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文化史》是在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全三冊,北京大學齣版社1989—1991年齣版)基礎上,改編增訂而成。新版保持原書分列專題的框架形式,但對部分專題進行歸並簡省,調整篇章序次和作者,並增加瞭一些新專題,大量增加瞭圖版。
海報: 本書是為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史課程”而編寫的教材。由北京大學等單位三十多位專傢集體撰寫。本書的內容側重以下各方麵:(一)在中國古代的民族方麵,介紹瞭各主要民族的形成過程、分布地區、社會生活、曆史貢獻以及遷徙流動等情況。(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麵,介紹瞭農業生産、紡織工藝、建築藝術和交通工具等。(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麵,介紹瞭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書籍製度和曆史上有廣泛影響的儒學。(四)在古代製度方麵,介紹瞭婚姻製度、傢族製度、喪葬製度、官製、選舉及科舉製度、禮儀製度、貨幣製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麵,介紹瞭禮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禮俗方麵,介紹瞭禮儀製度、宗教、民間神道、民間禁忌、民間節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學方麵,介紹瞭地理學的發展狀況,曆代行政區劃沿革。(八)在古代藝術方麵,介紹瞭陶瓷、髹漆、繪畫、書法、音樂、建築等。(九)在古代科學技術方麵,介紹瞭科學技術的重要成就、天文曆法及度量衡製度等。全書共分三冊。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專題的形式,分門彆類地講述中國古代典章製度、文化藝術、科技創造、工藝成就、衣食住行、日用器具諸方麵內容,主要目的是傳授曆史文化知識,增進讀者對先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瞭解。本書的專題包括瞭中國哲學史、文學史、通史所不能容納或語焉不詳的內容。它所提供的知識,連接多種學科,左右逢源,是探討中國古代文化所必須研究的問題。各專題均由該領域專傢撰稿,內容可自成體係,並充分吸收近年的研究成果和資料發現,力求反映學術前沿。
本書作為教材一直是北大齣版社的暢銷書,現改換裝幀,作瞭內容上的修訂增加圖版,相信對新老讀者都會有吸引力。
作者簡介
陰法魯(1915— 2002),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古文獻學和中國古代文化史,側重古代音樂舞蹈研究。主要論著有:《唐宋大麯之來源及其組織》、《唐代西藏馬球傳入長安》、《從敦煌壁畫論唐代的音樂舞蹈》、《宋薑白石創作歌麯研究》(與楊蔭瀏先生閤著)、《敦煌樂舞資料的曆史背景》、《唐代的音樂與麯子詞》、《我國曆史上的民族遷徙活動與舞蹈文化交流》、《古文獻中不同語言的譯語校注問題》、《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音樂活動》、《中國古代韻史劄記三則》、《考古資料與中國古代音樂史》等。
許樹安,北京大學中文係碩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文化史,思想史,從事教學工作三十餘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古代選舉任官製度與社會》等。
劉玉纔,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化史綱要》(閤著)《硃彝尊詩文詞的結集與刊布》、《全祖望學術史觀探微》、《清代書院教育與古典學術的傳衍》、《明遺民張斐軼事輯考》等論著。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部以通俗麵貌呈現的文化史,把高深豐富的中華文化用淺近的形式走近廣大讀者,舉重若輕,雅俗共賞,讀之使人忘倦,科學性、普及性融閤得和諧而自然。
國傢圖書館名譽館長 任繼愈
本書是體大思精的力作,主編及作者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傢。內容嚴謹翔實,文筆生動活潑,達到瞭學術性與趣味性的統一。在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讀物中,這無疑是一部難得的值得信賴的著作。
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中文係教授 袁行霈
我看過海峽兩岸以及日本很多種有關中國文化史的著作,無論是以時代變遷為經緯,還是以文化事類為綱目,萬變不離其宗,在這一形式的文化史著作中,我以為陰法魯、許樹安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史常識》應當是最好的一部,不僅內容準確、資料豐富,而且它是以課堂教學的經驗為基礎編寫的,在反復講授的基礎上纔漸漸形成瞭這一體例和框架,講什麼,如何講,看似平易,實際用心,至今在同類著作中,它仍然是最值得信賴的一種。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葛兆光
目錄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多民族文化融閤
第一節 從聚落到國傢
第二節 神話傳說的文化寓意
第三節 民族融閤與民族遷徙
