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放 著
图书标签:
  • 岁时节令
  • 传统文化
  • 民俗学
  • 时间观念
  • 社会生活
  • 中国文化
  • 历史文化
  • 节日习俗
  • 文化人类学
  • 时间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31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30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浙江文史知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就会使你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么?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书中将告诉你真正的原因,其实现在被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节日,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都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造成的。

目录

钟敬文/序:节日与文化
溯源篇
一、上古岁时观念初探
(一)原始岁时观念的萌发
(二)上古岁时观念的文化特性
二、汉魏民众岁时观念与岁时节日体系
(一)汉魏民众岁时观念的传承与变化
(二)汉魏岁时节日体系的出现
三、汉魏岁时节日的文化特征
(一)汉魏时期时令祭礼转向节日祭祀,岁时禁忌逐渐演变为民俗节庆
(二)岁时节日中家族伦理精神凸现
(三)节日纪念意义的初步形成与节日神话传说的兴起及历史化
(四)结论

鸟瞰篇
一、春节与传统社会的时间意识
二、“闹元宵”
——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
三、追寻一个逝去的节日
——社日民俗的文化阐释
四、祭墓与踏青
——清明节与中国人的家族情怀
五、“四月八,拜菩萨”
——传统节俗与佛教文化
六、南北民俗的交融复合
——端午节俗形态分析
七、七夕节俗的文化变迁
八、亡灵信仰与中元节俗
九、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十、菊花酒·茱萸佩·长寿节——重阳节俗漫话
十一、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
十二、冬至大如年——冬至节俗的传统意义
十三、醉司命——祀灶与民间信仰
十四、腊鼓鸣春草生——腊日民俗的时间意义
余论:古今岁时节日文化的比较与思考

精彩书摘

  溯源篇
  一、上古岁时观念初探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民俗的前期形态经历了史前民俗、上古民俗及上古民俗向中古民俗转变的若干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由于民众生存能力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民众在时间感受、时间认知、时间操作上有着相当强的宗教政治色彩。人们对自然力有初步的认识,民众通过对天文物候的观察,认识时季的变化,不过这种认识往往隐藏在神秘的面具之后。岁时信仰与古代原始宗教意识紧密关联。虽然在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已有了较系统的节令体系,但民众参与的节俗活动很少,如果有的话,也主要体现在自古传承的岁时祭祀活动之中。应该说明的是上古民俗也存在着阶段性民俗差异,夏商周的民俗与春秋战国民俗就有明显的不同。
  (一)原始岁时观念的萌发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表述,它起源于中国民众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前言/序言

