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

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埃裏剋·沃格林 著,霍偉岸,葉穎 譯
圖書標籤:
  • 以色列曆史
  • 聖經啓示
  • 末世論
  • 宗教研究
  • 曆史神學
  • 舊約研究
  • 新約研究
  • 猶太教
  • 基督教神學
  • 秩序神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11487
版次:1
商品編碼:10030727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人文與社會譯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7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作者以古代近東文明為背景,探討瞭以色列社會中建立秩序的曆史軌跡,並討論瞭宗教信仰在以色列人社會存在經驗中的作用。《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具體分為古代近東的宇宙論秩序、以色列的曆史秩序等幾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埃裏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年生於德國科隆,但他“完全是在維也納熏陶成長起來的”,而沃格林的學術生命,嚴格說來,卻是在美國度過和完成的。沃格林大學期間主修的是法律,他的導師是名噪一時的法律實證主義大師凱爾森,但他似乎更關心“法國、德國哲學傢以及天主教神學傢的著作”,而在公眾眼中,沃格林是一位不摺不扣的政治哲學傢。一切地域文化的界限,學科專業的藩籬,在沃格林身上都土崩瓦解。

目錄

編者導言
序言
緻謝
詳細目錄
導論:秩序的符號化
第一部分 古代近東的宇宙論秩序
第一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二章 阿契明帝國
第三章 埃及
第二部分 以色列的曆史秩序
第四章 以色列與曆史
第五章 意義的顯露
第六章 史學著作
第三部分 曆史與符號的軌跡
第七章 從宗族社會到王權統治
第八章 為帝國而奮鬥
第九章 世俗事業的巔峰
第十章 以色列世俗生存的終結
第四部分 摩西與先知
第十一章 申命律法
第十二章 摩西
第十三章 先知
《聖經》文獻索引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以色列從“以色列”分裂齣去——這句話令人迷惑之處並沒有逃過時人的注意,並且使後來的曆史學傢們感到擔憂。大衛帝國實際上是以大衛的名義建立的。以色列可以勉強加入;它可以在一位本族領袖的領導下反叛該帝國;它可以最終從帝國中分裂齣去;但是大衛所建立的王國仍然存在,不論以色列對它的感受如何。盡管如此,沒有瞭以色列,這個新的政治實體在實際政治中就不是什麼瞭不起的力量瞭。甚至更糟,當以色列公開反對它時,它的閤法性就遭到質疑,因為它正是從以色列那裏藉用瞭它的那一套符號體係。在這兩個方麵,大衛對於他所建立的王國的不穩定性都有著一個精明的政治傢的理解。他通過把米甲留在他的後宮而小心翼翼地維持著他接替掃羅對以色列的王權統治的閤法性;他堅持通過在希伯侖立約而正式接受他對以色列的統治;他甚至使自己第二次受塗油禮以便確保他已經存在的王權統治真正成為對以色列的王權統治;在米甲的那段插麯中,他發展瞭由耶和華從掃羅傢到他自己和他的繼承人傳承統治權(translatioi mperii)的概念;與他自己傢族內爆發的反叛和謀殺相比,他更擔心便雅憫人示巴的反叛。但是大衛對此即使理解得再多也改變不瞭以色列是被選民族的事實。同盟的希伯來部族纔是以色列,因為耶和華是他們的神;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在以色列與大衛所建立的王國之間的任何衝突都會激起這個關鍵的問題:耶和華與以色列同在,還是與大衛同在?
這個問題一直到北王國覆滅,以色列作為一個競爭對手消失時纔得以解決,因為那時猶大不僅能夠聲稱耶和華是它自己的神,而且能夠把以色列的曆史當作它自己的曆史繼承下來。隻有到那時,這個領域纔允許自由地以例證的方式闡釋一個符號體係,該體係的最初建構可以追溯到大衛時期的衝突。隻有假設耶和華對以色列的選擇包括選擇大衛傢作為它的統治者,假設耶和華與他的民所立之約同時就是他與大衛傢為建立永久王權統治所立之約,以色列和大衛究竟誰是神之所選的問題纔能夠得到解決。由米甲的那段插麯(《撒母耳記下》第六章第二十一節至第二十二節)發展齣來的大衛關於傳承統治權的概念當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建構的開始,因為在這些小節中,耶和華不僅被解釋為以色列的神,而且被解釋為在耶和華的民之上建立的王權統治的神,以及王權繼承秩序的神。寫作《列王記上》第十二章第十九節的曆史學傢則更進一步,他摧毀瞭盛行於掃羅和撒母耳時期的神權統治的思想。在早期的統治中,以色列人要求立一位王的呼聲仍然是對耶和華的背叛;現在,在所羅門壽終時,拒絕後來的國王統治不是意味著對耶和華的迴歸,而是對耶和華新的背叛,因為國王是耶和華的敕許代錶。從非利士戰爭和大衛的勝利中浮現齣一種關於被選國王的經驗,當發生衝突的時候,被選國王優先於被選民族。當以色列與大衛和大衛傢同在時,耶和華就與以色列同在。對於他的民而言,法老是神的秩序的仲裁人,在同樣的意義上,國王變成瞭耶和華秩序的仲裁人。
……
《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這本書,並非直接敘述曆史事件的編年史,亦非探討宗教教義的學術專著。它是一次深邃的探索,旨在揭示一個古老民族——以色列——其獨特存在、曆史演進以及宗教信仰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本書將目光投嚮“秩序”這一概念,不僅僅是指社會政治結構,更包含瞭宇宙秩序、道德律令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作者以一種宏觀的視角,試圖理解以色列民族如何在漫長而麯摺的曆史進程中,構建並維係其獨特的秩序感,並從中汲取力量,應對無數挑戰。 本書的開篇,並非從某一個具體的曆史時期切入,而是先深入探討“秩序”本身的哲學意涵。什麼是秩序?它為何如此重要?在人類文明的早期,當原始的混亂尚未被完全馴服時,秩序的萌芽是如何齣現的?作者會引用不同的哲學思想,從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到東方哲學的和諧觀,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秩序”的多維度框架。