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章东磐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65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99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是一段被历史风云湮没的血泪史,一些被刻意遗忘的人和事
  李零、吴思、张鸣……多位学者力荐
   随书附赠:98张美国陆军档案馆解密照片,60年后首度发表!

内容简介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是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纪实作品。它让流落在历史之外的那支部队和那段往事,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关于中国远征军,国人长时间集体失忆。如果现在上街随机采访,一一询问路人有关这支军队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会茫然地摇头。对于这段学校不教、书店看不到、档案馆查不到的历史,人们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一个甲子之前,在滇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中国军队参加过一场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战争,最后用十数万年轻的生命换得了国家今日的安宁。而其中的细节和之后发生在许多幸存老兵身上的故事,至今仍鲜为人知。
  在本书作者章东磐之前,已有多位民间学者以不同方式开展了对中国远征军的民间调查。这一次,章东磐和几位同行者决定重走当年远征军之路。他们先后踏上滇缅公路,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进行战场调研;他们还寻访到了多位幸存老军人,并用这些垂垂老人昏黄的记忆,记录和分辨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碎片。
  作者把几次滇西采访的经历整理成文,辑成了这本《父亲的战场》。二十多篇文章,十来个人物,五六处战场。没有恢宏的大场面叙述,也没有战略战术的专业分析,有的是动人心魄的小细节,和一个个人物命运的波澜诡谲。《石牌》荡气回肠、《高黎贡山》震慑人心、《功果桥》令人扼腕、《松山》惨烈揪心,那场大战和无数小战役的剪影,都被作者一笔一划勾勒出清晰的影像。
  书中的人物更是让人不禁落泪。因为每个月得到200元资助而对资助人高喊“共产党万岁”,“我现在一个月可以吃两回肉了”的士兵叶进财;错遇26年牢狱磨难却依然优雅安详、出狱后选择教书育人的上尉张子文;在战友墓前不能自持地颤抖的士兵陆朝茂;为了将战友遗体迁入墓园而到处奔波的刘老伯……曾经英勇的卫国战士,如今命运坎坷的垂死老人,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真实得让人如受剜心之痛。
  作为一部涉及历史内容的纪实作品,书中还对围绕远征军的一些故事和一些所谓的“史实”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力图还原这些历史细节以真实;作者也对所采访老兵 “口述历史”的内容进行了辨识和指正,没有盲目采信,对于其中一些大话和诳语也未做修改装饰,展现出生动的人物原貌。
  随书首度发表的近百张美军拍摄的远征军照片,展现了战争当时的地形地貌、武器装备,远征军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些年轻的士兵可能都没有子嗣,但作者选择《父亲的战场》这个书名,就是为了表达后来人对于我们民族的光荣父辈们最深切的敬意。
  全书人物形象刻画细致,战争和战场的描绘画面感强,人、物、事、景的描写均着眼于细节。文字情感浓厚,一唱三叹,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纪实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老人把手机紧贴在耳朵上,一秒钟都没有停留,话语脱口而出:共产党万岁。你们工作顺利万岁。我现在一个月可以吃两回肉了!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位老兵如临大敌般地准备腹稿。机关枪一样地打出去,讲完戛然停止,是因为在他的心里,电话费很贵。
  《“少尉”叶进财》
   别的地方孩子顶多在纸上、布上画骷髅来吓唬自己和别人,而松山的孩子根本就是双手举着两根大腿骨在山上追逐玩耍,他们见得太多了。老百姓说:只要有炮弹坑就有人脑壳,里面都滚着几个。下了雨,骨头绿荫绿荫的,到了晚上,整个山上一片一片的磷火。
  《松山》

目录

引 子
一本叫《山茶》的杂志
序 言

寻找少校梅姆瑞001


中将叶佩高021
上尉张子文031
“少尉”叶进财041
士兵陆朝茂053
县长张问德065
三等科员熊文定081
少校吴昌铣095
上尉刘志声109
杨老五与蔡兰辉121


