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大勇 著
图书标签:
  • 清朝
  • 纳兰性德
  • 诗词
  • 爱情
  • 悲情
  • 文学
  • 古典诗歌
  • 情感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2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500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怡情书吧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最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现存约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其悼亡词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精选纳兰有代表性的词作118首,约请专家进行注释并以深入浅出的笔调进行赏读,是富有小资情调的读者涵濡心灵、疏导情绪、培养审美趣味的枕边书。《纳兰性德》双色排印,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内页插图

目录

鹧鸪天(尘满疏帘素带飘)
南乡子(鸳瓦已新霜)
南乡子(泪咽却无声)
御带花(晚秋却胜春天好)
望江南(挑灯坐)
百字令(片红飞减)
沁园春(试望阴山)
沁园春(瞬息浮生)
东风齐着力(电急流光)
摸鱼儿(问人生)
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
忆秦娥(山重叠)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减字木兰花(断魂无据)
减字木兰花(晚妆欲罢)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大醣(只一炉烟)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亿王孙(刺桐花底是儿家)
青玉案(东风卷地飘榆荚)
满江红(问我何心)
水调歌头(落日与湖水)
浪淘沙(蜃阙半模糊)
青衫湿遍(青衫湿遍)
酒泉子(谢却荼蘼)
剪梧桐(新睡觉)
浣溪沙(藕荡桥边理钓筒)
瑞鹤仙(马齿加长矣)
水龙吟(人生南北真如梦)
水龙吟(须知名士倾城)
金缕曲(未得长无谓)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浣溪沙(肯把离情容易看)
采桑子(巂周声里严关峙)
清平乐(参横月落)
罗敷媚(如君清庙明堂器)

精彩书摘

【注释】
①准待:期待,打算。
②和雨和烟两不胜:郑谷《江梅》:“和雨和烟折,含情寄所思。”
③星替:李商隐《李夫人三首》:“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
④守取:坚持守候。
表面上看,本篇当然是咏物词,然而咏物贵有寄托,其中究竟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从“莫教星替”、“天上人间一样愁”的句子看来,悼亡意味甚浓厚。《饮水词笺校》即作此解。可如此则解释不通词为何从女子“晚妆欲罢”的角度写起,而且若说“莫教星替”四字寓有不肯再娶之意,那么“守取”一句岂不成了相从于地下的誓言了吗?严迪昌师以为“实闺怨之写,以比兴法代女子作闺音”,是已。
首二句以“晚妆”带出新月,又以纤眉比喻新月,同时兴起画眉人“为悦己者容”心情,“更”字谓在“晚妆”之外尤刻意描画纤眉,细致珍惜情毕现,很具匠心。“准待”以下引出新月,“两不胜”谓新月遇雨遇云均无法分明,实指自己忐忑敏感、对爱人心意无法把握之状态,温柔幽怨之极。过片二句尤为闺怨之证。“小星”为妾之称谓,此因“新月”而联想及“星”,乃祈令语:你不要让新欢取代我的位置,而我的诚心期待终能感动上苍,令我们团圆吧?结句总括一己“愁”情,而楼头眉月似正与楼中画眉人同病相怜呢!以楼中人映带天上月,情韵极婉曲悠长。“一样愁”与上片“两不胜”照应,也见章法回环之妙。
少年游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①,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②,总是恼人时。
【注释】
①青鸟:传说中能传达信息之神鸟,典出《山海经·西山经》,后世以其指代信使。音尘:音信。陆机《思归赋》:“绝音尘于江介,托影响乎洛湄。”
②半帘飞絮:周邦彦《瑞龙吟》:“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严迪昌师评本篇云:“景随情迁(即移情说)乃古老话题。然强调人为移情主体,尤以心相怡悦为重,则数纳兰填词时特具匠心,而略无雕琢、自然道来又当以此词为佳”,极是。“略无雕琢,自然道来”本来是纳兰词的显著特色,然亦有程度之别。本篇从头至尾淙淙流下,一首词只如一句话,自然到这种地步,亦不多见。前面说过,自然乃从“追琢”中来,只有追琢到极致,才自然到极致。而追琢则半由人力,半由天工。词史上看来,如吴文英之追琢,乃是人力至于顶点,无可复加。如苏辛,则非参以天工不能有如今境界。纳兰此篇,亦天工胜过人力之一例也。
……

