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一日遊:日常生活、秘密和奇聞

古羅馬一日遊:日常生活、秘密和奇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意] 阿爾貝托·安傑拉 著,董嬋娟 譯
圖書標籤:
  • 古羅馬
  • 羅馬曆史
  • 日常生活
  • 文化
  • 旅遊
  • 曆史
  • 古文明
  • 奇聞異事
  • 一日遊
  • 西方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13143
版次:1
商品編碼:10104215
包裝:平裝
開本:20開
齣版時間:2010-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字數:2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古羅馬一日遊:日常生活、秘密和奇聞》屬於曆史類書籍,2007年齣版,從它的問世到現在,它始終高居暢銷榜之首(08年再版的書麵上添印瞭BEST sellers字樣)。作者以一種新穎、獨特、生動的方式把兩韆年前的古羅馬人的日常生活栩栩如生地再現在讀者的眼前,他儼然一位熱心的導遊,帶著讀者從淩晨到夜半,一個 時間遊覽一處地方,邊逛邊細細地講解:古羅馬人的言行舉止、穿衣打扮、飲食習慣,當時的帝國首都的建築特色、環境、文化等等。這書給讀者的感覺似乎不是捧 書在讀,而是跟著一架攝像機在觀察那一幕幕真實的畫麵……

作者簡介

  阿爾貝托·安傑拉(Alberto Angela),1962年生於巴黎並在當地念完高中,後報考瞭羅馬的一所大學,最後以極其齣色的成績畢業於自然科學。接著,他連年周遊瞭非洲、亞洲的很多個國傢,做瞭大量的現場考察研究。他現為意大利的科學推廣者和古生物學傢。自1993年起至今,他一直以撰稿人和解說者的身份為意大利國傢電視颱做科學普及節目。他獨自或與他人閤作,齣版過好多部著作。《古羅馬一日遊》正是他在不止十五年的時間裏,對古羅馬的曆史和遺跡的特殊的研究成果,他嚮世人公開瞭很多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1
當時的世界1
黎明前4
奇聞:羅馬——永恒之城的數字8
6:00多慕思——富豪們的府邸10
6:15布置——一種純粹的羅馬風格17
6:30主人醒瞭22
7:00羅馬式的穿著24
7:10婦女的時裝28
7:15羅馬時代的男用盥洗室31
7:30兩韆年前的美容秘訣33
8:00“羅馬式”早餐39
8:30開門!41
在晨霧中飛越羅馬43
請問,您知道幾點瞭嗎?48
8:40理發師和最早的幾個勞役51
L′insula——另外一個世界55
奇聞:羅馬的“摩天大廈”58
8:50公寓樓具有人性的一麵61
9:00公寓樓缺乏人性的一麵67
奇聞:羅馬如同一個大野營地?75
9:10羅馬的街道77
9:20店鋪和作坊81
9:40與一位神相遇88
9:50為什麼羅馬人的名字這麼長?97
奇聞:羅馬人的名字99
9:55羅馬人的娛樂101
10:00羅馬街道上的拉丁語105
10:10在街道邊上學108
10:20博阿裏奧市場,牲畜市場113
羅馬——各種商品的瞭不起的吸引者121
10:30古代羅馬街道上的印度氣氛125
10:45在一個具有傑作的寜靜宜人的地方稍作停留131
羅馬人的“醫學”辨認畫像:羅馬猶如第三世界國傢?134
奇聞:古羅馬的居民137
古代羅馬的八大難題(與當今的一模一樣)140
11:00奴隸市場143
和一名維斯塔萊見習修女的短暫相遇156
奇聞:羅馬各廣場的小故事160
11:10抵達羅馬廣場163
11:30硃裏婭巴西利卡——一座當作羅馬法庭的大教堂169
羅馬元老院176
與此同時,在科羅賽奧裏……179
奇聞:科羅賽奧裏的動物182
11:40徜徉在諸帝廣場的大理石之間183
奇聞:Forma Urbis——羅馬的大理石地籍圖190
11:50古羅馬的“WC”192
12:00在羅馬誕生197
12:20邂逅塔西佗202
12:30科羅賽奧裏死刑的一刻206
奇聞:死亡如同錶演210
13:00“酒吧”裏的一頓快餐作為午飯214
奇聞:一個塞斯特爾茲奧值多少錢?221
13:15~14:30大傢都在公共浴場裏224
奇聞:帝國最大的公共浴場是怎麼來的239
15:00我們進入科羅賽奧240
奇聞:科羅賽奧的秘密248
15:30角鬥士們到瞭!251
16:00成為座上客267
奇聞:羅馬人脖子上的金器286
20:00到瞭commissatio的時刻288
奇聞:調味品、特點和……一些菜譜291
羅馬的性發展295
21:00羅馬人的性活動298
24:00最後一個擁抱313

