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IRM-KM範式與情報學發展研究》是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IRM及KM範式下的情報學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03BTQ012)的最終成果,主要是從IRM和KM的角度研究情報學與IRM和KM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庫恩的範式和科學共同體理論為基礎,考察瞭IRM共同體的形成,分析瞭國內外:KM研究結構及其範式;結閤IRM、KM對情報學發展的影響,提齣瞭情報空間模型,討論瞭情報空間中的基本原理,並以實證方式研究瞭IRM、KM範式下的情報學基本定律。
作者簡介
馬費成,男,1947年生,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科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國內外多傢重要學術期刊編委。主要從事情報學理論方法、信息資源管理與信息經濟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齣版著作10餘部,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代錶性論著有《情報學的進展與深化》、《情報學基本原理》、《信息管理學基礎》、《信息資源管理和信息經濟學》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範式與科學共同體及其約定
1.1 庫恩範式理論的基本觀點
1.1.1 庫恩的範式概念
1.1.2 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
1.1.3 庫恩範式的方法論功能
1.2 庫恩範式理論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1.2.1 範式理論在管理學領域的運用
1.2.2 經濟學領域
1.2.3 法學領域
1.2.4 社會學領域
1.2.5 人類學領域
1.2.6 心理學領域
1.2.7 教育學領域
1.3 範式的尋求與科學共同體
1.3.1 共被引分析法
1.3.2 共詞分析法(co-term analysis)
1.3.3 範式可視化的實現方法
1.3.4 尋找和確定IRM和KM範式的方法
2 IRM發展、沿革及整閤
2.1 IRM的起源與學派
2.2 IRM研究圖景
2.2.1 政府IRM
2.2.2 企業IRM
2.2.3 情報學視野下的IRM研究
2.3 IRM的整閤機製
2.3.1 多重視角的比較分析
2.3.2 整閤機製的形成
3 IRM共同體及其形成
3.1 信息資源管理理論及成果
3.1.1 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的産生
3.1.2 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
3.1.3 我國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
3.1.4 國外信息資源管理研究最新進展
3.2 IRM共同體的概念
3.2.1 IRM領域的學科互涉特徵
3.2.2 IRM共同體的提齣
3.3 IRM共同體的組成及結構
3.4 IRM共同體的共同規範
4 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對比分析
4.1 國內知識管理領域關鍵詞的確定和特點分析
4.1.1 中文關鍵詞的確定
4.1.2 國內知識管理關鍵詞的特點分析
4.2 國外知識管理領域關鍵詞的確定和特點分析
4.2.1 英文關鍵詞的確定
4.2.2 國外知識管理關鍵詞的特點分析
4.3 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對比分析
4.3.1 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對比分析
4.3.2 國內外知識管理主要應用領域對比分析
4.3.3 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的主要學科對比分析
4.3.4 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深度對比分析
4.3.5 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方法的比較
5 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分析
5.1 參與範式探討的關鍵詞的確定
5.2 建立共詞頻次矩陣
5.3 共詞頻次矩陣的數據類型和數據總體分布的推斷分析
5.4 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5.4.1 相關矩陣與因子分析
5.4.2 距離矩陣與聚類分析
5.5 研究結論與初步分析
5.5.1 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類彆
5.5.2 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特點
6 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分析
6.1 參與範式探討的關鍵詞的確定
6.2 建立共詞頻次矩陣
6.3 共詞頻次矩陣的數據類型和數據總體分布的推斷分析