石牌137
滇缅路151
功果桥165
双虹桥173
高黎贡山185
松山199


军刀215
玉石225
飞虎队237

代后记
写在第一个六十年祭251
我们的远征261

精彩书摘

  2004年深秋,我们沿着细若游丝的古道登上高黎贡山,古道无名,在靠近山脊之处有一座倾颓的老屋,是更古老的岁月,好心的道士们为了过往的路人施舍免费姜糖水的场所,叫做北斋公房,往南十几公里的另一条山道上亦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叫南斋公房,于是,南、北斋公房由此成为穿越大山的两条古道的名字。
  山顶风很大,人就像一片树叶被大风推过山口。那么大的一架山,山脊像刀背一样薄,翻过它的时候,日军是守方,凭借着经营了将近两年的工事要塞,阻挡反攻的中国军队。那是1944年5月,待命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为了配合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打通滇缅公路,主动发起怒江战役。战役在5月11号深夜发动。那一晚,数万中国军队静悄悄地渡过怒江,使用了美军援助的橡皮船,整个渡江过程数万官兵只淹死了一个人。
  在北斋公房一线率先渡江的是陆军第一九八师,师长叶佩高。在开始滇西抗战的调查之前,我们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而第一次知悉他,是在1999年的腾冲县城。此县偏处滇西极边之地,但却是中原汉文化延至西南边境的最活跃的末梢神经。诗书礼义,忠孝贤良在这个地方年纪稍长的人都能扯上几句,而且说的时候很认真。腾冲人很自豪本地的历史。一百年前,腾冲玉石贸易甚兴,英法德三国都在这个边僻小城设有领事馆。那时,腾冲一年的边贸额据说不输广州。更让他们骄傲的是抗战。腾冲是中国军队靠自己的力量在八年抗战里光复的第一座县城。为了这个光复,九千多远征军官兵、三千日军与美轮美奂的古城玉石俱焚。距城三公里的和顺乡奇迹般地逃过此劫,至今粉墙黑瓦,画栋雕梁,让人依稀窥见当年县城的风华。腾冲人说,他们真的是舍弃家园“焦土抗战”的典范。
  那年住的政府宾馆有一个小花园,临睡前去踱步,却见树影掩映之后有一道阶梯通向楼后漆黑的深处。好奇驱使我走到小楼后,月光下,荒草中,耸立着一座几与二层楼齐高的纪念碑。就着依稀的月光,看得见碑身上面的四个大字:“还我河山”。碑铭详细地讲述了这支部队历经血雨腥风,从倭寇手中夺取腾冲的事迹。那是陆军第一九八师的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
  叶佩高就是第一位渡过怒江的中国将军,那一刻他肯定只会想到接踵而至的恶战,而且胜负未卜。因为与日军七年的正规战打下来,中国军胜少败多,加上上峰决策的反复无常,谁能算定此战必胜呢。他从橡皮艇迈上怒江西岸的脚印,本应拓了模收藏在博物馆里,那是叶佩高将军一生中最非凡的一步,因为自1840年开始的一百年间,还没有一位中国将军得此殊荣。一百年来,中国军队在那一天,在此地,第一次发起了对侵略军的战略反攻。
  从渡江地点至西岸的高黎贡山脚约十数公里距离,便是与日军的接战。西岸的日军已是足足养了两年,在远征军立足未稳,立即派精锐从山脚屯兵处逆袭而来。今天再回想,顶不顶得住日军逆袭的那一小仗,其实足以定乾坤。中国军队正是强敌两年前的败兵。当年日军突破中缅边境,如入无人之境,中国守军狂泄如水,幸亏有怒江,幸亏有一江狂涨的春水,仅有的惠通桥在最后一刻被炸断,将日军止于西岸。
  远征军这只惊弓之鸟重整羽翼,就想飞过刀丛林立的高黎贡山吗?日军敢以不多的兵力突袭我军,算准的就是中国军队还未摆脱战败的阴影。