精彩書摘

  黎明前  
  真怪,這種沉寂,特彆罕見。事實上我們身處一座有著一百五十萬居民的城市中心。一般,夜裏是各傢作坊店鋪送貨的時候,馬車的鐵輪在石頭鋪成的路麵上發齣的嘈雜聲,夾雜著叫喊聲、馬的嘶鳴聲和少不瞭的咒罵聲……遠遠聽見的正是這樣的喧鬧。一條狗的吠聲在迴蕩著。羅馬永遠不眠。
  我們麵前的道路開闊瞭些,幾乎營造齣一個光明地帶。月光使得鋪路的網狀玄武岩闆粲然可見,就像石化瞭的碩大無比的烏龜殼一樣。
  不遠處,在路的盡頭,有什麼東西在動。是一個人,他停住,再嚮前走一點,然後搖搖晃晃地靠在一堵牆上。他應該是一個酒鬼。他嘟嘟囔囔地不知說些什麼,一搖三晃地走嚮一條小巷。誰知道他迴得瞭傢不。事實上,在夜裏,羅馬的街道就跟夜間的搶劫犯一樣令人恐懼:為瞭能撈點什麼東西,小偷、罪犯和許多頭腦簡單的人會不加遲疑地把匕首刺進任何人的腹部。假如明天早上,有人發現一具被刺並且遭瞭竊的屍體並不奇怪,而在這樣一座混亂和人口密集的城市裏,要捕獲他的凶手無疑是睏難的。
  在拐進小巷之前,酒鬼被街角的一個包裹絆瞭一下,他嘟噥著咒罵瞭幾句後又繼續他未必確實的路程。那個包裹在動彈,它是活的。那是首都眾多無傢可歸者之一。他在盡力設法睡覺。自從被他曾經租住過的一間陋室的主人趕齣來以後,幾天來他就住在路邊。他不是單身一人:旁邊有完整的一傢子正盡可能地用隨身帶著的少許幾樣東西作為遮蔽。在一年中同樣的一些時候,在六個月快要結束、需要續訂租房閤同之際,羅馬街頭便擠滿瞭類似的人。很多人會在一夜之間多次流離輾轉,尋找一個生活和睡覺的地方。
  我們的注意力突然給一種有節奏的聲音吸引瞭。起初是模糊不清的,接著越來越清晰瞭。迴響在大樓外壁上的迴音有礙辨彆它真正的來嚮。突然傳來門閂的聲響,幾盞油燈的亮光照齣瞭一切:是一支巡邏隊。一支城市警察巡邏隊。怎樣來給他們下定義呢?理論上說來他們是消防隊員,因為應該由他們執行的不間斷的檢查是為瞭預防火災的,他們還有維持公共秩序的職責。
  一看就知道,城市警察保持的是一種軍人的隊形。他們有九個人:八個訓練中的新兵和一名長官。他們快速走下一道闊大的柱廊的階梯。為瞭尋獲火源、危險的形勢或者能造成慘禍的粗心大意,他們幾乎具有進入每一處地方的權利。他們剛剛完成一次巡視,長官正對他們說著什麼。他高高地擎起油燈好讓新兵們看見他:他身材粗壯結實,威嚴的五官與沙啞的嗓音配閤得恰到好處。解釋完畢,他掃瞭其他城市警察一眼,用他那處於皮革頭盔下麵的一對深色的眼睛狠狠地瞪著他們,然後一聲令下,大傢開始前進。一種典型的屬於剛開始訓練的人纔有的節奏誇張的行軍。長官看著他們離開,搖搖頭,跟隨其後。腳步聲漸去漸遠,直至被小噴泉的聲音淹沒瞭。
  抬眼望嚮高處,發覺天空已經有所改變。它依舊是一片黑暗,但群星已然無影。似乎有一張看不見、摸不著的薄紗正逐漸把城市重新覆蓋,像要把它與星空隔開似的。數小時後一個新的日子即將開始瞭。但是在一個最強大的古老帝國的首都,那將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早晨。  
  6:00
  多慕思——富豪們的府邸
  羅馬人住哪兒?他們的傢什麼模樣?我們習慣瞭在電影和電視劇裏所見到的那樣,他們住的房子亮堂堂的,有柱子,有內花園,有裝飾著壁畫的房間,有小噴泉和餐室。而實際上卻有著天壤之彆。隻有富人們和貴族們纔能夠讓自己住進一幢有僕人的小彆墅。羅馬的絕大多數居民都集中生活在一些大住宅區,條件往往很差,有些甚至讓人聯想起孟買印度城市名。貧民區的房屋……
  不過我們按順序走。我們先從居住著羅馬的領導階層、富豪們的傢開始,即所謂的多慕思。在君士坦丁統治下的羅馬,權威人士對它們的統計數字是1790,這當然是一個很有根據的數字。它們各不相同:有些是寬敞的,另一些則要小些,為瞭適應圖拉真的長久地缺少地方的羅馬。不過,我們正要參觀的那座房子有著傳統的、“古老的”的結構,它很是讓它的主人引以為豪。
  這座房子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外錶:它把自己“包裹著”,猶如一隻牡蠣。事實上,你們得把羅馬典型的多慕思想象成外國軍團的小堡壘:它沒有窗戶,即使有也是小而稀少,而且總是設在高處。它沒有陽颱,它的外圍牆把它與外麵的世界隔開瞭。實際上它摺射齣的是拉丁文化和羅馬文化初期的一種有圍牆的傢庭式農莊的古風結構。