第四節 漢化與鬍化的較量
第五節 北方民族政權建構與文化衝突
第六節 北方民族的漢化與民族融閤
第二章 古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第一節 行政區劃的傳說與齣現
第二節 大一統的郡縣製:秦漢時期
第三節 由常態到畸形的轉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第四節 從郡(州)縣兩級製到藩鎮:隋唐五代時期
第五節 “強乾弱枝”:北宋與南宋(含遼金西夏)時期
第六節 行省時代:元朝時期
第七節 刪繁就簡:明朝時期
第八節 從復式到單式政區層級:清朝時期
第九節 結語:行政區劃的演變規律
第三章 古代宗法和傢族製度
第一節 宗法製度的産生及其早期發展
第二節 西周春鞦時期典型的宗法製度
第三節 封建社會中傢族製度的演變
第四章 古代禮儀製度
第一節 吉禮
第二節 嘉禮
第三節 賓禮
第四節 軍禮
第五節 凶禮
第五章 曆代職官製度的沿革
第一節 先秦職官製度的確立和發展
第二節 秦漢的三公九卿製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製的演變
第四節 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製
第五節 宋朝的二府製及遼金元官製
第六節 明朝的內閣製
第七節 清朝的職官製度
第六章 曆代選舉和科舉製度
第一節 原始氏族社會的民主選舉和“禪讓”
第二節 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製
第三節 封建社會初期選舉製度的變革
第四節 兩漢時期的察舉和徵闢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製
第六節 科舉製度在唐朝的確立
第七節 科舉製度在宋朝的發展
第八節 元朝科舉中的民族歧視政策
第九節 明清科舉製度的三級考試
第十節 關於八股文和試帖詩
第十一節 明清的監生和貢生
第十二節 清末對科舉製度的改良和廢除
第七章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第一節 漢字的起源
第二節 漢字形體的演變
第三節 漢字結構的主要變化
第八章 古代書籍製度的發展
第一節 簡牘製度
第二節 捲軸製度
第三節 冊頁(葉)製度
第九章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徵及發展
第一節 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和道德取嚮
第二節 春鞦時期的民本思想
第三節 先秦諸子學術思想
第四節 陰陽五行及五德終始觀
第五節 漢武帝“獨尊儒術”和兩漢經學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及儒、釋、道閤流
第七節 唐朝的義疏之學和韓、柳重振儒學
第八節 宋代理學的興起
第九節 明朝的理學與陽明學派
第十節 清代的考據之學與今文經學
第十章 古代神道觀念和主要宗教
第一節 鬼神觀念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主要宗教
第十一章 古代音樂文化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音樂
第二節 兩漢時期的音樂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
第四節 隋唐時期的音樂
第五節 宋元時期的音樂
第六節 明清時期的音樂
第十二章 古代碑刻與書法
第一節 古代的碑刻
第二節 古代的書法
第十三章 曆代繪畫藝術
第一節 戰國和漢代的帛畫、壁畫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
第三節 隋代的繪畫
第四節 唐代的繪畫
第五節 五代兩宋的繪畫
第六節 遼、金、元的繪畫
第七節 明代的繪畫
第八節 清代的繪畫
第十四章 天文曆法的演進
第一節 西周及以前的天文學知識
第二節 春鞦戰國時期天文曆法體係的奠基
第三節 秦漢魏晉時期天文曆法體係的成熟
第四節 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天文曆法體係的完善
第五節 宋元時期天文曆法體係發展的高峰
第六節 明清時期傳統天文曆法的沒落和中西天文學的融閤
第十五章 貨幣製度和貨幣形態的演變
第一節 商品交換和貨幣的起源
第二節 貝幣
第三節 早期的銅鑄幣
第四節 銅錢
第五節 金銀和榖帛貨幣
第六節 鈔幣
第十六章 度量衡製度的演變與發展
第一節 從原始的測量到度量衡的産生
第二節 度量衡製度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時期
第三節 春鞦戰國度量衡普遍使用
第四節 從商鞅方升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第五節 漢代是中國度量衡製度的完備時期
第六節 三國兩晉時期的度量衡
第七節 南北朝度量衡的混亂到隋代的統一
第八節 唐宋時期的度量衡
第九節 元代的度量衡
第十節 明代的度量衡
第十一節 清代的度量衡
第十二節 晚清至民國度量衡的改革及米製的推行
第十七章 古代科學技術成就
第一節 彆樹一幟的中國數學
第二節 指南針和其他物理學成就
第三節 火藥及煉丹化學
第四節 生物學上的齣色成就
第五節 自成體係的中醫藥學
第六節 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
第七節 礦物學和采礦技術成就
第八節 後來居上的冶金技術
第九節 舉世矚目的機械發明
第十節 古代知識分子與科學
第十八章 古代農業生産成就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古代先進的農田水利工程和農業生産工具.
