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富永让 著,刘京梁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住宅
  • 勒·柯布西耶
  • 空间构成
  • 现代建筑
  • 建筑理论
  • 室内设计
  • 建筑史
  • 设计灵感
  • 建筑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94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11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2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明确地说明了勒·柯布西耶设计住宅的构成法。 本书作者研究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30年后,对其“白色时代”之后的萨伏伊别墅,母亲之家等12所主要住宅空间构成进行的解读。文中的12个住宅形象各异,但作者读出大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变的是外观设计,不变的是原型,即多米诺和MONOL原型。接着,分别对每所住宅进行详细剖析,从建筑用地、周边环境到创作灵感、设计思路、内部结构、空间特征,可以体会至各个空间的有机结合。最后,又对勒·柯布西耶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做了分析。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感悟。研究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30年后,对其“白色时代”之后的萨伏伊别墅,母亲之家等12所主要住宅空间构成进行的解读。文中的12个住宅形象各异,但作者读出大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变的是外观设计,不变的是原型,即多米诺和MONOL原型。接着,分别对每所住宅进行详细剖析,从建筑用地、周边环境到创作灵感、设计思路、内部结构、空间特征,可以体会至各个空间的有机结合。尾声之际,又对勒· 柯布西耶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做了分析。

作者简介

  富永让,1943年奈良县出生,1967年东京大学建筑学毕业后,入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1972年富永让+form system institute 1972年-1979年东京大学助手 2002年政法大学教授主要作品:茨城县营长市公寓-获选2001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天使医院-2002年,平田商业中心获2003年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主要著作:《真实的勒·柯布西耶》(TOTO出版)、《勒·柯布西耶建筑巡礼12》(丸善)、《再读近代建筑空间》(彰国社)、《特集·富永让》SD 1990年10月号(鹿岛出版会)、《建筑师的住宅论-富永让》(鹿岛出版会)。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旭日东升
1 建筑——改变的仅是外观,不变的是建筑的形式
2 勒·柯布西耶的12个住宅的空间构成
2-1 拉罗歇-让纳雷别墅1923
2-2 库克住宅1927
2-3 人民宫宿舍住宅1926
2-4 母亲之家1925
2-5 加歇别墅1927
2-6 斯图加特的魏森霍夫住宅1927
2-7 迦太基别墅1928
2-8 萨伏伊别墅1929
2-9 圣·克劳德住宅1935
2-10 阿尔及尔住宅1933
2-11 库鲁切特住宅1949
2-12 修当别墅:1956
3 主体的复数性——勒·柯布西耶与现代
后记

精彩书摘

  1 建筑-改变的仅是外观,不变的是建筑的形式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与建筑的散步路
  苏格拉底 你绝对不会有这样的设想——去建一栋能使你游动其中的房子、一幢令你的心灵得到拓展的建筑物、一幢似乎不可能存在的建筑物。这里融会了回忆、预感、悔恨、推测、确认等无数的感觉,这些感觉不断地灼烧着你,使你感受着它的存在,其变化犹如火焰,使你琢磨不透。
  《建筑的散步路》建筑生命力的再生装置
  “人是家的主人
  在自然中静下心来
  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的同时
  全方位地敞开心扉
  家是向蓝天、白云敞开的
  或者是向满天星云敞开的带屋顶的建筑
  勒·柯布西耶*1
  朝阳从房屋的一角投射进来,随着阳光的慢慢移动,最后夕阳慢慢消失,一切又重归原来,以这样的符合自然法则的、能够使人的生命力重新焕发的设计方式。这是勒·柯布西耶在进行住宅设计时一直考虑的问题。
  在现存的勒·柯布西耶的三十四个成品住宅和五十多个设计方案中,所有的方案设计都是以两个建筑设计原型为基础展开的。将这两个建筑原型以简单的方式还原,可以看到明显的对应关系,对空间的释义及以建筑师为视角的设计理念完全与之吻合。多米诺型住宅(1915)。与其说是水平层的地面靠几根柱子支撑,另一方面由台阶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从住宅设计的理念上说,倒不如说是雪铁龙型住宅。另一种就是Monol住宅(1919),即是由板状屋顶的连续和支撑其的墙壁构成的体系。

