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录校注集评(上下)

赵州录校注集评(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言生 著
图书标签:
  • 赵州桥
  • 赵州县志
  • 地方志
  • 历史文献
  • 校注
  • 古籍
  • 研究
  • 河北历史
  • 赵县
  • 碑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66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19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8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赵州录校注集评(上下)》是研究中国禅宗史、中国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资料价值。对于修习佛学特别是禅宗的人,也是不可不读的经典。而从谂语录中闪烁的人生智慧,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很有启迪和教益。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历史上的善本,对《赵州录》进行校勘,并从各种典籍中辑录出九十则佚文,使本书成为目前最为完备的善本;由于《赵州录》涉及禅宗思想的大部分核心问题,本书采取以禅证禅的方法,尽量从禅宗语境本身来对《赵州录》中的相关术语进行疏证、阐释。 本书是运用集评形式对禅学名著进行整理的一种尝试。全书从四百五十余种文史典籍中,搜集有关《赵州录》的评论资料,按时代先后排列,以便读者了解赵州公案被接受、诠释、再发挥的历史性过程,亦可使读者了解赵州禅思想对中国文化史、诗学史的影响。 本书是研究中国禅宗史、中国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资料价值。对于修习佛学特别是禅宗的人,也是不可不读的经典。而从谂语录中闪烁的人生智慧,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很有启迪和教益。

目录

(上卷)
凡例
(一)平常心是道,擬向即乖
(二)明頭合,暗頭合
(三)知有底人向什麽處去;昨夜三更月到窗
(四)救火救火,南泉抛鑰匙從窗内人堂中
(五)相救相救,一二三四五
(六)南泉斬猫,趙州將鞋戴在頭上出去
(七)異即不問,如何是類;悔不更舆兩踏
(八)請水牯牛去浴,趙州驀鼻便拽
(九)離四句绝百非外請道
(十)道得即開門,蒼天蒼天
(十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還有過也無
(十二)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
(十三)一代不如一代
(十四)如何是清淨伽藍,丫角女子
(十五)承聞和尚親見南泉,鎮州出大蘿卜頭
(十六)和尚生緣什麼處?西邊更向西
(十七)外空、内空、内外空
(十八)如何是佛真法身,更嫌什麽
(十九)如何是心地法門,古今榜樣
(二十)賓中主,山僧不問婦;主中賓,老僧無丈人
(二十一)如何是一切法常住?老僧不諱祖
……

前言/序言

  


 