 
《尘封的时光:被遗忘的日常仪式与节令》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探讨中国传统历法或天文知识的枯燥论述,而是试图重新发掘那些早已融入民间血脉,却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去的日常仪式、节令习俗及其背后蕴含的民众生活智慧。它以细腻的笔触,穿梭于古老的村落、市井的街头,以及那些藏于民间故事中的时间片段,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属于寻常百姓的“时间生活图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节令的脉动”、“仪式的低语”、“物的记忆”和“人与时间的对话”四个维度展开,力求呈现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感知与实践。 第一部分:节令的脉动 此部分着重描绘了二十四节气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影响,并非仅仅作为农事指导,而是如何渗透到衣食住行、起居作息、情感起伏的方方面面。书中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的故事。例如: 春生与盼归: 详细描述了立春过后,农民如何播下希望的种子,妇女们如何准备春季的食俗,孩童们如何进行“打春牛”等游戏,以及思乡游子在春风中对家园的深深眷恋。它会聚焦于不同地域在此时节的具体农事谚语,以及与春天相关的民间传说,如“桃花汛”的到来如何影响渔民的捕捞,而“惊蛰”又如何引发人们对蛇虫出现的戒备和相关的驱邪习俗。 夏长与祈福: 描写了夏至时节的炎热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从早睡早起到午睡的讲究,以及各种消暑饮品和瓜果的时令性。书中会深入探讨夏日祭祀的意义,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并非仅仅是娱乐,而是与纪念屈原、驱邪避瘟息息相关。会解析“梅雨季”对南方生活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晾晒、防潮的智慧。还会讲述“小暑”、“大暑”期间,人们如何通过祭祀“灶神”或“井神”来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 秋收与思念: 描绘了秋季丰收的喜悦,以及围绕中秋节形成的家庭团聚、赏月、食月饼的传统,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和宇宙观念。本书会特别关注“寒露”到来时,空气中弥漫的萧瑟感,以及民间对于“秋乏”的调养方法。还会讲述“霜降”前后,为何要开始储存过冬的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贴秋膘”等食俗。同时,也会提及秋季祭祀祖先的重要性,以及“重阳节”登高望远、饮菊花酒的文化内涵,并探究其背后对于生命短暂和敬畏自然的感悟。 冬藏与祈愿: 展现了冬季的寒冷如何促使人们“猫冬”,围炉而坐,讲古论今。书中会着重描写年关的繁忙与热闹,从腊八粥的熬制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再到除夕的年夜饭、贴春联、守岁,以及正月初一的拜年等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会深入分析春节期间各种禁忌的由来,以及“元宵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由来和意义,并讲述人们如何在这热闹的节日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寄托新的希望。 第二部分:仪式的低语 这一部分将深入挖掘那些散落在民间,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仪式,它们是连接人与神灵、人与自然、人与祖先的重要桥梁,也是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的载体。 birth and growth: 详细描绘了婴儿出生后的洗三朝、满月、周岁等仪式,以及这些仪式中蕴含的对新生命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和长辈的期盼。会讲述关于“压惊”、“避邪”等习俗的由来,以及在这些仪式中长辈对晚辈的知识传授和人生经验的传递。 marriage and family: 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婚礼习俗,从提亲、媒妁之言到“六礼”,再到婚礼当天的热闹场面,以及新婚夫妇的洞房花烛夜。书中会重点分析婚礼中的各种象征意义,如“撒谷豆”代表丰衣足食,“盖头”代表新娘的神秘与贞洁。还会涉及嫁妆的意义,以及新娘过门后如何融入新的家庭,处理婆媳关系等。 death and remembrance: 描绘了丧葬仪式中的哀恸与慰藉,从报丧、哭丧到入殓、出殡,再到安葬后的祭奠。本书将着重探讨这些仪式中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抚慰,以及对生命轮回的理解。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丧葬习俗差异,以及“做七”、“烧纸钱”、“建墓碑”等习俗的象征意义。还会讲述“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以及其背后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和对祖先的敬意。 daily appeasement and blessings: 搜集了大量民间用于驱邪、祈福、求子、求财的各种小仪式,如“祭灶”、“祭井”、“祭床神”等,以及在遇到困难、疾病时,人们如何通过烧香、还愿、放生等方式来寻求神灵的帮助。会讲述一些关于“冲喜”、“禳灾”的民间故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通过一些细微的举动来与不可知的力量进行沟通和互动。 第三部分:物的记忆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与时间节点紧密相连的各种“物”,它们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承载着历史、情感和记忆的载体,是理解民众时间生活的钥匙。 food and drink: 详细介绍不同节令、不同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和饮品,如春节的饺子、年糕,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等。会分析这些食物的食材选择、烹饪方式,以及它们在文化和象征意义上的演变。例如,会探究“年糕”的“年高”谐音,以及为何在春节食用。还会讲述不同节气对应的时令蔬菜和水果,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自然的馈赠来调养身体。 clothing and adornments: 探讨在特定节日和仪式中,人们穿着的服饰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如新年新衣的讲究,婚礼中的红色,丧葬中的白色等。会追溯一些传统服饰的款式、材质、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反映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例如,会讲述“寒衣节”烧纸衣的习俗,以及其背后对逝者在阴间的关怀。 dwellings and tools: 描述了与时间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和生产工具,如冬季的火炉,夏季的扇子,农耕时代的犁耙,手工艺人的工具等。会展现这些物品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代代相传中积累的智慧和情感。例如,会讲述“灶台”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围绕“灶神”产生的各种传说和习俗。 festivals and entertainment: 描绘了与特定节令相关的娱乐活动和表演形式,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庙会,元宵节的花灯,端午节的龙舟赛,以及一些地方戏曲、曲艺等。会展现这些活动如何成为民众聚集、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场所,以及它们在维系社区情感和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人与时间的对话 本部分将超越具象的仪式和物品,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民众对于时间的感知、理解和哲学思考。 cyclical and linear time: 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既有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如四季更替、节令循环),又有线性发展的阶段性(如人生阶段、历史进程)的辩证统一。会探讨为何民众会如此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如何在这种观念下理解时间的流逝。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揭示了民众如何通过祭祀、追忆、预卜等方式,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形成一种连续而富有弹性的时间意识。会讲述一些关于“宿命论”和“改运”的民间观念,以及人们在面对不可控因素时所采取的心理调适。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探讨了在时代变迁中,传统的时间生活方式如何面临挑战,以及民众如何在保留核心精神的同时,对传统进行选择性地继承和创新。会关注一些正在消失的习俗,以及一些正在复兴的传统。 the rhythm of life: 总结了传统中国民众如何以一种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节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在忙碌与闲适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体味生命的意义。 本书以文学的笔触,历史的深度,以及人类学的关怀,为读者打开一扇窗口,去感受那些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传统中国民众的生活智慧。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我们如何与时间相处,如何找回生活节奏的一种深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迷恋,尤其是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古老智慧。《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时间”在传统中国具体呈现的好奇。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中国民众如何感知和度过他们的“时间”,这与我们现代社会被钟表和日程表所支配的时间感受截然不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农时”的详细阐述。它不仅仅是关于播种、耕耘、收割,更是关于如何观察天象、物候,如何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安排劳作。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现代社会已不多见。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仅是一种艰辛,更是一种与大地、与时间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书中对于“四时八节”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再是简单的节日名称,而是每个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祭祀习俗、饮食禁忌,甚至是具体的娱乐活动。例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秋节的赏月思亲,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在书中都得到了清晰的阐释。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已经被遗忘的民间节庆感到惊叹,它们的存在,展现了传统中国社会时间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远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几个节日要复杂和生动得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钟表上的数字,更是浸润着情感、习俗、信仰和劳作的生命河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也更加珍视那些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

