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主持人口语训练
第一节 主持人口语修辞
一、语音修辞训练
二、达意修辞训练
三、适切性修辞训练
第二节 节目主持环节语
一、基础演说训练
二、开场语训练
三、衔接语训练
四、问询语训练
五、点评语训练
六、交流语训练
七、评述语训练
八、终结语训练
第三节 现场言语生成
一、基础语流训练
二、回映训练
三、即兴训练
第四节 现场言语智慧
一、语智开发
二、论辩训练
三、应对训练
四、趣说训练
第二章 形体与体态语训练
第一节 形体训练
一、地面训练
二、把杆训练
三、中间训练
第二节 体态语训练
一、目光语训练
二、表情语训练
三、手势语训练
四、坐站走姿训练
第三节 体态语的运用
一、不同演播空间体态语运用
二、不同节目语境体态语运用
三、不同主持形式体态语运用
第三章 主持人形象设计
第一节 主持人化妆训练
一、常规性化妆
二、矫正性化妆
三、光照下化妆
第二节 主持人服装选配
一、服装语言识别
二、体形与服装造型
三、款式与风格体现
四、服装色彩搭配
五、不同节目服装造型
第四章 主持人表演训练
第五章 主持人调控能力培养
第六章 节目文案写作训练
后记
(1)鲁迅喝酸酒
1925年的一天,有个神经有些错乱的叫杨树达的青年学生,跑到鲁迅家里胡闹,说鲁迅拿了苏联的“卢布”。鲁迅敏感地认为这是敌人派来的走卒。愤慨之余,当晚写下《记杨树达的袭来》送《语丝》杂志发表。但不久鲁迅得知实情,内心很不安,登门向杨树达赔礼道歉,又郑重其事地写了《关于杨君袭来的辨证》一文。送《语丝》杂志发表时,他承担了刊载此文所需纸张和印刷等全部费用。有人说不必如此,鲁迅说:“由我自己酿出的酸酒,当然应当由我自己将它喝干。”
(2)名人失恋
1841年,20岁的恩格斯在不来梅商行当练习生时,同一位姑娘的恋爱失败了。恩格斯很悲伤,于是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去意大利旅行,向美丽的大自然“倾诉爱情的痛苦”,“在大自然壮丽景色中得以怡然开脱,熔化在温暖的生活之中”(给友人信)。1844年,恩格斯又与一位姑娘恋爱了,可几个月后他又一次失恋了。于是恩格斯用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来冲淡失恋的痛苦。像恩格斯这样,在失恋的痛苦中站起来的人是很多的。柴可夫斯基失恋后写成名曲《悲怆》,舒伯特失恋后完成了《未来交响乐》,罗曼·罗兰失恋后创作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有歌德失恋后写成传世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3)这是“多管闲事”吗?
据《新民晚报》报道:11月14日傍晚5时许,公交lO1路新风车驾驶员杜明生驾驶一辆公共汽车从吴淞驶向北站。途中,人们看到一辆外地汽车油箱起火,那位驾驶员急得束手无策。小杜看见后立即停车,拿起车厢里的灭火机,冒着呛人的浓烟和油箱随时会爆炸的危险,奋不顾身地扑灭了烈火。外地司机拉住小杜的手感激不已。但遗憾的是,当小杜回到车上时,车厢里隔车观火的部分乘客竟指责他多管闲事,自讨苦吃,并怪他耽误了他们回家的时间。
(4)一个曾被人讥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英国的谢灵顿是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他出生在伦敦的贫民窟里,是个被人收养的孤儿。少年时代他沾染了许多坏习气,人们说他“不是好种”,成不了材。他对于别人的侮辱、谩骂习以为常。有一段时间,谢灵顿对一个挤奶女工产生了爱慕之情。他向她求爱,那女工说:“我宁愿跳到泰晤士河淹死,也不会嫁给你!”这一“闷棍”把谢灵顿从迷困中打醒了。他一改恶习,发愤攻读,决心彻底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后来他终于在研究中枢神经学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担任了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的教授。
训练提示:
主持人的述评应力求“述”中显“评”,做到“示之以形”,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这样的叙述虽没有抽象的议论,但有一根“理”的红线贯穿,并注入感情,以显示自己的倾向。
八、终结语训练
终结语是主持人在节目即将结束时说的话。
(一)终结语的重要性
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欣赏节目都希望有头有尾,不能有头无尾,所以人们将“终结语”看做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程式。作为一种文化承传,甚至终结语的选词用语也比较固定。比如,宋代演艺活动的主持人(当时称做“竹竿子”)在演出活动结束时,一定要即席赋诗一首,然后以“歌舞既阑,相将好去”之类的套话作结。
但现在的节目已经不只是文艺演出了。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个节目播出,内容丰富而分散,观众的理解接受有的可能还停留于感性的层面上,有的可能还需要帮助消化,这时主持人的终结语就是为实现节目的意图,为满足受众的接受期待而必须设置的了。
优生优育节目终结语
在“优生优育”节目中,播出了幸福的恋爱家庭生活和残疾孩子生活的纪录片片断后,主持人张悦作了如下的小结:
“看了刚才的节目,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恩恩爱爱、温情脉脉的一对对情侣,而是这些残疾的孩子。尽管我们的编导用心良苦,尽量不给大家以视觉上的刺激,让那些令人心痛的画面一闪而过,但是它还是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记得当初我孕育生命的时候,内心深处有个最隐秘的想法:祈祷上苍一定让我生一个健康的孩子。我同几个过来人谈到这个想法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哎呀,咱们的担心怎么那么一样啊!是啊,生小孩比不得买东西,东西买得不理想,比如一件衣服不合意,我们可以狠狠心不要了,但孩子那可是自己的骨肉啊。有的朋友看到自己的残疾孩子实在可怜,所以给他加倍的呵护,其实,这些悲剧,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医学科学知识,早一点加以注意力,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说,只要想当父母,那么就一定要从准备结婚的那一刻起,有意识地注意优生这个问题。”
