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黄仁宇著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万历十五年
  • 历史
  • 历史小说
  • 黄仁宇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历史人物
  • 增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2039
商品编码:1027567647
出版时间:200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银行经济学

原价:32.00元

作者: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11236641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本书阐释了在多变的微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运作,将银行业置于经济背景下来讨论理论与银行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银行业的趋势部分用几章的内容介绍了银行业的微观经济学、市场结构及规则等。全书提供了一个以数学为基础,且通俗易懂的微观经济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与分析银行业的趋势及运作。

内容提要


本书以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工具来考察银行行为,了解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主流趋势。着重分析了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银行的各项具体业务、银行企业理论、近年来的最新变化以及银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银行行为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本书适合于经济学、金融学本科生及研究生,也适合MBA学员。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英国)国内和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
1.1 导言
1.2 放松管制
1.3 金融创新
1.4 全球化
1.5 盈利能力
小结
问题
测验题
第2章 金融中介:资本市场的影响
2.1 导言
2.2 资本市场的功能
2.3 市场利率的决定
小结
问题
测验题
第3章 银行与金融中介
3.1 导言
3.2 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不同需求
3.3 交易成本
3.4 流动性保险
3.5 信息不对称
3.6 支付结算机制的运作
3.7 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小结
问题
测验题
第4章 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业务
4.1 导言
4.2 银行业务的一般特征
4.3 零售银行业务
4.4 批发银行业务
4.5 全能银行
小结
问题
测验题
第5章 国际银行业务
5.1 导言
5.2 国际银行业务的特征
5.3 国际银行业务的发展
……
第6章 银行企业理论
第7章 银行行为模型
第8章 信贷配给
第9章 证券化
第10章 银行业结构
第11章 银行监管
第12章 风险管理
第13章 银行的宏观经济学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肯特·马修斯(Kent Matthews)在伦敦经济学院、伯克贝克(Birk-beck)学院和利物浦大学接受经济学教育,并于1984年获得利物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目前是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卡迪夫商学院银行和金融系的Sir Julian Hodge教授。他拥有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英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明代社会变迁与士大夫群像的深度剖析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的任何内容: --- 《大明王朝的黄昏:嘉靖遗风与隆庆变局下的权力暗流》 一卷关于中晚明转型期的权力、信仰与个人的宏大史诗。 导言:一个被遗忘的时代转折点 本书聚焦于明朝中后期,一个看似承平,实则暗流涌动的关键时期——嘉靖末年到隆庆初年的社会脉络与政治生态。我们常常将目光投向万历朝的僵化与衰落,却忽略了在其前夜,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性重塑已然发生。本书旨在剥离传统史学中对“盛世”或“衰亡”的简单标签化叙事,深入探究构成这个庞大帝国肌体的各个关键节点的运作逻辑、内在张力及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时代:上层社会在道教玄思与儒家经义的拉扯中寻找平衡,而底层社会则在人口压力与商业扩张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我们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震颤,以及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做出其命运的选择。 第一部分:帝国的心脏——权力中枢的权力重构 1.1 严嵩倒台后的权力真空与再分配 嘉靖末年,以严嵩父子为代表的权臣集团的覆灭,并未带来预期的政治清明。相反,这种权力的骤然松动,在京师内部引发了一场微妙的权力重组。本书详细梳理了徐阶、高拱等政治精英如何利用这一时机,重新界定内阁的职权边界。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内阁制度在皇帝权力相对式微的背景下,是如何被“强化”并“制度化”的,这为后来的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但也埋下了权力交接的隐患。 1.2 皇帝的缺位与“非正式权力”的崛起 隆庆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其独特的统治风格对朝局产生了持久影响。本书侧重分析皇帝的“退居幕后”如何催生了外朝官员与宦官体系之间更为复杂的互动模式。我们考察了皇帝对“批红权”的实际运用,以及太监集团(如冯保的前身)如何利用这种权力缝隙,在财政与人事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网络和利益共同体。这并非简单的“宦官专权”,而是一种在特定政治结构下,非正式权力对正式权力机制的巧妙渗透与补充。 第二部分:士大夫的困境——理念与现实的夹击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的内在分裂与外部压力。他们不再是纯粹的道德楷模,而是必须在复杂的政治现实中周旋的行动者。 2.1 儒学新旧之争与“道义”的实践困境 晚明儒学思潮活跃,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力仍在扩散,但同时,以韩愈、欧阳修为宗的道统叙事也在试图重塑主流意识形态。本书考察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何在具体政策的推行中,面临“学问”与“实干”之间的痛苦抉择。例如,在赈灾、盐政改革等议题上,纯粹的道德批判往往无力解决实际问题,这使得一批有抱负的官员不得不采取实用主义的手段,从而在后世饱受争议。 2.2 朋党之争的结构性根源 传统的史书将朋党视为私人恩怨或道德败坏的结果。然而,本书从结构性角度分析了朋党形成的制度性土壤:科举取士的地域集中性、密折制度对信息流的垄断、以及内阁权力斗争的“赢者通吃”效应。我们重点分析了以“清议”为名义,实则服务于特定集团利益的舆论操纵手段,以及这种文化如何消耗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王朝的血脉——经济基础与社会脉动 权力斗争的背后,是帝国经济基础的深刻转型。本书跳出传统的“土地兼并”叙事,关注商业资本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结构造成的冲击。 3.1 白银的冲击波:全球贸易与国内货币化 嘉靖年间,海禁政策的松动与美洲白银的持续流入,对大明王朝的赋税体系和物价结构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本书细致描绘了白银如何成为地方精英阶层(如徽商、晋商)积累财富的核心工具,以及这种“货币化”趋势如何加剧了传统以“实物”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的失衡。赋税征收不再仅仅是农业生产力的较量,更成为对市场流通的控制力的比拼。 3.2 城市化与“闲人”阶层的涌现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量失地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向沿海和交通枢纽城市。本书探讨了这些新兴的城市群体——他们既是商业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潜在的社会动荡因素。士绅阶层在城市中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他们一方面利用商业利润提高自身地位,另一方面又竭力维持传统社会秩序,以防范底层阶级的“越轨”行为。 第四部分:边疆的阴影——军事与外交的成本 帝国最后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部威胁的有效管理。本书审视了明朝对北虏和东南沿海倭寇问题的策略转变。 4.1 “以防守为攻势”的军事哲学 不同于前朝的积极拓边,中晚明在军事上倾向于“守成”与“以和养边”。我们分析了戚继光等将领在实战中形成的“车营”、“鸳鸯阵”等战术革新,这些革新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军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揭示了军饷的拖欠与地方卫所制度的腐化,是如何使这种精妙的军事体系在和平时期迅速退化的。 4.2 东南海防与“海禁”的悖论 海禁政策在嘉靖朝后期形同虚设,但从未正式废除。本书认为,这种“半开半闭”的状态,反而为地方豪强与不法商人提供了巨大的寻租空间。我们通过考察东南沿海的走私网络与地方卫所官员的勾结链条,说明了在中央控制力减弱时,地方权力是如何将国家法规转化为自身利益的工具的。 结语: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回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透视明代中后期复杂性的多维模型。这个时代,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尤为清晰。它展示了一个看似稳固的王朝,如何在看似平稳的治理下,完成了从中古向近代的痛苦过渡。那些挣扎在道德与生存边缘的官员、商贾和士人,他们的抉择与困境,构成了理解后世中国转型的关键密码。阅读此书,即是与历史深处的呼吸同步,感受帝国黄昏时那份沉甸甸的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无力感”的深刻捕捉。它展示的不是帝国的辉煌,而是帝国肌体上那些正在缓慢溃烂的病灶。那些位于权力中心却又深受体制桎梏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妥协、他们的徒劳,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你会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高度集权的时代,一个有着高尚理想或者哪怕仅仅是有一点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多么容易被体制的惯性和庞大的官僚机器碾压。作者对“时间”的运用非常巧妙,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历史的拐点,然后把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和事,以一种宿命般的轨迹串联起来。这种结构性的叙事,使得即便是对明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理解那种“大厦将倾”的氛围,不是因为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所有人都选择了最符合当下生存逻辑的“平庸”和“等待”,而这种“等待”本身,就是最大的悲剧。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风格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克制与力量。它没有煽情,甚至在描述那些最残酷的现实时,也保持着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客观性,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爆发出更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每一句话的背后,都仿佛凝聚着千年的历史尘埃和无声的叹息。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进行剖析的段落,行文流畅却又字字珠玑,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对现实的犀利批判。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精准概括所震撼,不得不反复咀嚼。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智力成本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路径,但最终的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提升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对历史规律的洞察力。