他將指齣,秩序並非隻是外在的約束,更是內在的認同,是人類群體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隨後,作者將視綫轉嚮遙遠的古代近東,描繪那個時代多元文化並存、政治格局復雜的圖景。在這個大背景下,本書將著重考察以色列民族的起源。但這裏的“起源”並非僅指血緣上的聯係,而是指其民族意識、文化基因以及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作者將探討早期以色列部落是如何在迦南地的土地上,通過共同的經曆、信仰和敘事,逐漸凝聚成一個獨特的民族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啓示”的概念開始顯露其重要性。 “啓示”在本書中,並非僅僅是神聖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對世界和自身存在的深刻洞察。作者將分析,正是通過一係列被認為是“啓示”的事件和文本,以色列民族纔確立瞭其獨特的宇宙觀和曆史觀。這些啓示,塑造瞭他們對神、對人、對曆史的理解,也為他們提供瞭一個衡量善惡、正邪的道德標尺。換言之,啓示是構建以色列民族秩序的核心要素。 本書的探討將圍繞著“秩序”與“啓示”的互動展開。作者會詳細闡述,古以色列的法律、禮儀、祭祀製度,是如何體現其對神聖秩序的敬畏和遵從。這些製度不僅僅是宗教實踐,更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它們通過確立規範、分配權責、懲罰罪惡,來維持社會內部的穩定與和諧。可以說,以色列的律法,是對神聖啓示在人間秩序層麵的具體體現。 同時,本書也毫不迴避以色列曆史中的衝突與動蕩。當內部的秩序遭到破壞,當外部的壓力不斷襲來,以色列民族又是如何迴應的?作者將深入分析,在王國分裂、戰亂頻仍、甚至亡國被擄的危機中,他們是如何通過重申和解釋其啓示,來尋找重建秩序的可能。在這些黑暗的時刻,先知們的聲音顯得尤為重要。他們不僅僅是預言者,更是社會良知的監督者,他們呼喚悔改,指嚮復興,試圖將民族引迴神聖秩序的軌道。 本書對“曆史”的解讀,也並非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意義的進程。作者將探討以色列人如何理解自己的曆史,他們從中汲取教訓,確立身份。曆史敘事,特彆是那些關於齣埃及、西奈之約、應許之地等核心事件的敘事,是如何成為維係民族認同、傳承信仰的重要載體。這些敘事,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秩序構建力量,它們為過去賦予意義,為現在提供指引,為未來點燃希望。 在探討曆史與秩序的過程中,本書也將觸及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盟約”。盟約,作為神與人之間,或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神聖契約,是構建以色列秩序的關鍵。無論是與亞伯拉罕、摩西,還是大衛的盟約,都設定瞭彼此的責任和義務,確立瞭相互的關係準則。這些盟約,為以色列民族提供瞭一個神聖的框架,在這個框架內,他們得以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與神、與他人的關係。 《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的寫作風格,力求避免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充滿思辨的方式,引領讀者進入以色列的曆史與精神世界。作者會巧妙地運用曆史學、宗教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但絕不生搬硬套,而是將其融會貫通,以一種清晰、流暢的語言錶達齣來。他注重細節的考據,但更關注宏觀的脈絡。他尊重曆史的原貌,但更強調其背後深刻的意義。 本書的“捲1”標識,暗示著這是一個更宏大敘事的開端。它並非要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拋磚引玉,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理解的門。它為後續可能齣現的捲集,鋪設瞭堅實的基礎,也為讀者留下瞭廣闊的思考空間。 總而言之,《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是一本旨在通過考察“秩序”和“啓示”這兩個核心概念,來深入理解以色列民族獨特曆史、文化與精神世界的重要著作。它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場智慧的對話。通過對古老以色列文明的深度剖析,本書不僅希望能增進讀者對這一古老民族的認知,更能啓發我們對人類文明中“秩序”的普遍性價值,以及“啓示”在塑造人類信仰與價值觀過程中的深遠影響的思考。它所探討的,是關於如何在一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中,尋找意義、構建秩序,並最終走嚮超越的永恒主題。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所可能承載的宏大曆史敘事和深邃的神學探討。"以色列"作為世界文明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民族,其曆史發展本身就充滿瞭麯摺與傳奇,而"啓示"則是一個帶有強烈宗教色彩和預言意味的概念,往往與神諭、末世論以及對未來命運的解讀緊密相連。將這兩者並置,讓我好奇作者將如何勾勒齣以色列民族的曆史進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宗教信仰、神學思想是如何深刻地塑造瞭他們的社會秩序、政治結構乃至文化認同。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將曆史的脈絡與信仰的深度有機結閤的作品,能夠解釋一個民族如何在信仰的指引下,在曆史的洪流中建立和維護自身的獨特性。這本書的標題恰好觸及瞭我對這一領域長久以來的求知欲,讓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這種復雜而迷人的聯係,以及“秩序”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如何被建立、被維護,又如何可能被顛覆或重塑的。

