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它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史,现在有约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着它。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关。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延伸、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工具,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天,汉字为全世界每一个华语华文的应用者所时刻不可或缺,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习汉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汉字。如何有效地学习汉字,是摆在语文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的形体与字义密切相关。因此,要了解汉字,首先就要掌握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字形辨析文字的本义,并进而说明其引申义和假借义,是研究汉字的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研究汉字的形体构造,中国传统文字学有“六书”之说。所谓“六书”,是指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从字形学的角度来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以说是汉字的构造方法,而转注、假借则不过是用字之法。所以,过去认为“六书”是汉字的造字之法,其实是不确切的。不过,“六书”说基本上反映了汉字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对正确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规律,进而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每一个汉字的本来含义,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象形 所谓象形,就是象实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的意思。汉字多起源于图画文字。最初的汉字字形多是根据实物的形状把它描画出来的,这就是象形。不过,象形字和图画是有其本质性的区别的。象形字的写法较图画大为简化,往往只是实物形体的一个简单轮廓(如日、月、山、川、人、大等),或某一具有特征性意义的部分(如牛、羊等)。此外更主要的是,它必须和语言中表示概念的词和语音结合起来,从而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字形的不断简化和抽象化,后代的象形字的形体与造字之初大不相同。从甲骨文发展到现在的楷体,原来的象形字已经完全不象形了。实际上,它们已经失去了象形的意义,成了单纯的书写符号。
象形字要象实物之形,而语言中很多抽象的概念是无形可象的,是不能“画成其物”的。这一必不可免的局限性制约了象形字的发展。所以在汉字中,象形字的数量并不多。但象形却是汉字最基本的一种造字方法,是各种汉字形成的基础:指事字的大部分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造成的,会意字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而成,而形声字实际也是两个象形字(或会意字、指事字)的组合,只不过其中一个用来表示意义类属,另一个用来代表读音罢了。
2.指事 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的指示符号来表达语言中某种概念的造字方法。指事字的构成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指示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如刃、本、末等;另一种是由纯抽象符号组成的指事字,如上、下、一、二、三等。指事字在全部汉字中是数量最少的一种。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字都不需要用指事的方法来造:要表示客观的物体,可以用象形的方法,而要说明抽象的概念则可以采用会意或形声。
3.会意 所谓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从结构上看,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并列或重叠。从意义上讲,它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意义的会合。如一个“木”字代表一棵树,两个“木”字组合在一起则代表成片的树群(林),而三个“木”字则表示更大面积分布的树林(森)。又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着大树歇息的意思。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而成。它和象形字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象形字是独体的,而会意字则为合体。会意的方法与象形、指事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优越性。它既可以描绘具体的实物,也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不仅能描绘静态的物貌,同时也能够反映物体的动态。一个象形字,可以和很多其他的象形字组成不同的会意字;而同一个象形字,由于排列方式的不同,也可以组成不同的会意字。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象形字的利用效率。所以,会意字的数量要比象形字和指事字多得多。在形声造字法广泛使用之前,会意是一种最主要的造字之法。只是在更先进的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被普遍使用之后,它才退居次要的地位,甚至原有的会意字,也变成了形声字(如“块——块”),或为同音的形声字所代替(如“渺”)。
4.形声 形声字是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或类属),音符则代表形声字的读音。如以“木”为意符的形声字“松”、“柏”、“桃”等都属于树木类,而以“手”为意符的“摧”、“拉”、“提”、“按”等都同手的行为动作有关。但在形声字中,意符只能代表其意义范畴或类属,不能表示具体的字义。它的具体字义是靠不同的读音,也就是不同的音符来区别的。有些形声字的音符既有表音的作用,又有表意的作用(如“娶”)。这就是所谓的“会意兼形声”。但是就多数形声字来说,音符只是表示读音,和字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江”、“河”二字,其中的“工”、“可”只代表读音,和江、河的字义是毫无关系的。
