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词简史

中国歌词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以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歌词
  • 歌词史
  • 音乐史
  • 文化史
  • 文学
  • 流行音乐
  • 歌曲
  • 中国音乐
  • 诗词歌赋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29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8373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9
字数:2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歌词简史》是一部全面、概要记述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歌词发展史的专著。它将领导读者从中国歌词艺术长河的源头泛舟而下,纵览歌词艺术兴衰盛微、发展嬗变的历史;赏析宛若繁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词作;领略词坛名家的才情风采。作者在写史的同时,还注重对歌词美学与歌词创作规律的探讨与研究,使这部专著更具学术价值。由于书中在引用各个历史时期的歌词代表作时,均全篇照录,故也可作为一本歌词精品选集予以品读。这部歌词史,对于词曲作者、音乐院校的师生以及广大歌曲艺术爱好者都将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刘以光,原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长期从事美学、艺术教育学和音乐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艺术教育学》的副主编。现为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清末民初时期的歌词
第一节 民歌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传播
一、新音乐的启蒙
二、学堂乐歌的产生与传播
三、沈心工、李叔同的歌词创作

第二章 “五四”时期的歌词
第一节 新诗运动
一、白话诗的诞生
二、新诗的建设与发展
三、新诗运动对歌词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诗人的歌词创作
一、刘大白、刘半农、郭沫若的歌词创作
二、合唱歌曲的歌词创作
三、艺术歌曲的歌词创作
第三节 工农兵歌曲的歌词创作
第四节 儿童歌舞的歌词创作

第三章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歌词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的歌词创作
一、反映人民斗争生活的歌谣
二、革命根据地的情歌
三、红军歌曲
四、革命根据地民歌歌词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国民党政权区域的歌词创作
一、田汉的歌词创作
二、左翼音乐运动的歌词创作
三、“词人派”作家的歌词创作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歌词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区域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一、抗日救亡歌曲创作的热潮
二、塞克、麦新的歌词创作
第二节 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歌词创作
一、陕北的民间文艺与秧歌运动
二、光未然与《黄河大合唱》
三、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歌词创作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歌词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区域的歌词创作
第二节 解放区和解放军的歌词创作

第六章 建国初期至60年代前期的歌词
第一节 50年代前期的歌词创作
第二节 50年代后期与60年代前期的歌词创作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词

第八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歌词
第一节 歌词创作的绚丽春天
第二节 通俗歌曲大潮的涌起
一、港台流行歌曲的传播及影响
二、大陆通俗歌曲歌词创作的繁荣
三、由通俗歌词歌曲创作的发展引起的思考

第九章 歌词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第一节 词坛旗手乔羽
第二节 焕发艺术青春的歌词作家
第三节 群星璀璨的部队歌词作家
第四节 崛起的歌词创作新人
第五节 歌词艺术的理论建设
一、关于通俗歌曲问题的讨论
二、关于对歌词作家、作品的评论
三、关于歌词姓“诗”还是姓“歌”的争论
四、关于歌词艺术创作规律和美学问题的探索
参考著作、文集与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清末民初时期的歌词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传播
  “晚清揭开中国近代史的篇章以后,音乐文学中的诗词作品主要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在城、镇市民音乐生活中起作用的小曲和戏曲、曲艺唱词;另一条线是伴随着‘新学’而兴起的‘学堂乐歌’歌词……前者在歌词形式上属传统形式,后者在歌词形式上属当时的新形式;‘五四’以后,这种新形式又曾逐渐形成为中国歌曲的新传统;约至本世纪40年代,通过新秧歌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两条线汇合起来,终于形成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新传统。但在清末那时,这两条线却很少互相渗透的情况,而是各守畛域地各自发展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抗捐、抗税和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抵御外侮、改革自强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救亡图存”的口号,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在新办的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成为其中的重要诉求。全国各地建立许多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当时称唱歌或乐歌)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就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产生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传人及新音乐的启蒙、发展分不开。
  一、新音乐的启蒙
  明清以来,西方音乐文化大量传人,逐步发展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的新音乐,新音乐成为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发生关系,可以追溯到元代。元宪宗西征大食等国,曾获得欧洲的七十二弦琵琶(疑为撞弦古钢琴),后又得回回国所献的古制管风琴(兴隆笙)。该乐器经过改制,曾在宫廷里使用很长时间。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传人圣咏歌曲以及西洋乐理、五线谱等知识。清康熙时印行《律吕正义续编》,更促进了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太平天国采用西方基督教音乐编创宗教性歌曲,在民众中广为传唱。晚清,教会学校里又普遍开设西洋音乐课程,清廷新军中也有了军乐队。总的看来,鸦片战争后西方音乐文化的进入始终伴随着侵略,内容以宗教音乐为主。戊戌变法后,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一些人带回系统的西方音乐文化,促进了中国新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西方进步的音乐文化(尤其是艺术歌曲和作曲知识、技术)的介绍传播,对中国的歌曲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做好必要的准备。有了这些铺垫,使用白话的自由体新诗一出现,掌握了新的作曲技巧的曲作者才能为之谱歌。歌词与歌曲创作由“倚声填词”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依词谱曲。