  果然,当一片亮晃晃的刺刀伴着毫无惧色的怪叫声扑面而来的时候,中国士兵的第一个动作真的是逃跑。居然没有人记得向敌人开枪。攻守双方的角色在一瞬间就互换了。时任叶师长手下团长的陶达纲将军,曾回忆那段经历,站在叶师长旁边的一位副师长,高声发出第一声命令:“卫兵,捆行李!”他要跑。
  英雄与凡人的差别其实就在此时。叶佩高本在看地图,部署对高黎贡山的进攻,他只是抬起头来,看了看手下败兵涌来的方向,对特务连长说:你去看一看,有什么事。接着忙他的。百年雪耻之战的胜败荣辱,就在这不经意间悄悄奠定了。连长带了机枪赶上去,陶达纲已经稳住阵脚,士兵们转而扑向敌军。几十年之后,他们回忆起师长,说起的都是那一刻的大将风度。
  小战毕,叶将军集合士兵讲话,专门讲了怕死的问题。我惊讶地发现,他在六十年前就曾一反东方传统观念,力主士兵应该怕死。他们部队长官与士兵的标准问答是:“弟兄们,你们怕不怕死?”几千人齐声回答:“怕死,不怕日本鬼子!”他让士兵们不耻于怕死,是提醒官长珍爱士兵的生命。他在激励士兵们不怕日本鬼子,则是要士兵们英勇杀敌,忠贞报国。
  那个时候,一九八师与日军以机枪互射,怎么打都有严格规定。叶将军亲自制定标准,鬼子打点射,都是三发:“叭、叭、叭。”他告诉大家,鬼子在威胁我们,问你“怕不怕?”我们回射时要两发两发地打“不怕,不怕。”这样既节约了子弹,也向对方表明了勇敢的意志。
  在高黎贡山脚下,我们寻访到一位叫田乐的老人,远征军反攻时,他任当地的甲长,为部队带路。他见过叶佩高将军,是因为一头牛。
  那时中日两军激战正酣,高黎贡山山形陡峭,林木丛生,远征军每一进展都要付出极大的牺牲。五月正是雨季来临之时,豪雨带来的泥泞让供给愈加困难,而空投往往只有一部分能到部队手中,其中大部都掉到深渊里了。一位负责供给的司务长下山采购,看到老百姓家的一头大黄母牛,没付钱就把牛拉走了。当地百姓在日寇统治下煎熬了两年,至今回忆起日军还是咬牙切齿的,也愿意配合自己的军队打过山去。当然,也是司务长贪心,那时候,中国军队里的贪污是很普遍的事情。那位司务长牵着牛路过师部的时候,偏偏被纠察队拦住了。纠察队是师部派出,专门检查部队的风纪。盘问之下,司务长拿不出牛主人签字画押的采买单,被带到了师长面前。当时的规定是军队不许拉老百姓的耕牛,违反了是要枪毙的。田乐老者说,这个规定都向老百姓宣传过。
  师长亲自审案,当着众多官兵。拿老百姓那么大的东西不给钱,我们和日本鬼子有什么区别。叶佩高说要枪毙。司务长跪下来了,他讲横竖是死,师长您让我上前线吧,打日本死了,子孙也还留个芳名。那时腾冲县的抗日县长张问德在一旁,他也帮着司务长说话。师长说:好,但要看老百姓同意不同意,你去找老百姓,要有人来保你,我就免你一死。司务长连夜下山找到了田乐,求田乐保他。田乐因此见到了师长叶佩高。
  田乐老人回忆说,叶师长和老百姓说话总是笑眯眯的,还招待他们吃茶,一个劲替部下买东西不给钱道歉。“师长叫我把牛牵回来,我说:这是条老母牛了,他们也是来帮助老百姓的。后来师部开了钱,钱交给了牛主人。”
  那位司务长得偿所愿,走上前线,是不是战死,已无迹可寻,但他真要是英勇地战死了,也都无从知晓,风云动荡,以血报国的战死者们最终却没有光荣起来。
  在高黎贡山口,从西北吹来的云一翻过山,全部被风压到了地面上,一条一条的,像白色的龙在树林里钻。云雾弥漫,转眼又变了晴天。昔日的战场历历在目,比人深的战壕纵横交错,连接着功能分明的散兵坑、机枪掩体和炮阵地。一个甲子的岁月,当年的数万亲历者都已老矣或逝去,那双方厮杀之地却还如此新鲜。只是战壕里长满了碧玉般葱郁的翠竹,还有几棵树,都有洗脸盆粗了,那土肥呀。争夺山口,双方阵亡千余人,大多都死在这片阵地和不远的开阔地上。
