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1655-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最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现存约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其悼亡词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精选纳兰有代表性的词作118首,约请专家进行注释并以深入浅出的笔调进行赏读,是富有小资情调的读者涵濡心灵、疏导情绪、培养审美趣味的枕边书。《纳兰性德》双色排印,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这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让人“上头”的书!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关于古代诗人的传记,没想到读起来比很多小说都精彩。作者的笔法极其生动,将纳兰性德这个人从纸面上“请”了出来,仿佛他就是你身边的一位朋友,你可以看到他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的才情飞扬。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纳兰性德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发生在宫廷内外的趣事、尴尬、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烦恼,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关于他与几位红颜知己的交往,虽然篇幅不多,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复杂的情感纠葛,让我不由自主地为他揪心。还有他与朋友们的唱和,那种才子间的惺惺相惜,那种少年意气的挥洒,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拔高纳兰性德,反而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他的失意、他的无奈、他的热爱,都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著名诗词创作背景的挖掘,原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动人的故事。每一次读到一首诗,再对照书中的描写,都会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让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并没有太深的感情。毕竟,我一直觉得,过于完美的形象往往是脱离现实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描绘的那个“不完美”的纳兰性德所吸引。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自己的烦恼与追求的鲜活个体。书中的叙述非常有力量,它将纳兰性德置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洪流中,让我们看到,即使他身居高位,拥有绝世才华,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我被书中那些关于他政治抱负的探讨深深吸引,虽然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挣扎、他的不甘,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书中对他个人情感世界的刻画也同样精彩,那种隐忍的爱恋,那种不期而遇的温柔,都让他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那些看似轻松随意的诗句背后深层含义的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诗歌背后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这本书封面素雅,仅仅是“纳兰性德”这四个字,就自带一种古典的韵味。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值晚秋,窗外萧瑟,室内一盏孤灯,仿佛触碰到了书页中那个温润如玉却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灵魂。我并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对清代词坛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这本书似乎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将我带入纳兰性德的生活。我仿佛能听到他笔下的塞外风沙,感受到他宫廷中的锦衣玉食,更能体会到他内心深处那份不为外人道的孤寂与愁绪。书中那些描绘的景致,无论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艳,还是“赌书泼茶”的温情,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每一个字句都仿佛凝结了他生命的精华,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故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虽然对话无声,却直抵心扉。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如此细腻敏感、又如此才华横溢的词人?是身为皇亲国戚的荣耀,还是身不由己的政治漩涡?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通过一个个场景、一段段描写,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一个纯粹灵魂在其中挣扎、闪耀的痕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说教,更不像小说那样虚构夸张,它以一种近乎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让我对这位词人,乃至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传记那样严肃刻板,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矫揉造作。作者的文笔自然流畅,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我深深地被书中对纳兰性德内心世界的探索所打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赞美他的才华,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痛苦、迷茫与坚持。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朋友,所承受的压力和情感的波动。书中对他诗词的解读,也别出心裁,它不仅仅是分析诗句的字面意思,更是挖掘诗句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我常常在读完一段文字后,会陷入长久的沉思,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他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才华,不仅仅是锦衣玉食的挥洒,更是身处逆境中的坚守与思考。它让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纳兰性德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时代、关于情感的思考。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应该基于客观的史实。而这本书,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解读,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脱离现实。它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纳兰性德置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让我们看到,这位年轻的词人,是如何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书中对当时政治格局、宫廷斗争的描写,虽然不是重点,却为我们理解纳兰性德的处境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背景信息。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衣食住行、礼仪风俗的描写,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而当目光聚焦到纳兰性德身上时,作者又展现了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自由,却又被责任所束缚;他才华横溢,却又无法完全施展抱负。书中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每一页都在上演一出精彩的戏剧,让我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几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的存在,既点缀了他的生活,也影响了他的心境,为这位词人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评分东西很好哦!
评分读,于是状态又回来了,多年不曾用心去体会过了 。平常看的是偶像剧,听的是口水歌,而今终于能静心返璞去体会文字的魅力了。争想谱一曲唱一段!纳兰心事即使不能尽数参透,多读几次也能悟到一二。有人说读纳兰,爱纳兰的人多少有些自怜自叹的矫情,因为纳兰本人太过儿女情长了,难怪乎“英雄气短”。
评分听别人推荐的,就好奇想看看
评分包装很整齐,还没开始读
评分纳兰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1655-1685),满族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家世显赫,清康熙大学士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31岁时因寒疾而死。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词集《侧帽集》问世,时年仅24岁。另有《饮水词》、《通志堂集》。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纳兰性德品性淡泊,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词风格近李煜,有清李后主之称。所写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
评分很轻便很雅致的一本书,内容介于简本和大部头之间,内容算得上比较充实,也有不错的解释。
评分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1]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2]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1674年(康熙十三年),与妻子卢氏结婚,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拨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无法超越。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评分挺不错的。印刷和内容都比较负责,喜欢。
评分不知道何时开始流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对啊人生若只是如最初的那一次相见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