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资治通鉴(套装共10册)

白话资治通鉴(套装共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司马光 著,黄锦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鉴
  • 白话文
  • 史书
  • 古典
  • 传记
  • 政治
  • 文化
  • 国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132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0290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64
套装数量:1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部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
《白话资治通鉴(共10册)》由台湾学者黄锦鋐主持翻译,台湾二十七位教授译。译文以紧贴原著为要务,文字简洁典雅,不以“现代眼光”做解人,不平添枝叶,不擅作发挥,以拙驭巧,让读者讲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
这是一部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全书分册基本以朝代及重大事件为分界,保持单册内容的相对完整。便于读者搜寻。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替、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其所言与当下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
  本书全文皆为白话译文,总计500万言。因字数众多,将其分10册出版。分册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册为战国、秦、西汉(上);第二册为西汉(下)、东汉(上)第三册为东汉(下)、魏、西晋;第四册为东晋;第五册为南朝宋、南朝齐;第六册为南朝梁、南朝陈;第七册为隋、唐(上);第八册为唐(中);第九册为唐(下);第十册为五代十国。此分册纯粹是为排版阅读方便计,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作者简介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1038)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1046),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1066),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1070),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有写史,有考史,有论史, 兼具这三方面的成就…….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
  ——钱穆

目录

《资治通鉴》译序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宋神宗奖谕诏书
宋史司马光传
执行编译教授简介
第一册 卷第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卷第二十八 汉元帝永光二年(前 403 ~前 42)
卷第一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 403 ~前 369)
卷第二周纪二周显王元年~四十八年(前 368 ~前 321)
卷第三周纪三周慎靓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 320 ~前 298)
卷第四周纪四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 297 ~前 273)
卷第五周纪五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 272 ~前 256)
卷第六秦纪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 255 ~前 228)
卷第七秦纪二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 227 ~前 209)
卷第八秦纪二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 208 ~前 207)
卷第九汉纪一汉高帝元年~二年(前 206 ~前 205)
卷第十汉纪二汉高帝三年~四年(前 204 ~前 203)
卷第十一汉纪三汉高帝五年~七年(前 202 ~前 200)
卷第十二汉纪四汉高帝八年~十二年(前 199 ~前 188)
卷第十三汉纪五汉高后元年~汉文帝前二年(前 187 ~前 178)
卷第十四汉纪六汉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 177 ~前 170)
卷第十五汉纪七汉文帝前十一年~汉景帝前二年(前 169 ~前 155)
卷第十六汉纪八汉景帝前三年~后三年(前 154 ~前 141)
卷第十七汉纪九汉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 140 ~前 134)
卷第十八汉纪十汉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 133 ~前 125)
卷第十九汉纪十一汉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 124 ~前 119)
卷第二十汉纪十二汉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 118 ~前 110)
卷第二十一汉纪十三汉武帝元封二年~天汉二年(前 109 ~前 99)
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汉武帝天汉三年~后元二年(前 98 ~前 87)
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汉昭帝始元元年~天凤六年(前 86 ~前 75)
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汉昭帝元平元年~汉宣帝地节二年(前 74 ~前 68)
卷第二十五汉纪十七汉宣帝地节三年~元康四年(前 67 ~前 62)
卷第二十六汉纪十八汉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 61 ~前 59)
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汉宣帝神爵四年~黄龙元年(前 58 ~前 49)
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汉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 48 ~前 4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著者: 王海光 著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页数: 约 850 页 装帧: 精装(四册) 定价: 320 元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自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碎片化的制度描述,致力于构建一个贯穿始终的、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制度演化图谱,旨在探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内在驱动力、核心特征及其历史命运。全书四册,脉络清晰,论证严谨,适合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高年级本科生和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第一册:先秦至秦汉的制度奠基与重塑(约 230 页) 本册聚焦于中国政治文明的源头活水——从部落联盟到中央集权国家的艰难转型。开篇详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家国同构”模式,重点分析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在张力,以及礼乐制度在维护早期政治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笔锋转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局”。作者深入剖析了“礼崩乐坏”背景下,各国为应对生存危机而进行的变法运动。重点考察了商鞅变法,将其置于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的宏大叙事中。秦朝的统一,不仅是疆域的整合,更是政治理念的根本革命。本册对秦朝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分析,强调了“法家”思想对制度设计的决定性影响。 秦汉之交,制度的继承与修正成为主题。汉代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巧妙地构建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模式。本书特别关注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对地方分权(王国势力)的最终削弱,以及察举制在选官制度初期的实践效果与局限性,为后续的制度演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册:魏晋南北朝的破碎、调适与隋唐的整合(约 210 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重组期”。本册首先探讨了曹魏至西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分析了九品中正制如何在初期试图平衡庶族与士族的矛盾,但最终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弱。同时,探讨了这一时期士族文化对政治伦理的深刻塑造。 在长期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背景下,南北朝的政治实践展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及其对后世制度的间接影响。 隋朝的建立被视为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又一次“范式转换”。本册着重论述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在制度设计上的雄心与突破:三省六部制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中枢效率的极大提升;科举制的初步施行,为打破士族垄断提供了官方机制。 