  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山口,海拔3200米,这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拔最高的战场。当年抢夺此地的血战,今天已无法描述。上山之路我们空着手走尚且心惊胆战,何况山上弹如雨下呢。山顶打下来后,战时的美国新闻处曾出过一个小册子,册子上说:开战两周,就有二百多匹从印度运来驮弹药的骡子坠崖而死。除了坚韧的中国士兵,没有人能越过这样的天险。叶佩高的铁血之师攻破了这道天险,那时候,象征正义大反攻的诺曼底登陆还要过几天才开始。
  这本来是何等的荣耀,当中国军队冒死攻顶把自己的国旗插上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之巅,他们的勇气曾让整个同盟国振奋。这山顶上本该有一座雄视世界的纪念碑的。
  三个月之后,腾冲光复,收复第一座沦陷县城的殊荣,亦应属于叶佩高的一九八师的弟兄们。小小的一座四方城,争夺之剧,打到片瓦无存,用日本人的话来讲,守城日军“全员玉碎”。腾冲是中国的翡翠之城,自明代以来五百年的经营,无数的财富与文化积淀,使一座古城变成我们国土上最美的一块宝玉,真正玉碎的是腾冲,它用自己的粉身碎骨与中国远征军一起把侵略者碾成了灰烬。
  腾冲城将破之日,日军组织了一次决死突围,城墙的缺口里残肢断体的日本兵蜂拥而出,中国军队的自动火器像镰刀一样横扫着他们。突围者中只有零星几个人活了下来,吉野孝公是其中之一,他是卫生兵。脱逃十余日后,他被中国军队俘虏。当他知道自己是“全员玉碎”的漏网者时,觉得十分耻辱,决定以自杀尽忠,结果没死成。战争结束数十年后,他写了一本讲述腾冲之战的书,叫《腾越玉碎记》,为的是让下一代知道战争的真实与残酷。他专门写到自杀未遂后的经历。一位中国将军专门见了他,那位将军威严而儒雅,他没有训斥企图自杀的阶下之囚,而是和蔼地对吉野孝公讲:你不能死,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战后的中国和日本都需要重建,你的祖国需要大量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在书中,吉野孝公表达了对那年轻人。在书中,吉野孝公表达了对那人。在书中,吉野孝公表达了对那位中国将军深深的敬意。其实这位将军仅此两句话,就当令我们整个民族自豪。让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胸怀,才可以自称大中华。
  虽然吉野孝公并不知道那位将军的名字,但我总觉得那位将军就是叶佩高。
  腾冲县城的那座一九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文革”中竟然毫发无伤,有人以革命的名义将稀泥涂抹在碑身上,又刷上石灰,再四面写上“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之类的标语。正是牛粪和标语在那个荒诞的岁月里,以黑色幽默的行为艺术,保住了几千位殉国者仅有的尊严和光荣。
  2005年,为了纪录我们对盟军阵亡少校梅姆瑞战场墓地的寻找,我们又一次来到腾冲。晚饭后我从住处走到政府宾馆,照例走上小花园的石阶去拜谒那座纪念碑,这是我每到腾冲的必至之地。纪念碑周围显然已被精心整修过,栽植了一些花木。但纪念碑南北两侧空间都很狭窄,北面是一座二层小楼,显然是在革命年代里占用纪念碑台地建造的,南边则是宾馆的院墙,为了宣传旅游加建成了一座阔大的影壁,朝向城中心道路的那一面涂绘着腾冲有名的火山风景图片,影壁再南面是一个美丽而宽大的花池。从街上看,那纪念碑只露出短短的一截,不知内情的人绝想不到那是上千亡灵的魂聚之地。
