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银行经济学
原价:32.00元
作者: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11236641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本书阐释了在多变的微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运作,将银行业置于经济背景下来讨论理论与银行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银行业的趋势部分用几章的内容介绍了银行业的微观经济学、市场结构及规则等。全书提供了一个以数学为基础,且通俗易懂的微观经济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与分析银行业的趋势及运作。
内容提要
本书以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工具来考察银行行为,了解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主流趋势。着重分析了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银行的各项具体业务、银行企业理论、近年来的最新变化以及银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银行行为是本书的独特之处。
本书适合于经济学、金融学本科生及研究生,也适合MBA学员。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英国)国内和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
1.1 导言
1.2 放松管制
1.3 金融创新
1.4 全球化
1.5 盈利能力
小结
问题
测验题
第2章 金融中介:资本市场的影响
2.1 导言
2.2 资本市场的功能
2.3 市场利率的决定
小结
问题
测验题
第3章 银行与金融中介
3.1 导言
3.2 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不同需求
3.3 交易成本
3.4 流动性保险
3.5 信息不对称
3.6 支付结算机制的运作
3.7 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小结
问题
测验题
第4章 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业务
4.1 导言
4.2 银行业务的一般特征
4.3 零售银行业务
4.4 批发银行业务
4.5 全能银行
小结
问题
测验题
第5章 国际银行业务
5.1 导言
5.2 国际银行业务的特征
5.3 国际银行业务的发展
……
第6章 银行企业理论
第7章 银行行为模型
第8章 信贷配给
第9章 证券化
第10章 银行业结构
第11章 银行监管
第12章 风险管理
第13章 银行的宏观经济学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肯特·马修斯(Kent Matthews)在伦敦经济学院、伯克贝克(Birk-beck)学院和利物浦大学接受经济学教育,并于1984年获得利物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目前是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卡迪夫商学院银行和金融系的Sir Julian Hodge教授。他拥有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英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尤其是在处理历史事件的铺陈上,那种绵密而又暗流涌动的笔触,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宏大历史图景之中,却又能清晰地看到最微小的人性挣扎。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一场气势磅礴的战争或者宫廷的血雨腥风,而是选择了以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视角,去解构一个个在历史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点”。读到一些关键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张力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体的无奈”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真的会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老茶,初尝平淡,回味却悠长而醇厚。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也让整个故事的骨架异常坚实,即便是虚构的场景和对话,也都在历史的逻辑框架内得到了合理的支撑,读来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无力感”的深刻捕捉。它展示的不是帝国的辉煌,而是帝国肌体上那些正在缓慢溃烂的病灶。那些位于权力中心却又深受体制桎梏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妥协、他们的徒劳,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你会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高度集权的时代,一个有着高尚理想或者哪怕仅仅是有一点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多么容易被体制的惯性和庞大的官僚机器碾压。作者对“时间”的运用非常巧妙,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历史的拐点,然后把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和事,以一种宿命般的轨迹串联起来。这种结构性的叙事,使得即便是对明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理解那种“大厦将倾”的氛围,不是因为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所有人都选择了最符合当下生存逻辑的“平庸”和“等待”,而这种“等待”本身,就是最大的悲剧。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风格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克制与力量。它没有煽情,甚至在描述那些最残酷的现实时,也保持着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客观性,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爆发出更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每一句话的背后,都仿佛凝聚着千年的历史尘埃和无声的叹息。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进行剖析的段落,行文流畅却又字字珠玑,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对现实的犀利批判。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精准概括所震撼,不得不反复咀嚼。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智力成本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路径,但最终的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提升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对历史规律的洞察力。
评分对于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读物。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思辨性完美结合起来。作者似乎在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个体良知与僵化的制度发生冲突时,该如何自处?书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的抉择,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优秀历史作品的价值所在——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我特别喜欢那种反复出现的、对“结构性困境”的探讨,它揭示了明朝中后期的许多问题并非简单的奸臣当道或皇帝昏聩,而是整个制度设计本身所带来的内在矛盾。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历史与哲学思辨并重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故事”,而成为了一部关于人性、权力与制度的深刻寓言,读后让人反思良久。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开篇,而是选择从几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入手,比如那位在体制内艰难平衡的官员、那位恪守传统的士大夫,甚至是那些边缘化的工匠。通过这些“点”的观察,作者搭建起了一个立体且多维度的明代社会侧影。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避免了传统历史作品中常见的“伟人史观”的窠臼,转而关注那些构成历史基石的普通(虽然地位不普通)人物的命运。读完后,你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刻板的年份和事件,而是变成了一张由无数张挣扎的面孔和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构成的复杂网络。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运行,往往不是由几个英雄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个“该死不死,该活不活”的普通人在特定制度下的无奈选择共同推动的。
评分很实惠,比dang便宜哦,纸张也不错
评分内容很充实,本人很喜欢,纸质很满意!
评分看得颇为沉重。
评分这阵子买书比较多,一本一本慢慢看
评分写得非常好的一本书,既有学术性又具备文学性。特别好。
评分物流很快,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可以很好6666666
评分书质量很好,板材杠杠的,没有错别字,很好。
评分很好看的一本书。是在人民的名义时,见里面老提到,就下单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