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帝王师刘伯温+和珅帝王心腹 (共4册) 度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帝王师刘伯温+和珅帝王心腹 (共4册) 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度阴山,李师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历史人物
  • 成吉思汗
  • 曾国藩
  • 刘伯温
  • 和珅
  • 权谋
  • 传记
  • 帝王将相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39966236
商品编码:101684859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yue。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ji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终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终超yue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据《明史》记载,*次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全面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

和珅九岁时双亲亡故,少年时尝遍亲友的冷眼的经历,养成了遭人欺辱后仍满面笑容的习惯;人前低眉顺眼的和珅人后暗下苦功,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四书五经更是烂熟于心。
  屡试不中后和珅放弃科举,进宫侍卫,虽地位低下,却能亲近天子。苦熬三年,和珅终于抓住了乾隆偶然间一句问话,以引经据典的机敏应答深获乾隆好感,得以时时陪侍皇帝左右。
  此后和珅平步青云,不到三十岁便位极人臣。摸透了乾隆心思的和珅又精于理财,办事能力极强,成了乾隆晚年离不开的人物,通过影响皇帝左右朝政,和珅入宫不到十年便已权倾天下富可敌国。
  一辈子机关算尽一路往上爬的和珅,没有意识到潜藏在身边的危机也在不断积累,忘了为自己留下后路。乾隆驾崩次日,和珅就猛然踏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迅速被清算,仅十五天,和珅由大清的二号人物走到了生命终点。


作者简介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天下和书院讲师,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系列《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帝王师:张居正》作者。

李师江,福建宁德人,70年代生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逍遥游》获得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另著有长篇力作《福寿春》《中文系》《哥仨》《神妈》,及历史长篇《曹操,我这一辈子》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等语言畅行海外。出于对“千古di一贪”和珅如何从一个孤苦少年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好奇,李师江潜心研读乾隆时代史料,著成了这部讲述和珅不为人所知的一生的真实全传。

目  录


di一章 “笨鸟”初飞
曾家笨小孩 / 1
相当于进士 / 4
笨招接近穆彰阿 / 7
初露政见 / 11
和朱熹理学的蜜月 / 13
有惊无险过关 / 18
意志力的表现:曾国藩戒烟 / 21
第二章 京官路线图
“意外”的升官 / 24
臭骂咸丰 / 28
京城权贵们的唾骂 / 34
结束京官生涯 / 36
第三章 巧计建湘军
出山任团练大臣 / 41
团练无用也 / 45
就地正法 / 48
打脱牙和血吞 / 51
皮包湘军的崛起 / 58
曾氏军舰 / 63
咸丰三催曾国藩 / 67
曾国藩见死不救:江忠源之死 / 70
第四章 湘军首胜
讨粤匪檄 / 74
岳州之败 / 78
di一次自杀 / 81
咸丰的大棒加萝卜 / 85
第五章 坐困江西
曾国藩轻取武昌 / 88
有功,不赏 / 91
胜利的喜悦:田家镇大捷 / 95
当头一棒:湖口惨败 / 100
怎么抉择都不对 / 108
搞掉陈启迈 / 113
失去左膀右臂 / 118
打虎亲兄弟 / 128
可望不可即的兵权 / 132
第六章 东山再起
和咸丰摊牌 / 138
重塑“金身” / 142
出山进行曲 / 145
到处一场空 / 152
李鸿章到来 / 157
绝不去四川 / 160
第七章 目标:安庆
终ji战略 / 163
解救左宗棠 / 169
洪秀全力助曾国藩 / 173
进祁门 / 177
困祁门 / 183
李鸿章、左宗棠的光辉 / 189
战安庆 / 191
曾国藩福星高照 / 195
第八章 布局东南
为左宗棠谋浙江巡抚 / 197
组建淮军 / 199
四拒借洋兵 / 203
向天京前进 / 210
第九章 覆灭天国
瘟疫来袭 / 214
天国版地道战 / 218
锁紧天京城 / 223
攻陷天京 / 234
李秀成之死 / 237
反还是不反 / 242
曾国藩怒了 / 245
第十章 步入失败的怪圈
新的战斗 / 252
万难迅速出征 / 256
只有苦劳 / 263
中兴幻梦 / 270
第十一章 后没有辉煌
见慈禧 / 274
去天津 / 279
怎么做都是错 / 285
一个“诚”字而已 / 291
审理刺马案 / 292
去世 / 298