  碑北面的那栋二层小楼似乎不是客房,但在朝向宾馆的那一面有一个门面,夜里会散射出暧昧的粉红色的灯光,几年前就是如此了。我每次经过那个门口,都会禁不住探头看一眼,都是几位慵懒的涂脂抹粉的村姑穿着各色半露酥胸的短裙坐卧其中,都会在看见我之后马上挺直腰杆,热情地招呼道:进来嘛,挑一个小妹。我也会客气地谢谢她们,然后走向后面的纪念碑。有一夜月光如水,把碑身映照的一片银辉,那天我恰好住在这个宾馆,我急忙奔回房间拿了相机又返回来。路过那个粉红色门口的时候,听到身后飘来讪笑声:还不好意思进来,假装去照相,谁在晚上走那条路呀!
  是呵,谁还会在月圆之夜的晚上走这条路去看墓碑,除了岁月的消蚀,还有人为的铲除,就像叶佩高这样本该在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万古流芳的百战之将,但是,有如流星一般,在八年抗战里短暂的耀眼之后,他在历史上消失了。偌大中国,如今还有谁知道他?这种悲哀只属于这位被忘却的将军吗?
  蒋介石政权失败后,叶将军随军迁往台湾,等待这位抗日名将的只能是冷板凳,那岛太小,军人太多,何况官多兵少正应了将星如云的戏言,加上叶将军一生俭朴,不拍马屁,在蜗居台湾的岁月是肯定不得烟抽的。将军的当年旧部,曾追随他参加淞沪会战时的团长胡琏向老长官伸来援手,邀将军与他共驻金门,被叶将军拒绝了。幸亏他拒绝了,否则日本人都会看尽了中国军人的笑话。这位淞沪会战时的叶旅长和胡团长,这位滇西大反攻中的叶师长和三峡石牌血战中的胡师长,如果一起守了金门那个弹丸小岛,时时等待着对岸同为中国军队的炮弹来袭,岂不是演绝了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天下悲剧。
  将军在六十五岁时正式除役赴美,最终在失去所有记忆后告别人间,也从此彻底离开了自己以忠勇的生命拼死护卫的故国。这应该是叶佩高将军和所有与他相似命运的爱国军人们最大的不幸。
  在陆军第一九八师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上,朝向太阳的那一面刻着四个大字:天地正气。
  让我们记住他。
  上尉张子文
  张子文老人小时候是少爷,县太爷的公子。他当年投考军校的时候,父亲正任云南昌宁县长。那时中日之间战云密布,一副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大打一仗的态势。消息都是通过报纸从遥远的东北和华北传来。那时的云南对于内地,是地老天荒般的距离,中日争端于北方,按说怎么样也碍不着云南的事,但少年张子文偏偏按捺不住自己的报国激情。他的父亲也不是官吏,而是读书人,在这个当口,县长父亲竟然慨然允诺自己年轻的儿年轻的儿的儿子,去投考军校吧,当兵卫国。
  听着八十五岁的老人讲六十多年前的少年往事,尤其讲到他父亲让他去当兵,让他去遥远的地方以生命报效祖国的时候,我悄悄地流了眼泪。这样的父亲,这样的抉择,让因此而一生饱受磨难的张子文终生无悔。
  遇上张子文老人真是偶然,也是运气。我们在保山市做调查的时候,为了省钱,曾托朋友找到和军分区有点关系的招待所住,那院子里有一间餐厅,既服务于宿客,也对外接待。去了两次,觉得价廉而味美,而且生意还很好。最有意思的是,那位餐厅的老板兼大厨是位极热心的人,他听陪伴我们的当地朋友讲要寻找当年美国陆军的故事,立即拍了胸脯:找我呀!细一打听,他师傅居然做过卫立煌卫总司令的大厨。