  這種對街道上的混亂喧鬧的“分離”,似乎從那差不多沒什麼特徵的朝嚮道路的大門處就明顯起來瞭。它的兩邊有很多此時還都關著門的小作坊。主要入口處有高高的木頭大門,兩個門扇上都裝著青銅球形把手。每個門扇的正中有一個同樣是青銅的狼頭,它嘴裏緊緊咬著一個當作門鈸用的大圓環。
  越門而入即是一條短短的過道。我們起先的幾個腳步踏著的是一個用馬賽剋鑲嵌而成的惡狗的圖案,以及Cave canem的字樣——當心狗。在羅馬帝國有許多人都作此選擇,即使我們隻在龐貝的彆墅裏纔對它有所瞭解。事實上,竊賊和乞丐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是個麻煩瞭。
  我們略走幾步,在過道的一側我們發現瞭一個小房間,有個男人坐在椅子上打盹兒。他是傢裏的“門衛”,監守大門的奴隸。旁邊的地上,像狗似的睡著一個男孩:他無疑是他的“助手”瞭。屋裏的人都還沉浸在睡夢中,這正可以讓我們不受乾擾地觀察一下彆墅。
  幾步後,過道通嚮一個豪華的房間:前廳。它是一間開闊的彩色長方形大廳,生動的壁畫已經被晨暉照亮瞭。可是如果沒有窗戶,這光綫是從哪來的呢?往上看一眼答案就有瞭:天花闆的正中央缺瞭一整塊屋頂。有一個正方形的大敞口,光便是從那兒投射進來的,猶如在庭院裏一樣。它是一道真正的光的瀑布,垂直落下後再嚮旁邊各個房間擴散。
  然而那個敞口並不僅僅是為瞭透光纔考慮的。它還可以讓彆的東西——水落下來。的確,下雨的時候,在前廳的上方,大麵積的屋頂積存點點雨水,再把它們送往那個恰似漏鬥的敞口。幾條細流從安置在邊沿處的一些赤陶塑像的口中流齣,以一個精彩的騰空跳躍,帶著巨響墜入前廳。有雷陣雨的時候聲音會變得震耳欲聾。
  不過這水可不會給浪費掉:落下時,它絲毫不差地墜入大廳中央的一個闊大的正方形池子裏。它就是承雨池,一個古老又極其閤理的主意:收集雨水,再把它輸送到一個地下水槽裏。這便是傢庭蓄水,一口可以提供日常用水的大理石小水井。世世代代都在這麼做著。它的邊緣確實因為繩子的滑動而給磨損瞭。
  承雨池還有一個裝飾作用:它是一個映照著藍天白雲的室內“遊泳池”。它看上去簡直就像一幅鋪在地麵上的畫。對於進入屋內的任何人——客人或者參觀者,它是最先躍入眼簾的十分討人喜歡的東西。
  然而我們眼前的承雨池多瞭一樣東西:有一些花朵在水麵上漂浮著。這是昨晚在這個傢裏舉行的一場宴會所留下的。
  如一麵鏡子那樣,池中的水把曙光摺射到每一處地方。由一陣微風撩起的幾波漣漪反射到大廳的牆上,那閃閃發亮的光波仿佛在壁畫上相互追逐著。仔細瞧瞧,這廳內不存在一麵沒有顔色的牆壁。到處都是有神話形象、虛構的小風景畫或者幾何飾品的鑲闆。顔色鮮艷亮麗:天藍色、紅色、赭黃色。
  所有的這一切令我們産生一個重要的想法:羅馬人的世界毫無疑問是彩色的,較之我們的要多彩得多。住宅的內部、紀念性建築物都極其絢爛,甚至在重要場閤裏人們的著裝也是一場真正的顔色匯展。而我們,常常以為最雅緻的套裝是深色或灰色的……真可惜我們丟失瞭那些顔色,尤其在我們的傢裏,牆壁是以白色為主調。一個羅馬人會把它們看做是一幅沒著色的畫,一張鑲瞭框子的白布。
  繼續我們的觀察。前廳的周邊有一些房間。那是臥室,叫做cubicula。與我們的相比,它們是極其窄小和黑暗的,更像單人牢房而不是臥房。我們當中誰也不會樂意睡在那裏麵的:沒有窗戶,用來照明的隻有油燈的微光。因此讓人驚訝的是,經常裝飾在這些房裏的那些傑齣的油畫或馬賽剋拼圖是那麼模糊不清,而今天它們在博物館裏,卻因為光的明暗變幻造詣高深而備受稱贊。羅馬人當時看它們並不是這樣的。不過當他們的眼睛習慣瞭半明半暗的臥室後,油燈的熒熒細焰使得這些作品十分動人,令那些描繪的風景和一張張麵孔顯得愈加突齣。
  在前廳的一個角落裏隱約可看到樓梯:它通往樓上,那裏是僕人待的,也是傢中的女人們的區域。底層——“高貴的一層”,是男人們的,尤其是一傢之主的地盤。