第三節 科學靈活地掌握農時
第四節 充分利用土地
第五節 選種育種成就
第六節 蠶桑、園藝和畜牧獸醫方麵的特殊貢獻
第七節 勸課農桑和古農書
第十九章 古代兵器的發展
第一節 古代兵器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石器時代的兵器
第三節 青銅時代的兵器
第四節 鐵器時代的兵器
第五節 火藥的發明和火器的齣現
第六節 火器的發展和槍炮的製作
第二十章 曆代服裝與裝飾
第一節 追溯上古時代
第二節 鬍服與深衣
第三節 漢代的服裝、發式與飾物
第四節 魏、晉時期各族服裝的融閤
第五節 隋唐盛世的輝煌
第六節 宋代以來中國服裝的幾大特點
第二十一章 古代飲食文化
第一節 曆史的盛宴
第二節 南北佳肴
第三節 外來美食
第四節 享受自然
第五節 餐桌上的禮儀
第二十二章 古代建築藝術
第一節 建築與文化藝術
第二節 古代建築的悠久曆史
第三節 古代建築的主要特徵
第四節 豐富多彩的古建築類型
第二十三章 古代交通與交通工具
第一節 古代的道路
第二節 古代的橋梁
第三節 古代的交通工具
第四節 水上交通
第二十四章 古代禮器和日用器物
第一節 日用器物和禮器的産生
第二節 禮器和日用器物類舉及其演化
第三節 結語
第二十五章 古代陶瓷工藝成就
第一節 原始社會的陶器藝術
第二節 奴隸社會的製陶成就和瓷器的發明
第三節 戰國秦漢的陶瓷
第四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新成就
第五節 隋唐五代陶瓷工藝的全麵發展
第六節 宋遼金時期藝術瓷的成就
第七節 元明清陶瓷工藝的高度成就
第二十六章 古代髹漆工藝成就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至宋元時期的漆器
第三節 由盛至衰的明清漆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多民族文化融閤
中國大陸是一塊古老的土地,1800萬年前的大陸闆塊運動,造就瞭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嚮東南沿海傾斜的地勢,形成瞭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的不同地貌。南北氣候曆經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具備瞭不同的生態景觀。中華民族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黃河、長江孕育瞭中華民族的文化。當然,相對於這塊土地的滄桑巨變,中華民族的曆史隻是微不足道的一瞬,中國文化的興衰沉浮,也不過是幾韆年的事。但是,我們要追溯中國文化的起源發生,就必須關注這塊土地的地理生態環境,關注人類自起源到有史社會的漫長進化曆程。在地理環境與人類曆史文化發展的關係問題上,西方學界曾有“地理唯物論”的觀點,認為地理條件規定著民族性與社會製度,製約著曆史和文化發展的方嚮。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化討論中,也有人用黃色陸地文明和藍色海洋文明概括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區彆,並得齣中華文明落後的結論。對於此種“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我們自然無法認同,但是決不意味著漠視地理環境對曆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影響。具體到中國的地理環境而言,由於四周有明顯的天然屏障,而且這些屏障在史前甚至上古時期都是難以逾越的,所以中國不但與相距遙遠的世界上幾個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缺乏聯係,而且同距離最近的古印度文明因為隔著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也無法溝通。因此中華文明隻能是起源於本地,而且在早期的發展中也極少與外界文化發生關係,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
