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法,勾勒出十七世纪荷兰人那种特有的、混合着务实与浪漫的民族性格。那种对自由贸易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以及他们面对未知海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探索精神,被作者捕捉得极其到位。书中的语言风格是那种老派历史学家的沉稳与细腻,但叙事节奏却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荷兰海上商业扩张的那种蓬勃朝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阿姆斯特丹港口繁忙景象时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生动的烟火气,让人能想象到各国船只的桅杆如何遮蔽了天空,各种语言如何交织在一起。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比如,荷兰独特的宗教宽容政策是如何为其吸引全球人才提供了土壤,以及共和体制下的城市自治如何催生了空前的创新力。尽管篇幅不小,但全书读下来毫无拖沓之感,每一次转折都像是海浪拍岸,既有力又充满节奏感,让人欲罢不能,仿佛跟随那艘艘满载香料的货船,一同经历了远洋的艰辛与荣耀。
评分读完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共鸣,那就是认识到任何一个“黄金时代”的建立,都离不开一套极其精妙、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设计。作者对荷兰“公司治理”和“公民社会”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荷兰共和国的政治体制——那种看似松散却极富韧性的联邦结构,是如何在危机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动员力的。书中对荷兰“市民精神”的刻画,着重强调了创新并非仅仅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植根于普通商人、工匠和海员的日常实践之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历史深层结构力量的深刻洞察,没有花哨的辞藻,却能以最朴素的方式揭示出最复杂的历史真相。它让我思考,一个国家真正的力量,究竟是来自其广阔的疆域,还是来自其对人才的包容和对契约精神的坚守。这是一部需要慢品细读的书,因为它所蕴含的教训和启示,远比书页上记载的历史事件本身更为厚重和持久。
评分这本《大国崛起:荷兰》无疑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它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变迁与具体的历史细节编织在一起。作者以极富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在地理条件并不占优的地区,如何凭借非凡的商业智慧和航海技术,一跃成为全球贸易中心的历史轨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黄金时代的荷兰——从早期的渔业和贸易积累,到后来在海权争夺中的强势崛起,每一步都充满了精妙的算计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书中的论述结构严谨,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关键机构的运作机制分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对现代商业组织雏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荷兰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瑕的超级大国,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其内部的社会矛盾、宗教冲突以及最终走向衰落的内在逻辑,这种历史的辩证法,使得全书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大大增强。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荷兰的史书,更是一部探讨小国如何通过创新和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教科书,其对现代商业伦理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启示意义深远,读来让人深思良久。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历史类书籍的选择一向挑剔,但这本书的视角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陷入对荷兰“奇迹”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个海上马车夫崛起的复杂社会结构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作者对于荷兰早期银行体系、债券市场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诞生过程的梳理,简直是一场金融史的精彩讲座。他成功地将枯燥的经济数据和法律条文,转化成了推动世界格局变动的关键驱动力。我感觉,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博弈,落脚到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商业行为上,展现出一种由下而上的历史动力。例如,书中对于“投机”现象的分析,既没有完全否定其创造性,也批判了其伴生的风险,这种平衡的观点非常难得。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早期全球化”的绝佳窗口,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推理,使得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历史证据作为支撑,适合对经济史和早期现代国家形态有深度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技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它采用了多线索交织的结构,让读者在追踪荷兰从一个边缘渔村发展成为欧洲金融心脏的过程中,同时也能感受到欧洲大陆上其他主要大国(如西班牙、法国、英国)对荷兰崛起的复杂反应。这种全景式的描绘,使得荷兰的故事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了整个十七世纪权力转移的宏大背景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权力交替时的克制与精准,他没有使用激烈的煽情语言,而是用冷静的史实对比来凸显荷兰的独特之处——一个依靠商业信誉而非纯粹军事武力建立起来的临时霸权。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从对细节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对整体战略的把握,仿佛在拼凑一幅巨大而精美的十七世纪欧洲航海图。书中的插图和地图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极大地辅助了对海上贸易路线和军事部署的理解。对于希望了解现代自由市场经济思想源头和早期国际关系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一、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特点
评分一、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特点
评分1463年正式成为国家,16世纪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6世纪初受西班牙统治。1568年爆发延续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兰共和国(正式名称为尼德兰联合共和国)。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独立。17世纪曾为海上殖民强国,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18世纪后,荷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1795年法军入侵。1806年拿破仑之弟任国王,荷兰被封为王国。1810年并入法国。1814年脱离法国,翌年成立荷兰王国(1830年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1848年成为君主立宪国。一战期间保持中立。二战初期宣布中立。1940年5月被德国军队侵占,王室和政府迁至英国,成立亡政府。1945年恢复独立,战后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北约和欧共体及后来的欧盟。在古罗马时代,莱茵河南的地区先是属于“比利时高卢”省,后归于“日耳曼行省”。这里的北部地区居住着许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则是高卢人,而这些高卢人在移民时期也融合了许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兰克人从这里迁移到高卢,并在公元五世纪建立起了强大的墨洛温王朝。中世纪,低地国家(大约包括现在的荷兰、德国西部部分地区、卢森堡、比利时、法国北部部分地区)存在着很多诸侯封建领地,分别属于勃艮地公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到了十六世纪初,因为复杂的王室联姻,他们在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统一起来。帝国皇帝卡尔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退位,将西班牙和低地(被称为北方省)分给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将奥地利等其他地区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统分给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就这样,北方省属于西班牙王国。1568年,因反抗西班牙国王的中央集权和对新教加尔文派的迫害,爆发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现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区域)成立了乌得勒支联盟,共同反对西班牙统治。这被认为现代荷兰的开始。1581年联盟正式宣布独立。战争在继续,直到164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才签订《明斯特条约》,承认七低地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l'landen/Provinciën),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荷兰发展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强国。荷兰的商船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国家商船数目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这段时期在荷兰被称为“黄金年代”。 17世纪后期,荷兰先后与英国、法国交战,在海上荷兰败于英国(英荷战争),在陆地荷兰败于法国(法荷战争),从而衰落下来。1795年荷兰被法国占领。
评分长假没有回去只得呆在深圳这边的了,非是过得郁闷了点,但也玩了一些,中秋去亲戚他们家吃饭,十一去大梅沙,这两天在网购,你说没弄个什么,那是不可能的,你说开心嘛,好象自己一点感觉也没有,可能就是缺钱吧,你说我是不是太直接了点的呢?
评分第三节 可持续增长条件下汇率模型的扩展
评分我觉得荷兰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创新精神以及以此建立起来的先进的商业关系和商业理念。
评分多翻几次后,书本有点脱胶
评分很好的书,不错很好的书,不错
评分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