di一章 家族传奇:文韬武略的世代传承
第二章 少年奇才,23岁进士及第
第三章 仕途黑暗,告别官场寄情山水
第四章 起义迭起,元王朝委曲求全
第五章 临危受命,平贼乱力压时局
第六章 痛苦的抉择,弃元投明
第七章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
第八章 谋全局,首战建奇功
第九章 “操纵”天象,大明天命所归
第十章 生死决战,献奇策屠灭陈友谅
第十一章 千年预言:迷雾中的《烧饼歌》
第十二章 朱、刘再联手,围城绞杀张士诚
第十三章 进献国策,稳固大明江山
第十四章 逃不脱的宿命,二次获召回京
第十五章 遭奸臣构陷,再度归乡
第十六章 悲情一生的谢幕
第十七章 传奇故事在民间

di一章 贪知府屈打良善人 穷和珅贱卖官封地
第二章 幼年失怙巧悦继母,官学苦读蒙冤挨打
第三章 娘舅无情登门受辱 提鸟拜师冰释前嫌
第四章 师徒谈史初授机谋 兄弟论道文武报国
第五章 袁枚赋诗兄弟扬名 尚书觅婿曙光初现
第六章 洞房夜娇妻床笫承欢 落榜时岳丈指点捷径
第七章 入皇宫谨谋侍内廷 见圣主斗胆亮才学
第八章 背论语乾隆突降皇恩 伴君侧英廉当头棒喝
第九章 忆情妃乾隆疑转世 幸山东和珅巧安排
第十章 设机谋圣上夸拒贿 无寸功海成辱宠儿
第十一章 大兴宅第安明献殷勤 以文入海成自做孽
第十二章 瞒父丧安明受凌迟 遭弹劾和珅陷险境
第十三章 查反诗借机再邀宠 掌税关整治奸猾吏
第十四章 毙秀女惇妃惹圣怒 过税关骄帅结仇怨
第十五章 使急智赚取乾隆赐名 赴私宴结交官僚子弟
第十六章 纪昀借匾暗讽和珅 敦嫔用计重获圣宠
第十七章 戏耍孙士毅藏风险 认取干女儿弄私情
第十八章 宠纳兰后院涌风波 游泰山两臣斗文才
第十九章 逞机智国泰待时 炫奢华征瑞失言
第二十章 汪如龙苦心攀高枝 郭大昌秉性避和珅
第二十一章 和珅茶楼听民声 乾隆筹谋固海坝
第二十二章 说钱财和珅诉衷肠 为病僮妙计请御医
第二十三章 秽声外传无奈送娇娃 精心布局暗算李侍尧
第二十四章 虚虚实实和钦差审贪游山水 金蝉脱壳赵管家避祸居青楼
第二十五章 揣测圣意违心保侍尧 攀龙附凤公主尚长子
第二十六章 奇书传世高鹗续写石头记 甘肃查贪和珅牵出大窝案
第二十七章 偷梁换柱黑心官调包赃物 倒拜师门吴省钦会试得手
第二十八章 暗访山东弹劾巨贪 预留退路涉险过关
第二十九章 宠尤物和珅刊行石头记 伤香妃乾隆六巡江南地
第三十章 海升案敲山震阿桂 劾家奴诤臣反获罪
第三十一章 光鼐忠谏死里逃生 和琳办案不辱使命
第三十二章 淫戏百出玉体写墨书 杀人无形勋贵遭连罪
