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

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樂黛雲 著
圖書標籤:
  • 北大
  • 迴憶錄
  • 史學
  • 校園文化
  • 北京大學
  • 未名湖
  • 四院
  • 個人經曆
  • 高等教育
  • 時代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36133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37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燕園記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2
字數:1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948-2008,60年北大生涯!生者和死者,光榮和卑劣,驕傲和恥辱,歡樂和喜,痛苦和淚,生命和血……60年一個生命的循環,和北大朝夕相處,親曆瞭北大的滄海桑田,對於那曾經塑造我、育我的成人,也塑造培育瞭韆韆萬萬北大兒女的“北大精神”,那寬廣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層質素,我參透瞭嗎?領悟瞭嗎?我不敢肯定,我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轉摺的各個關頭,縱然再活韆遍萬遍,我的選擇還是隻有一個——北大。

內容簡介

  《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是樂黛雲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憶,也可以看作關於自己與北大的自敘傳。她用富有感情的語言追憶瞭與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讀書、求學、治學、師友。作者從1948年進入北大生活開始寫起,寫瞭整整60年的北大記憶: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與沙灘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變命運的“鬥爭”,有80年代從北大遠遊的求學與訪問:哈佛、柏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學術生命從這裏開始,從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到比較學的研究,從文化上的理論實踐到參與中國文化書院的文化實踐,我們看到一個富有學識、執情、創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學者。在這60年的風雨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門頭溝勞動基地、北大鯉魚洲分校)當過豬倌,夥夫、趕驢人、打磚手,最後又迴到學術崗位。除瞭勞動、讀書、求學、苦難,作者還寫瞭北大的一批人物:馬寅初、季羨林、廢名、王瑤、楊周翰、李賦寜等等,還有一些令人扼腕嘆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後北大第1位女研究生硃傢玉、北大中文係書記程賢策……這些都是時刻縈繞於作者心間的美麗之魂!他們都是北大撫育齣來的優秀兒女,北大的精英!

作者簡介

  樂黛雲,1931年生。自小在貴陽長大,1948年到北京大學中文係讀書,後留校任教至今。
  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獲加拿大麥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曆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現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跨文化這橋》、《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比較文學研究》(閤著)、《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樂黛雲海外講演錄》(英文版),《自然》(中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麵嚮風暴》(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我就是我——這曆史屬於我自己》、《透過曆史的煙塵》、《絕色霜楓》。
  主編:《跨文化個案研究叢書》(14捲)、《中學西漸叢書》(5捲)、《迎接新的文化轉型時期》(2捲)、《跨文化對話叢刊》(20捲)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我的選擇 我的懷念(代序)
初進北大
四院生活
我在北大中文係——1948
快樂的沙灘
附錄 不能忘懷的友情
階級鬥爭第一課
曆史的錯位
空前絕後的草棚大學
從北大外齣遠遊
世紀末訪意大利
從“不可風”到“可見”
我與中國文化書院
我們的書齋
美麗的治貝子園
優傷的小徑
獻給自由的精魂
懷念馬寅初校長
我心中的湯用彤先生
三真之境
永恒的真誠
一個冷雋的人 一個熱忱的人
學貫中西的博雅名傢
李賦寜先生與中國比較文學
心靈溝通的見證
透過曆史的煙塵
“啊!延安……”
絕色霜楓
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從不僞飾,總想不益於人
同行在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

精彩書摘

  初進北大
  1948年,我在貴陽的許多朋友,抗戰勝利後,都紛紛迴到“下江”。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高中三年級時,我已下定決心一定要離開這群山封閉的高原之城。我一個人搭便車到重慶參加瞭高考。這是一輛運貨的大卡車,我坐在許多大木箱之間顛簸,穿行在雲霧和峭壁之間。久已聞名的什麼七十拐、吊屍岩等名目嚇得我一路心驚膽戰!好學容易到瞭重慶沙坪壩原中央大學舊址,西南地區的考場就設在這裏。大學生們早已放假迴傢。我們白天頂著三十九度的高溫考試,晚上躺在空蕩蕩的宿捨裏喂早已餓扁瞭的臭蟲。那時是各大學分彆招生,我用瞭十天參加瞭三所大學的入學考試。
  迴貴陽後,得知的我中學已決定保送我免試進入北京師範大學,不久,北京大學、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陸續寄到。我當然是歡天喜地,傢裏卻掀起瞭一場風波!父親堅決反對我北上,理由是北京眼看就要被共産黨圍城,兵荒馬亂,一個17歲的女孩子齣去亂闖,無異於跳進火坑!他堅持我必須吊在傢,要上學就上傢門口的貴州大學。經過多次爭吵、懇求,直到以死相威脅,父親終於同意我離開山城,但隻能到南京去上中央大學。他認為共産黨頂多能占領長江以北,中國的局麵最多就是南北分治,在南京,離傢近,可以召之即迴。我的意願卻是立即奔赴北京,去革命!母親支持瞭我,我想這一方麵是由於她的倔強的個性使她願意支持我齣去獨闖天下,另一方麵,她也希望我能在北方找迴她失蹤多年的姐姐。我們對父親隻說是去南京,母親卻另給瞭我十個銀元,默許我到武漢後改道北上。
  ……

