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宽心+舍得(套装共2册)》:舍,于人试慈悲,于己得精进,以舍为得,无处不春风。《舍得:星云大师的人生经营课》:舍,于人是慈悲,于己得精进;以舍为得,无处不春风。
心随境转则不自在,心能转境则无处不自在,星云大师启迪大众,由刹那因缘觉悟生命之得失盈亏。
种善因得善果,人是自己的园丁,一念美意则福田无量。
奉献是福德,不是负担;服务是获得,不是牺牲。
继《宽心》广受好评后,《舍得》再助人添善美
种豆得豆,的“舍”是的“得”。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含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星云大师《以含为得》
心宽,眼前世界随之敞亮,处处有同路,处处有助缘。各位知道吗?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我们的心原本是何等宽大啊!我们的心好像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们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功德,我们的心好像明镜,可以洞察万象,映现一切,我们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宝藏。
最从容的生活态度,最圆满的人生境界,修持善缘,成就万事,激励和谐,福田无量。
“水深波浪静,德厚人自亲”,万众景仰,星云大师在《宽心》《舍得》中分享至高智慧。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 在《舍得》中,星云大师继续释发学识精义,对大众人生拓展、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人在成长成功的过程中把握住自己,沿着精进的方向完善自我,以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12岁剃度出家,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培育佛教人才,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著有《包容的智慧》《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等。
目录
《宽心》壹 事业篇
你会成功吗
成就大器
打不倒的人
跌倒的收获
机会在哪里
哪些人不能成功
你会成功吗
如何突破困境
危机处理
以何为力
执着
职业生涯的锦囊
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地位
调气
工作是填充时间的好方式
惊人的潜能
求职
人应具备怎样的应变能力
态度决定成效
无惧讥谤
治世管理之学
管理者的素养
经济的繁荣需要企业大小共存
老二哲学
领导人的层次
忙是人生的滋养剂
与属下相处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不义之财
发财的方法
贫富贵贱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怎样用钱
这些也是财富
最究竟的财富
贰 生活篇
爱情红绿灯
把感情放在哪里
爱情红绿灯
幸福之门
爱,就是惜
维系爱情的妙诀
浇灌婚姻之花
夫妻之道有三等
婚姻长久的秘诀
婆媳与母女
幸福夫妻的秘诀
择偶的条件
女人的武器
东西方女人
妈妈的味道
女人的武器
女人的一生
女性之德
女性之美
现代的女性
成长的足迹
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成年礼
儿女教育的原则
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事
何谓大学
教育的条件
青年人的毛病
有前途的人
给生活加一点糖
慢的生活艺术
食存五观
一碗菜根香
月亮的启示
粥中有道
最好的享受
生活琐事中的慧思
化妆
旅游
品味
上街
生病
阅读
抱怨
叁 人生篇
不得不知的人生经验
一念之间
放下心中的“怕”
如何控制自己的命运
认识时间
如何改变命运
人际交往的明灯
保密是一种涵养
化解的力量
利己与利人
良师与益友
没用的好人
群我之间
说话是一种艺术
四种田
退票
战胜郁闷的方法
佛陀也会被人毁谤
快乐的来源
如何不自卑
如何排除烦恼
远离是非烦恼
微笑
佛眼看世界
如何做功德
人人做警察
我是佛
真假
发心
看破生死的智慧
人,有没有来生
生命的解脱
寿命
死前交代
自杀的结果
肆 精神篇
入不二法门
须弥山与小芥子
空非空,有非有
是是非非
净秽不二
善恶一心
大我的人生
人生的大病——贪
人生的大病——嗔
人生的大病——痴
回头的世界
扩大人生的境界
以出世思想做世间事
三世因果
涅盘之乐
我找到了
精神修持的好处
涅盘的境界
生活中如何自我提升
修身与修心
道德的光辉
心生万法
万般烦恼皆因心动
心动,还是幡动
心内的般若
心的主人
怨亲平等
《舍得》壹 职场篇
成功者的愿景
最棒的生涯规划
立志与发愿
为什么失败
上班族的压力
买卖的真经
启发灵感
特效药
耽误总是憾事
五分钟的热度
没有办法的办法
少管点事,多办成事
化繁就简
少管点事,多办成事
做一个德高望重的领导者
事业要交棒
从善如流的被领导学
做部属的十项全能
办公室里的春秋
低调才好
螃蟹行为
抬轿子
请示的窍门
服务的伟大
格局与破格
拒绝要有代替
做个能讲话也会听话的人
人间圣贤
去留三岔口
不如归去
挖角
忍耐就是力量
精神力,无极限
脱困之道
不要错失良机
贰 日常篇
带着觉性生活
将心比心
男人心事
女人情怨
不世之才的早教
老人的赡养与颐养
病的价值(一)
病的价值(二)
好好休息
难忍能忍
人我之间跳探戈
礼貌
交朋友的可能性
美好的随喜
打破僵局
不逆人意
人我之间跳探戈
化敌为友
处众和而不同
请客之道
用正念降伏烦恼
上瘾
应付错误
用正念降伏烦恼
克制情绪
发泄情绪
增加福德的营养
包袱
闲话
不要同归于尽
零碎时间
“我以为”
煞车
不要同归于尽
留有余地
眼睛与嘴巴
最好的抉择
拙的智慧
叁 修身篇
给人利用才有价值
欢喜与不欢喜
人生三百岁
有永远休息的时候
贫穷就是罪恶
过有道德的生活
给人利用才有价值
人以理想立世
人如棋子
手的百态