  第二天,在他餐厅的小花园里,我们有幸谒见了这位年届九十的名厨。老人带着浓重的边地口音,五句话我有三句听不懂,为了激励老人家的谈兴,还佯装照单全收的不住点头。心想反正孙敏也在,我不懂她懂,谁知一席话下来,孙敏竟然也听不大懂。至今只记得一个故事,当年年轻的厨师看美国人吃饭只用一把餐叉觉得不可思议,总想恶搞一把难住他们。于是先做了一顿面条,看他们怎么用叉子一根一根挑起来。想想那时年轻的前辈端上那盆面条时的兴奋之情,好戏上场了。结果,人家美国佬根本不分根,一叉下去,转两圈,一团面条入口了。大厨接着再烧了一盘豌豆,油光水滑,心想中国人用筷子尚要一颗一颗夹,功夫不好根本弄不到嘴里,看你怎么办。人家美国佬毫无惧色,把叉子当铲子用,一次一堆地送进嘴里,连称好吃。老人家讲的满面红光,他一点也不因为败阵而恼怒,而自觉受辱,反有一点为对方成功脱困松了口气的快乐情绪。所以,我想,他活到九十岁了还那样身心健康。
  中午,餐厅老板热情地办招待感谢师傅,把我们自然也捎上了,大家欢乐地围坐一张大圆桌,才发现席上还有一对安静而慈祥的老夫妻,尤其那位老先生,几乎沉默无言,但举止间透出儒雅与高贵。老板介绍道,保山一中的张老师,他也是远征军老兵。老人客气地笑了笑,仍未有多言。
  我们那次仍是为《寻找少校》纪录片做基础,同时也想再找到有关美国陆军在云南作战的更多线索,所以每一位“新”的老兵出现,我们都很兴奋。饭毕,我们就和张子文先生聊了起来。初初地看他,略显削瘦的仙风鹤骨,怎么样也和军人联不起来。结果,人家不仅是军人,而且曾以军人为第一职业,从怒江中日对峙始,直到反攻完毕,老人一步不曾离开前线。
  年轻时的张子文肯定身体强健,加上好的家学根底,顺利地就读了中央军校,专习炮科。在军队的各个行当里,炮科的要求很高,尤其六十多年前,还没有导弹和电子战,甚至坦克在中央军还是仅供观赏的时代,炮兵是军中骄子。在外人眼里,从未知晓炮兵的高难度与专业要求,以为一临敌阵,万炮齐鸣,转眼间敌人灰飞烟灭了。殊不知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炮是多么稀罕的重武器,而炮弹又何等金贵,中央军校炮兵实弹射击,打多少发炮弹是要最高统帅蒋先生书面签批的。远远的,敌人在若隐若现中聚集,有多远,有多大仰角还是俯角,天上有没有风雨,横风逆风还是顺风,用什么炮弹,什么型号的引信,多少号装药,一个因素考虑不周到,那炮弹都打不进敌群。何况你在找敌人,人家也在找你,那小群敌人完全可能是诱饵,你哪怕只慢一秒,你的炮位上就可能先落下炮弹,你再没有翻盘的机会。老人说,他是炮兵,很多人会想他在战时远离步兵的火线,而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他在怒江前线时肩上的千钧重担,谁都可以有闪失,一旦上级下令炮兵行动,无论进攻还是防御,你都要能应声而动,打得快,打得响,打得准。炮兵的闪失是致命的。我握着老人略显冰冷的手,没有告诉他我对他的体会。我也曾是一名军人,是炮兵。
  张子文军校毕业时,正赶上云南省主席龙云去向中央要人力支援,最主要是军事人才,云南籍青年张子文就回到故乡在滇军任职。那时候的中国很怪诞,说是中华民国,但军队却分中央和地方,就和今天的运动员一样。中央军由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的东东,很喜欢

评分

是正版,一次不错的购物体验。

评分

好书,还原部分历史,让更多知道那些往事

评分

未读,等待一个闲暇的长假以及适当的心情来细细品味。 书评欠奉

评分

一本读的让人无可奈何,却又让人热血沸腾的佳作。墙裂推荐大家认真去读,让那段关乎存亡的抗战史为越来越多的后人知道,我们美好的今天,民族尊严都是他们拼死争取来的!

评分

历史不应忘记他们,向英雄致敬

评分

近代史还是要知道一点的……

评分

那时候谁不是普通人啊,回头看才知道不普通

评分

最近关注的题材,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