,据说在他死前

几个月,精神好像已经失常,经常忧形于色,性格愈加暴躁,稍不

顺意,立刻大怒,行为也愈加乖张怪异。附带说明一下,叔本华的

祖母和一个叔父都曾罹患疯癫症。

孀居的约翰娜,原本就不喜欢汉堡的商人社会,和叔本华的个

性也格格不入,于是她在整理完亡夫的遗产后,即同其女阿德莱,

移居魏玛。当时魏玛人杰地灵,堪称文人荟萃之地,德国文学巨擘

歌德以及席勒、威兰、格瑞蒙、迈尔等诗人才子,均会集于此,一

时传为美谈。

约翰娜携带为数不少的钱财,转到魏玛后不久,即与这些文

人雅士订交,过从频繁,书信来往密切,过着奢华放浪的生活。当

时,叔本华仍信守当时的约定,独自留居汉堡,继承父亲的遗志,

不过他对商业生活的憎恶与厌烦,却是与日俱增。那段时间,是他

一生最暗淡悲惨的岁月,据说他当时情绪忧郁、处境恶劣,几乎到


了绝望的地步。他曾数度致书其母,祈求让他辞去这个工作。所幸

母亲也能谅解他的苦衷,终于应允下来。这个意外的好消息,使叔

本华感动得落泪。从此,他才从囚徒般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踏上学

术研究之途。这是他父亲死后的第三年,叔本华十九岁。

自此之后,到1813年完成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

源》为止的六年间,他都是一连串的学习研究,这是叔本华之所以

成为叔本华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这位“智力异常丰沛”的哲学家,

此时充分表现出他惊人的学习能力。

1807年7月,他到科塔补习古典语文,在短短的半年内,获

得 教 授 们 众 口 称 誉 , 一 致 预 料 他 “ 将 会 成 为 出 色 的 古 典 文 学 学

者”。后来,由于他在公开场合公然讥评某位教授,传到这位教

授耳中,教授气愤之余,就利用私人关系,唆使叔本华的老师停

止补习。在这种情形下,叔本华为维护个人荣誉,最终提前离开

科塔前往魏玛。

在魏玛,叔本华并没有和母亲住在一起,而是另租房子,他在

这里心无旁骛,又埋首书中两年,取得大学旁听学历,然后进入格

丁根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

这六年间,他狂热地学习,他的脑子成了知识的大杂烩,叔本

华成了最渊博的作家。语言、文学方面他最拿手,从他的作品对古

典语言文化的一再推崇,我们不难推断,他的希腊文、拉丁文造诣

高深,他的英语,简直让英国人误以为他是老乡。他听课时有记笔

记的习惯,然后再整理,同时附注自己的批评,一丝不苟,再加上

独特的个性和见解,从不人云亦云、盲从附和。如果教授和他的意

见不相同,他会立即不客气地指出他们的错误,他的哲学系统就是

这样逐渐树立起来的。

难怪叔本华曾经自豪地说:“这就是我能够有权威、很光荣地

讨论一切的原因。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关系


联系起来研究——像我这样,把小宇宙和大宇宙联合起来。”

这是一个奇异的哲学坯子。以叔本华家的财富,他原本可以

像花花公子一样,流连歌台舞榭,沉迷脂粉丛中,尽情享受,商业

环境也尽是这样的机会,他却偏偏选择学术研究;以叔本华横溢的

才华,钻研任何学科,都可崭露头角,光耀门楣,他却唯独爱上哲

学,终生“无母、无妻、无子、无家”,千秋万世赢得“忧郁、多

疑、孤独、暴躁、厌世、悲观、愤世嫉俗、仇视轻蔑女人、诽谤爱

情”的名声。这一切的一切,岂非天意?