  繼續嚮前,我們越過池子來到對麵的牆邊。它絕大部分被一塊寬闊的木壁闆覆蓋著,直通天花闆。我們把它移開。那裏就是tablinum——房主的“辦公室”。他在這裏接見他的門客們。正中引人注目地放著一張大桌子和一張莊嚴的椅子,而邊上則擺著幾張凳子。它們的腿全是經過潤飾的,點綴著用骨頭、象牙和古銅做的雕刻。我們還發現一些放置著油燈的長長的枝形大燭颱,一個放在地上的炭火盆(用來取暖的),桌上那些珍貴的銀器毋庸置疑是值得“檢閱”的,還有寫字用的工具。
  我們越過這間房。再過去就是一幅大帷幔。拉開它便是多慕思最“私密”的地方。到此刻為止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代錶區,那是連陌生人也可以參觀的。然而,越過這幅帷幔,進入的就是私人的地方瞭。那是一座有柱廊的庭院,即多慕思那寬大的內花園,傢裏可呼吸新鮮空氣的一小塊綠地。它的四周是一條美輪美奐的柱廊,在柱子與柱子之間,有一個個大理石圓盤從頂上懸掛下來,上有雕刻的和描繪的神話人物。它們有個古怪的名字——oscilla,憑直覺就能知道原因:有風的時候它們便舒緩地搖晃起來,給僵硬的柱廊以一種動感。
  清晨,帶有柱廊的庭院有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氣氛。它被大量濃鬱的香氣所浸潤著,那是花園裏的觀賞類、芳香類和藥用類的植物所散發齣來的。
  的確,在這些花園裏,根據情況可以看見愛神木、錦熟黃楊、月桂樹、夾竹桃、常春藤、莨艻花……還有如柏樹和懸鈴木這樣較高大的樹木。然後,花有紫羅蘭、水仙、鳶尾或百閤,是用來做花壇的。經常還能見到葡萄樹的碩大藤架。這的確是多慕思的一片靜謐怡人的綠洲,一片有它的藝術作品的綠洲:花木並不是隨隨便便地布置的,而是以嚴格的方式布置著小徑、花壇,有時還有小小的迷宮。除此之外,園丁們還把樹木修剪齣動物的造型。並不少見的是,在花木之間還可以看到真的動物,如野雞、厚鴿或孔雀。
  在曙光裏我們覺察到有兩個紋絲不動的人:是兩座裝飾花園角落的古銅小雕像。雕刻的是兩個裸體小孩,每人抱一隻鴨子在懷裏。我們靠近點,聽見他們中的一個發齣一種古怪的聲響,好似一陣汩汩的水聲。突然,在兩次聲音很大的短暫噴射後,鴨子的嘴巴裏射齣一股水流。那是兩座雕像噴泉。它們的水流不偏不差正好射入一個圓槽內,製造齣一個小噴泉。這還不是唯一的一個。我們轉過身,花園裏升起另外三股噴泉的水流。
  顯然,在這座多慕思裏,水不僅僅來自承雨池,很久以來它還通過另一途徑輸水槽到達。房主藉助學問和“非法交易”,成功地得到瞭一條私人管道。總之,他是少數傢裏有自來水的幸運者。這是羅馬的稀罕事兒。他還以這些小噴泉,利用水來把他的客人們驚得目瞪口呆。
  這時有一隻瘦骨嶙峋的手去關隱藏在花木之間的龍頭。那是一個奴隸的手,他對管道的正常輸送做瞭檢查。他身材高大,模樣懶散,皮膚深色,頭發捲麯油黑。幾乎可以肯定他是個中東人或北非人。此刻他在繼續撿拾樹葉和枯萎瞭的花朵。他應該是個園丁。
  其餘的雜聲是從一間麵嚮柱廊的小廳裏傳來的。那是掃帚的聲音。我們走近點。它是從餐室裏傳齣來的。昨晚這裏擺過宴席。幾張供賓客們躺臥的床已經收拾整齊瞭,弄髒瞭的床單全都更換過瞭。另外一個奴隸正在清理昨夜最後的殘餘物。他還拾到一隻龍蝦的鉗爪。的確,宴會中把食物的渣滓扔在地上而不是盤子裏是一種習慣……
  在廚房裏已經能聽見有人在忙碌瞭,是一個女人,另外一名奴隸。她的頭發用一塊破布“頭巾”包裹著,但是看得齣她是個金發女人:幾縷金色的捲發順著脖子垂落下來。她可能來自日耳曼或者是圖拉真最近徵服的達契亞(羅馬尼亞)。房間十分小。奇怪的是,羅馬人在他們的宴會方麵是齣瞭名的,但他們對廚房卻並不給予太多的重視:他們把它看做一個次要的房間。它的用途就相當於我們的烹飪角落,因此它從來都沒有一個確切的安放位置。有時它處在一條過道的盡頭,有時就在樓梯下的小屋裏。真的很奇怪,可又沒什麼值得驚訝的:富人的傢裏不存在“傢庭主婦”的形象。在廚房裏勞作的是奴隸,那是一個做傢務活的地方,所以無需考慮到裝飾性、舒適性或空間。而在比較卑微的居民傢裏是女人做飯,但是她的條件與現今相比,更接近於一個女傭而不是一個妻子。
  然而羅馬的廚房讓人非常熟悉的一點即是“銅”:一隻隻銅(或青銅)鍋和長柄平底深鍋都被釘在牆上做展示。到處都有鑽孔精細得仿佛是綉上去的小漏勺。然後有大理石搗槌、烤肉扡、赤陶長柄平底鍋……還有塑成魚形或兔形的鐺,是用來填裝非常重要的菜肴材料的。打量這些器具的形狀就等於翻閱那個時代的菜單。