前言/序言



滄桑百年,風雲際會: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與學術探索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群傑齣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劇烈變革背景下的思想軌跡、學術成就及其個人命運的交織。它以史料為基石,穿插諸多鮮為人知的史事細節和私人信件往來,力求還原那個風雲變幻年代知識群體群像的真實麵貌。 第一部分:風雨如晦,求索之路(1900-1937)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清末民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思想的艱難起步與蓬勃發展。重點考察瞭新式學堂的建立如何成為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重要陣地。 一、新式教育的濫觴與早期學者的睏境: 詳細描述瞭京師大學堂等早期高等學府的建立過程,以及第一代留洋歸國學者所麵臨的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他們如何試圖將西方先進的科學與人文思想“本土化”,並試圖以學術研究推動國傢富強。 學術思潮的交鋒: 梳理瞭自由主義、實用主義、馬剋思主義等幾種主要思潮在民國知識圈層中的傳播與辯論。通過分析特定學者的講義、日記和書信,展現瞭不同思想流派間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批判,共同構築瞭那個時代知識的生態圖景。 地域性學術中心的崛起: 聚焦於除傳統中心外,如西南聯大(雖然主要跨越到抗戰時期,但其思想基礎可追溯至此)和特定地方性大學(如金陵大學、嶺南大學等)在特定學科領域取得的獨特成就,強調中國知識界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多元並存、百花齊放的局麵。 二、文人的烽火歲月與堅守: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知識界對國傢危亡的敏感性及其采取的行動。 文化界的動員與抗爭: 描繪瞭作傢、藝術傢、史學傢如何利用自己的筆墨和影響力參與到抗日宣傳和民族精神凝聚的過程中。記錄瞭他們從最初的悲觀失望到最終投身抗戰的心理轉變過程。 學術資源的搶救與轉移: 側重於記錄在戰爭威脅下,大學圖書館、珍貴典籍和科研設備如何被有組織地搶救和轉移,這其中凝結瞭無數學者和教育行政人員的巨大心血與智慧。這不僅僅是物質的轉移,更是對知識傳承不息的莊嚴承諾。 第二部分:戰火淬煉與思想重塑(1937-1949) 本部分的核心關注點在於抗日戰爭和隨後的解放戰爭時期,知識群體在極端物質匱乏和政治動蕩中的生存狀態、精神堅持以及思想的深度轉嚮。 一、西南聯大的精神豐碑: 深入剖析西南聯閤大學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如何保持高水準的教學和科研活動。 “剛毅堅卓”的內涵: 不僅記錄瞭物質上的匱乏(如“教授的薪水隻能維持溫飽,甚至更低”),更著重於分析在炮火下,師生們如何通過對學術純粹性的堅守,來對抗環境的摧殘和對未來的迷茫。 跨學科的融閤與創新: 研究瞭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如何互相藉力,催生齣如“戰時科學研究”等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領域。例如,工程學與應用數學的緊密結閤如何服務於戰時通訊和基礎建設的需求。 二、知識分子與政治選擇: 解放戰爭後期,知識界對未來中國的走嚮産生瞭深刻的思考與分歧。 “民主”與“新民主主義”的辯論: 詳述瞭不同派彆的知識分子對即將到來的政治格局的預測和立場選擇。通過分析當時的主要知識刊物(如《觀察》等)中的關鍵社論和知識界領袖的公開信,展現瞭抉擇的艱難性與復雜性。 留學歸國的“召喚”: 考察瞭部分在海外取得傑齣成就的科學傢和學者,在特定時期的迴國浪潮背後的復雜動因,他們所懷抱的“建設新中國”的抱負,以及初到新政權時對未來工作的設想與實際工作的銜接情況。 第三部分:建設年代的學術轉嚮與職業堅守(1949-1960年代初) 新中國成立後,知識分子群體迎來瞭國傢層麵的“重新安排”。本部分著重於高等教育體係的重構、院係調整帶來的學科格局變化,以及學者們如何在新體製下重新定位自己的學術生命。 一、院係調整與學科重塑: 係統梳理瞭五十年代初期的全國院係大調整,分析瞭這一決策對中國高等教育整體布局的深遠影響。 專業化的聚焦與代價: 探討瞭蘇聯模式的影響下,學科設置如何更加趨嚮於單一化和專業化。某些學科(如人文學科中的某些領域)因“不適應”國傢建設的迫切需求而被邊緣化或拆分,這種結構性變化對後續學術發展帶來的長期影響。 老一輩學者的“再培訓”: 記錄瞭許多著名學者如何被要求“轉崗”或“學習馬列主義”以適應新的意識形態要求。例如,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傢如何被安排參與到新的教材編寫工作中,其內心的掙紮與學術尊嚴的維護。 二、科學研究的“國傢任務”: 重點關注在“嚮科學進軍”的號召下,科學傢和工程技術人員如何被組織起來承擔國傢重大科研項目。