叔本华与众不同的性格,世所罕见。一般研究者都认为叔本华

愤世嫉俗的怪僻性格和悲观的哲学,是由于他的著作未能为世人所

了解和接受,失望之余而产生的变态心理。但是他特异的性格来自

天性,至少按照叔本华自己的解释应是如此,他说过“性格遗传自

父亲”。叔本华的父亲个性暴躁、刚愎,他也如此。他的父亲崇尚

自由独立,因普鲁士进袭格但斯克,不惜损失十分之一的财产,迁

居汉堡,叔本华一生也始终坚守他心目中的真理。

叔本华转到柏林大学,本来是受到费希特的感召,希望能从他

那里汲取哲学的精华,但他失望了。叔本华素来就喜欢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的文章,所以对费希特神秘的巧辩和傲慢的态度大为反

感。他虽然不佩服费希特,但仍然继续听讲,他一心一意地寻找费

希特的错处,与之争辩。他的笔记,充满了尖酸刻薄的批评。

就这样,叔本华感觉柏林大学不是他修取学位的地方,他的博

士论文是送到耶拿大学评审的。《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一文

讨论世界事物的因果关系。他主张,因果观念不是建立在一个单独

的公理,或者一个简单、必然的真理上,它的来源极其复杂,归纳

起来,可分为四类。第一是“现象”,即感官的对象。第二是“理

智”。第三是在时间、空间支配下的“存在”。第四是人类的“意

志”。读者阅读此论文时,不难察觉出叔本华的全部哲学系统,此


时已经奠定扎实的基础了。

这本书出版后,叔本华回到魏玛,并送给母亲这本著作,他

母亲不仅不感兴趣,反而讥诮说,他的书根本卖不出去。叔本华也

不甘示弱地反唇相讥:“你的著作,连堆破烂儿的屋子都不藏一本

的时候,我的著作还会有人读它。”彼此针锋相对,争吵愈烈,最

后,母亲气愤地把他推到楼梯下,于是我们的哲学家尖刻地对他母

亲说的她只会因为有这个儿子而留名后世这些话,果然都应验了。

1814年夏,他离开魏玛,到德累斯顿住下来。因为那里交际太频

繁,当然也为了逃避“女演员的诱惑”,他就此永远离开了他的母亲,

虽然母亲此后又活了二十四年,但直到他母亲的晚年,彼此才恢复通信。

叔本华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把女人批评得“体无完肤”,但他

还是有过一次如痴如狂的恋爱,若非他及时挥起慧剑斩断情丝,叔

本华的后半生恐将完全改变。那个令他疯狂的女人,是当时宫廷戏

院最有名的女演员,名叫“卡罗琳·耶格曼”,她长得娇小白皙,

曾经是魏玛公爵的情妇。叔本华认识她的时候,公爵已去世。

叔本华离开魏玛之前,开始和歌德有了比较密切的交往。这两

位名垂千古照耀世界文坛、哲学界的巨星,似乎都有洞察英才的慧

眼。叔本华平素自视甚高,许多名家学者都被他批评得一无是处,

唯独敬爱歌德,只要歌德飘逸的风姿出现在他家的客厅,叔本华整

个心神立刻就会被吸引。歌德对这位年轻的哲学家也非常器重,在

耶拿,有一则故事可以证明。

某一天有一个聚会,大家围着一张茶几闲聊,唯独这位年轻的

哲学博士,独自退到窗边,神情很肃穆地在沉思,几个女孩子便开

叔本华的玩笑,歌德刚好走进来,问大家有什么好笑的事情,众人

一齐指着叔本华,歌德责备道:“不要取笑这位少年,将来他会比

我们都更了不起。”

长期的孤独和抑郁让他的性格越来越暴躁和乖僻了,他常被恐


惧和邪恶的幻想所困扰。他在睡觉时身边放着实弹手枪,他更不放

心把自己的脑袋交给理发匠的剃刀。只要听到传染病的传言,他便

吓得往外飞奔。在公共场所宴饮的时候,他都随身带着皮质杯子,

以免被传染。他把票据藏在旧信封里,把金子藏在墨水瓶底下。

就学术研究的条件而言,叔本华是得天独厚的幸运儿,他继承

了丰厚的遗产,不必为衣食奔波忧心,除了教两年书外,一生中再

也不曾从事其他的职业。他天生又是“哲学坯子”,“从小就觉得

自己属于整个世界,而不仅仅属于自己,既然自认为命中注定是为

公共福祉而生活,平常的闲暇和自由,就不能独享了”,所以,他

对财富和遗产,又有一套奇特的见解。他曾经写道:

我并不认为,留心处理既得遗产有什么不应该。因为一个

没有生计忧虑的人,一开始就有这样多的钱,正可以无忧无虑

地过真正独立的生活,这是解除人生穷困忧愁的特权,他可以

从人类宿命般的奴隶生活中求得解放。唯有获得了这种好运气

的人,从降生之日起才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因为他能够主宰

时间,每天早上,他可以说“这一天是我的”。

遗产若能遇到一位有高尚品性的主人,便可发挥其最大效

用,因为他能从事不同于一般“为糊口而生”的工作,这样就

能各得其利,就他个人来说,虽有独享安逸生活的闲适心情,

但他能创造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能以百倍的代价来偿还对其

他人的亏欠。

反之,假如一个人不能帮助别人,徒然接受遗产,便该遭到唾

弃。所以,这种机会应当替天才保留,只有天才能够在艺术、哲学、

文学方面表现他深刻的观察力。因此,这类人才迫切需要没有干扰的

自由,他不仅欢迎寂寞,闲暇则更是他最大的幸福。


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在叔本华决定以哲学为终身职业之日起,

他就认为自己是天才,是杰出的哲学家。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造

成他孤独乖僻的个性,他蔑视“俗人”,拒绝世俗社交,深恐被凡

俗的“恶德”所玷污:他瞧不起一般学者,认为他们只是为了牟

利,只知道迎合世俗的要求,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这样的生活,也

经常让叔本华内心感到寂寞和痛苦。但他自我勉励:

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哲学家,上苍叫你从事这种工作,切不

可心有旁骛,也不要走别人的路子。要保持高尚的心志,培养

超俗的见地,痛苦和失败也是必要的,正像一艘船,必须要有

压舱货一般,否则,船就成了风的玩具,很容易倾覆。

痛苦是天才灵感的泉源。假如在生活中处处都能随心所

欲,过得舒坦,莎士比亚、歌德的诗剧又怎么会诞生?柏拉图

还会有哲学思想、康德还会有《纯粹理性批判》传世吗?

他的自负,使他极为重视个人声誉,他自信自己的成就应当

凌驾黑格尔之流之上,事实上,他所得到的却是冷遇、漠视和被遗

忘,在大发牢骚之余,又自我安慰道:

这种遗忘,证明我不配我的时代,或者我的时代不配我。

在这两种情形之下,我只能保持缄默。在康德和我之间,根本

就没有哲学,只有那些在大学里大言不惭的凡夫俗子,读这些

拙劣的著作,真是浪费时间。我不想加入现在的哲学的争辩。

人生过得很快,而了解得却很慢,因此,我不会活着看到自己

赢得世俗的声誉。

叔本华虽然愤世嫉俗,但对人类并没有失去同情心。他很善于

012


前言/序言

英译者序言




我们很容易解释,叔本华为什么获得了那么广泛的声誉,为什么他会赢得那么多学院以外的读者。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他文章的生动华丽。他是德国伟大的散文作家之一,即使在译文中,也可以看到文字的尖锐和强烈的讽刺意味。此外,还有其他原因。一般人都觉得他的文字能触及内心的本质,发现人生的悲剧意味。他的哲学不是派别的论辩,他的哲学代表古雅而引人入胜的生命智慧。
一般人都承认,在叔本华哲学中,可以发现自己长久感受到却无法表达的东西。他的哲学是客观观察的结果,令人警觉,一半忧伤,一半讽刺。所以,年轻人刚从梦中觉醒,发现叔本华哲学很合他们的胃口。
叔本华哲学是19世纪思想的“悲怆交响曲”。
不过,像有名的音乐一样,它也自有它的限制。任何学哲学的人都可以指出这些,任何批评浪漫气质的古典批评家也都可以指出这些。叔本华哲学中,有对哲学上受人尊敬的知名人物的无情攻击,也充满了对哲学专家和古典主义文学家绝望的悲叹。但是,除了修辞技巧、讽刺、怜悯之外,还有高度的、无瑕疵的和无可驳斥的洞察力与深刻洞见。
西方世界找不出更完满的哲学,不会有人比叔本华解释得更好,尤其是解释那些活在欲望中的人;叔本华哲学让我们认识到,欲望无法完全满足,产生欲望的生命却终归要幻灭,这种人生悲剧迟早会来临。
叔本华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把这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化为平和虚幻的和谐,相反,他直面这种真切的感觉,建立他的哲学思想。凡是那些对大多数哲学体系都抱有盲目乐观主义的人,对这种生动真实的描述,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笼统地看,哲学家的传记和他的生平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某人所说的以及这种说法所表明的,只是哲学批评家的成见。从深一层的意义看,为什么一个思想家要说出自己所做的事,为什么他选择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说出自己所做的事,这些都不是由思想家个人就能决定的事情。然而,对叔本华而言,他的生平就说明了他的学说,他的哲学就是他本人一生经历的表现。
悲观主义、坏脾气,充满远见和让人有深刻感触的警语,对性的苦恼,对学院派哲学家的呵骂等,似乎都是叔本华所过的生活以及他本人性格的表现。
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格但斯克,他是在富有的商人家庭中长大的。他父亲有些神经质,死在汉堡一条水沟中,似乎是自杀的。叔本华的性格敏感易怒,非常容易焦虑紧张,也非常喜爱自由。所以,当格但斯克自由市于1793年落在波兰人手中而丧失独立时,他离开格但斯克去了汉堡。叔本华的母亲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小说家,在叔本华的父亲去世之后,迁居魏玛,在魏玛经营一个沙龙,她的沙龙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和文人聚会之所。
叔本华和母亲相处得不太好,在一次口角中,母亲将儿子推下楼,叔本华就离开魏玛,此后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
父亲死后,叔本华进入高等学校就读;之后获得母亲的资助,入大学就读。在他接受教育期间,所过的只是普通人和小市民阶级的生活。他受费希特的影响,加入对抗拿破仑战争的运动中,可是却认为“拿破仑只是无限地表现了比较柔弱的人所感受到却又尽量掩饰的那种对生命更加无节制的肯定和欲求”。
叔本华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一文获得博士学位,该文于1813年问世,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理论根据。这篇论文,从物理、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立场,分析因果律原则。叔本华这部杰作的第一版,知道的人相当少。1838年,《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出版,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问世。他最后的两部著作为1841年出版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及两巨册论文集。
叔本华的学术生涯为期短暂,而且在那时也不太光彩。
