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志耘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方言
  • 语音
  • 地图集
  • 方言学
  • 语言学
  • 中国语言
  • 语音地理学
  • 方言研究
  • 地图
  • 语音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7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38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页数:2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中的方言地图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描写、展示和保存大面积地区、众多方言现象的面貌和分布状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容简介

  汉语方言历史悠久,纷繁复杂,其差异性甚至远远超出欧洲许多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方言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之一,是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调查点图
001 调类的数目
002 平声的分化
003 上的分化
004 去声的分化
005 声的分化
006 全次清分调
007 全次浊分调
008 韵尾分调
009 次浊平的归并
010 全浊上的归并
011 次浊上的归并
012 次浊去的归并
013 人声的演变
014 清入的归并
015 全浊人的归并
016 次浊人的归并
017 东清平的调值
018 铜浊平的调值
019 肿清上的调值
020 坐浊上的调值
021 冻清去的调值
022 树浊去的调值
023 北清入的调值
024 百清入的调值
025 毒浊入的调值
026 铜一懂冻浊平与清上清去声调的异同
027 坐大浊上与去声调的异同
028 北一百清入声调的异同
029 听特字的声调
030 熬特字的声调
031 猫特字的声调
032 聋特字的声调
033 脓特字的声调
034 柄特字的声调
035 派特字的声调
036 糙特字的声调
037 鼻特字的声调
038 拉特字的声调
039 浊塞音塞擦音声母的演变
040 浊塞音塞擦音声母
041 浊擦音声母的演变
042 浊擦音声母
043 鼻边音声母
044 [6 d g]声母
045 ts tsh s声母
046 声母
047 百一拍一白全清次清全浊声母的异同
048 排被病白浊塞音的声母
049 宝半帮的声母
050 米明的声母
051 飞蜂浮非敷奉的声母
052 问微的声母
053 府虎非晓声母的异同
054 对灯端的声母
055 炭透的声母
056 铜定的声母
057 泥来母的分合
058 脑-老|南-蓝泥来洪声母的异同
059 泥-梨|年-连泥来细声母的异同
060 梨来细的声母
061 早精洪的声母
062 坐从的声母
063 笑心的声母
064 三心的声母
065 祠谢邪的声母
066 精见组细音声母的分合
067 酒-九尖团声母的异同
068 雪-血尖团声母的异同
069 浆-张-薹精知见系开声母的异同
070 全-传-权精知见系合声母的异同
071 猪抽虫知彻澄的声母
072 手书的声母
073 热日开的声母
074 软日合的声母
075 砖知系合的声母
076 书知系舍的声母
077 张-装-章知庄章组声母的异同
078 山-扇庄组二章组三声母的异同
079 抄-草知系精组声母的异同
080 师-丝知系精组声母的异同
081 街见开二的声母
082 客溪开二的声母
083 开溪的声母
084 桥群的声母
085 熬疑洪的声母
086 银疑细的声母
087 戏见系止的声母
088 厚匣洪的声母
089 县匣细的声母
090 黄-王匣云声母的异同
091 恩影开的声母
092 温影合的声母
093 雨云的声母
094 园云的声母
095 盐以的声母
096 用以的声母
097 谱特字的声母
098 鸟特字的声母
099 桶特字的声母
100 踏特字的声母
101 弄特字的声母
102 雀特字的声母
103 松特字的声母
104 柿特字的声母
105 产特字的声母
106 鼠特字的声母
107 箍特字的声母
108 钩特字的声母
109 今特字的声母
110 劲特字的声母
111 去特字的声母
112 溪特字的声母
113 跪特字的声母
114 雄特字的声母
115 铅特字的声母
116 介音
117 撮口呼韵母
118 舌尖元音
119 自成音节的鼻边音
120 阳声韵尾的演变
121 [m n ]韵尾
122 鼻化韵
123 人声韵尾的演变
124 [p t k l ]等韵尾
125 咸深摄韵尾的演变
126 三插成的韵尾
127 心十深的韵尾
128 山杀山的韵尾
129 新七臻的韵尾
130 想削宕的韵尾
131 双学江的韵尾
132 升色曾的韵尾
133 城尺梗的韵尾
134 中竹通的韵尾
135 大果开-的韵母
136 歌-过果开合-韵母的异同
137 过-古果遇合-韵母的异同
138 歌-高果效开-韵母的异同
139 车假开三的韵母
140 写-鞋假蟹韵母的异同
141 猪-主遇合三鱼虞韵母的异同
142 锯-区遇合三鱼虞韵母的异同
143 书遇合三的韵母
144 路-楼遇流一韵母的异同
145 初-抽遏流三韵母的异同
146 开蟹开-的韵母
147 袋-带蟹开一哈泰韵母的异同
148 矮蟹开二的韵母
149 排-派蟹开二皆佳韵母的异同
150 袋-排蟹开一二韵母的异同
151 剃蟹开四的韵母
152 妹蟹合一明的韵母
153 雷蟹合一来的韵母
154 鸡-寄蟹开四止开三韵母的异同
155 纸-师止开三支脂韵母的异同
156 皮地戏衣止开三的韵母
157 飞止合三的韵母
158 水止舍三的韵母
159 鬼止合三的韵母
160 好效开-的韵母
161 宝-饱效开一二韵母的异同
162 笑-钓效开三四韵母的异同
163 豆流开-的韵母
164 楼-流流开一三韵母的异同
165 浮-府流遇非组韵母的异同
166 南-蓝成开一覃谈韵母的异同
167 接-贴威开三四韵母的异同
168 三-山成山韵母的异同
169 潭-糖成宕韵母的异同
170 林深开三的韵母
171 心-新深臻韵母的异同
172 深-升深曾韵母的异同
173 心-星深梗韵母的异同
174 面-骊山开三四韵母的异同
175 半山合一的韵母
176 酸山合一的韵母
177 汗-官山开合一韵母的异同
178 根臻开一的韵母
179 寸臻合一的韵母
180 笋臻合三的韵母
181 滚-公臻通合一韵母的异同
182 -用臻通合三韵母的异同
183 糖宕开一的韵母
184 药宕开三的韵母
185 糠-讲宕江韵母的异同
186 糖-冷宕梗韵母的异同
187 双-虫江通韵母的异同
188 灯曾开一的韵母
189 色曾开三的韵母
190 冰-兵曾梗韵母的异同
191 争梗开二的韵母
192 星梗开四的韵母
193 灯-东|影一用曾梗与通韵母的异同
194 红通合一的韵母
195 风通非组的韵母
196 龙通合三的韵母
197 足通合三的韵母
198 中-肿通合三东钟韵母的异同
199 竹-烛通合三屋烛韵母的异同
200 还特字的韵母
201 打特字的韵母
202 梗特字的韵母
203 茶澄假开二的声韵母
204 五疑遇合一的声韵母
205 儿日止开三的声韵母