6.4 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6.4.1 因子分析
6.4.2 聚類分析
6.5 研究結論與分析
6.6 國內知識管理研究結構特點分析
7 知識管理研究範式探討
7.1 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對比分析
7.1.1 關鍵詞分布比較
7.1.2 研究結構特點比較
7.2 知識管理研究的二元範式結構
7.2.1 英文關鍵詞多維尺度分析
7.2.2 中文關鍵詞多維尺度分析
7.3 二元範式下的知識管理研究路徑
7.3.1 信息鏈及其基本概念
7.3.2 信息鏈中的知識節點
7.3.3 基於信息鏈的知識管理
7.4 知識管理研究的三大學術流派
8 情報學的曆史考察與定位
8.1 情報學的産生與發展
8.1.1 學科源頭與雙重傳統
8.1.2 情報學的發展階段
8.1.3 學科結構的演變
8.1.4 學科研究內容的發展
8.1.5 學科領域的交叉拓展
8.2 國內外情報學研究進展
8.2.1 國外情報學研究現狀:以研究問題為綫索
8.2.2 我國情報學研究概況
8.2.3 情報學研究熱點及前沿領域
8.3 情報學的學科定位
8.3.1 情報學的本質屬性
8.3.2 信息時代的挑戰:睏境與反思
8.3.3 關於情報學定位的思考
9 IRM和KM對情報學發展的影響
9.1 情報學與IRM的關係
9.1.1 相關觀點
9.1.2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與情報過程
9.1.3 ⅡS和GILS的情報學原理
9.1.4 作為交叉領域的信息構建
9.2 知識管理範式下的情報學發展模式
9.2.1 基於文獻組織的傳統情報學發展模式
9.2.2 基於信息組織的情報學發展模式——網絡環境下的情報學發展模式
9.2.3 基於知識單元組織的知識化發展模式——知識管理範式下的情報學發展模式
9.3 情報空間——情報學的新透視
9.3.1 情報空間的提齣
9.3.2 情報空間構建
9.3.3 情報空間中的知識錶示
9.3.4 信息技術對情報空間的影響
9.4 情報學的發展趨勢
9.4.1 從文獻信息世界走嚮知識內容世界
9.4.2 學科情景日益復雜
9.4.3 技術理性和人文價值的統一整閤
10 情報空間的基本原理
10.1 離散分布原理
10.2有序性原理
10.3 相關性原理
10.3.1 情報檢索中的相關性
10.3.2 知識係統中的情報相關性
10.4 易用性原理
10.5 小世界原理
10.6 對數透視原理
11 IRM-KM範式下的情報學基本定律
11.1 科學情報離散分布實證分析
11.1.1 科學情報載體——內容單元的選擇和確定
11.1.2 研究思路
11.1.3 實施方案和程序
11.1.4 結果和意義
11.2 網絡信息離散分布實證分析
11.2.1 網絡信息的布氏分布
11.2.2 網絡信息的時間分布規律
11.2.3 網絡信息生産者的分布規律
11.3 情報離散分布的機理分析
11.3.1 兩種不同的分布模型及形成機理
11.3.2 情報離散分布與Logistic模型的一緻性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 範式與科學共同體及其約定
1.1 庫恩範式理論的基本觀點
範式(paradigm)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指語言學的詞根或詞源,用在文法中錶示詞性變化的規則,後來引申為某種思想形態的源頭或母體。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傢、科學史學傢湯姆斯·庫恩藉用該詞,最早提齣範式概念並用來解釋科學知識的曆史演變和發展,從而形成庫恩範式理論。庫恩範式理論包括兩大方麵的內容:一是關於範式的基本概念,二是關於科學發展的模式。
1.1.1 庫恩的範式概念
庫恩在其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①中,創造性地引入瞭“範式”概念,但他在該書中給齣的範式定義和用法具有較大的模糊性和隱含性,比如他認為範式是這樣一些科學成就——這些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堅定的擁護者,使他們脫離科學活動的其他競爭模式,同時,這些成就又足以無限製地為重新組成的一批實踐者留下有待解決的種種問題;他也認為範式是看待世界時運用科學的不同方式,盛極一時的科學理論,專業教育所規定的思想框架,科學試驗活動中某些公認的範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係統在內的範例、共同的信念、基本原則等等。
前言/序言
IRM-KM範式與情報學發展研究 一、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情報的價值日益凸顯。情報學作為一門研究情報的産生、傳播、利用、管理及其相關規律的學科,其發展曆程與信息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理論的深入發展,以及信息資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IRM)理念的不斷完善,兩者在實踐中呈現齣日益融閤的趨勢。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IRM-KM範式在情報學發展中的作用與意義,分析其如何重塑情報學的理論體係與研究方法,並預測其對未來情報學發展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二、 信息資源管理(IRM)的演進與核心理念 信息資源管理(IRM)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最初是對企業內信息資産進行有效組織、存儲、維護和利用的一種管理方法。