1820年,他受聘为柏林大学讲师。他选择与当时哲学泰斗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他的教室中,常常没有学生听课。他愤而辞职,不久,为了逃避柏林发生的霍乱传染病前往法兰克福,其后,终生定居此地。七十二岁时在此地去世。
他的生活主要靠他父亲商业机构的利息收入维持,他曾小游意大利。可是,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寄居的房间中度过,只有一条小狗为伴。尽管大学不重视他,他的哲学却使他获得名声,尤其是得到普通大众的热烈赞赏。瓦格纳赞美他的音乐哲学,尼采赞美他的意志哲学。七十岁时,他成了世界知名人物。
1860年9月21日,七十二岁高龄的叔本华,悄然离世。
观其一生,没有什么值得人钦佩的事迹。
他过的是尖刻、自负的隐士生活,早年追求的是性,晚年追求的是声誉。晚年,他更瞧不起当时的学院派人物。他对毒药和暴乱的恐惧,对女人的嬉笑怒骂,对人生一切丑恶方面的讽刺,还有近乎孤僻无情的性格,让他成为一个不太可亲的人物。
可是,在事业方面,他对形而上问题有着真正的热情,狂热地献身于自己的真理观,而且极有浪漫派诗人的丰富感情。
叔本华哲学仿效康德哲学,他的思想方法差不多都来自康德。
康德在哲学上成就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他说,自然的表面结构是现象的结构;知性形式,构成事物的表面秩序。对于这一点,叔本华同意康德的看法,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天地之间的一切器物都是现象,充足理由原则决定现象的形式,充足理由原则有四种形式,知性借此四种形式理解事物”,知性理解事物时,就构成现象世界。表面稳固的整个物质世界,只是时空中现象物的联结,这个联结只是因果律的别名,是知性必然造成的形式。
我们不必赞同叔本华对充足理由原则种种形式的分析。了解他的理论,以探寻他对知觉、概念及两者间关系的分析,不一定是多余的。讨论这些问题的整个第一卷,虽然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值得怀疑,其他地方的论述则明确无疑。但是,它的目的只是建立一个基点。它是讨论实体世界的逻辑开端,是对人类心灵的理智结构的分析。
它是对由知识显现的世界的批判。
客观世界的确如此。客观世界是主体的对象,其客观性取决于主体可能具有的知识本质。唯物论者宣扬的物质构成的整个宇宙,的确是物质形态的。但物质本身只是因果的另一名称:因果是空间和时间的联结,空间和时间则是知性的形式;除了成为主体的知识通路以外,没有物质。
对每个人来说,世界是他的“表象”。
“实体”不应到“表象世界”中寻找。
从一般意义上看,“实体”不可知,凡是可知的,只是现象秩序。整个外界是理智的结构,而理智只是内在“实体”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体验到这个“实体”是欲望,我们从自己的身体、无意识的冲动以及意志中,认识这个“实体”,认识这个我们唯一直接认识的意志,在自然中也可以发现这个“实体”——自然界中的意志。从重力和形成结晶体的情况来看,从星球的运动到人类自觉到生命意志看,事物的内在本质不是理智所认识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盲目冲动中所体验到的,以及在自然内在过程中大规模外显的意志。
康德发现“实体”不可知,也许从实践理性的行为或信仰中可以把握“实体”。叔本华认为“实体”是产生知识的那种意志,是盲目冲动的意志,理智被意志役使时,就产生了一个实际呈现出来却虚幻的世界。意志没有合理的目标。意志是盲目的生命冲动。在人类身上,意志披上理智和理性的外衣。在动物不自觉的本性上,意志赤裸裸地显现出来,表明它自身是盲目的。
斯宾诺莎说:“如果抛在空中的石块有意识的话,它也会认为自己在空中的运动出于自由意志。我想,石块是对的。石块的冲力相当于人类的动机,石块的凝聚力、重力和硬度,从本质上看,与人类的意志相同,如果石块有知识的话,也会觉得自身的这些性质是意志。”
在普遍的意志方面,叔本华认识到几项重大的事实:一个是内在目的论,完成某一目标的各种机理和谐一致;另一个是各种短暂个体身上可知的表征和谐一致。个体因时空而不同,个体,是表现普遍一致的意志永久不变、客观化程度的变量和实例。
叔本华从下述事实中发现悲观主义的两个存在理由,即盲目冲动的意志是自然的内在“实体”,也是生命的本质。悲观主义用这两个理由来解释意志,总显贫乏。意志总是向前突进的,它没有得到满足。
其次,即使意志获得满足,这个满足还是要归于幻灭。人类意志永远在痛苦和厌倦之间徘徊,叔本华对此发出忧郁的悲叹。人生一半是失望的痛苦,另一半是厌倦的痛苦,浪漫主义者讽刺这个世界,对不能满足意志需求的世界产生厌恶之情,叔本华神化了浪漫主义者的讽刺。
因此,叔本华认为,除了寻求解脱之道以外,别无他途。快乐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当人以为要得到快乐时,总是发现只有不快。人的最高期望只能是寂静主义的补救,在艺术世界的片刻宁静中,这是可能的。叔本华在本书第三卷中说,艺术世界是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
在观照艺术和天才创作的片刻之间,人类意志可以发现其本身不变的本质,这些不变的本质正是使意志摆脱变化、时间、痛苦和幻灭的原型。