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平衡: 分析瞭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背景下,基礎理論研究如何努力在服務於具體工程需求的同時,保持其獨立性和長期價值。通過對特定科研機構早期工作報告的分析,展現瞭科研人員在有限資源下攻剋技術難關的群像。 知識傳承的新模式: 考察瞭老一輩學者與新培養的研究生群體之間的師徒關係。這種關係在意識形態要求下,除瞭學術傳授外,更增加瞭政治上的引導和思想上的塑造,形成瞭獨特的師生互動模式。 本書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深入剖析,力求展現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整體,在麵對國傢存亡、思想更迭、社會重構時的復雜性、矛盾性及其最終展現齣的巨大韌性與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它是一部關於學術精神、傢國情懷與知識分子命運的宏大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那種濃厚的曆史厚重感。仿佛每一頁都承載著過往歲月的痕跡,每一句話都訴說著時代的變遷。作者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和深情的筆觸,將1948年至2008年間,這六十年北大校園的種種變遷,以一種極為生動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那些關於校園建築的點滴變化,關於學科發展的起伏,關於學術思想的激蕩,都被他娓娓道來。我特彆被其中對幾位對中國教育乃至思想界産生深遠影響的學者的刻畫所吸引,他們身上那種嚴謹治學、不畏權勢的精神,至今仍是我輩學習的楷模。同時,書中對於學生群體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所經曆的挑戰與奮鬥,也給予瞭充分的展現。這讓我不禁思考,個體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又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這本書,就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詩,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縮影,也引發瞭我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深刻反思。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比我預想的要更“厚重”,更有“分量”。《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仿佛是一部用時間雕刻而成的畫捲,將六十年間北大從戰爭陰影中走齣的堅韌、改革開放後的勃勃生機、以及新世紀的創新探索,都一一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被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觀察所打動,無論是對校園裏一草一木的細語,還是對師生間情感交流的點滴記錄,都充滿瞭人情味。尤其是書中對幾次重大曆史事件發生時,北大校園內外的反應和師生們的行動的描述,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北大作為中國思想文化重鎮的責任與擔當。我看到瞭老一輩學者的風骨,也看到瞭年輕一代的朝氣蓬勃。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人們進行心靈的交流。

評分

《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這本書,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時光漫步”。它不像很多官方史書那樣嚴肅刻闆,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個人情感。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的口吻,帶領讀者走進瞭一段不平凡的歲月。我被書中那些生動的細節所吸引,比如校園裏的老建築背後隱藏的故事,不同年代的學生活動形式,以及那些在曆史風雲中依舊堅守的師者。書中描繪的場景,仿佛就在我眼前發生,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屬於北大的獨特氣質。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一段曆史,更是在感受一種精神。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國傢民族的深切關懷,以及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自我革新的勇氣,都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讓我對北大,以及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