評分

讀到《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副宏大的曆史畫捲,上麵交織著古老民族的奮鬥、宗教信仰的深刻影響以及對未來命運的種種猜想。以色列,這個在人類文明史中占據特殊地位的民族,其悠久而復雜的曆史本身就充滿瞭值得探究的細節。而“啓示”一詞,則將故事的維度提升到瞭一個更深邃的精神層麵,它暗示著一種超越凡俗的洞見、一種關於宇宙規律或人類終極命運的揭示。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曆史的演進與人類的精神追求緊密結閤的作品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當這種結閤涉及到像以色列這樣擁有深厚宗教傳統和獨特曆史經曆的文明時。書名中的“秩序”一詞,更是引發瞭我的思考:作者將如何描繪以色列民族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圍繞著他們的信仰和對“啓示”的理解,構建和維護自身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係。我非常好奇作者的切入點,以及他將如何通過“捲1”這樣一種開篇,為我們揭示一個關於信仰、曆史與秩序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宏大敘事。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讓人瞬間聯想到曆史的厚重與宗教的神秘,"以色列與啓示"這幾個詞組就足以勾起我對古老文明和深遠意義的探索欲。我一直對猶太民族的曆史軌跡以及他們與宗教信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深感興趣,而"啓示"一詞則將這種興趣延伸到瞭更宏大的敘事層麵,讓我聯想到那些關於未來、關於救贖、關於終極真理的預言和解讀。我個人對宏大敘事性的作品有著特彆的偏好,喜歡追溯事物發展的源頭,理解其中的內在邏輯和演變過程。因此,這本書的標題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從中窺見猶太民族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與變遷的世界中,構建並維係他們獨特的文化與精神秩序,以及這些曆史進程中,是否孕育瞭或被何種"啓示"所引領。捲一的標注也暗示瞭這是一段漫長而深刻的旅程的開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故事將如何展開,那些埋藏在曆史深處的綫索又將指嚮何方。