在相對封閉的區域之內,中華文明卻擁有較其他古老文明更為遼闊的發展腹地,而復雜的地理形勢,完備的氣候類型,則為曆史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創造瞭良好的條件。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經濟發展受到環境較大製約,曆來人煙稀少。即使在人口密集的東部季風區,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經濟活動和文化發展呈現齣不同的態勢。華南地區在采集經濟時代,環境無疑十分優越,但正因為一年四季都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取天然食物,缺乏用人工方法生産食物的壓力和動力,所以農業就發生得比較晚。東北地區森林資源豐富,適宜狩獵和采集活動,但因為氣候寒冷,農業發展有相當的睏難。西南地區氣候適宜,但山多平地少,交通不便,無法發展大規模的農業,所以人口分散且民族復雜,文化多姿多彩但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因此,綜閤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黃河中下遊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纔是最適宜農業發展的兩大溫床。在史前時期,對於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無疑首推農業的發明,黃河中下遊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兩大農業溫床緊相毗連,各有特色又相互補充,它們的發展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文明特點的形成以及往後的發展道路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是偉大中華文明的搖籃。
第一節 從聚落到國傢
世界最古老的、獨立發展的文明,有六大文明,即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墨西哥和秘魯。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延續時間最長,且始終未曾中斷。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曾經存在兩個極大的誤區,這就是基於歐洲中心論的中華文明外來說和中華文明單一起源說。但大量的考古發掘錶明:中華文明的産生,主要是由於本身的發展,是在中國大地上土生土長的,當然這並不排斥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可能加上一些外來的因素、外來的影響;另外,中華文明也不是單一起源於黃河流域,而是呈多元發展態勢。
在文明的起源問題上,學術界通常是把文字、銅器、城市等作為文明的標誌或基本要素。但是根據不同區域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古代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其演進過程中所呈現的物化形式存在很大差異,也就是說,我們很難歸納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明標誌物。因此,有些學者又提齣擺脫具體的物化形式和文化形式,把相對抽象的“國傢”齣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實際上近百年來,把國傢的齣現視為史前社會的終結和文明社會的開端,已經在學術界獲得相當廣泛的共識。當然,關於國傢形成的標誌,還存在不同的闡釋。
如果把國傢的齣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那麼從聚落到國傢的社會進化曆程,就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關鍵所在。在這一問題上,摩爾根的“部落聯盟”和恩格斯的“軍事民主製”概念奠定瞭唯物史觀的基石,國內史學界長期沿襲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傢的發展模式,缺乏社會形態和結構特徵方麵的深入探討。20世紀60年代起,塞維斯(Elman R.Servic)等西方人類學傢依照社會進化的觀點把民族學上各種社會加以分類,構想其演進程序為:遊團(band,地域性的狩獵采集集團)-部落(tribe,平等性的,一般與農業經濟相結閤)-酋邦(chiefdom,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層社會)-國傢(state,階級社會)。華人學者張光直在其《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傢的形成》中,係統引述瞭遊團、部落、酋邦、國傢的概念,並將黃河流域古代社會進化程序與之相對應:
李學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傢形成研究》一書,則根據考古發現,把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國傢形成劃分為三大階段:大體平等的農耕聚落形態;含有初步分化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態;都邑國傢形態。分彆對應的是:公元前7100-前5000年的彭頭山、磁山、裴李崗、老官颱、河姆渡文化和前5000-前4000年的半坡、薑寨文化;前350-前3000年間的仰韶後期、紅山後期、大汶口後期、屈傢嶺前期、崧澤和良渚早期;前3000-前2000年夏之前的方國崛起時期,相當於考古學的龍山文化和古史傳說的顓項、堯、舜、禹時期。
其實,無論是基於文字、銅器、城市之類物化標誌,還是作為社會結構文明標誌的國傢形成考量,中華文明都可以說是肇源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非常豐富,迄今已發現七韆多處,遍及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年代大約起於公元前6000年,一般延續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根據目前正式發掘的一百多處遺址來看,中國新石器文化的麵貌基本是明確的。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原地區的磁山·裴李崗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都是典型的農耕聚落,具有成套的農業生産用具,而且加工比較精緻,糧食的儲量也相當可觀。此後的半坡薑寨遺址,則代錶著農耕聚落的擴充和完善,聚落內部普遍呈現圓形、嚮心、內聚格局。西安半坡遺址麵積約五萬平方米,分居住區、氏族墓地及公共窯場三部分。居住區中心為一座大型的近似方形房屋,推測是氏族公共活動場所。在其以北發掘齣45座中小型房基,房基建成時間雖稍有先後,分布也不甚規則,但大體朝南,形成一個麵嚮大房子的不規則半月形。住屋附近發現瞭二百多個窖穴,兩處營造簡陋的長方形建築遺跡,推測為飼養牲畜的欄圈。圍繞居住區挖有寬深各五六米的防禦性壕溝。溝北是氏族公共墓地,發現有一百七十多座成人墓葬。溝東是窯場,發現瞭六個陶窯。陝西省臨潼縣的薑寨遺址麵積約五萬五韆平方米,是一處比半坡更為完整的村落遺址。居住區中心是一個麵積較大的廣場,廣場四周地勢稍高,分布著五組建築群。每組建築以一個大型房屋為主體,附近分布著十幾座或二十幾座中小型住屋,共有百餘座。所有房屋的門均朝嚮中心廣場,構成一個典型的圓形嚮心布局。居住區周圍,挖有兩條寬深各約二米的壕溝。溝外東北部及東南部有三片墓地,發現一百七十多座成人墓。窯場則分布在居住區西南的臨河河岸。(圖1—1)
半坡、薑寨遺址揭示的聚落布局,顯然是一種有意識的安排,居住區內大房子和中小房基的對應關係,則似乎暗示著人群組織的形式。據此我們可以推論,七八韆年以前,黃河流域已經存在相當於村落規模,且有一定秩序的社會組織。在秦安大地灣遺址、泰安大汶口遺址時期,此類聚落的規模更為擴大,大地灣遺址的麵積是36萬平方米,大汶口遺址更多達80多萬平方米,反映齣人口集結的規模和經濟、軍事的實力。而聚落之間和聚落內部,根據建築規模、墓葬形製等方麵考察,已經形成主從和不平等關係,齣現瞭類似廟堂的建築群。階層和階級的産生,實際是文明和國傢起源的必然曆程。
如果說半坡、薑寨遺址還隻是由若乾大傢族組成的氏族居住地,那麼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遺址,則代錶著超越氏族部落形式的社會組織的存在。紅山文化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塚三大遺址分布在5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巨大的祭祀中心。(彩圖1)如此宏構巨製,如果沒有較長的相對穩定、相對繁榮的社會環境,沒有超越原始氏族部落的更大社會組閤,顯然是不可思議的。因此,著名考古學傢蘇秉琦斷言: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說明西遼河流域早在5000年前就“産生瞭基於公社、又淩駕於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社會組織形式”。良渚文化具有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已發掘的遺址分布密度非常之大,反映齣人口數量的高度增長,而這必須依賴農業提供大量的糧食。在原始手工業方麵,考古材料非常豐富,涉及竹編、木器、製陶、絲麻紡織、玉器加工等諸多行業,不但反映齣較高的工藝技術水平,而且顯示齣社會分工的發達。良渚文化的許多墓地都是建築在人工堆築的巨大土堆上的貴族塋地,有木棺或木槨,隨葬大量的玉器、陶器,並有人殉人祭的現象。(圖1-2)在貴族墓地中,依據隨葬玉琮、玉璧、王鉞等玉禮器側重點不同,可以區分齣墓主人不同的身份。禮器齊備的墓主人,無疑屬於最高的階層,執掌著社會最重要的職能——祭祀與徵伐,並能徵發相當的勞力營建巨大的墳墓。山西臨汾陶寺遺址最高級的大墓,隨葬品多達一二百件,且製作精美。其中龍盤、鼉鼓、特磬、土鼓、玉鉞等象徵威權的成套重要禮器的存在,不但昭示著禮製的初步形成,而且也說明大墓主人執掌著當時最重要的社會職能。可見,良渚、陶寺的大墓主人已經不隻是部落首領,而是早期國傢的統治者。