第三十三章 炫宝石家门口遭戏 扬富名皇阿哥借宝
第三十四章 尹壮图报国空余恨 和大人用计得美人
第三十五章 驻藏赋诗和琳淡泊明志 行医和珅陈渼左右为难
第三十六章 禅让永琰乾隆恋权 传位授玺和珅失算
第三十七章 左右会试阴差阳错 权斗皇储权危机潜伏
第三十八章 诬福崧外省除劲敌 失幼子夫人别人寰
第三十九章 朱珪妙计先发制人 乾隆驾崩新皇出手
第四十章 富可敌国人去财空 悠悠往事楼台唱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应天城里鸡飞狗跳。绝对可靠的军情已送到了朱元璋的办公桌上:陈友谅即将发动进攻,他的舰队已开始移动。
  朱元璋召开了全体军事会议,会议上,有人悲观地说:“陈友谅的舰队天下无敌,纵使韩信复生,也无济于事,还是和他谈判,献点城池,保存实力。”有人半悲观半乐观地说:“先和他打一架,输了再说。”有人则说:“放弃应天,到紫金山去坚守。”还有人提出围魏救赵之计,欲派出一支军队进攻陈友谅刚占据的太平,牵制他的兵力,伺机反攻。
  会议场内很快就成了菜市场,人人都在吐沫横飞地和别人争论,只有刘伯温面无表情,一句话都没有说。他的这种沉静被朱元璋看到了。会议一散,朱元璋就把刘伯温召进了密室。朱元璋di一句话就是问话:“您有什么好计策吗(先生计将安出)?”
  刘伯温脱口而出:“先把主张投降献城池的人和主张去紫金山坚守的人杀掉,才能破敌。”
  这不是计策,但朱元璋明白,所以点了点头说:“投降和退守绝不是好办法,我是坚决不赞同的。”停了一会儿,又问,“但不知您的计策是什么?”
  刘伯温整理下思路,缓缓而谈道:“陈友谅攻太平,三天攻取,这种战力使人敬畏。但太平城临江,陈友谅用的是他的水军,他的优势全在水军,如果我们可以避开他的优势,以我们的优势打他的劣势,我们就能成功。”
  朱元璋渴求地望着刘伯温。
  刘伯温接着说:“我们可以把他们引诱到陆上来,在一些关键地段设下埋伏。他们的水军用不上,陆军人数又比我们少,这时我们伏击他,就可以用小的代价获取大的战果。”
  朱元璋抚掌大笑,说:“先生您想的和我一样啊。”
  但具体怎么实施这个战略,朱元璋仍然要刘伯温说说他的想法。
  刘伯温说:“我知道咱们这里有个叫康茂才的人,他曾在陈友谅手下当差,而且陈友谅对他的印象不错。可以让他给陈友谅写信,说可以里应外合。”
  朱元璋问:“陈友谅素来猜疑,如何肯相信康茂才?”
  刘伯温说:“要鱼上钩,当然不能和鱼说有蚯蚓吃。要给它蚯蚓吃,它才能上钩。”
  朱元璋问:“蚯蚓在哪儿?”