評分

書名《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因為它觸及瞭兩個我一直著迷的主題:古老的文明和人類對意義的追尋。以色列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的曆史分量,從它在古代近東的崛起,到如今的在地緣政治中的關鍵地位,其間的起伏跌宕、文化融閤與衝突,都足以寫就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而"啓示"二字,則將目光引嚮瞭超越物質層麵的精神領域,我聯想到各種宗教預言、末世觀念以及人類對宇宙終極真理的探索,這些概念往往與集體意識的覺醒和社會的重大轉型息息相關。這本書的標題預示著一種將宏觀曆史事件與深層精神意義相結閤的敘述方式,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以色列民族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圍繞著宗教信仰和某種“啓示”構建自身的社會秩序,並且這種秩序又是如何隨著曆史的演變而不斷被塑造和理解的。我尤其關注“秩序”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有目的、有結構的存在,這讓我好奇作者會如何闡釋這種秩序的來源、本質以及其對以色列民族乃至更廣泛曆史文化的影響。

評分

《以色列與啓示:秩序與曆史(捲1)》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將帶領我走進一段充滿神秘與智慧的探索之旅。"以色列"這個詞本身就喚起瞭我對一個古老而富有韌性的民族的聯想,他們的曆史充滿瞭鬥爭、信仰與文化的傳承。而"啓示"則是一個更具哲學和神學意味的概念,它暗示著某種超越性的真理、某種關於宇宙、人生乃至未來的深刻洞見。將這兩者並置,我預感這本書將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種對曆史背後精神驅動力的挖掘,一種對人類如何在信仰的指引下理解自身存在和塑造社會秩序的深入探討。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具體曆史事件與抽象精神理念的作品情有獨鍾,尤其喜歡那些能夠闡釋一個文明如何在信仰體係的支撐下,構建和維係其獨特的社會結構和曆史敘事的著作。"秩序"一詞,讓我期待作者能為我呈現一個清晰的脈絡,講述以色列民族如何圍繞著他們的宗教信仰,在曆史長河中建立起一種獨特的秩序,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秩序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和解讀。

評分

沃格林五捲本哲學巨著《秩序與曆史》第三捲,多角度透析以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為代錶的古希臘政治—曆史哲學觀,繼《以色列與啓示》、《城邦的世界》之後,繼續探尋真理與秩序在曆史進程中的哲學體現,揭示具體曆史情境所能給與當代人的最深刻的啓示。

評分

好好好好好書

評分

通過對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關於靈魂、城邦和宇宙的思考的生動分析,沃格林展示瞭舊的神話象徵體係是如何被更為分化的哲學象徵所取代。盡管對舊的真理象徵的淘汰和拒斥可能會導緻混亂而令人絕望的相對主義,但沃格林仍然將它當作某種關於曆史進程的深刻思想的基礎。

評分

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裏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纔文展》《厚樸》《海是藏不住的》《願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迴答的問題》《迴傢》《火車伊要開往叨位》等14篇作品。

評分

秩序與曆史一共有五捲,現在終於齣到第三捲瞭,慢慢等。這一套書可以稱作是宏大敘事的楷模,視野恢弘。翻譯也很好,紙張亦佳,拿在手裏感覺很有分量。他的論述是最高意義上的政治理論。這種論述從人的精神努力中提煉齣意義,盡管錶麵上是悲觀的,但深切的信仰卻賦予它活力。

評分

沃格林係列著作之一,捲二:城邦與世界,將現代學科視之為不同領域的學者熔於一爐,放在一個大的問題意識下。頗有中國古風,所謂經史之學。

評分

終於到瞭中國問題,沃格林關心的東西非常廣大

評分

絕大多數的評價都是為瞭湊字數啊。

評分

商品很好,物流不錯很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