前言/序言


《宋词中的家国情怀与个体悲欢》 序言:宋代的精神图景与词的兴盛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词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如何成为承载时代精神和个体情感的绝佳载体。宋朝,一个在文化上达到空前繁荣,但在军事和政治上饱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复杂时代。这种“积贫积弱”的现实,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审美情趣上的精致化、内敛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词,从最初的“艳科小令”,逐渐演化为可以承载家国兴亡、人生哲思的“长调巨制”,其地位的提升,正是宋代社会心理变迁的缩影。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聚焦于“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下编则侧重于“个体悲欢的细腻描摹”。 --- 上编: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 第一章:靖康之耻与词人的北望 本章聚焦于北宋末年“靖康之变”这一历史性灾难对词坛产生的巨大冲击。在王朝倾覆、帝王南渡的背景下,词的基调由早期的旖旎柔靡转为沉郁悲壮。 1.1 昔日繁华的挽歌:对故都的追忆与哀叹 重点分析以张孝祥、朱敦儒等词人为代表的作品。他们虽然身处南宋,但对开封的记忆和怀恋,构成了南渡词人情感结构中的重要底色。例如,如何通过对“汴京旧事”、“金陵往事”的反复咏叹,构建起一种“失落的乌托邦”的意象,从而反衬当下的漂泊无依。 1.2 慷慨悲歌的英雄气概:苏辛豪放派的崛起 详细阐述苏轼和辛弃疾在词体革新上的贡献。他们打破了传统词“别是一家”的藩篱,将诗的议论、叙事和哲理融入词中,使词的容量和气魄大增。 苏轼的旷达与哲思: 分析其“一蓑烟雨任平生”背后的隐忍与超脱。词不再只是抒发个人愁绪,而是上升到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重点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探讨其如何借古喻今,在历史的烟云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力量。 辛弃疾的忠愤与抗争: 将辛弃疾视为“以文为词”的集大成者。研究其词中蕴含的急切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分析其如何运用典故、化用史实,使词具有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战斗性。 1.3 边塞情结的转化:从边塞诗到边塞词 探讨在南宋偏安的格局下,词人对边疆的关注如何从前代诗歌中的直接描写,转变为对“恢复”的遥远期盼和对边关将帅的赞颂。重点对比南宋后期对“抗金议和”主题的不同态度,词成为士大夫表达政治立场的隐晦渠道。 --- 下编:个体悲欢的细腻描摹 第二章:婉约词的深化与审美转向 本章探讨在朝代更迭的动荡中,士大夫和歌妓阶层对于个人情感、尤其是男女情爱的表达如何变得更加精致、内敛和多义化。 2.1 李清照:女性词人的“哀”与“真” 将李清照的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分析她如何超越传统闺阁文学的窠臼,以极度个人化的语言,描摹了从少女时代的闲适到中年丧夫、流离失散的巨大人生剧变。 前期词的明快与灵动: 分析其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展现其早期生活的审美趣味。 后期词的沉郁与孤寂: 重点剖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名句,探讨其语言的叠字运用如何达到极度的情绪渲染效果,以及其“词体归真”的艺术主张。 2.2 秦观与周邦彦:格律与意境的典范 本节研究格律词在形式美学上的登峰造极。 周邦彦的“集大成”: 分析周邦彦如何精研音律,使词的音乐性达到极致。探讨其在描写都市风情、宴会场景时的细腻笔触,以及他如何通过繁复的铺陈,营造出一种既华丽又带着一丝苍凉的“世情美”。 秦观的空灵与迷离: 阐述秦观“以诗为词”的尝试,如何在注重音律的同时,注入了更多形而上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情感氛围,为后世的“意境派”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隐逸情怀与禅宗的渗透 宋代文人多有出世避世之倾向,本章探讨词如何成为他们寄托隐逸理想和观照佛道思想的媒介。 3.1 词中的田园与山水:精神的栖息地 分析姜夔、吴文英等词人如何以极高的艺术技巧描绘山水意象。这些山水已非单纯的写景,而是词人自我精神状态的外化。研究其如何运用“白描”和“意象跳跃”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清旷、孤高的审美情趣,与朝廷的俗务保持距离。 3.2 禅意对词境的拓展:空与无的哲学 探讨宋代理学和禅宗思想对词人的潜移默化。分析词中“空”、“静”、“悟”等概念的出现,如何使得词的境界由外在的物象描摹转向内在的“心境”探索。例如,如何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体悟生命的无常与永恒。 --- 结语:宋词的流变与后世影响 宋词的兴盛并非孤立的现象,它是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集体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综合投射。从北宋的开拓创新到南宋的沉郁顿挫,词的体裁在表达深度和广度上都完成了对唐代以来的飞跃。本书旨在揭示,当我们吟诵这些精妙的文字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风花雪月,更是一个伟大王朝在盛极而衰之际,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心跳与时代悲歌。宋词的魅力,在于其完美地平衡了格律的工整与情感的真挚,实现了艺术形式与历史内容的深度融合。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学艺术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如何将文字与情感巧妙融合的方式感到着迷。《中国歌词简史》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它让我看到了歌词如何从一种相对朴素的表达形式,逐渐演变成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艺术品。书中对不同年代歌词风格的分析,比如从诗经般的含蓄婉约,到唐诗宋词的意境深远,再到近现代流行歌曲的直抒胸臆,每一种风格的转变都伴随着时代审美的变迁和社会情绪的流转。