前言/序言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一场关于建筑与生活的深刻对话 在建筑史的长河中,有几位巨匠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对居住空间理解的进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他的建筑理念,如同一次革命性的思想冲击,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房屋的传统认知,将住宅从简单的遮蔽之所提升至一种对生活方式、艺术与哲学思考的载体。而《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录或流水账式的传记,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一次对柯布西耶住宅设计精髓的剥离与重塑,旨在揭示其空间构成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构成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住者的生活体验,并最终折射出他对现代社会与人类未来的洞察。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些被誉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柯布西耶住宅。然而,我们并非仅仅停留在欣赏建筑的外形之美,而是要深入其内部,如同解剖一台精密的机器,细致地审视构成这些非凡空间的每一个要素。我们将从“自由平面”(Plan Libre)这一革命性的概念入手。柯布西耶打破了传统建筑中承重墙的束缚,引入了柱与梁的框架结构,使得墙体不再承担结构功能,从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这意味着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生活习惯,任意划分空间,甚至在后期进行调整。这种自由,不仅是建筑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个体自主性和生活多样性的肯定。本书将深入分析柯布西耶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柱网布局、轻巧的隔墙划分,以及对空间的通透性与围合性的精准运用,来营造出既开放又私密,既流动又有序的居住环境。我们将具体探讨不同住宅项目中,“自由平面”如何被解读和实践,例如,在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中,开放式的起居空间如何与私密的卧室区域巧妙分离;在莫朗迪住宅(Maison du Brésil)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如何在一个整体框架下共存。 紧随其后的,是对“自由立面”(Façade Libre)的解读。在“自由平面”的基础上,“自由立面”进一步解放了建筑的外观。过去,窗户的位置和大小受到墙体结构的限制,而柯布西耶的框架结构使得建筑师可以在立面上自由地开设窗户,无论是横向的长窗,还是垂直的落地窗,都可以根据采光、通风以及视觉需求来布置。本书将详细剖析柯布西耶如何运用“自由立面”来引入充足的自然光,模糊室内外的界限,并创造出面向风景的开放性。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利用不同类型的窗户,如“水平长窗”(fenêtre en longueur),不仅最大化了采光面,更带来了宽广的视野,使居住者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自由立面”如何成为建筑与周边环境对话的媒介,如何通过精确的开窗位置,框取城市景观或自然风光,将外部世界引入室内,形成流动的画面。 “水平长窗”(fenêtre en longueur)这一概念,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它并非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对光线引入方式的深刻理解。柯布西耶认识到,自然光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水平长窗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光线引入室内深处,避免了传统窗户可能造成的局部过曝或阴影过重的问题。本书将通过图解和案例分析,详细阐述水平长窗在不同住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室内空间的氛围和居住者的情绪。我们将观察,这种贯穿墙体的窗户,如何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创造出流畅的光影变化,使得居住者在室内也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屋顶花园”(toit-jardin)的出现,更是柯布西耶对现代城市住宅的革新。在土地资源日益珍贵的城市环境中,他提出将原本被视为负累的屋顶,转化为一方生机勃勃的绿洲。这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额外的休闲空间,也为城市建筑增加了绿色植被,改善了环境。本书将深入探讨屋顶花园在柯布西耶住宅中的具体实践,分析其功能性与美学意义。我们将考察,这些屋顶花园如何成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如何在繁忙的都市中提供一个宁静的避风港,以及它们如何与建筑的整体造型相呼应,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自由楼梯”(escalier libre)也是构成柯布西耶住宅空间的重要元素。区别于传统的、嵌入墙体的楼梯,柯布西耶的楼梯常常以一种轻盈、独立的姿态出现在空间中,成为连接上下层空间的艺术品。本书将分析柯布西耶如何设计这些楼梯,它们如何穿梭于不同的空间,以及它们在视觉上如何增强空间的流动感和层次感。我们将关注楼梯的材质选择、造型设计,以及它们如何与周围的墙体、地面形成巧妙的互动,成为建筑中一道生动的风景线。 然而,对柯布西耶住宅空间构成的理解,绝不能脱离其“新精神”(Esprit Nouveau)的背景。他的住宅设计,是其对现代生活方式、工业化生产以及人类未来憧憬的集中体现。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技术的分析,更将深入挖掘柯布西耶在设计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他所倡导的“模度”(Modulor)比例体系,并非仅仅是数学上的演算,而是试图在人体工程学、美学与宇宙秩序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将探讨模度如何在柯布西耶的住宅设计中得到体现,它如何影响着空间的尺寸、比例,以及人与空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柯布西耶住宅设计中的“机器美学”(machine aesthetic)。他将住宅视为“居住的机器”(machine à habiter),强调功能性、效率和标准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设计是冰冷和机械的,相反,他对材料的运用、对光线的处理,以及对人性化细节的关注,都体现出他对居住体验的深刻关怀。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将工业化材料(如混凝土、钢材)与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巧妙结合,如何在简洁的几何形态中注入生命力,以及如何在功能至上的前提下,追求艺术的感染力。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力求以一种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柯布西耶的建筑世界。我们将结合丰富的图纸、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细致的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每一个空间构成要素的意义。同时,我们也会引用柯布西耶本人的文字,以及他同时代建筑师和评论家的观点,来多角度地呈现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最终,对《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的探索,将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建筑师作品的欣赏,更是一次关于现代生活方式、空间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柯布西耶的住宅,是那个时代对未来居住的憧憬,也是他对于如何构建更美好、更理性、更具人文关怀的生活空间的有力宣言。阅读本书,我们将不仅仅学习到关于建筑的知识,更将获得一种关于如何看待和构建自己居住空间的全新视角,从而开启一场关于建筑与生活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不仅仅体现在其厚实的装帧上,更在于其内容对传统空间认知的颠覆性。它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读物,而是一本提出深刻问题的文本。我发现自己频繁地停下来,试图在脑海中构造出那些被文字描述的立体结构,去想象站在一个没有固定墙体的空间里会是什么感觉。作者对于“立面即表情,平面即功能”这一观点的层层深入探讨,清晰地揭示了现代主义建筑如何从古典主义的“表皮美学”向结构与功能驱动的“内在逻辑”转变。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将建筑的实体部分与非实体部分——光、空气、流动性——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讨论。读完后,我似乎对“空”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在现代建筑语境下,“无物之所”比任何装饰性的实体都更具意义。这是一次对建筑本质的深刻探寻,足够让任何对空间构成有严肃思考的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极其详尽的、关于某种失落文明的考古报告。它不是那种流畅叙事的小说,而是充满了严谨的图表、晦涩的术语和反复出现的论点推敲。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阅读节奏,那种需要不断停下来,对照着书后的附录去理解每一个新提出的“元素”或“系统”的需要。然而,一旦你沉浸进去,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似乎对柯布西耶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抱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探究欲,试图还原他从概念到实体过程中所有的思想挣扎与突破。其中关于“模度”的章节尤其引人入胜,它不再是将模度视为一种装饰性的比例系统,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成为连接人与尺度、美学与实用之间最核心的桥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从一个宏观的、体系化的角度去理解柯布西耶的贡献,而不是停留在对“萨伏伊别墅”这样标志性作品的表面赞美上。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本需要不断被翻阅和对照的“工具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几乎没有情绪波动,这可能让追求阅读快感的读者感到有些枯燥。但我恰恰喜欢这种抽离感——它将柯布西耶的成就从神坛上请了下来,放在了工作室的灯光下进行细致的解剖。我个人对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住宅项目之间迭代和演进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早期与晚期作品中对于“自由立面”处理手法的细微差别,来反证柯布西耶后期对结构体系认知深度的提升。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使得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基础的建筑知识,更要有一点耐心去追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累积成一个时代的设计语言的。