前言/序言

  汉语方言历史悠久,纷繁复杂,其差异性甚至远远超出欧洲许多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方言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之一,是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汉语方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方言中的特殊现象正在急剧消失,一些弱势方言甚至在走向衰亡。全面科学地调查描写汉语方言的传统面貌,及时抢救和保存汉语方言资料,保护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语言学界一项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
  方言地图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描写、展示和保存大面积地区、众多方言现象的面貌和分布状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世纪后期以来,许多国家如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丹麦、英国、捷克、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泰国等都投入巨大力量,调查、编写、出版了本国方言地图集,例如吉叶龙(J.Gillieron)的《法国语言地图集》(1902-1910年),芮德(F.wrede)等的《德国语言地图集》(1926-1956年),雅伯尔格(K.Jaberg)、俅德(J.Jud)的《意大利瑞士语言地图集》(1928-1940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的《日本言语地图》(1966-1974年)和《方言文法全国地图》(1989-2006年),等等。
  早在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刘复等先辈已经提出在调查的基础上编绘汉语方言地图的宏伟设想。此后,赵元任先生主持了多次大规模的方言调查,并首次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38年成书,1948年出版)里收入66幅方言地图。20世纪40年代,贺登崧(w.A.Grootaers)先生把西方地理语言学引人中国,在大同、宣化等地调查方言,并发表了多篇附有方言地图的论文。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始终未有人实现编写全国汉语方言地图的梦想。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共同编写出版了《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包括总图5幅,汉语方言图16幅,少数民族语言图14幅,共35幅地图。这是第一部汉语方言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和分区地图集,具有开创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岩田礼先生等日本学者致力于汉语方言地图的编写工作,从1992年至2007年,以“研究成果报告书”的形式印行了《汉语方言地图(稿)》等6种地图集,每种收有几十幅汉语方言特征分布图,均据已发表的方言材料编写而成。日本版的汉语方言地图集为编写汉语方言特征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重要的贡献,不过由于材料所限,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汉语方言的基本面貌。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是一部集大成性的语言学著作,它以详实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和精美的图例,系统地呈现了汉语方言在语音系统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科学的测量和记录,将数百年间学界对汉语方言语音的探索成果,以地图这一直观易懂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 全书的编纂理念 本书的编纂,凝聚了无数语言学家的心血,其核心理念在于“客观记录,科学呈现”。编纂团队深知,语音是方言最核心、最具辨识度的特征,也是最容易发生演变和分化的层面。因此,本书的重点在于捕捉和展示汉语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调值等方面的细微差异。每一张地图,都不仅仅是一张地理图,更是一张语音的面貌图,它承载着该区域方言语音的典型特征,反映了语音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地图的设计与内容 本书的地图设计,力求清晰、准确、信息量大。每一幅地图通常会聚焦于一个特定的语音现象,例如某个声母在不同方言中的读法,某个韵母的演变轨迹,或者声调系统在不同区域的划分。地图上会用不同的符号、颜色或等值线来标记具有相同语音特征的地理区域。这些标记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严格的语音学分析和比对,力求做到科学、可信。 例如,在关于声母的章节中,你可能会看到一张地图,标示出“知、彻、诗、日”等一系列舌叶音和卷舌音在不同方言区读法的差异。在某些地区,这些音可能合并,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分化,形成不同的子音。地图会清晰地展示出这些合并或分化的地理范围,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韵母方面,本书则会深入探讨单元韵母和复韵母的归属以及演变。例如,在一些方言中,某些单元韵母可能发展成复韵母,或者相反。地图会以地理区域为单位,标示出这些韵母归属的不同。同时,对于鼻韵母和唇齿韵母等关键韵母,本书也会进行详细的展示,揭示其在不同方言区存在的复杂变化。 声调是汉语的又一大显著特征。本书的语音卷,自然不会忽略这一重要方面。关于声调的地图,将重点展示声调的数目、调类以及具体的调值。一张张地图会告诉你,某些方言区拥有四个声调,而另一些方言区可能只有两个或三个;某些声调的调值在高平、低降、中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这些地图,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汉语声调系统的丰富性和地域性。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基石是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编纂团队的成员,长期深入到祖国各地,对无数方言点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科学的方法记录和采集方言的语音材料。