点评:
主持人张悦的小结语,并非可有可无,它为体现节目主旨而说,但是没有任何说教灌输的痕迹。她用平实的语言从自己切身感受的角度作结。这篇由主持人自己撰写的终结语,句句都是肺腑之言,丰富并拓展了节目的意义。它不仅是对整个节目内容的归纳,也是对内容的深化。
(二)终结语的语用策略
1.概括。在运用议论终结节目时,可以对节目内容作出简要的归纳,用提纲挈领的话表述。
2.确定。对毋庸置疑的或已经取得共识的结论性认识,可以语气肯定,用精确简洁的语言说得清楚明白。
3.强调。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不作面面俱到的总结,而是抓住关键之处,通过深化议论和“点睛”之语,给予强调。
4.升华。通过议论的拓展,设疑引思,给人以启迪;或通过抒情性的表述,使思想感情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训练设计
1.赏析下列终结语,说说它们的语用功能和语用策略。
(1)上海电视台《共度好时光·百年风流》的终结语:
曹可凡:这一期《共度好时光》节目已近尾声,在和朋友们说再见的时候,我们也将同1995年说一声再见了!
袁鸣:流光飞转,时间带领我们不断向前!回顾往日,我们有那么多的怀念,因为记忆里,有那么多真挚的笑脸!
曹可凡:时光荏苒,欢乐伴随我们走向新的一年。我们《共度好时光》节目在过去的一年里和观众相见相识,同乐同欢,就让这一年中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时光,留在我们生命的记忆里,一起走向1996年,明天会更加灿烂!
袁鸣:让真情和欢乐伴我们一路同行,直到永远!
(2)中央电视台2001年1月31日《焦点访谈》报道安徽滁州市一些贫困村吃喝风盛行,主持人的终结语是: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孩子升学,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吃大喝的理由,这种现象在咱们农村哪,的确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评分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评分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评分质量什么的都感觉挺好的
评分他在最后说:“你会觉得好笑吗?我曾以为你会是我的另一半。”
评分第六天:22页,3节,7页/节
评分书是我们的知心好友。当淋浴在灿烂的阳光中,膝上摊开一本书,闻着纸上散发着的油墨清香,旁边放上一杯水,听顽皮的风娃娃吹开书页的美妙声音,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在我孤独的时候,书陪伴着我,使我感到温暖;在我伤心时,书使我感到快乐,让我感觉世界是多么有趣。
评分心不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早已俘虏了不少同学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太强调功利性。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的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会有趣吗?还是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看来,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评分其实,“道德”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还有些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着一片片废墟,有人在呼唤着自己的母亲,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或许已不在人世,但他还要对他的母亲心怀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们中国人并没有气馁,面对一片片废墟,我们仍然努力去寻找生命的光芒。一天,两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断的出现奇迹。温总理说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是社会给予了他们,关怀了他们。”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有时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多为他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捧上一杯茶,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解答一个疑难问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把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扶正,见到纸屑弯腰捡起等,只要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就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