《赵州录校注集评》(上下)图书简介 一、 溯源与文献价值 《赵州录校注集评》(上下)并非一本凭空出现的著作,它的诞生,实则是一项历经岁月打磨、凝聚无数智慧结晶的学术工程。本书的核心,是对唐代高僧从谡(世称“赵州从谡”或“赵州和尚”)之语录——《赵州录》——进行的系统性整理、校勘与评析。赵州和尚,这位禅宗史上的传奇人物,以其看似平常却直指人心、机锋锐利的语录,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言行,不仅是当时禅宗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是后世禅者参究心性、体悟大道的不竭源泉。 然而,历史的流转,文本的辗转传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讹误、脱漏和版本差异。《赵州录》流传至今,亦存在诸多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在文字、句读、篇章结构上均有出入,给后人研读带来了不小的障碍。正是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让赵州和尚的智慧得以更清晰、更准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赵州录校注集评》应运而生。 本书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赵州录》文献的严格考证。编纂者穷尽搜寻,广泛收集现存的《赵州录》各种善本、刻本,通过细致的比对,辨析字词的异同,考订句读的准确性,力求还原出最接近赵州和尚本意的文本。这种严谨的校勘工作,犹如为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得以更真切地聆听先哲的声音。 其次,本书的“集评”部分,更是其价值的升华。编纂者并非仅仅满足于文献的校正,而是进一步汇集了历代高僧大德、著名学者对《赵州录》的评点、注释和阐释。从宋代的禅宗祖师,到明清的佛学大家,乃至近现代的宗教学者,他们对赵州和尚的语录,都曾有过深入的解读和独到的见解。本书将这些散落在各处、珍贵的评注汇集一堂,形成一个集腋成裘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赵州和尚思想的理解维度,更让我们得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如何在赵州禅法的脉络中汲取养分,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 内容精要与思想脉络 《赵州录》之所以历久弥新,其根本在于赵州和尚独特的禅学思想和实践方法。《赵州录校注集评》将带领读者深入体悟这些精髓。 1. 直截了当的机锋问答: 赵州和尚的语录,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直截了当的问答方式。他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以看似荒唐、甚至有些“无赖”的言语,直接点破学人的执着和妄念。例如“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等著名的公案,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禅理。本书通过校注,将这些公案的语境、人物关系梳理清楚,并在集评部分呈现历代大德如何层层剥茧,揭示出赵州和尚是如何通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语言,引导学人破除二元对立,直抵无心之境。 2. 破除知见,回归当下: 赵州和尚的禅法,强调破除学人头脑中固有的知见和概念。他鼓励人们放下对“佛”、“法”、“涅槃”等概念的执着,回归到最真实、最活泼的当下。本书中的许多语录,都体现了这一点。通过深入的校注和集评,读者将能体会到赵州和尚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打破学人“有”、“无”、“是”、“非”的分别心,引导他们体悟到“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的真谛。 3. 具足万德,圆融无碍: 尽管赵州和尚的语言简洁,但其思想却极为圆融,包含了禅宗的种种要义。他既有“万法皆空,无一法可空”的般若空性,又有“遇境即见,随缘即应”的妙用。本书的集评部分,将汇集不同角度的解读,展现赵州和尚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中,自然流露出般若智慧和菩萨行愿,其“事事无碍”、“理事圆融”的思想,在这些评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实践性的修证指引: 《赵州录》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证的指南。赵州和尚的语录,无不渗透着他亲证的体验,也为后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证方法。本书的校注和评析,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看似寻常的开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修证次第和证悟境界。例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照,如何在无事可做时体悟真如,这些都是赵州和尚的语录所启示的。 三、 编纂特色与阅读体验 《赵州录校注集评》(上下)之所以能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著作,离不开其在编纂上的诸多特色: 1. 全面而权威的校注: 本书的校注工作,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力求精准。编纂者不仅对不同版本的异文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还参考了历代学者对《赵州录》的各种校勘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考订意见。注释部分,则力求简洁明了,解释生僻词汇、典故,还原语录的原始语境,为读者理解文本提供坚实的基础。 2. 精选的集评体系: 历代对《赵州录》的评注浩如烟海,本书编纂者以史料价值、思想深度和代表性为原则,精选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经典评语。这些评语,有的阐发公案的深意,有的辨析文字的讹误,有的则将赵州禅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新的诠释。读者可以通过这些集评,纵览历代高僧大德与赵州和尚“隔时空对话”的精彩篇章。 3. 清晰的结构与体例: 本书采用上下两册的形式,结构清晰,体例严谨。每一则语录,都经过校勘、注释,并附有精选的集评。这种“校注+集评”的体例,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在一个文本的基础上,获得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上册侧重于对原典的梳理和基本解读,下册则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展现赵州禅法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生命力。 4. 优良的装帧与排版: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研究,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精良。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排版清晰,古朴典雅的装帧风格,亦能烘托出本书的学术品味。 四、 读者对象与阅读价值 《赵州录校注集评》(上下)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佛教研究者与佛学爱好者: 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禅宗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最权威、最翔实的《赵州录》文本和研究资料。对于广大佛学爱好者,本书是深入理解赵州和尚禅法、体悟禅宗智慧的绝佳入门与进阶读物。 禅宗修行者: 历代禅者无不从中汲取力量,赵州和尚的语录,是无数修行者参究心性的重要法门。本书的校注和集评,能够帮助修行者更准确地把握语录的要义,从而在实修中获得更深的体悟。 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赵州和尚的思想,不仅是佛教的宝藏,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如何在具体的人物和思想中得到体现。 阅读《赵州录校注集评》(上下),将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与精神的探索之旅。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门。通过与赵州和尚的智慧相遇,我们得以审视自身的内心,在纷繁的世界中寻得一份宁静与清明。本书将带领我们,以更清晰的目光,去体悟那“赵州桥,独木桥”的自在与豁达,去领受那“吃茶去”的平常与深邃。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这套书,就被它厚重的体量所震撼,仿佛握住了沉甸甸的历史。拆开包装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纸张特有的陈旧而又清新的墨香,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书的装帧很朴实,但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心独运。翻开第一页,那些古朴的文字在指尖流淌,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年蘸墨挥毫的情景。我特别欣赏它在校注上的严谨,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反复推敲,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于真正热爱经典的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而那些历代名家的评语,更是锦上添花,它们如同明灯,照亮了理解文本的各个角度,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在浩瀚的史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仅仅翻阅了其中一小部分,但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增长了见识,更体会到了古人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学识。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它的分量和页数,就足以说明其中蕴含的内容之丰富。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好,触感温润,墨迹清晰,印刷质量堪称上乘。我特别欣赏它对原文的校勘工作,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者来说,这样严谨的校勘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地理解原文。而集评的部分,更是亮点。通过汇集历代学者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段文字在不同时代的解读视角,这对于理解文本的演变和接受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个人而言,通过阅读这些评语,不仅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也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设想过的解读方式。这套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传统文化、愿意潜心研究的读者量身打造的。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和历史典籍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一本精心编纂的善本,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套《赵州录校注集评》,从我拿到它的那一刻起,就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它并非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潜心钻研,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内容的学术力作。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编纂者对原文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敬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校订,实则凝聚了无数的心血和智慧,它们帮助我拨开了历史迷雾,更清晰地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而集评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不已,各种角度的解读,各种流派的观点,如同百家争鸣,让我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激荡。这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先贤的深度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图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套《赵州录校注集评》在我眼中,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温度的书。它的装帧虽然朴实,却有一种穿越时光的质感,捧在手中,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翻开书页,那些字迹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格外舒服。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原文的校注,细致入微,仿佛在为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物本来的面貌。而那些历代名家的评语,更是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们以不同的视角,提供了丰富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学堂,与无数智者对话。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这种感觉,是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相当用心,厚重而典雅的纸张,配合古朴的字体,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点明了书名和作者,没有过多的花哨修饰,反而衬托出内容本身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行距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喜欢它的注解和评语部分,密密麻麻却不显杂乱,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些细致入微的校勘,条分缕析的点评,无不展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典籍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图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对前人智慧的致敬。翻开它,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去感受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时代气息和思想光辉。

评分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评分

有个小和尚,在寺院里负责清扫卫生。每天清晨他都要早早地起床,把整个寺院清扫一遍。打扫院子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每天寺院里都会有很多的杂物,尤其到了秋天,每一次起风,都会吹落满地的树叶。每天不论多忙碌,都会有扫不完的落叶,这让小和尚头疼不已。

评分

从此,哲学家用他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衡量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后来发现结婚和不结婚的利弊相等,于是,他决定尝试一下没有走过的路。

评分

內容非常喜歡!可惜用了輕型紙,並非說輕型紙不好,但那在手中沒有分量,總感覺像那些快餐書似的,實在是侮辱了此書~但是內容真的超級棒!

评分

禅宗经典之作,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送货也很快,我很满意!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会再来的哦。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

评分

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评分

吴言生用词华丽啊。更主要的想了解和学习赵州禅师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