这些数据经过严谨的语音学分析,包括音高、音长、音色、共鸣等方面的量化,以及对音位、音素的辨析,最终被转化为地图上的信息。 研究方法上,本书遵循了现代语言学,特别是汉语方言学的一贯原则。它采用了音系学、语音学、历史语言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各地方言语音进行系统性的比较,揭示了语音在历史演变中的规律,以及地理因素对语音分化的影响。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方言点之间语音特征的“亲缘关系”的探讨,从而勾勒出方言语音演变的脉络。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的出版,对于汉语方言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先,它填补了汉语方言语音系统化、地图化呈现的空白。此前,虽然有大量的方言调查报告和专著,但将如此全面的语音信息以地图的形式集中展示,尚属首次。这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使得研究者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跨方言区的比较研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方言语音的整体面貌。 其次,本书为语言历史演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不同区域语音特征的对比,我们可以追溯语音的古今演变,推测早期汉语的语音面貌,甚至对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例如,通过对某些方言保留的古音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中古音、上古音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再者,本书对于社会语言学、文化地理学等相关学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言的语音特征,往往与一个地区的人群、文化、历史紧密相连。通过对语音地图的分析,我们可以间接了解不同区域人群的迁徙、交流和文化认同。 最后,对于语言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而言,《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也是一本极具吸引力的读物。它以直观的地图形式,将抽象的语音知识形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地领略汉语方言语音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方言,或者对其他地区的方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书的未来展望 《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的完成,标志着汉语方言语音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方言的研究永无止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也在不断演变,新的语音现象可能出现,旧的语音特征可能消失。因此,本书的出版,也为未来的方言研究树立了典范,并提出了新的课题。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化对地图数据的分析,探索更精细的语音变化规律,甚至可以将语音地图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关联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汉语方言的演变及其背后的人文驱动力。 总之,《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是一部集学术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语言学巨著。它以其详实的数据、严谨的分析、精美的图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汉语方言语音多样性的窗口,也为汉语方言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充实的满足感。它不是那种适合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的书籍,而更像是需要你沏上一壶茶,在一个安静的书房里,对着一盏台灯,细细品味的“慢读”之作。每一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微妙之处,比如某个次级方言区边界线的微妙弯折,背后可能隐藏着某段被遗忘的历史事件。书中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到位,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经典论述,但又没有让注释喧宾夺主。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地图,更是在阅读一部浓缩的、关于汉语音系演化史的编年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可视化的框架,让零散的方言知识点能够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关于汉语方言语音的图集,简直是语言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手中的“圣经”。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和设计深深吸引了。内页的印刷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非常精准,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等高线图和音位分布图,清晰到每一个细节都纤毫毕现。对于我这种对手写体、古籍文献有特殊偏好的读者来说,书中对一些罕见方言点的引文标注方式,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它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把那些抽象的声学特征,通过直观的地图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仿佛能“看”到不同地域的声调起伏和韵母变化。尤其是那些标注了历史演变路径的图例,让我对汉语从古至今的语音变迁有了更具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层面。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保证了信息量的同时,阅读体验也绝对一流。