前言/序言


《词魂:纳兰容若的婉约情思与时代悲歌》 卷首语 在浩渺的中国文学星河中,纳兰性德无疑是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他的名字,早已与婉约、深情、愁绪紧密相连,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座碑。然而,当我们谈论纳兰性德,究竟是在言说一位词人,一位贵族公子,还是一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词魂:纳兰容若的婉约情思与时代悲歌》旨在深入剖析这位旷世奇才的内心世界,探寻其词作背后交织的情感脉络与时代印记,而非仅仅罗列其生平事迹或词作原文。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三百年时光,走进纳兰性德那颗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去理解他为何能以寥寥数语,触动无数后人的心弦。 第一章:烟柳画桥,风和日暖——少年游,风华初现 彼时,一个崭新的朝代——大清,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屹立于东方。在这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纳兰性德,作为权臣之子,降生于一个显赫而又充满挑战的家庭。他的童年,是怎样的锦衣玉食,又是怎样的规矩森严?本书将从他对幼年生活的细微描摹入手,还原一个早慧而聪颖的少年形象。我们探究他早期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康熙年间,一个文治武功并举的时代,也孕育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氛围。纳兰性德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不仅在骑射、兵法等男子必修的课程上有所建树,更是在文学创作上,尤其是诗词方面,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本书将聚焦于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分析其词风的雏形,以及他对当时主流词风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将看到,年少的纳兰,已然流露出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淡淡忧伤。例如,他笔下那些描绘青春韶华易逝的词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少年敏感心灵对时间流逝最真切的感知。 这一章节,我们还会深入探讨纳兰性德在文学上的启蒙。他所处的时代,文坛上活跃着怎样的词人?他又是从哪些前辈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本书将梳理他词作的源流,分析他对唐宋词风的吸收,以及如何将其融化,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会看到,他并非孤芳自赏,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学天地。 第二章:人生若只如初见——情深缘浅,红颜薄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流传千古的词句,无疑是纳兰性德情感世界的浓缩。本书将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究他词作中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恋。我们不仅仅是在解读一首首情词,更是在追溯一段段或真挚、或遗憾、或伤痛的情感经历。 “若兰”——这个名字,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她的出现,为纳兰性德原本平静的人生激起怎样的涟漪?本书将尝试从有限的史料和词作的蛛丝马迹中,勾勒出这位女性的形象。我们分析纳兰的词,试图捕捉他对她的思念、眷恋,以及那些无法言说的痛楚。我们会看到,这份情感的纯粹与热烈,以及它所遭遇的命运的无情。 然而,爱情的篇章并非总是如诗如画。纳兰性德的词作中,还透露出更多的失落与无奈。他的情感世界,是否还包含着其他的女子?她们的故事,又如何在他词中留下印记?本书将审视他词中那些描绘“失意”、“寂寞”的情景,分析其情感的复杂性。他为何会屡屡在词中感叹“好景不长”、“伤心”,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波折?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纳兰性德对“红颜薄命”这一主题的关注。他为何如此钟情于描绘女性的命运?这是否反映了他自身对命运的无力感?本书将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以及纳兰对此的同情与悲悯。他的词,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一种深刻注视。 第三章:问世间情为何物——家国情怀与人生际遇 纳兰性德的词,之所以能超越纯粹的儿女情长,触动更广泛的读者,还在于他词作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情感——家国情怀与人生际遇。尽管他身居高位,生活优渥,但他并非一个脱离现实的文人。相反,他以一颗敏感的心,去体察世事变迁,去感悟人生无常。 作为一名满族贵族,纳兰性德身处一个汉满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时期。他的词作中,是否折射出这种文化碰撞带来的思考?他对汉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又有着怎样的情怀?本书将分析他词中那些融汇了汉族士大夫情趣的表达,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欣赏。 然而,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官场的勾心斗角,亲人的离散,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忧虑,都在他的词作中留下了痕迹。本书将结合他的生平经历,解读那些充满政治隐喻或个人失意感的词句。他为何会对“身世”和“前途”感到迷茫?他为何会在词中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我们还将探讨纳兰性德词作中常见的“羁旅愁”、“故园情”。这是否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身处异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他的词,是否也承载着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某种复杂情感?本书将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去解读他词作中那些看似个人化的情感,如何与时代背景相互映照。 第四章:寂寞梧桐,冷雨黄昏——词风演变与艺术成就 纳兰性德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词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书将系统地分析其词风的形成、演变及其艺术成就。 