评分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向往,而这本书,从“时间”这个最基本也是最贴近生活的角度,为我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古代中国。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于“月令”的详细描述。它不再是简单的月份名称,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农事指南、生活常识、饮食禁忌,甚至是起居作息的指导。我看到了古人如何以月为单位,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顺应自然的变化,将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书中对各种“节庆”的解读,也让我对这些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特定的时间、气候、农事活动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众丰富多彩的时间生活。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地方性、季节性的民间活动的描写所吸引,比如春天的踏青,夏天的纳凉,秋天的赏菊,冬天的围炉夜话,这些活动无不体现了民众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生活情趣和社交方式。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古老而质朴的时间观念。它不是以分钟和小时来衡量,而是以日升月落、四季更迭、年复一年来感知。这种与自然同频共振的生活方式,让我对“时间”的理解有了更深的维度。它也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也应该放慢脚步,重新感受时间的流淌,重新连接与自然的纽带。

评分

在我看来,《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这本书,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生活画卷,而“时间”,则是这幅画卷中最重要的笔触。我一直对中国人如何度过他们的“日常”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日常”的探索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日”的描绘。从清晨的“鸡鸣”到夜晚的“更漏”,每一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意义。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如何在不同的时辰进行劳作、休息、社交,甚至进行祭祀。这种对“日”的精细感知和利用,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生活细节的珍视。我更是被书中对“一年”的整体构架所吸引。从“年头”到“年尾”,从春节的喜庆到冬至的肃穆,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众的情感。书中对“节气”的解析,让我看到了传统中国民众如何将生活与自然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农事活动,也影响着人们的饮食起居。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们现在熟知的节日,都与这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清明节与春分临近,端午节与夏至相近。这种将节日置于时间流动的脉络中进行考察,让我对节日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古老而充实的时间观念。它不是线性的、冰冷的,而是循环的、充满生机的。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宝贵。

评分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仿佛丧失了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每天都在被各种任务和信息追赶。而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从容、更加贴近自然的中国传统社会。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季节”的描绘所吸引。从春天的生机勃勃,到夏天的热情奔放,再到秋天的成熟丰盈,最后到冬天的沉寂内敛,每一个季节都不仅仅是天气的变化,更是人们生活方式、情感状态和精神追求的体现。书中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解析,让我看到了传统中国民众如何将生活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农事活动、饮食习俗,甚至是养生之道。这种将时间感转化为生活实践的智慧,让我深感佩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传统节日背后故事的挖掘。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集体狂欢,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记忆和民众情感。例如,春节的团圆、中秋的思念、清明的追思,这些节日的情感内核,都与特定的时间节点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多么重视“时间”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的节律高度契合,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它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时间的理解,我们是否过于功利地利用时间,而忽略了对时间的体验和感悟。

评分

翻开《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仪式感与自然韵律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着迷于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古老智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传统中国具体呈现的好奇。它不仅仅是罗列几个节日,而是深入挖掘了“时”与“节”如何构筑了普通中国人的生命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农时”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季节的农耕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与天象、物候紧密相连。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仅仅是一句谚语,而是贯穿一年生命的严谨节奏。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们如何观察星辰、倾听风雨,来安排自己的劳作,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已难得一见。书中关于“四时八节”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不再是简单的节日名称,而是每个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祭祀习俗、饮食禁忌,甚至是具体的娱乐活动。例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秋节的赏月思亲,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在书中都得到了清晰的阐释。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被遗忘的民间节庆感到惊叹,它们的存在,展现了传统中国社会时间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远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几个节日要复杂和生动得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钟表上的数字,更是浸润着情感、习俗、信仰和劳作的生命河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也更加珍视那些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