评分

这本书,坦率地说,读起来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但绝非乏味的那种。它没有试图用华丽辞藻去粉饰那些冷硬的混凝土和精确到毫米的几何线条,反而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近乎科学解剖刀般的手法,将建筑的内在逻辑一层层剥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功能主义”的重新审视,那种摒弃了所有不必要的装饰,直击空间本质的决心,让人在翻阅那些平面图和剖面图时,仿佛能听到柯布西耶本人在现场指导工匠的低语。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设计一个好看的家”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如何用最少的元素搭建起人类生活的框架”的哲学宣言。那些对于光线、通风以及人体工程学的细致考量,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尖锐得令人心惊。读完之后,你再看任何一座现代建筑,都会不自觉地去看它的骨架,去探究它那些看似随意的开口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番精密的计算和对生活哲学的坚持。这种深度解析,远超出了普通建筑史的范畴,更像是一份献给理性主义者的颂歌。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背景下,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冲击传统审美的八卦或宏大叙事。结果,这本书完全避开了那些喧嚣的时代背景,而是选择了一条极其内向、专注的路径——直捣黄龙,直面空间本身是如何被组织和被体验的。书中对“开放平面”和“带式窗”这些概念的拆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特征,而是详细描绘了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彻底改变了室内环境对居住者的心理暗示。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从封闭走向流动的空间体验上的解放感。这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构造的描述,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感知如何被重塑的实验记录。对于那些希望理解现代建筑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居住”这一行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像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着我们与居住环境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

评分

石钟牵引着天地之力接到鬼面蝙蝠的身体,急忙灌输生命能量,还好,只是虚脱之故,倒是没有别的意外,皮肉之伤没有大多的障碍,将鬼面蝙蝠收进了空间戒子,抬头看去,此时,龙蝶却是岌岌可危,石钟大喊:“龙蝶,往我这边!”

评分

学建筑的人应该多看一些书。

评分

挺不错的,质量不错,书中图片清晰,对于学建筑专业的人来说,看一下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书很好,虽然我这个新人没看懂多少,只是,送货的速度慢了,好几天后才到,明明距离不远。

评分

目录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2-10 阿尔及尔住宅1933

评分

收到,质量没问题,书还没看

评分

不知道怎么样 帮人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