其核心目標是最大化信息的價值,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決策效率。IRM涵蓋瞭信息係統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估,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標準的製定,以及信息人員的培訓等多個方麵。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數據庫技術、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湧現,IRM的內涵也隨之擴展。現代IRM不僅關注結構化信息,更將非結構化信息,如文檔、電子郵件、多媒體文件等納入管理範疇。其核心理念也從單純的技術管理,上升到以業務需求為導嚮,以戰略目標為牽引,將信息資源視為企業的重要戰略資産。 IRM的演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從技術中心到業務中心: 早期IRM更多地關注信息技術的應用,而現代IRM則更加強調信息技術如何服務於業務流程的優化和戰略目標的實現。 2. 從信息孤島到信息集成: 傳統的IRM往往存在信息孤島問題,即不同部門、不同係統的信息無法有效共享。現代IRM則緻力於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信息的全麵集成與互聯互通。 3. 從靜態管理到動態增值: 過去的IRM更多的是對信息進行靜態的存儲和維護,而現代IRM則更加注重信息的動態分析與挖掘,以期從中發掘新的價值,驅動業務創新。 4. 從局部優化到全局協同: 現代IRM強調在整個組織範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協同,以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三、 知識管理(KM)的興起與關鍵要素 知識管理(KM)則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礎上,更加關注人類的智慧、經驗、技能等非顯性知識的獲取、組織、共享和創造。KM的興起源於對組織智力資本的重視,認識到顯性知識的傳播固然重要,但隱性知識的傳遞與融閤往往更能帶來突破性的創新與競爭優勢。 KM的關鍵要素包括: 1. 知識獲取(Knowledge Acquisition): 通過各種途徑(如專傢訪談、經驗總結、項目復盤、外部信息收集等)獲取顯性與隱性知識。 2. 知識組織(Knowledge Organization): 對獲取的知識進行分類、編碼、存儲和關聯,使其易於檢索和理解。這包括建立知識庫、知識地圖、本體等。 3. 知識共享(Knowledge Sharing): 鼓勵組織成員之間的知識交流與傳播,打破知識壁壘,促進知識的流動。這可以通過各種平颱、會議、社區等方式實現。 4. 知識創造(Knowledge Creation): 鼓勵創新思維,通過協作、討論、試驗等方式産生新的知識。 5. 知識應用(Knowledge Application): 將知識轉化為行動,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支持決策,指導創新。 6. 知識保留(Knowledge Retention): 確保組織在人員流動或組織變革時,關鍵知識能夠得到有效保留,避免知識流失。 KM的實踐往往需要組織文化的支撐,強調信任、開放、協作的精神。同時,信息技術在KM中扮演著重要的支持角色,如知識管理係統(KMS)、協同工作平颱、人工智能等。 四、 IRM-KM範式的提齣與內涵 IRM-KM範式是將信息資源管理與知識管理有機結閤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認識到,在信息時代,僅僅管理好信息資源是不夠的,更需要深入挖掘信息背後的知識,並通過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實現信息的增值和組織的創新。 IRM-KM範式的核心內涵在於: 1. 信息作為知識的載體: IRM強調對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而KM則強調從信息中提取、轉化和利用知識。IRM-KM範式認為,顯性信息是隱性知識的重要載體,隻有對信息進行結構化、語義化和情境化的處理,纔能更好地發掘其中蘊含的知識。 2. 知識是信息的高級形態: KM將知識視為比信息更具價值的資源。IRM-KM範式在此基礎上,將IR M所管理的信息資源視為KM活動的原材料,通過KM的手段,將這些原材料轉化為能夠驅動組織決策和創新的知識資産。 3. 相互促進與協同增效: IRM為KM提供瞭堅實的信息基礎和技術支撐,例如,良好的信息管理係統可以確保知識獲取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而KM則能夠提升IR M的價值,使得組織管理的信息資源不僅僅是數據,而是能夠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兩者協同作用,能夠實現1+1>2的增效。 4. 以人為本的智慧連接: IRM-KM範式強調,無論是信息還是知識,最終的目的是服務於人。因此,它關注如何通過技術和管理手段,將人與信息、人與知識有效地連接起來,激發人的智慧,促進知識的流動與創新。 五、 IRM-KM範式在情報學發展中的作用 情報學作為一門以情報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其發展始終與信息管理和知識利用緊密相連。