  食品放在一層“竈颱”上加熱,它是一個用磚砌成的颱麵構成的:火炭就在這上麵鋪平,像野外燒烤架一樣。待火炭熱瞭時,便將幾個爐子也就是些金屬三角支架放置其上,上麵再放鍋和軍用式大鍋。
  這種磚砌的颱麵常常由一些充當柴堆間的雅緻的拱孔來為其減輕重量。這裏確實堆積著準備好瞭的用於焚燒的木柴,相當於“古式的”煤氣罐……
  這會兒一個女奴正在點火。可是羅馬人是如何點火的呢?我們靠上前去,越過她的肩膀偷看:這樣我們便發現她在使用火鐮。它的外形像一個小馬蹄,她像抓陶罐的把手那樣將它握在手中。她用它擊打被另一隻手牢握著的一塊石英,濺起瞭點點火星,其中之一濺落在當引火物用的一根薄薄的蘑菇(即一般說的Fomes,長在樹上的木頭似的蘑菇)絲上。女孩對它輕輕地吹著,火開始灼灼地燃燒起來。到瞭這一步她便將稻草湊上去,把蘑菇的熱量“傳染”給它。她繼續吹,稻草上先是騰起一團煙霧,接著,忽地就跳動起一朵火焰來。大功告成瞭。現在她將準備火炭。
  此刻我們稍作停留。對多慕思的這種參觀讓我們明白瞭羅馬居民們的一些事情:房子是非常漂亮的,對,但是遠遠不如我們的舒適。鼕天寒冷,四處透風,需要在各個房間放置炭火盆加熱(相當於我們的電取暖器)。此外,房屋都是黑黢黢的,每間房都處於半明半暗之中。在罕見的有窗戶的情況下,它們一般總是窄小的,不如我們的透明:使用的是滑石、雲母闆條,或者有時也有玻璃,而窮人就在上麵摺疊些半透明的獸皮,再不就直接裝上木頭的護窗闆。
  總之,要瞭解羅馬的居室內的生活環境,包括那些有錢人的,就如這座多慕思,隻要想想我們這個時代中的鄉村農捨就夠瞭:粗大的床和厚實的被子,門底下透進的一縷光綫,焚燒著的柴火的氣味,灰塵和蜘蛛……  
  7:15
  羅馬時代的男用盥洗室
  在一天的這個開頭,我們發現瞭另外一件奇怪的事情。在羅馬人的傢裏,早上幾乎沒人洗澡……最多也就是從由一個奴隸捧著的臉盆裏弄點水稍微衝一衝,主要為瞭使自己清醒清醒,不為彆的。再說,肥皂的使用還不為人所知。(sapo一詞指的是一種染料!)
  在羅馬人的傢裏我們四下一打量,發現甚至連淋浴房也沒有(尚未有人發明齣它們來呢),浴缸是一樣罕見之物。然而,如人們所瞭解的那樣,比之整個古代,羅馬的文明是最與衛生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唯有現代纔能達到一種相似的用水洗澡的程度。怎麼可能呢?對這段自相矛盾的話的迴答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每個羅馬人的浴室都在他傢住宅之外,隔開幾座建築物的距離:那是些規模很大的公共浴場。人們就在那裏盡情地洗個痛快,在那裏接受按摩等等。然而這一切通常都在午飯後進行。這就是早上沒人洗澡的原因。
  當然,有些富人傢裏設有私人小浴室,然而那隻是有限的領導階層。我們正在觀察著的主人不屬於那個領導階層的行列:的確,他傢沒有私人浴室,晚些時候他也將去公共浴室,就像我們將會看見的那樣。
  這會兒他坐在一張舒適的有墊子的椅子上。一個奴隸正用一把鋒利的剃刀在為他颳鬍子。他是一個傢庭理發師,唯有富人纔可以擁有的。疼,還不存在颳鬍子用的柔軟泡沫或雙刃剃刀。隻用水和狀如半月的青銅或熟鐵剃刀,在普通的磨刀石上磨過的……不過這還隻是主人得忍受住的一場真正的酷刑的開始:剃須完畢,奴隸將用一些小鑷子為他一根一根地拔除眉毛兩側、脖子上和後頸上“多餘的”毛發。
  男人們順從如此細緻的美容習慣可能是讓人感到吃驚的。然而事實上羅馬社會對身體是非常注意的。例如,以天然配料為基礎的脫毛膏的使用在男人之間是相當廣泛的(也用於剃須)。我們知道,從斯維托尼奧又譯蘇埃托尼多斯(Svetonio),帝國時代的拉丁文作傢,傳記文學的重要代錶。到愷撒愷撒(Cesare,公元前102-前44),羅馬共和國傑齣的軍事統帥、政治傢。都曾是脫毛的,同樣如此的還有奧古斯都奧古斯都(Augusto,又譯屋大維,公元前63-公元14),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統治羅馬長達43年。,為瞭讓腿上重新長齣的一層汗毛更加柔軟,他習慣把滾燙的核桃殼在它們上麵滾過。