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的制度遗产,形成了中国古代最为成熟和典范的官僚体系。本书详细解析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辨析了“中书舍人”的决策权与“门下省”的审议权之间的微妙关系。此外,对唐代的藩镇问题和后期对宦官权力的制约尝试,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揭示了盛世之下制度的内在脆弱性。 第三册:宋代的精致化、议会的萌芽与元明的集权强化(约 200 页)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通常被视为“重文抑武”的时代,其政治制度呈现出高度的精细化和文官化倾向。本册着重分析宋朝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唐末以来的军阀和宦官问题。 本书详细梳理了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冗余化趋势,如中书门下、枢密院、参知政事等机构的权力制衡,揭示了这种平衡虽然保障了文官的绝对地位和皇帝的决策安全,却也导致了行政效率的边际递减。在选官方面,科举制的成熟与泛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也固化了读书人对特定政治理想的追求。 元代的政治制度,则体现了“征服王朝”的特点。本册分析了元朝在继承宋制基础上的创新,特别是中书省的权能被空前扩大,一度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最高行政机构,这为后世明朝的改革提供了直接的对照案例。同时,元朝复杂的民族等级制度与行省制度的形成,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政治景观。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又一次重大转向——皇权的高度集中。本书深入剖析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的深层动因,探讨了内阁大学士从顾问角色到“票拟”权力的逐步演变过程,以及内阁与皇帝之间权力关系的动态平衡。 第四册:清代的集权顶峰与制度的终结(约 220 页) 本册探讨了清代如何通过继承明制,并结合满洲自身的政治遗产,将中央集权推向历史的巅峰。核心内容是对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运作机制的细致剖析。作者认为,军机处以其简、密、速的特点,彻底取代了内阁的决策功能,成为皇权最直接的执行中枢,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终极形态。 此外,本书还对清代的选官制度(科举的最终形态)、地方管理制度(总督、巡抚的权力结构)以及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等过渡性机制进行了分析。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制度的衰落与转型。在晚清“中体西用”的思想背景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预备立宪的尝试,都体现了传统制度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挣扎与无力。作者总结了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几条主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官僚选拔的效率与公正,以及权力运行的隐性规则。 全书不仅提供了对制度的描述,更着重于对制度变迁背后的权力哲学和社会结构的深度洞察,力求展现一部既有宏大叙事又不失细节考证的古代政治制度通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到这套书时,我还有点担心,毕竟厚厚的一套,内容必然艰深晦涩。然而,实际阅读起来,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用最接地气、最贴近日常的语言,去解读那些发生在庙堂之上的惊涛骇浪。比如,当他描述某位名臣力挽狂澜时,用的词汇并非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而是充满力量和画面感的白话,仿佛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智者在出谋划策。这种“白话”的运用,使得历史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了,即便是初涉历史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更妙的是,作者在转述史料时,总能加入一些独到的现代视角和人文关怀,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他们的抉择也更容易被理解。这套书读下来,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思想的深度对话,让人倍感亲切和受用。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书对历史细节的把控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阅读的流畅性,反而增添了极强的真实感。很多其他史著常常忽略的背景信息,比如当时的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甚至是气候变化,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叙述之中,为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民间疾苦和地方治理的片段,它们提醒着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芸芸众生所共同书写的史诗。作者在描绘这些社会横切面时,情感是克制而真挚的,没有煽情,却自有力量。它让你在为那些英雄的壮举而赞叹的同时,也为那些无声的牺牲者而默然垂泪。这套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立体、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去,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太抓人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描绘,简直就像是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那些帝王将相、谋臣武将,不再是教科书里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有着自己的权谋、挣扎与无奈。比如对某个关键战役的描写,他没有仅仅罗列兵力对比和胜负结果,而是深入剖析了决策背后的心理博弈和战略失误,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而且,那种夹叙夹议的笔法,使得历史的教训和智慧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即便是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侧写,也看得出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去考证和想象,使得整个历史长卷丰满而立体。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深度,远超我之前读过的任何其他史书。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完全可以和那些顶级的文学作品相媲美,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阅读冒险。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书读起来往往让人感觉沉重,但这一套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流畅自然,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朝堂权术,也被阐述得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似乎深谙“以小见大”的叙事技巧,总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比如某次宫廷政变的前夕,对几位核心人物夜不能寐的心理描摹,真实到让人心惊,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和恐惧。这种细腻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高高在上地俯视一切,反而更像是一位资深的历史说书人,带着满腔热情,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无常。这套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即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朋友,也能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评分

这套书的编排和体例设计非常出色,逻辑链条紧密得令人称奇。历史的洪流,往往是由无数看似零散的事件构成,但在这套书中,作者展现了高超的组织能力,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具有因果联系的宏大叙事网。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处理历史转折点的手法,他不会草草带过,而是会用相当的篇幅来铺垫前因后果,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为什么会发生”和“接下来会怎样”。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条理性。读完一个阶段,会有一种强烈的“豁然开朗”感,对历史进程有了更系统、更宏观的认知。这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教授一种分析历史事件的思维框架,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不错,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期待已久,趁着有优惠券赶紧入手,满意。

评分

白话版资治通鉴,非常不错,纸张质量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是好书啊,经典的

评分

翻译好

评分

珍藏,包装精美,应该正版,京东活动图书,速度非常京东!大爱

评分

配送还比较快捷,内容不错,印刷精美,应该是正版

评分

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