形声造字法进一步打破了象形、指事、会意的诸多局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知道,世界上许多事物或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或会意的方法来表示的。比如“鸟”是鸟类的总称,但是鸟的种类成千上万,无法用象形或会意的办法来一一加以区别。于是,就出现了形声字:用“鸟”作为意符来表示鸟的总类,而用不同的音符来区别不同种类的鸟,如鸽、鹤、鸡、鹄等。由此方法,就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越到后代,形声字的发展越快,数量也越多。据统计,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形声字约占收录汉字总数的80%;宋代的《六书略》,形
声字占了88%;清代的《康熙字典》达到90%;而在现在通用的简化字中,形声字更是占了绝对的多数。
5.转注 转注是“六书”中最多争议的一个概念,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定义,所谓转注字应该是指那些同一部首、意义 相同、可以互相注释的字。如“老”和“考”两个字,都隶属于老部,意义也相同。《说文解字》:“老,考也。”又:“考,老也。”说明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注释的。
严格来讲,转注只不过是一种“训诂”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解释字义,即用“互训”的办法比较、说明字义,并不能因此造出新字来。因此,转注不能算作是造字之法,而是一种用字之法。
6.假借 假借也是一种用字之法。许慎给它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用来表示另外一个意义的字,就是假借字。它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另外一个新的词,并不能因此而产生一个新的字,所以也不能算是造字之法。在早期文字中,假借字的数量是不少的。因为那时所造出来的文字数量不多,要用较少的字表达语言中众多的概念,就必须采用同音假借的办法,以扩大字的
使用效率。如甲骨文的“自”是个象形字,其本义是指鼻子,借用来表示自己、自我的意思。又如甲骨文“来”字象麦穗形,本义指麦子,假借为来往之来。
本书定名为《常用汉字图解》。所收六百五十二个字绝大部分都是常用字。少数字不大常用,但与同类字属于一个系列(如鼎类的镬),为使读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一并列出。在选字上,以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亦杂有个别形声字,主要是由早期的象形字或会意字转变而来的形声字。
按照科学的分类方法,我们把这六百五十二个汉字分别归属于人体、器具、建筑、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几大类。全书按义类排列,而每一类中又将意义相关的字排列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分类和排列,能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早期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特点,即所谓的“近取诸身(人体),远取诸物(器具、建筑)”,“仰则观象于天(天文),俯则观法于地(地理),视鸟兽之文(动物)与地之宜(植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圆括号内是相应的繁体字 方括号内是相关的异体字
Thecorrespondingoriginalcomplicatedformsareenclosedinroundbracketsandtvariantformsinsquarebrackets
人体类
人
元
比
从(从)
北
并
众(众)
尺
坐
吊〔弔〕
重
臽
队(队)
何
永
羌
竞(競)
仆(僕)
尸〔屍〕
臀
尾
尿
屎
死
葬
大
天
吴
夭
交
文
夫
亦
夹(夹)
立
位
替
美
央
黑
夷
舞
乘
女
母
每
要
妾
奴
妻
好
娶
身
孕
育
子
乳
字
保
儿(兒)
孙(孙)
教
学(学)
长(畏)
老
孝
殷
夏
页(页)
首
县(县)
面
颐(颐)
须(须)〔鬚〕
冉〔髯〕
而
耐
眉
目
直
民
盲
睡
相
看
望
见(见)
限
臣
卧
监(监)
临(临)
耳
闻(闻)
圣(聖)
听(听)
聂(聂)
声(声)
取
目
四
口
欠
吹
涎〔次〕
饮(饮)
甘
甜
曰
舌
言
牙
齿(齿)
嚣(嚣)
讯(讯)
手
爪
肱
左
石
寸
友
攀
反
争〔争〕
受
爱
斗〔鬥〕
闹(鬧)
若
俘
付
及
扶
承
丞
印
妥
奚
足
止
步
走
企
奔
先
之
此
正
逆
达(达)
疑
陟
降
涉
胃
脊
囟
思
心
忧(忧)
梦(梦)
鬼
畏
异〔异〕
器具类
建筑类
动物类
植物类
其他
前言/序言
《字里行间:寻迹汉字之美》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活化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它们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凝聚着古人智慧、观察自然、体悟万物的结晶。每一个方块字都仿佛是一个微缩的宇宙,其笔画的组合、结构的演变,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字里行间:寻迹汉字之美》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奇妙的汉字探索之旅,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符号。我们不以枯燥的学术考证为目的,而是力求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引人入胜的图解,将抽象的汉字变得鲜活起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汉字之美,发现汉字背后蕴藏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 一、 破译古老的密码:字形演变的轨迹 汉字并非一成不变,它们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象形、指事,到后来的会意、形声,每一次的演变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变迁。本书将精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追溯它们的源头,揭示它们在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中的形态演变。 例如,当我们看到“山”字时,可能只会想到连绵的山峦。但追溯其源头,我们会发现甲骨文中的“山”字,便是对真实山峰形态的直观描摹,三峰并峙,形象生动。而金文、篆书的演变,则在写实的基础上,逐渐向符号化、规范化发展。隶书的扁平化,则预示着更便捷的书写需求。直至楷书的方正、清晰,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模样。 又比如,我们熟悉的“水”字。