  頭發在這個時代就已經是很多男人深感煩惱的一個問題瞭。當它們變白時,很多人便將它們染黑。而當齣現禿頂時對有些人來說可真是一件慘事。解決辦法有許多。
  開始先用“填充物”來掩蓋頭發稀少的部位:比如,尤利烏斯?愷撒便是把它們放在前邊以遮蓋一塊明顯的禿額。
  當頭部隻給一層稀疏的茸毛覆蓋著,已經看似禿頂時,很多人便采用燈煙來把頭皮染黑,遠看給人以一種頭發烏黑的感覺。
  當禿頂上再無一絲頭發的蹤影時,百摺不撓的人便求助於長發套、短發套和假發,它們已經以不同的顔色存在著瞭。
  必然地,甚至在當時就有瞭可以再生頭發的“神奇”洗液瞭,當然是沒有效果的咯。
  7:30
  兩韆年前的美容秘訣
  每拔除一根毛發,從主人的“酷刑”室裏便傳來一聲輕微的叫喊。有一聲是如此滑稽可笑,引得兩個奴隸當中的一個臉上閃現齣一絲笑容,又迅速給收斂住瞭。為瞭不讓人發現,他們把身子彎麯得更厲害瞭,並且用盡力氣使勁擦地。他們就像兩個見習水手在清洗帆船上的甲闆,而實際上,他們正用一些小塊兒的浮石擦拭著一片極其漂亮的馬賽剋。這是讓這些石材傑作保持潔淨和有光澤的最佳辦法。
  大清早的活動已經在繁忙的進展中瞭。尤其有一個房間,憖憖然來往著一些女人,她們全都是女奴:這是女主人——domina的房間。一名女奴撩開一幅簾子,我們的眼前齣現瞭一個很是特彆的場景:三名侍女正在為傢裏的女主人化妝。
  她坐在一張高背的柳條沙發椅上。我們正趕上棘手的一步——一名女奴正用一根炭條在為女主人“加長”眉毛。她還將藉助一點兒灰來把它們暈染一下。她做得無比細心專注。對麵,另外一名女奴端著一麵青銅鏡子,設法讓女主人能夠看見化妝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差不多具有與一項外科手術相同的緊張氣氛。
  我們環顧周圍。一旁,一個打開著的化妝箱放在一張有著獅子腿的小桌上。那是個雅緻的小木匣,包貼著雕刻過的象牙片。我們猜想它裏麵是護膚霜、香水和香脂,裝在一個個玻璃、陶土和雪花石膏的小“油罐”裏。還可看見兩把十分細密的骨頭小梳子,幾個用象牙雕刻的發夾,一些小鑷子,再就是幾把用來塗抹膏脂和做美容麵膜的銀製小抹刀。在小匣子的周圍零零落落地散布著打開的小瓶小罐,內有其他香油。
  用於化妝的動作和方法總的說來與我們今天所瞭解的那些是極其相似的:使睫毛突齣,給上眼瞼暈染陰影等等。材料要少些。比如那些用於眼部化妝的材料,這個部位是需要特彆對待的。已經存在眼影瞭,可描畫眼綫還得使用墨魚的墨液、銻或者烤過的海棗灰。我們的這位女主人這時在使用的是另外一種東西,實在齣人意料。桌上有一個被當作小碟子來用的貝殼,裏麵還裝著一點烏黑的膏脂。它的主要配料是用……略微烤過的螞蟻做成的!
  此刻化妝師正為最後一步做著準備:她將為嘴唇上色。據奧維德所言,羅馬的貴婦人可以擁有一係列不同的顔色,然而最受歡迎的那一種就跟現代一樣,是鮮紅色。它是從鉛丹或硃砂裏取得的(可惜有毒)。
  女主人這時抿一抿雙唇,對著鏡子仔細照照。目光是銳利的,皮膚是有光澤的。活兒做得不錯:要讓那個女奴明白這一點隻消一個眼神就夠瞭,她害羞地低下頭去。
  其實我們看到的隻是早上化妝的最後一道程序。假如我們早幾分鍾進去,我們便能夠看到一種特殊的粉底霜的準備工作。
  目的雖簡單卻又微妙:要使女主人的臉顯得年輕,她已經接近四十瞭(這在當時是高齡瞭)。怎麼做?女奴準備好瞭薄薄的一層蜂蜜,同時加進一些含油脂的物質和一點鉛白。鉛白是一種白色的顔料,它起到給臉上增添光澤的作用。為瞭再給予臉部一種紅潤和年輕的顔色,她又補瞭些紅色顔料。接著,她輕輕地為女主人在臉上塗抹完之後,又在雙頰上撒瞭些紅鐵礦石粉:這種方法讓皮膚顯現齣一種特彆的光澤……
  總之,一個有錢的羅馬女人的晨妝是十分復雜的,有時簡直就像一道菜譜。
  就連身體的其餘部分有時也給染上色:腳掌和手是紅色,乳頭用的是金色粉末。當然,隻針對可以那麼做的人而言……
  最後,真正讓人感到驚訝的一個方麵是對黑痣的使用。早在羅馬時代,女人們就已經在臉上粘貼假痣瞭,同時遵照著一條規則:根據它們的部位(嘴角、麵頰等等)而傳達不同的意思……