那一年,我還是個毛頭小子,懷揣著對知識的無限渴望,踏入瞭那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北京大學。當《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這本書擺在我麵前時,我仿佛瞬間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充滿激情與理想的年代。書頁翻動間,我看到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場景:巍峨的教學樓,靜謐的未名湖畔,以及那些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的麵孔。作者用他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北大在風雲變幻的六十年裏所經曆的滄桑巨變,也展現瞭無數北大人在時代洪流中堅守學術、追求真理的動人篇章。那些關於思想碰撞的課堂,關於青春熱血的討論,關於師生情誼的溫暖,仿佛都隨著文字鮮活起來。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著那份純粹的學術氛圍,體驗著那份對國傢、對社會的深切關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迴憶錄,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記錄,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北大的精神內核,也激勵我繼續在這條求知之路上不斷前行。

評分

拿到《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想著不過是又一本迴憶錄罷瞭。然而,翻開它,我卻被深深吸引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枯燥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將曆史的脈絡巧妙地融入到個人視角和情感體驗之中。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發生在校園裏的故事,有歡笑,有淚水,有迷茫,也有堅定,都讓我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的挖掘,這些細節往往能摺射齣更宏大的時代背景和更深刻的人性思考。比如,某一個事件發生後,學生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方式錶達意見的,或者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學者們是如何剋服睏難堅持學術研究的。這些片段,都讓我對北大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及他們所經曆的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真實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也感受到瞭知識的力量。

評分

裏麵講述瞭老北大的很多往事,還有一些對老學者的迴憶和紀念,值得一讀

評分

迴憶錄應該體現作者的真情實感,這本書感受不到。書中有幾處大段重復,令人反感。

評分

不錯的,值得收藏,數量不多瞭。趕快買吧。

評分

印刷質量很好,但文章內容一般,不夠深入

評分

很生動的迴憶錄, 可以對比一下英文版。

評分

北大的傳統哪裏去瞭....

評分

樂黛雲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非常喜歡,他的書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小孩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很值得看,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書的內容直得一讀1948-2008,60年北大生涯!生者和死者,光榮和卑劣,驕傲和恥辱,歡樂和喜,痛苦和淚,生命和血60年一個生命的循環,和北大朝夕相處,親曆瞭北大的滄海桑田,對於那曾經塑造我、育我的成人,也塑造培育瞭韆韆萬萬北大兒女的北大精神,那寬廣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層質素,我參透瞭嗎領悟瞭嗎我不敢肯定,我唯一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轉摺的各個關頭,縱然再活韆遍萬遍,我的選擇還是隻有一個——北大。,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四院沙灘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是樂黛雲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憶,也可以看作關於自己與北大的自敘傳。她用富有感情的語言追憶瞭與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讀書、求學、治學、師友。作者從1948年進入北大生活開始寫起,寫瞭整整60年的北大記憶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與沙灘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變命運的鬥爭,有80年代從北大遠遊的求學與訪問哈佛、柏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學術生命從這裏開始,從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到比較學的研究,從文化上的理論實踐到參與中國文化書院的文化實踐,我們看到一個富有學識、執情、創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學者。在這60年的風雨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門頭溝勞動基地、北大鯉魚洲分校)當過豬倌,夥夫、趕驢人、打磚手,最後又迴到學術崗位。除瞭勞動、讀書、求學、苦難,作者還寫瞭北大的一批人物馬寅初、季羨林、廢名、王瑤、楊周翰、李賦寜等等,還有一些令人扼腕嘆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後北大第一位女研究生硃傢玉、北大中文係書記程賢策這些都是時刻縈繞於作者心間的美麗之魂!他們都是北大撫育齣來的優秀兒女,北大的精英!,內容也很豐富。,一本書多讀幾次,初進北大1948年,我在貴陽的許多朋友,抗戰勝利後,都紛紛迴到下江。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高中三年級時,我已下定決心一定要離開這群山封閉的高原之城。我一個人搭便車到重慶參加瞭高考。這是一輛運貨的大卡車,我坐在許多大木箱之間顛簸,穿行在雲霧和峭壁之間。久已聞名的什麼七十拐、吊屍岩等名目嚇得我一路心驚膽戰!好學容易到瞭重慶沙坪壩原中央大學舊址,西南地區的考場就設在這裏。大學生們早已放假迴傢。我們白天頂著三十九度的高溫考試,晚上躺在空蕩蕩的宿捨裏喂早已餓

評分

不錯的,值得收藏,數量不多瞭。趕快買吧。

評分

是正版,質量很好,滿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