评分

读完《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我感到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太过于追求效率,而忽略了生活中那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传统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绝佳视角。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周期性”和“节奏感”的描绘。它让我明白,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并非是混沌一片,而是有着清晰的周期和富有韵律的节奏。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起居,到遵循农时、顺应天时的农业生产,再到一年一度的节日庆典,每一个环节都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节气”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区分季节的标志,更是指导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依据。从饮食的调整,到起居的安排,再到疾病的预防,节气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种将生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智慧,在现代社会已不多见。书中对各种节日习俗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习俗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尤其被书中提到的一些与时间相关的民间信仰和占卜活动所吸引,它们展现了传统中国民众对时间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时间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正在逐渐淡去的传统文化。

评分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这本书,宛如一本打开的古代生活画卷,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入其生活,而时间,无疑是构成生活的最基本维度。这本书正是从“时间”这个独特的视角,为我展现了传统中国民众的生活全貌。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于“岁时节令”与“农耕生产”之间紧密联系的解读。这不再是枯燥的历史知识,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实践。我看到了农民们如何根据“天时”来安排一年的农事,如何“春耕秋收”,如何在不同的节气进行相应的劳作。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让我深感震撼。书中对各种传统节日的详细介绍,也让我对这些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放假聚会,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祭祀仪式、民间传说,以及与特定时间相呼应的饮食习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已经淡出我们日常生活的民间节庆的挖掘,这些节庆的存在,让传统中国的时间生活显得更加立体和多元。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时间的理解。我们似乎越来越依赖精确的钟表时间,而忽略了与自然节律的连接。而《岁时》这本书,则提醒了我,时间不仅仅是线性的流逝,更是一种循环往复、充满生命力的自然过程。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古老而宁静的生活智慧。

评分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很感兴趣,但往往只能找到一些零散的资料。《岁时》这本书则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将这些节日置于中国传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进行考察,让我对“时”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节日介绍,而是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现了时间如何在农耕、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月令”的讨论,它不仅仅是月份的划分,更是指导人们在不同月份应该做什么、吃什么、注意什么的生活指南。从春季的“万物复苏,宜动阳气”,到冬季的“闭藏养精,静待春归”,每一条都充满了朴素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性节日的介绍,这些节日可能不像春节、中秋那样家喻户晓,但它们同样承载着当地民众的情感寄托和生活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所熟知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与自然节气、农业生产、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多么重视“时”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的节律高度契合,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更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总觉得,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仿佛失去了与自然节律的联系,每天都在被时钟追赶。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传统中国民众是如何以一种更为从容、更为贴近自然的方式来度过他们的“时间”。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时辰”概念的详细阐述所吸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辰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时”的概念有所不同,它与日出日落、十二生肖紧密相连,充满了一种动态的美感。作者通过描绘古代中国人如何根据时辰安排工作、休息、社交,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古老而智慧的时间管理方式。我还惊叹于书中对于“四时”变化的细腻描写。从春天的嫩芽初绽,到夏天的绿树成荫,再到秋天的硕果累累,最后到冬天的万物萧条,作者不仅仅是在描写景物,更是在描绘人们的心情、劳作和生活状态。每一季的变化都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不同的节日习俗,甚至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春天是播种的希望,夏天是辛勤的耕耘,秋天是收获的喜悦,冬天是休憩的宁静。这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时间”,更是关于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失落,在我看来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遗憾。

评分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生活的大门。我一直对历史充满好奇,但往往只能通过宏大的事件来了解过去。这本书却另辟蹊径,从“时间”这个看似微小却又极其重要的维度,展现了普通中国民众的生活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日”的划分和利用。从清晨的“启明”,到正午的“日中”,再到傍晚的“黄昏”,每一个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活动。这种对“日”的精细划分,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日常生活的珍视。我更是被书中对“月”的描绘所吸引。月亮的阴晴圆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农耕生产到渔猎活动,甚至到妇女的月经周期,都与月亮息息相关。书中的“月令”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以月为单位的生活指南。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许多传统节日的解读,都与这些时间的划分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春节的到来,标志着一年的开始,也对应着冬去春来;端午节的到来,预告着盛夏的临近,也与驱邪避疫相关。这种将节日置于时间流动的脉络中进行考察,让我对节日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的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种情况就是这样的

评分

民俗知识看看还不错,开卷有益

评分

赶上京东做活动,给力!

评分

很好的东西,价格好,送货快

评分

民俗知识看看还不错,开卷有益

评分

好书,看起来就比较舒服,很喜欢

评分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就会使你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么?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书中将告诉你真正的原因,其实现在被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节日,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都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造成的。

评分

书收到了,非常不错。中华书局的,品质有保证。

评分

我们失去了很多传统的美,还好有这些书一点点找回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