评分

我得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对它的实用价值是抱有一定怀疑的,毕竟很多方言研究的成果往往过于专业化,普通爱好者难以窥其堂奥。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专业研究到大众普及之间的桥梁。它的符号系统虽然专业,但配上的详尽的图例说明和清晰的地域背景介绍,使得即便是对音位学只有基础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掌握其核心逻辑。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某些“孤立方言”语音特征时的叙事方式,那种像侦探小说般层层剥茧,追溯语音岛的形成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它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只会查阅词典的工具使用者,而是邀请我参与到一场跨越时空的语音探索之旅中去。这种代入感和探索欲的激发,是许多学术专著所欠缺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汉语方言差异的工具书,这本图集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择代表点和绘制分布界线时的审慎态度。每一个方言点的选取,都经过了扎实的田野调查作为支撑,而不是基于二手资料的臆测。翻阅其中关于元音系统对比的章节时,我惊叹于作者团队对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比如,如何精确地区分两个相邻方言区在/u/和/y/上的微小元音偏移。书中对声调区域划分的精细程度,远超我以往接触过的任何资料。它没有简单地将声调归为平上去入的继承,而是引入了更复杂的声学参数来界定其动态变化,这对于需要教授不同“标准音”给外国学生的我来说,提供了无比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支持。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承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制图工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仔细对比了不同年代的方言图谱,发现本图集在数据更新和制图规范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展示了“是什么”,更试图解释“为什么”。书中对地理环境、族群迁徙等非语言因素如何塑造成特定的语音特征,进行了大量的交叉论证,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例如,对比了不同河流入海口附近方言在鼻音韵尾上的演变差异,这让我对“地理决定论”在语言学中的作用有了更细致的认识。此外,对于那些即将消失的微型方言群的记录,其抢救性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不只是研究现状,更是在为历史留存珍贵的语言记忆,这份责任感通过每一个精美的图表都得以体现。

评分

研究方言汉语的重要材料。

评分

2009年,《汉语方言地图集》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综合奖。

评分

2010年,《汉语方言地图集》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评分

研究方言汉语的重要材料。

评分

出版新闻发布会

评分

好~~非常的棒~!!~

评分

很好的书,但是价格太贵了。

评分

很好的工具书,正好遇到京东百年不遇的折上折,几本工具书省了一千多块啊~

评分

很好的工具书,正好遇到京东百年不遇的折上折,几本工具书省了一千多块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