评分

对于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读物。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思辨性完美结合起来。作者似乎在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个体良知与僵化的制度发生冲突时,该如何自处?书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的抉择,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优秀历史作品的价值所在——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我特别喜欢那种反复出现的、对“结构性困境”的探讨,它揭示了明朝中后期的许多问题并非简单的奸臣当道或皇帝昏聩,而是整个制度设计本身所带来的内在矛盾。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历史与哲学思辨并重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故事”,而成为了一部关于人性、权力与制度的深刻寓言,读后让人反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开篇,而是选择从几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入手,比如那位在体制内艰难平衡的官员、那位恪守传统的士大夫,甚至是那些边缘化的工匠。通过这些“点”的观察,作者搭建起了一个立体且多维度的明代社会侧影。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避免了传统历史作品中常见的“伟人史观”的窠臼,转而关注那些构成历史基石的普通(虽然地位不普通)人物的命运。读完后,你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刻板的年份和事件,而是变成了一张由无数张挣扎的面孔和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构成的复杂网络。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运行,往往不是由几个英雄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个“该死不死,该活不活”的普通人在特定制度下的无奈选择共同推动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尤其是在处理历史事件的铺陈上,那种绵密而又暗流涌动的笔触,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宏大历史图景之中,却又能清晰地看到最微小的人性挣扎。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一场气势磅礴的战争或者宫廷的血雨腥风,而是选择了以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视角,去解构一个个在历史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点”。读到一些关键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张力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体的无奈”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真的会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老茶,初尝平淡,回味却悠长而醇厚。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也让整个故事的骨架异常坚实,即便是虚构的场景和对话,也都在历史的逻辑框架内得到了合理的支撑,读来令人信服。

评分

插图清晰,内容翔实,书不错。

评分

很实惠,比dang便宜哦,纸张也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籍,物流服务没得说~

评分

物流很快,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感觉还行吧,在快点就好了

评分

快递很快,纸张也有质感,但纸质是略粗糙的那种,个人不太喜欢。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快速,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历史于现实是一本教科书

评分

书不错,物流速度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