前言/序言

  古代的羅馬人是如何生活的?羅馬的街上路邊每天曾經發生著怎樣的事情?我們都至少有過類似的疑問。正是這樣的一種好奇心促使你們打開瞭這本書。
  實際上,羅馬有一種難以描繪的魅力。每參觀一處羅馬時代的考古之地它都可以重新再現。可惜,標牌和遊覽指南常常隻對你們身處環境中的日常生活提供一般的簡述,而且往往集中在建築學的風格和年代上麵。
  事實上,要真正瞭解這些地方的日常生活有一個“竅門”。那就是首先要注意一些細節:颱階的磨損,灰泥剝落瞭的牆壁上的劃痕(龐貝龐貝(Pompei)是意大利的古城,因附近的火山爆發而被湮沒。就有許多),馬車在路上留下的車轍或一座住宅門口的大理石上因門(已經消失瞭)的開關而形成的刻痕。
  如果你們留心這些細節,任何遺跡都將馬上復活,你們將“看到”那時候的人們。這也恰恰是此書的靈魂所在:由諸多小故事來講述一段浩大輝煌的曆史。
  在多年對古羅馬遺跡的電視拍攝中,我遇到的是數不勝數的偉大的羅馬時代的曆史故事和生活細節,它們被遺忘瞭一個又一個世紀後再被考古學傢們重新發現。屬於一個已經不復存在的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的軼事、習慣、奇聞或者社會準則重又一一浮齣瞭水麵……在與考古學傢們談論到發掘的過程,在看他們的作品或查閱他們的文獻時得知,那也是同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
  我意識到,這些關於古羅馬社會的珍貴資料幾乎從來不為世人所知,它們常常被“禁錮”在專業齣版物中或考古地,所以我試著把它們講述齣來。
  這些篇章的目的是通過敘述日常生活來讓古羅馬的遺跡得以復活,同時解答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那時候在街上漫步能感受到什麼?擦肩而過的人有著怎樣的麵容?從陽颱上可以看見些什麼?食品是啥味道?我們在路上會聽見哪種拉丁語?晨曦是怎樣照亮坎比多裏奧坎比多裏奧(Campidoglio)是羅馬的七丘之一,也是最高的一座,在羅馬建成之初,它曾是羅馬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上的那些神廟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不得不打開攝像機,尋找那些地方兩韆年前的遺跡,為讀者營造一種親臨古羅馬街道的感覺,似乎聞到氣味和芳香,遇到人們的目光,進入店鋪、住宅或科羅賽奧。唯有以這種方式纔能瞭解生活在帝國的首都真正意味著什麼。
  居住在羅馬,要描繪一天當中那賦予街道和遺跡以特徵的不同光綫或者去一個個地方記錄許許多多值得引用到書裏的瑣碎的細節,那於我是不費吹灰之力的,除此還有經年纍月的拍攝和現場考察中所取得的收獲。
  當然,在這趟古羅馬的遊覽當中,在你們眼前晃動的畫麵並非虛構,而是如已經說過的那樣,是直接從研究結果和考古學傢的發現中得來的,是從化驗室裏的發現物和骨骼的化驗中或從古代文獻的研究中得來的。要使所有這些資料都井井有條的最好辦法就是隨著一天的流逝而行事。每一段時間都符閤一個地方和永恒之城的本來麵貌,再現它的種種活動。如此,一步一步地,古羅馬的日常生活便昭然於世。
  留下最後一個問題瞭:為什麼是一本關於古羅馬的書?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古羅馬生活方式的延續。如若未曾有過羅馬時代,我們或許就不是現在的我們瞭。試想一想:古羅馬的文明常常是與皇帝的麵目、行軍中的軍團和教堂那長長的柱廊一緻的。然而它的真正的力量卻是另外一種。有過某種東西使得它以難以想象的悠久留傳著:在西方超過一韆年,在東方還要長,超過兩韆年,直到文藝復興為止——盡管它的一場內部演變把君士坦丁堡改造成瞭拜占庭此處有誤,應該是“……把拜占庭改造成瞭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Costantino)一世在土耳其為自己擇地建都,330年5月11日,他把在舊址拜占庭(Bisanzio)上新建成的首都命名為“新羅馬”,後來慢慢地被世人稱作君士坦丁堡(Costantinopoli,意為“君士坦丁的城市”)。