人生有五味
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了不起的眼光(一)
了不起的眼光(二)
六种人生的镜子
不比较,不计较
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对待偶像
无情说法
捉心中之贼难
做自己的主人
耐烦做人
人生的相对论
流动的美
要活的
耐烦做人
沉得住气
自制的功夫
嗔恨之害
盲从的突破
积极的人生观
以舍为得,屈伸自如
衡量
认错要有勇气
给的境界
得失之间(一)
得失之间(二)
得失之间(三)
以合为得
回应
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是我的
肆 养心篇
天堂与地狱一念间
心的祸患
天堂与地狱一念间
莫在欲海里没顶
宁正不邪
信心是宝藏
在当下解脱
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换一颗心
不见不闻的世界
反躬自照
天人交战
作茧自缚(一)
作茧自缚(二)
山高岂碍白云飞
放下,就会自在
从拥有到用有
要忍一时之气
低头在人间
慈悲的真义
少的益处
放下与拿开
门里门外
信仰使身心安住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念力增上
享受宁静
六根互用
信仰使身心安住
附 星云大师传略
精彩书摘
第1节:成就大器(1)
事业篇
你会成功吗
欲成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成就大器
记得过去有一部日本影片,内容描述孙悟空修行的过程。影片里唐三藏对孙悟空说:“你若要随我学道,必须天天站在同一个地方一百天;站过之后,跪在那里一百天;跪过以后,举起双手一百天;然后浸到水里一百天,身边烤火一百天……要经过这许许多多的考验,我才教你佛法。”孙悟空听了,就依照唐三藏所讲的话,一百天站着不动,一百天跪地不起,一百天高举双手,一百天浸在水里……经过了一个一百天、两个一百天、十个一百天……终于,孙悟空熬过了所有的一百天,这时,他也成道了。
现在的年轻人,正因为没有经历孙悟空所历练这么多的一百天,才会禁不起、耐不住,被太多的理由、太重的我执迷失了自己。如上述那许多的一百天,会训练我们的力量,加强我们的意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起挫折,要有所成就很难。所以,成就大器要有四个条件:
一、要经得起烦嚣。人要经得起各种烦恼才能有成就。好比作为一个学生,光是考试就烦不胜烦,你必须接受事实,才会努力不懈;身为老师,指导不同的学生相同的问题,一再重复,必须能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学生的学业;商人做生意失败了,得卷土重来;艺术家作品做坏了,也得再来一次。人世间所谓人多事多,经不起别人的吵闹,经不起外境的干扰,经不起各种烦琐,深陷在烦恼里,则无法跳脱困境。
二、要受得了气愤。世间上没有人处处得意、天天欢喜,有时不如意的事情会接踵而来,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但是,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不但不能成就好事,反而还会坏事。所以,生气的时候要先忍之于口,不要轻易骂人;再忍之于面,不要展现愤怒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不气了,最后就没有事了。《菩萨戒经》载,佛陀在过去世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着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这种修持最后使佛陀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我们要把一切外来的横逆与侮辱都看作事业中的增上缘。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应该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住、耐得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
前言/序言
《宽心+舍得》(套装共2册)图书简介 第一册:《宽心》—— 在变幻的人生旅途中,寻一份宁静与自在 《宽心》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找到内心平静与安宁的智慧之书。它并非一本说教式的励志读物,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朴实而深刻的语言,引导读者去审视内心的躁动,理解生命的无常,从而学会以更加豁达、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本书内容涵盖了人生哲理的多个维度。在“心之所向”篇,作者深入探讨了“心”在人生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扰,被他人的评价所裹挟,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作者通过剖析“心”的易感性与易变性,指出许多烦恼皆源于内心的执念与对外求的依赖。他倡导我们回归内心,倾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认识到“心”的力量在于它的平静与觉醒,而非被外界的波澜所驱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古代哲思和现代生活案例,比如,当面对事业上的挫折时,我们是选择怨天尤人,还是反思自身的不足?当遭遇人际关系的摩擦时,是选择针锋相对,还是尝试理解和包容?这些看似日常的问题,在作者的解读下,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 Whether our heart is peaceful, dictates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紧接着,“情绪的解药”篇,则聚焦于现代人普遍面临的情绪困扰。