最初的甲骨文“水”字,宛如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清晰地展现了水的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水字的笔画逐渐简化,但其流动的韵味依然保留。从“川”字,到“淼”字,这些字形都与水的形态紧密相连,仿佛能从中听见潺潺的流水声。 本书将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解,直观地展示这些字形的演变过程。我们不仅会展示不同书体的字形,更会尝试去解读这些字形背后所蕴含的古人的观察与想象。比如,“日”字,最初的象形,圆圆的太阳,中间一点,简单而明了;“月”字,则勾勒出弯弯的月牙。这些最基础的象形字,是汉字最初的基石,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朴素认知。 二、 窥探智慧的结晶:字义的层层剥离 汉字的魅力远不止于其形态,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而这些含义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升华。本书将深入探究部分常用汉字的字义演变,揭示其从原始意义到引申意义、比喻意义的丰富内涵。 以“安”字为例,它由“宀”(房屋)和“女”组成。古人认为,家中有女子,便能使家庭安宁。这不仅仅是一个字形组合,更是一种古老的社会观念的体现。“安”字的核心意义,便是“安定”、“平静”,而这种安定,在古代往往与家庭、人丁息息相关。 再比如,“乐”字。最初的“乐”字,描绘的是一种敲击乐器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器乐演奏,而是包含了更广泛的喜悦、快乐的情感。因此,“乐”字的意义从“音乐”扩展到了“快乐”。书中将通过解析“乐”字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展示其意义的拓展过程。 我们还将探讨一些多义字的构成。例如,“行”字,可以表示行走,也可以表示行业,还可以表示句子。这些不同的意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其核心意义“前进”或“连续”衍生而出。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字的使用场景进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多义性的形成原因。 三、 洞察自然的奥秘:象形与指事的妙趣 汉字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模仿,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本书将重点介绍一些经典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带领读者回到汉字产生的源头,感受古人以形写意的创造力。 “马”字的演变,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甲骨文中的“马”字,清晰地勾勒出马的头部、鬃毛、身体和四蹄,仿佛一匹奔腾的骏马跃然纸上。随着书体的发展,“马”字的形态逐渐简化,但其奔跑的动感依然可见。 指事字则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意思。例如,“上”和“下”两个字,分别在基准线上方和下方加点,简洁明了地表达了空间位置的概念。再比如,“本”字,在一横(代表大地)的下方加一竖,表示树根。这些指事字,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展现了古人深刻的洞察力。 本书将通过精美的插图,将这些象形和指事的字形一一呈现,并辅以通俗易懂的解释,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古人如何将自然界的万物和抽象的概念,巧妙地转化为方块字。 四、 解读文化的基因:会意与形声的精妙 除了象形和指事,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发展中更为成熟的造字方法,它们蕴含着古人更深层次的智慧和联想。 会意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一人依傍着树木休息,生动地表达了“休息”的含义。又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太阳和月亮的光辉,自然代表着光明。这些会意字的组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哲学思考。 形声字则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能提示字的意义范畴,声旁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字的读音。例如,“河”字,形旁是“氵”(水),表示与水有关;声旁是“可”,提示了读音。形声字的造字法,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效率和生命力,使其能够不断地吸收新词汇,适应社会的发展。 本书将通过解析大量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展示汉字造字法的精妙之处。我们将揭示这些字形组合的逻辑,解释形旁和声旁所传达的信息,让读者领略汉字作为一种“活”的语言符号的生命力。 五、 汉字的温度:情感与哲思的共鸣 汉字不仅是理性的符号,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在很多汉字中,我们能看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伦的思考。 例如,“爱”字,左边是“爪”(手),右边是“心”。从手到心,表达了从行动到情感的连接,爱,是行动,更是心意。又如,“仁”字,上半部分是“人”,下半部分是“二”,表示两个人,相互关怀,相互尊重,这便是“仁”的根本。 书中还将探讨一些与时间、空间、自然现象相关的汉字,如“年”、“月”、“日”、“风”、“雨”、“雷”、“电”等,它们不仅是简单的记录,更饱含着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通过这些字的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汉字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体悟到古人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结语 《字里行间:寻迹汉字之美》并非一本枯燥的字典或学术专著,而是一本致力于让更多人爱上汉字、理解汉字的趣味读物。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唤醒读者内心对汉字的好奇与探索欲,让每一个方块字在读者眼中,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里,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户。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感受那份独属于中华文字的深邃魅力。愿你我都能在字里行间,寻迹汉字之美,品味千年文化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