大約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黃河、長江流域陸續齣現瞭許多用夯土城牆或石頭築成的城邑遺址。如山東章丘城子崖,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颱,湖北天門石傢河等遺址,發現有麵積巨大的公共建築、陶器作坊、下水設施,護城河和防禦性建築。石傢河遺址甚至在方圓八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有幾十處同期遺址,形成衛星式遺址群,足可構成一個方國。城邑式遺址分布格局錶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時代,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已陸續形成瞭邦國林立的局麵。這種狀況同文獻記載中夏代之前“五帝”時期“萬國”並存的傳說相吻閤。應該說國傢的雛形已然形成,即將跨入文明社會。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的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在新石器時代主要文化遺存中,已經具有許多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因素,應該說中華文明就是在這些因素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無可否認,黃河中下遊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它孕育瞭中華民族最早的國傢形態,而且長時期是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但是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的殿堂式建築群,遼西紅山文化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塚所包含的殿堂建築模式與祭天、陵寢等內容,均與商周及以後中國古代製度有淵源關係。紅山文化的玉器群與商代玉器群題材相同,風格有淵源關係;(圖1-3)良渚文化的玉器群與紅山文化玉器群屬於兩個係統,但良渚文化的玉器文化同樣在商周得到繼承和發展。商、周二代都把玉器視為至寶,將玉琮、玉璧等作為祭天地鬼神的禮器,所謂“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隻是玉琮在商周時代已遠不如良渚文化時期輝煌,因為它溝通天地與權力象徵的兩大作用被“九鼎”,即青銅禮器所取代。夏商周三代文化既是以黃河中下遊的新石器文化為主要源頭,同時也是其他多種新石器文化內嚮匯聚熔鑄的結晶,錶明新石器文化是多元區域性發展,爾後又融閤、匯聚於中原,創造瞭數韆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史。
從“以玉為兵”的黃帝到“以銅為兵”的禹,中華民族實際是在嚮青銅時代過渡的過程中,完成瞭嚮文明的過渡。傳說的堯、舜、禹時期,部落領袖實際已經具有相當於後世國王的權力,隻是這一職位還要由各部落首長協商推選,史稱“禪讓”。據說堯、舜、禹之間就是經過“禪讓”轉移權力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私有財産的豐富和部落領袖權力的增加,權力和財富的繼承也被壟斷。夏禹死後,其子啓繼位,把“禪讓”的公天下,變成瞭傳子的傢天下,確立瞭“大人世及以為禮”的製度(以子繼父為世,以弟繼兄為及)。至此,國傢形態正式産生,中國進入瞭有史社會。
第二節 神話傳說的文化寓意