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几段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勾勒出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与权谋的巅峰画卷。 这套珍贵的史料合集,将带领您穿越时空,深入探究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帝王将相和智囊谋臣的内心世界与卓越成就。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细致梳理他们非凡的命运轨迹,为您呈现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盛宴。 成吉思汗:意志铸就的铁蹄,横扫亚欧的传奇 让我们一同走进草原深处,感受那股席卷天地的磅礴力量。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蒙古帝国最伟大的缔造者——成吉思汗。您将看到,这位草原雄鹰并非天生注定要征服世界,而是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一步步将分散的部落凝聚成一股所向披靡的力量。从他早年的艰难崛起,到建立强大的蒙古帝国,再到制定严密的军事策略和有效的统治体系,本书将全景式地展现成吉思汗如何以其独特的“意志”,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最终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我们将剖析他那极具感染力的领导魅力,洞察他如何激发部下的忠诚与勇气,以及他那纵横捭阖的战略智慧,如何改写了世界格局。这不仅仅是一个征服者的故事,更是一曲关于信念、勇气与领导力的史诗。 曾国藩:笨鸟先飞的智慧,力挽狂澜的忠臣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以其“又笨又慢”却最终成就“平天下”的传奇,成为无数后人敬仰的楷模。本书深入挖掘这位晚清重臣的成长历程与政治生涯。您将看到,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的神童,而是凭借着踏实肯干、勤奋自律的“笨拙”精神,一步步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学习和进步。从他年轻时的默默无闻,到组建湘军,再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本书细致描绘了他如何在内忧外患的乱世中,以其坚韧的毅力和超凡的智慧,力挽狂澜,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续命。我们将解析他那“结硬寨,打呆仗”的军事理念,探讨他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他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官之道。曾国藩的故事,是对“勤能补拙”和“坚持到底”的最佳诠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为官、治家、修身之道的启示。 刘伯温:运筹帷幄的帝王师,神机妙算的传奇 在波谲云诡的元末明初,一位神机妙算的传奇人物——刘伯温,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远的谋略,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被誉为“帝王师”。本书将带您走进这位传奇谋士的内心世界,探寻他如何以超凡的洞察力和预判能力,在乱世中运筹帷幄,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奠定江山基石。您将看到,刘伯温的智慧并非仅限于兵法战策,更体现在对政治局势的精准把握、对人心士气的巧妙鼓动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邃思考。本书将深入解析他那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烧饼歌”等预言,并揭示这些预言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他如何在高层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以及他最终的人生结局,带给我们的无尽思考。刘伯温的故事,是智慧与权谋结合的典范,展现了政治智慧的无穷魅力。 和珅:帝王心腹的权谋术,宦海沉浮的悲歌 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和珅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以其过人的才华和圆滑的手段,成为乾隆皇帝最为倚重的“帝王心腹”,一度权倾朝野,富可敌国。本书将深入剖析和珅是如何凭借其非凡的智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的。您将看到,和珅并非仅仅是一个贪婪的权臣,他拥有着卓越的行政能力和理财头脑,能够为乾隆皇帝分忧解难,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的运转。本书将详细梳理他在朝堂上的纵横捭阖,解析他如何笼络人心,又如何巧妙地规避风险。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探讨他如何在盛世的繁华背后,一步步走向权力的迷失和最终的覆灭。和珅的命运,是一曲宦海沉浮的悲歌,更是对权力腐蚀人心的深刻警示,引人深思。 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集合,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探索。 它以独特的视角,将几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串联起来,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魅力与智慧。无论您是对波澜壮阔的军事征服感兴趣,还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斗争着迷,亦或是想探寻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荣耀,这套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珍藏。它将带您穿越古今,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历史人物的跌宕起伏,从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书页的纸张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封面设计采用了写实的画像,人物的眼神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我尤其喜欢《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那本,封面上成吉思汗的形象充满了力量与野性,背景的苍茫草原和远方的战鼓声似乎都在耳边回响。阅读之前,仅仅是欣赏这些细节,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每一本书的排版都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间距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也非常牢固,页脚处可以看到精细的线装工艺,这在如今的快餐文化中显得尤为难得。整体而言,这套书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作为礼物赠送,都显得十分体面和有品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还未深入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深深的喜爱。