焦虑、抑郁、愤怒、恐惧,这些负面情绪如同阴霾,笼罩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倍感疲惫。本书并没有提供速效的“情绪调节剂”,而是从根源上分析情绪的产生机制。作者认为,很多负面情绪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我们对事物认知偏差、对结果的过分解读、以及对无法控制之事的过度担忧所致。他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读者疏导情绪,而非压抑。例如,当感到焦虑时,与其陷入无休止的“如果……怎么办”的想象,不如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可以做的事情上,从小事做起,逐步重建掌控感。当感到愤怒时,学会识别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比如被忽视、被误解,然后以更成熟的方式去表达,而非任由情绪爆发。作者强调,情绪并非敌人,而是我们内心状态的信号,理解它们,才能真正地与之相处。 在“人生的风景”篇,作者将视角从内心转向外部世界,探讨了如何欣赏人生的各种际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普遍的真理。然而,许多人却沉溺于不顺遂的过去,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而忽略了眼前的风景。《宽心》鼓励读者将目光从“我想要什么”移开,转向“我拥有什么”,以及“我正在经历什么”。他提醒我们,生命的精彩不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经历风雨后的彩虹,在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一次生病的经历,虽然痛苦,却让我们更懂得健康的可贵;一次失败的尝试,虽然打击,却让我们学到宝贵的经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比如清晨窗外的阳光,一杯热茶的温暖,家人朋友的陪伴。他倡导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去感受四季的更迭,去体会人情的冷暖,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好坏,都是构成我们独特人生风景的一部分。 “关系的智慧”篇,则深入剖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在这个社会化程度极高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产生联系。然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学习和经营。《宽心》提供了一套以“宽”为核心的相处原则。这里的“宽”并非一味的忍让或妥协,而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之上。作者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美”,学会接纳他人的不完美,也意味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要懂得感恩与付出;在面对同事时,要学会合作与支持;在与朋友交往时,要懂得真诚与信任。他指出,很多关系的破裂,源于过度的期待、不切实际的要求,以及沟通的障碍。因此,作者鼓励读者在关系中保持一颗“宽”心,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计较;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苛责。他认为,真正的关系,是即使存在分歧,也能相互尊重,共同成长。 最后,“自在的禅意”篇,将读者引导至一种更加超脱的生活境界。这种“自在”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看透世事之后,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洒脱。作者并非宣扬某种宗教信仰,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阐释了“放下”的艺术。许多人的痛苦,源于对过去耿耿于怀,对未来过分担忧,对名利地位的执着。作者通过一些富有禅意的故事和比喻,说明“放下”不是失去,而是获得。放下执念,才能获得自由;放下负担,才能轻装前行。他鼓励读者尝试在生活中践行一些简单的“禅修”,比如在行走中感受脚下的土地,在呼吸中体会生命的律动,在独处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种“自在”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不被外物所役,不被情绪所困的生活方式。 《宽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的文字平静而有力,它的智慧深邃而实用。它不会给你立即的改变,却会在你的内心播下种子,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逐渐学会如何宽心,如何在变幻的人生旅途中,寻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在。 第二册:《舍得》—— 在取舍之间,成就生命的厚重与圆满 《舍得》是《宽心》的姊妹篇,它与《宽心》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套关于如何在人生中实现平衡与圆满的智慧体系。《宽心》侧重于内心的安定与平和,而《舍得》则将焦点放在了“取”与“舍”的行动哲学上。本书深刻地揭示了“舍”并非是一种损失,而是为了获得更长远、更珍贵的“得”的智慧。它告诫我们,人生并非一场简单的累加,而是一场精妙的取舍,只有懂得舍弃,才能让生命获得真正的厚重与圆满。 本书在“为舍而得”的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舍得”的哲学。