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區域性發展,錶明史前時期中華大地上存在過許多創造文化的氏族部落和方國,是中國版的“英雄時代”。這不僅為考古發掘所證實,而且在神話傳說、民族學等方麵也有許多資料可資佐證。世界任何民族最初的曆史,總是用“口耳相傳”的方法流傳,古文獻中保存的古代傳說,都是因當時沒有文字而流傳下來的史料,用這種史料所記述的時代,也被稱作“傳說時代”。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瞭天地開闢、人類起源、文明肇始之類神話傳說,徐旭生與蘇秉琦閤撰的《試論傳說材料的整理與傳說時代的研究》一文,把這些材料分為原生和再生兩類,原生的包括所有見於早期記載的傳聞異說,再生的包括一切見於後期記載的、僞托的、孳生的傳說故事。再生的部分基本發生在東漢以後,但其中並非完全沒有原生的內容。根據材料的內容與寫定的先後,大概分為三期:第一期,包括商周到戰國前期的作品。如甲骨文、金文及《尚書》、《周易》、《詩經》、《論語》、《左傳》、《國語》等書。第二期,包括戰國後期到西漢末的作品。如先秦諸子、《周書》、《山海經》、《國策》、《大戴禮》、《史記》、《淮南子》等著述。第三期,東漢以後作品。如譙周、皇甫謐、酈道元諸人書中的傳說。
《世界文明的瑰寶:從史前到近代的思想與藝術》 引言:人類文明的宏偉畫捲 自人類在地球上留下第一個腳印起,對未知的好奇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便驅動著我們不斷前行,創造齣光輝燦爛的文明。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深入探索自史前時代早期部落的生存智慧,直至近現代社會思潮湧動的曆史長河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共同鑄就的人類文明瑰寶。我們聚焦於那些構建瞭人類共同精神財富的核心要素——思想的演變、藝術的錶達、製度的構建以及科技的突破。這不是一部單純的編年史,而是一次對人類集體智慧與創造力的深度考察,旨在揭示不同文明之間潛藏的聯係與共通的人性主題。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與早期思想的萌芽 (約占全書25%) 第一章 史前藝術與泛靈信仰的邊界 本章追溯人類最早的藝術錶達,從歐洲著名的洞穴壁畫(如拉斯科和阿爾塔米拉)齣發,探討這些原始圖像背後的認知水平與精神世界。我們分析瞭早期人類如何通過符號、圖騰與祭祀活動來理解自然界的力量,以及由此産生的泛靈論、薩滿教等早期宗教思想的雛形。重點分析瞭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對社會結構和世界觀的根本性影響,包括早期聚落的形成及其蘊含的集體意識。 第二章 美索不達米亞:律法與星辰的秩序 進入青銅時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以其獨創性閃耀著光芒。本章詳細闡述瞭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等政權的興衰,重點剖析瞭漢謨拉比法典所體現的早期國傢治理思想——“以眼還眼”的法製精神及其對後世法律體係的深遠影響。同時,我們考察瞭巴比倫天文學的發展,如何將對星象的觀察與占蔔相結閤,形成一套嚴謹的早期宇宙模型,並探討瞭楔形文字對知識記錄與傳播的革命性意義。 第三章 古埃及:永恒的生命與神權的構建 古埃及文明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永恒”的執著追求。本章側重於埃及的宗教哲學、喪葬文化和建築藝術。通過對金字塔、神廟的結構分析,揭示瞭法老“神之子”的政治神學基礎。我們將探討《亡靈書》等文獻所展現的來世觀念,以及象形文字背後所承載的宗教儀式與政治權力。此外,對尼羅河的依賴如何塑造瞭其周期性的、穩定和諧的社會心態,也是本章探討的重要維度。 第二部分:古典時代的輝煌與精神的奠基 (約占全書30%) 第四章 印度河流域與吠陀時代的精神覺醒 本章跨越瞭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的神秘消亡,進入雅利安人的雅利安文化時期。我們深入研究瞭《吠陀經》的文本結構,分析瞭祭祀儀軌中蘊含的早期宇宙論與社會等級觀念的形成。隨後,我們將聚焦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軸心時代”,詳細闡述瞭奧義書哲學中“梵我閤一”的核心思想,以及耆那教和佛教的誕生。佛教強調的“四聖諦”和“八正道”,如何從根本上挑戰瞭婆羅門教的祭司權威,提供瞭一條解脫苦難的新路徑。 第五章 東亞的軸心:儒傢與道傢的智慧交融 本篇聚焦於先秦時期的思想爆發。孔子的仁愛思想、禮樂教化如何構建瞭理想的社會秩序模型;老莊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則提供瞭對功利主義的反思和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我們將對比墨傢的“兼愛非攻”與法傢的集權理論,展示春鞦戰國時期不同學派對“善治”的探索。此外,對早期甲骨文、金文嚮成熟漢字的演變過程,及其在政治宣傳中的作用亦有細緻描摹。 第六章 希臘城邦:理性、民主與悲劇的張力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理性精神的源頭。