从其早期的清新婉约,到中期的深沉凝练,再到后期的悲凉凄切,纳兰性德的词风呈现出鲜明的变化。本书将选取其代表作,深入剖析其语言特色、意象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我们会看到,他如何运用白描手法,以朴素的语言,描绘出至深的情感;他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烘托内心的愁绪;他如何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赋予词作更深远的意境。 尤为值得探讨的是,纳兰性德词中“愁”的特质。他的愁,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于对人生、对情感、对命运的深刻体验。本书将深入挖掘其词中的“愁”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会看到,他的愁,既有“人生无常”的普遍性,又有“怀才不遇”的个人化,更有“世事难料”的时代性。 此外,本书还将探究纳兰性德的词与当时词坛的关系。他如何突破了当时词坛的一些陈规陋习?他的词,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会看到,他的出现,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婉约风格,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千古风流,尽付笑谈——历史评价与文化传承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对纳兰性德的评价也历经变迁。从最初的“艳科”,到后来的“情种”,再到如今的“词坛巨匠”,他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本书将梳理历代对纳兰性德的评价,分析不同时期对其作品解读的侧重点。 我们还会探讨,为何纳兰性德的词,能在三百年后依然如此深入人心?是其词作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其情感的普遍性,抑或是其独特的个人魅力?本书将分析其作品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会看到,他的词,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共鸣。 最后,本书将展望纳兰性德的文化传承。他的精神,他的情怀,他的艺术成就,如何继续滋养着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我们会看到,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还是大众文化的影响,纳兰性德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词魂”,将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结语 《词魂:纳兰容若的婉约情思与时代悲歌》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也不是一本纯粹的词评。它是一次深入的灵魂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本书希望通过对纳兰性德词作的细致解读,以及对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深入分析,让读者真正理解这位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词作的深邃意境,感受他那份穿越古今的情感共鸣。愿您在阅读本书后,能对纳兰性德有更深刻的认识,能从他的词中,品味出更丰富的人生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让人“上头”的书!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关于古代诗人的传记,没想到读起来比很多小说都精彩。作者的笔法极其生动,将纳兰性德这个人从纸面上“请”了出来,仿佛他就是你身边的一位朋友,你可以看到他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的才情飞扬。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纳兰性德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发生在宫廷内外的趣事、尴尬、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烦恼,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关于他与几位红颜知己的交往,虽然篇幅不多,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复杂的情感纠葛,让我不由自主地为他揪心。还有他与朋友们的唱和,那种才子间的惺惺相惜,那种少年意气的挥洒,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拔高纳兰性德,反而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他的失意、他的无奈、他的热爱,都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著名诗词创作背景的挖掘,原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动人的故事。每一次读到一首诗,再对照书中的描写,都会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让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并没有太深的感情。毕竟,我一直觉得,过于完美的形象往往是脱离现实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描绘的那个“不完美”的纳兰性德所吸引。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自己的烦恼与追求的鲜活个体。书中的叙述非常有力量,它将纳兰性德置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洪流中,让我们看到,即使他身居高位,拥有绝世才华,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我被书中那些关于他政治抱负的探讨深深吸引,虽然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挣扎、他的不甘,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书中对他个人情感世界的刻画也同样精彩,那种隐忍的爱恋,那种不期而遇的温柔,都让他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那些看似轻松随意的诗句背后深层含义的解读,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诗歌背后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