“得”是人之常情,人人渴望拥有更多,积累更多。然而,作者却指出,过度的“得”往往会成为一种负担,限制我们的发展,甚至带来痛苦。《舍得》的核心在于理解“舍”的价值。“舍”是放手,是放弃,是割爱。它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作者通过古今中外的典故,例如,一个农民懂得放弃秋收后的秸秆,才能为来年的土地积蓄养分;一个科学家懂得放弃已有的理论,才能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这些故事都说明,每一次“舍”,都是为了下一次“得”的铺垫。 “不贪之得”篇,进一步阐释了“舍得”与“贪念”的区别。“贪”是一种无止境的欲望,它会驱使人不断地索取,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生命的本真。《舍得》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欲望,区分“需要”与“想要”。很多时候,我们所贪求的,不过是虚荣、名利、物质的堆砌,这些东西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烦恼。作者提出,“不贪”是一种主动的“舍”,它是在看透事物本质之后,选择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当我们不再贪求,心灵反而会变得更加通透,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比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拥有名牌,而是享受自己力所能及的舒适;当我们不再追求他人的赞美,而是专注于自身的成长。这种“不贪之得”,获得的并非物质,而是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当断则断”篇,聚焦于“舍”的行动力,尤其是在面对决策时的果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常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需要在不同的选项之间做出取舍。作者认为,很多时候,犹豫不决反而会让我们错失良机,甚至陷入泥潭。《舍得》强调,真正的“舍”,在于“当断则断”的魄力。当发现一条路行不通,就果断地放弃;当一段关系已经成为负担,就勇敢地结束;当一个项目已经失去价值,就及时止损。这种“断”并非冷酷无情,而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为了让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作者用生动的案例,比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某个项目明显亏损时,能够果断地叫停,避免了更大的财务危机;一位运动员,在伤病缠身时,能够选择退役,以免对身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这种“当断则断”的智慧,是成熟和智慧的体现。 “聚散有时”篇,则将“舍得”的哲学应用于人际关系。“相遇即是缘”,生命中我们与许多人相遇,共同走过一段路。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季节的更替,有聚也有散。《舍得》提醒我们,要懂得珍惜每一次相遇,也要懂得尊重每一次别离。聚是“得”,散也是“得”。短暂的相聚,可能是生命的色彩;而适时的分离,可能是为了双方更好的发展。作者认为,我们不应将所有的遇见都视为永久,也不应因为离别而过度伤感。一个懂得“舍得”的人,会在相聚时全情投入,在离别时坦然接受。他知道,每一次相遇,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每一次离别,都是成长的催化剂。他不会因为失去而痛苦,而是感恩曾经拥有,并继续向前。 “放下即是福”篇,将“舍得”的终极意义导向了“放下”。“放下”是“舍”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不再执着于任何事物,包括过去的辉煌,未来的期许,以及当下的拥有。《舍得》指出,很多人的痛苦,根源于“放不下”。放不下过去的遗憾,所以耿耿于怀;放不下对未来的执念,所以患得患失;放不下对亲人的控制,所以焦虑不安。作者用“放下”来解读“舍”,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舍弃”,而非被动的“失去”。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放下”,他就能获得心灵的彻底解放,进入一种“一切随缘,随遇而安”的境界。这种“放下”并非放弃责任,而是以一种更加轻松、更加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它是一种福气,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生命的升华。 《舍得》这本书,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得到更多”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更有智慧地选择”的书。通过对“舍”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生命的厚重与圆满,获得那些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宝贵财富。 《宽心+舍得》(套装共2册)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框架。它引导读者首先从内心寻找宁静与自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在行动中做出明智的取舍,最终实现生命的平衡与圆满。这两本书,如同人生的双翼,帮助我们更从容、更智慧地飞翔在生命的长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