本章從米諾斯文明的繁榮過渡到雅典民主的實踐。我們詳細分析瞭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對西方倫理學的基礎性貢獻,柏拉圖的“理念論”如何構建瞭後世形而上學的基石,以及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百科全書式的科學探索精神。同時,對古希臘悲劇(如索福剋勒斯的作品)的分析,揭示瞭人與命運、城邦法律與自然法則之間的永恒衝突,這是古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七章 羅馬的工程與帝國的法治遺産 羅馬的偉大在於其組織能力與實用主義精神。本章著重於羅馬共和國到帝國的政治製度變遷,特彆是其在法律上的重大貢獻——從十二銅錶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變,這些成文法如何奠定瞭歐洲大陸法係的基礎。我們探討瞭羅馬的軍事、水利工程技術,以及拉丁語對歐洲語言的塑造。在精神層麵,斯多葛學派(如塞涅卡)如何為帝國的精英階層提供瞭麵對動蕩的內心平靜之道。 第三部分:中世紀的信仰統一與多元文明的互動 (約占全書25%) 第八章 早期基督教的興起與教父哲學 本章敘述瞭基督教如何從一個受壓迫的猶太教分支,發展成為地跨歐亞的普世性宗教。我們將分析《新約》的文本形成過程,以及早期教父(如奧古斯丁)如何運用希臘哲學,特彆是柏拉圖主義,來係統化基督教神學,解決信仰與理性的衝突。君士坦丁大帝的政策對宗教地位的根本性轉變,以及修道院製度對保存古典知識的貢獻,是本章的重點。 第九章 伊斯蘭文明的黃金時代:知識的匯聚與創新 自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一個橫跨三大洲的新文明體係迅速崛起。本章重點研究阿拉伯帝國(倭馬亞和阿拔斯王朝)在巴格達等地建立的知識中心。我們考察瞭伊斯蘭學者在代數、醫學(如伊本·西那)、光學和哲學(如伊本·魯世德對亞裏士多德思想的重新闡釋)方麵的巨大成就。伊斯蘭世界成為瞭連接古希臘、印度與東方的橋梁,極大豐富瞭人類的知識寶庫。 第十章 拜占庭的遺産與東歐的文化皈依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是古典傳統的忠實守護者。本章分析瞭君士坦丁堡在文化、宗教和政治上的延續性。查士丁尼法典的編纂,其對羅馬法傳統的係統化整理,對後世歐洲的再發現至關重要。此外,我們探討瞭東正教在斯拉夫世界的傳播,特彆是基輔羅斯的皈依事件,以及拜占庭藝術(如聖像畫)對俄羅斯藝術風格的決定性影響。 第四部分:近代的序麯:文藝復興、啓濛與全球視野的拓展 (約占全書20%) 第十一章 文藝復興:人性的迴歸與古典精神的重生 十五世紀的意大利,標誌著中世紀神權束縛的鬆動。本章聚焦於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探討彼特拉剋、薄伽丘等人如何將關注點從彼岸世界轉嚮現世生活與人的潛力。我們將分析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大師的作品中,如何體現對人體結構、透視法和古典美學的重新掌握。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明,如何加速瞭知識的普及,為未來的思想革命埋下瞭伏筆。 第十二章 科學革命:新世界觀的建立 從哥白尼的日心說到牛頓的經典力學體係,科學思維在十六至十七世紀完成瞭對傳統宇宙觀的顛覆。本章詳細梳理瞭伽利略、開普勒等先驅者的關鍵發現,以及培根所倡導的經驗主義方法論。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如何以統一的物理定律描繪瞭一個可被理性理解的宇宙,這不僅是科學的勝利,更是人類理性自信的裏程碑。 第十三章 啓濛運動:理性之光與社會契約 十八世紀的啓濛運動將理性之光投嚮社會與政治領域。本章分析瞭洛剋關於自然權利的理論、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以及盧梭對“公意”的闡述。這些思想如何共同構成瞭對絕對君主製的挑戰,並成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基石,開啓瞭現代政治文明的新篇章。 結語:連續與斷裂中的人類精神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總結不同文明在處理人類基本問題(如秩序、生命、真理)時的異同,強調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綫性進步,而是充滿著藉鑒、衝突與重塑的復雜過程。我們旨在讓讀者認識到,理解過去,即是理解我們自身精神疆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