这本书封面素雅,仅仅是“纳兰性德”这四个字,就自带一种古典的韵味。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值晚秋,窗外萧瑟,室内一盏孤灯,仿佛触碰到了书页中那个温润如玉却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灵魂。我并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对清代词坛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这本书似乎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将我带入纳兰性德的生活。我仿佛能听到他笔下的塞外风沙,感受到他宫廷中的锦衣玉食,更能体会到他内心深处那份不为外人道的孤寂与愁绪。书中那些描绘的景致,无论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艳,还是“赌书泼茶”的温情,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每一个字句都仿佛凝结了他生命的精华,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故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虽然对话无声,却直抵心扉。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如此细腻敏感、又如此才华横溢的词人?是身为皇亲国戚的荣耀,还是身不由己的政治漩涡?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通过一个个场景、一段段描写,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一个纯粹灵魂在其中挣扎、闪耀的痕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说教,更不像小说那样虚构夸张,它以一种近乎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让我对这位词人,乃至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传记那样严肃刻板,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矫揉造作。作者的文笔自然流畅,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我深深地被书中对纳兰性德内心世界的探索所打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赞美他的才华,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痛苦、迷茫与坚持。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朋友,所承受的压力和情感的波动。书中对他诗词的解读,也别出心裁,它不仅仅是分析诗句的字面意思,更是挖掘诗句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我常常在读完一段文字后,会陷入长久的沉思,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他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才华,不仅仅是锦衣玉食的挥洒,更是身处逆境中的坚守与思考。它让我对纳兰性德这个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纳兰性德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时代、关于情感的思考。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应该基于客观的史实。而这本书,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解读,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脱离现实。它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纳兰性德置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让我们看到,这位年轻的词人,是如何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书中对当时政治格局、宫廷斗争的描写,虽然不是重点,却为我们理解纳兰性德的处境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背景信息。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衣食住行、礼仪风俗的描写,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而当目光聚焦到纳兰性德身上时,作者又展现了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自由,却又被责任所束缚;他才华横溢,却又无法完全施展抱负。书中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每一页都在上演一出精彩的戏剧,让我欲罢不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几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的存在,既点缀了他的生活,也影响了他的心境,为这位词人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评分

东西很好哦!

评分

读,于是状态又回来了,多年不曾用心去体会过了 。平常看的是偶像剧,听的是口水歌,而今终于能静心返璞去体会文字的魅力了。争想谱一曲唱一段!纳兰心事即使不能尽数参透,多读几次也能悟到一二。有人说读纳兰,爱纳兰的人多少有些自怜自叹的矫情,因为纳兰本人太过儿女情长了,难怪乎“英雄气短”。

评分

听别人推荐的,就好奇想看看

评分

包装很整齐,还没开始读

评分

纳兰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1655-1685),满族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家世显赫,清康熙大学士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31岁时因寒疾而死。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词集《侧帽集》问世,时年仅24岁。另有《饮水词》、《通志堂集》。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纳兰性德品性淡泊,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词风格近李煜,有清李后主之称。所写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

评分

很轻便很雅致的一本书,内容介于简本和大部头之间,内容算得上比较充实,也有不错的解释。

评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1]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2]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1674年(康熙十三年),与妻子卢氏结婚,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拨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无法超越。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评分

挺不错的。印刷和内容都比较负责,喜欢。

评分

不知道何时开始流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对啊人生若只是如最初的那一次相见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