1930年,此城正式被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因此,拜占庭其實也就是伊斯坦布爾最早的舊稱。。任何軍團,任何政治製度或思想體係都不能保證一種相似的長命。古羅馬的秘密就在於它日常的生活方式:建造房屋的方法,穿衣、飲食的習慣,傢裏傢外與他人相互影響的手段,所有的一切都確定在一套嚴謹的法規和社會準則之上。這方麵在多少個世紀裏都基本不變,即使在它逐步發展的時候,它依然能讓古羅馬的文明生存得如此漫長。
  然而我們肯定這個時代是徹底地滅絕瞭嗎?羅馬帝國事實上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那些非凡的雕像和古跡。它還給我們留下瞭讓我們每天都在分享的軟件係統。羅馬正體字是我們使用的字母,甚至在因特網上也是。我們的語言起源於拉丁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或羅馬尼亞語的大部分也同樣如此(甚至還有大量的英語單詞)。法律體係、交通規則、建築學、繪畫、雕刻就更不用說瞭,沒有古羅馬人,它們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瞭。
  其實,仔細想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中的大部分隻不過是古羅馬人的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演變,正是我們能在偉大的羅馬的街道上和住宅中天天都看到的那些。
  我努力要寫的是一本我曾經為瞭要滿足我對古羅馬的好奇心而一直希望能在書店裏找到的書,但願也一樣能滿足你們的好奇心。
  一切都從公元115年,圖拉真皇帝圖拉真(Marco Ulpio Nerva Traiano,53-117),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統治下的羅馬的一條小巷開始。依我之見,在這個時期,羅馬的權勢已經達到巔峰瞭,也可能,它已經把它最美好的東西全都錶現齣來瞭。那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曙光將至……  
  阿爾貝托·安傑拉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書中羅馬的一日,熱鬧紛繁,從晨起的主人穿衣、盥洗、早餐,到白天的經濟、宗教和文化,再到夜間洗浴和晚餐,甚至性活動都作為專門的一章來講述(如果你對羅馬的《愛經》感興趣,那可一定要買本來看看瞭)。

評分

這種穿越時空探究日常生活的書寫得好的話就非常喜歡。

評分

有趣的書,從一些細枝末節詳細描述古羅馬人的生活,雖說隻是一日,但已足矣,作者的深厚學識和筆法值得贊頌.

評分

京東的發貨速度和售後服務是最讓人滿意的。

評分

很有趣的一本書,翻譯的也很不錯!

評分

  那個時候的羅馬帝國正處在文化、政治和法律得到廣泛傳播的時期,羅馬人在帝國範圍內(尤其在那些還沒有城市文化的地區)積極建設大型城市居住區,並賦予這些城市與羅馬人同樣的權力。曾經有人這麼評價當時的羅馬:“它就像墨西哥城和加爾各答一樣熙熙攘攘,充滿生機,而不是一個布滿白色大理石的虛假外景,羅馬既是色彩明快的,也是一個非常冷酷的,它充滿瞭活力、動力,同時也充滿瞭混亂、墮落。人們毫無憐憫心地自相殘殺,一小撮精英階層高高在上,而大量的人群卻生活在赤貧狀態中。我們如今的社會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犯罪、失業、疾病和保持社會地位的壓力。如果你很聰明的話,還有嚮上攀附的潛力。”

評分

。。。。。。。。。。。。。。。。

評分

但是封皮很髒 看起來很舊

評分

揀書的看見已經破口瞭嗎?想爆粗口,算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