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一些经典歌词的细致解读,例如某首描写离愁别绪的歌,是如何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刻骨铭心的思念;又如某首表达家国情怀的歌,又是如何用激昂的文字点燃听众的热情。这种对文字力量的深刻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歌词在文学中的地位,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音乐为何能够如此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情感世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体现在最寻常的歌谣之中。《中国歌词简史》这本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歌词的百年图景,从最初的朴实无华,到后来的丰富多彩,每一次的变化都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世界的进步。我尤其惊讶于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社会风貌的描绘,那些歌词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写照,是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他们的理想与奋斗。书中对于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歌词分析,让我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心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例如,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歌词是如何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迷茫;又如,在那个追求个体解放的时代,歌词又是如何展现了人们内心的呐喊与渴望。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中国社会变迁的另一扇窗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尽管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更偏向于历史类书籍,对音乐和歌词并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但《中国歌词简史》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亲切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走进了中国歌词的演变历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歌曲名称和创作者,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时期歌词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人们的情感表达。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早期民歌和革命歌曲的解读,那些质朴却充满力量的词句,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激情与信念。而当读到改革开放后,歌词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人化时,我更是深有同感,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听到过的那些歌,它们不仅仅是旋律,更是我们青春的注脚。作者的文笔流畅,叙述角度也很独特,能够从歌词中提炼出时代的脉搏,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歌词的世界如此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音乐的点缀,更是社会变迁的无声记录者。

评分

读完《中国歌词简史》,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史有了更宏观、更生动的认识。作者以歌词为切入点,巧妙地将音乐、文学、历史和社会思潮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歌词发展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代表性歌词的深入解读,那些看似简单的歌词,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文字的魔力,也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书中对社会背景的梳理也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在某个时期会出现某种风格的歌词,以及这些歌词又如何反哺了当时的社会。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生动,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资深的文化评论家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我过去接触到的关于音乐的书籍,大多聚焦于作曲、编曲或者音乐家的传记,而《中国歌词简史》却将目光投向了歌词这个看似边缘却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梳理了歌词的发展脉络,更是深入剖析了歌词与时代、与社会、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书中对于不同流派歌词的分析,比如从古典诗词的意境到现代流行歌曲的白描,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些怀旧歌曲的解读,那些歌词仿佛把我带回了某个特定的年代,让我回忆起年少时的时光,也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歌词的背后,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凝聚,是历史的缩影,是时代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