IRM-KM範式的引入,為情報學的發展帶來瞭新的視角和動力: 1. 重塑情報的定義與範疇: 傳統情報學更側重於對信息情報的收集、加工和傳遞。IRM-KM範式則將情報的視野拓展到對更深層次的“知識情報”的關注。這意味著情報學研究的重點將從“獲取信息”轉嚮“獲取知識”,從“傳遞信息”轉嚮“傳遞知識”,以及“創造知識”。 2. 推動情報分析方法論的創新: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海量信息需要更高級的分析技術來挖掘其價值。IRM-KM範式為情報分析提供瞭新的理論指導。例如,利用數據挖掘、文本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從海量信息中提取知識,並利用知識圖譜、本體等技術進行知識的組織與可視化,這將極大地提升情報分析的深度和廣度。 3. 促進情報服務的轉型升級: 傳統情報服務往往是基於用戶需求的被動響應。IRM-KM範式則倡導主動式、智能化、個性化的情報服務。情報工作者需要具備更強的知識分析、知識組織和知識創新能力,以提供更具前瞻性、戰略性、決策支持性的知識産品。例如,為決策者提供基於知識的預警,為研發人員提供潛在的創新方嚮等。 4. 拓展情報學研究領域: IRM-KM範式促使情報學研究領域嚮更廣泛的交叉學科拓展。例如,在組織知識管理、知識經濟、知識創新體係等領域,情報學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情報學研究也需要藉鑒管理學、認知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更全麵地理解和解決情報相關的復雜問題。 5. 提升情報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引入IRM-KM範式,對情報工作者提齣瞭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情報收集、分析技術,更需要具備知識管理、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跨領域知識整閤等綜閤能力。這意味著情報學教育和培訓體係也需要相應調整,培養適應新範式需求的人纔。 6. 構建更加智能化的情報係統: IRM-KM範式推動情報係統嚮智能化、集成化方嚮發展。未來的情報係統將不僅僅是信息的存儲和檢索工具,更將是知識的生成、挖掘、共享和應用平颱。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的應用,將使得情報係統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和智能推薦能力。 7. 關注情報的戰略價值: IRM-KM範式強調將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視為戰略資産。情報學研究也應更加關注如何利用情報和知識來支持國傢、組織和個人的戰略決策與競爭優勢。這包括對競爭情報、市場情報、技術情報、地緣政治情報等領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將這些情報轉化為實際的戰略行動。 六、 挑戰與未來展望 IRM-KM範式在情報學發展中展現齣巨大的潛力,但也麵臨一些挑戰: 技術實現難度: 深度挖掘知識,實現知識的智能化管理和應用,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持,如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構建、機器學習等,這些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仍需不斷突破。 組織文化變革: 知識共享和創造需要開放、信任的組織文化。許多組織在文化層麵仍然存在阻礙,需要付齣努力去引導和培育。 人纔培養滯後: 具備IRM-KM範式所需復閤型能力的情報人纔仍然相對稀缺,教育和培訓體係的改革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評價體係的構建: 如何有效評價IRM-KM範式在情報學中的成效,需要建立更加科學和全麵的評價指標。 盡管存在挑戰,IRM-KM範式代錶瞭情報學發展的重要方嚮。未來,情報學將更加注重對隱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更加強調情報的戰略價值,更加依賴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情報工作者將從信息的搬運工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智慧的整閤者,為組織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智力支撐。 七、 結論 IRM-KM範式將信息資源管理與知識管理有機融閤,為情報學的發展提供瞭新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它推動情報學從關注信息到關注知識的轉變,從技術驅動到業務驅動的轉變,從被動服務到主動賦能的轉變。深入研究IRM-KM範式在情報學發展中的作用,對於理解當前情報學的發展趨勢,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培養新一代的情報人纔,構建更加智能化的情報體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IRM-KM範式將引領情報學進入一個更加輝煌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