评分

在阅读《和珅帝王心腹》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视角。和珅,这个名字常常与贪婪和权臣划等号,但这本书却尝试从一个更人性化、更复杂的角度去解读他。作者并没有为和珅的劣迹开脱,而是着重于分析他为何能获得乾隆皇帝如此深的宠信,以及他在乾隆朝政中的真实作用。我看到了一个极其聪明、八面玲珑、善于揣摩上意、并且能力出众的和珅。他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为乾隆贡献了大量的财富,更在生活上为这位老迈的皇帝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慰藉,成为了乾隆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依靠。书中对和珅与乾隆之间微妙关系的刻画,充满了权力、情感与利益的交织,让人不禁思考,在帝王之家,君臣之间的界限究竟有多么模糊。这种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探索,让我对“好”与“坏”的简单评判产生了质疑,并开始审视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枝末节。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能够引人深思,甚至会反复回味的佳作。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放下书本,思考书中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例如,在读到成吉思汗如何激励士气时,我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现代企业管理中关于团队建设的理论;而在读到曾国藩如何处理内部矛盾时,又会联想到一些人际关系学的知识。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从书中汲取了更多超出历史范畴的智慧。作者的笔触细腻,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细节,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求知欲,更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运作机制的思考。我从中看到了权力的运作,看到了智慧的闪光,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看到了历史的沧桑。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不同的时代、一个不同的人物,而当这些窗口汇聚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例如成吉思汗在草原上的豪情万丈,曾国藩在书房里的沉思,刘伯温在宫廷中的睿智,以及和珅在帝王身边的谨慎。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展现在我的眼前。

评分

如果说这套书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可能在于它所涉及的篇幅有限,无法将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都讲得更加淋漓尽致。但是,正是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反而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探究这些人物和时代的兴趣。我相信,这套书只是一个引子,它能够点燃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并引导我去阅读更多相关的书籍。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对那些影响过中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我期待在未来能够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更多有趣的灵魂和故事。

评分

《帝王师刘伯温》这本书,则让我领略到了智慧的光芒是如何在乱世之中指引方向的。刘伯温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神秘而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而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神话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名谋士的真实经历和卓越才能。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刘伯温的战略思想、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历史走向的深刻影响。我惊叹于他能够未雨绸缪,在早期就预见到时局的动荡,并为朱元璋规划出一条统一天下的道路。书中关于他如何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如何化解危机,如何识破奸计的描写,都让我拍案叫绝。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刘伯温一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仅仅是一位辅佐帝王的智者,更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和传承的文化巨匠。他的智慧,超越了单纯的权谋,更包含着一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盼。

评分

这套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四位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在通过他们的经历,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发展演变。我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权力结构、文化思潮,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走向。作者在叙述时,往往会穿插大量的背景信息,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述和珅的崛起时,作者详细介绍了乾隆皇帝的统治风格、官僚体系的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这使得和珅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作者的专业性感到非常钦佩。书中引用的史料严谨,分析鞭辟入里,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作者在解读这些历史人物时,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这种尊重读者思考过程的写作方式,让我非常欣赏。例如,在分析刘伯温的政治策略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他的具体行动,还深入剖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各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及这些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历史人物的视角。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也贯穿于字里行间。

评分

这套书的结构安排相当巧妙,并非简单地将四位人物的生平事迹罗列出来,而是通过一种巧妙的对比和呼应,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形成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读完成吉思汗的雷霆万钧之后,再看曾国藩的稳扎稳打,会有一种从宏大到细微的视角转换,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领导者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而刘伯温的运筹帷幄,又与和珅的帝王心腹之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以天下苍生为念,一个则深谙帝王心理,但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结构上的设计,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在不同人物的故事中,领略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一本书之间都仿佛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能够串联起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理解。

评分

当我翻开《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的扉页,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不像那些激昂慷慨的历史解读,而是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作者对曾国藩的解读,没有过分拔高,也没有刻意贬低,而是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曾国藩。他并非天生的奇才,早期也经历过不少挫折,甚至被评价为“笨拙”。然而,正是这种“笨拙”,让他更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解决问题。书中详细描述了曾国藩如何通过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审时度势的策略,最终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力挽狂澜,组建湘军,稳定了朝局。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曾国藩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的描写所打动,以及他对部下的知人善任和激励之道。这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对自身优缺点的深刻认知。这种“慢”并非迟钝,而是一种稳健和厚积薄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