专心致志观照人的本质摹本时,可以摆脱自己内心不息的冲动与无穷的幻想。在体会抒情诗中表达的永恒的爱时,人可以摆脱自己短暂的爱与人生悲剧的痛苦和失望。在音乐的旋律中,意志发现本身永恒不息的生命。如果造型艺术和文艺表现世界的永久形式,在音乐中表现的就是意志本身。因此,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最完美、最成功的艺术,它直接显示意志。
但艺术所提供的只是暂时的解脱。
从变化和纷乱的时间世界,暂时逃避到超时间世界,也可以产生艺术观照的无意志束缚的假象。科学和实际知识被部分需要、个人欲求、意志的暂时纷乱所束缚。在艺术中,人可以摆脱虚幻世界,摆脱知识世界,也可以摆脱痛苦和幻灭世界,即摆脱意志世界。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解脱,仍旧会带着更大的痛苦回到现实世界,再度遭受欲望的压迫。如果人类想要解脱的话,必须有更彻底的解脱方法。叔本华哲学中提出的方法不是艺术的暂时解脱,而是禁欲主义者的永久解脱。由于产生一切痛苦和厌倦感的世界本身,就是意志的客观化,因此,如果人否定意志,就是否定世界。
彻底的禁欲是到达平和及涅槃的途径,彻底否定世界,就从世界中解脱出来了。否定了意志,世界就被毁坏。印度佛陀的发现,使这种彻底的否定变得可能。当我们因移情式的领悟而明了自己的痛苦就是普遍痛苦的一部分,而普遍痛苦是对肯定盲目意志的惩罚时,就明白了自己反抗“他人意志”是没有用的,自然也就明白了肯定意志所带来的痛苦。
领悟产生同情,而同情产生理智的清醒。
艺术家和禁欲主义者摆脱现实世界,进入艺术永恒寂静短暂的乐土。圣者的解脱则是根本否定自己的盲目意志,舍弃盲目意志,修成圣者,处在平和的境界之中。
一般人可能认为自杀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可是,叔本华却指出自杀根本不是解脱之道,自杀只是一种更强烈的肯定意志的方式。自杀是肉体的崩解,而肉体只是意志客观化的一个简单表现;自杀并不能否定作为痛苦源泉的普遍的盲目意志。叔本华告诉我们两条解脱人生痛苦和幻灭的道路:一条是艺术的短暂道路,一条是圣者的永久道路。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当然是叔本华的不朽杰作,但是,他的《论文集》也极具说服力、诠释力和吸引力,一般的学院派哲学家是无法做到这些的。有些论文,是因特殊的讽刺而颇负盛名,如《论女人》;有些论文,是因对知识方法或概念的敏锐观点而有名,如《论历史》。不过,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还是他的主要著作。
尽管书中有过分夸大之处,他仍然说出了这些人的想法,即终生期望幻灭而又明白经验事实,却希望自己并不这么悲惨。作为形而上学家,他的地位并不太高,他的唯心论是二手货,主要来自康德,尽管炫耀逻辑工具,但前后并不总是一致。他对永远无法获得所期望、永远无法遂心如意的浪漫意志的困境描写,在思想史上,至今还无人能超越。他对天才灵感与美感特质的描述,对音乐方面的许多见解,对那构成圣者生活的怜悯和否定意志的生动诠释,使他获得永恒不朽的地位。
在思想史上,他是第一个强调意志重于理智,强调理智只是工具的人。
他所开启的思想运动,对詹姆斯、柏格森和杜威的影响不小。他在著作中把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因素结合在一起:世俗之人、思想家和文人。从而产生了哲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艺术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是具有诗人想象力和写实主义者精密论证的作家所写的一部哲学文艺作品。
他的想象力,让他能借用康德唯心论材料创造一种高度浪漫主义的形而上的世界;由于他的写实作风,他对人生的痛苦、不平和幻灭的感受力很强。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让他拥有了对生命力旺盛的青年人和冷静的中年写实主义者的极大吸引力。
在欧洲思想史上,他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种创造了自我剖析心境的解释家。叔本华内心本是伊壁鸠鲁派甚至是犬儒主义者,竟然能成为美学家和精神上的禁欲主义者,这倒是一件奇怪而让人不得不深思的事。不论人们对他的哲学多么不赞同,但其散文式的哲学作品还是能永远使人信服。

艾文·艾德曼

1928年5月于纽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装帧比较好,但是是硬壳子的,更喜欢平装

评分

物流超级快 内容还没看

评分

叔本华的书,代表作吧,现在成为了经典,他在世的时候都没有提,世事难料呀。

评分

书很好物流很快,很不不错!

评分

世间有许多的道理

评分

荣格大加赞赏的牛人,价格合适,方便快捷,京东好。

评分

还没打开呢,放在别人那了,等回去看看咋样

评分

之前就想买的叔本华的作品,这书也是了解叔本华不能绕开的一环吧。书中开头写着,阅读这书需要印度哲学和看过康德的。

评分

内容很扎实,很丰富,是本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