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捲上
九徵第一
體彆第二
流業第三
材理第四
捲中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識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觀第九
捲下
七繆第十一
效難第十一
釋爭第十二
附錄一
人物誌序
跋
序人物誌後
重刻人物誌跋
人物誌提要
附錄二
劉劭傳
劉曬傳
(譯文)
關於各種學術思想流派的職業區分有以下十二種:(人的天性既然生來不同,後天所學習的知識與積纍的經驗又各自相異,這些知識與經驗又如同大樹的枝條一樣有不同的走嚮和區彆,使之各有各的誌嚮與事業。)一是具有清正品德與模範節操的清節傢;(為人類高尚行為的模範。)二是善於製定各種法律、建立各種製度的法傢;(建立國傢大法,留下各種製度。)三是具有傑齣智謀、奇妙計策的術傢;(智慧與思想無邊無沿。)四是既具有清正品德,又具有法治纔能和傑齣智謀,並像國傢脊梁一樣的國體人纔;(清節傢、法傢、術傢三種纔能具備,並達到精純圓融的境界。)五是雖具有清正品德,又具有法治纔能和智謀纔能,卻並不精純,但尚可治理國傢、處理政事的器能人纔;(具有清節傢、法傢、術傢三種人物的纔能但並不精純。)六是具備清正的品德,但氣量不大,喜歡評論是非、褒貶人物的臧否人纔;(區分與辨彆大是大非。)七是雖不具備製定國傢各項法製的纔能,但在執行中卻能巧妙運用的伎倆人纔;(執行法製時能靈活運用。)八是遇事善於權變、機智萬分的智意人纔;(可以解決眾人的疑難之事。)九是具有卓越文筆,能留下韆古著述的文章人纔;(撰文記事以明韆占大義。)十是具備儒傢傳統、能傳聖人之學的儒學人纔;(掌握儒傢中庸之道和六藝的深邃內涵。)十一是能言善辯的口辯人纔;(在非常之時、重要之地思維敏捷,應對迅速。)十二是具備雄纔大略的雄傑人纔。(膽識和謀略超過眾人。)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1〕,是謂清節之傢,延陵〔2〕、晏嬰〔3〕是也。建法立製,強國富人,是謂法傢,管仲〔4〕、商鞅〔5〕是也。思通道化〔6〕,策謀奇妙,是謂術傢,範蠡〔7〕、張良〔8〕是也。兼有三材〔9〕,三材皆備,(德與法術,皆純備也。)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10〕,是謂國體,伊尹〔11〕、呂望〔12〕是也。兼有三材,三材皆微,(不純備也。)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13〕,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産〔14〕、西門豹〔15〕是也。兼有三材之彆,各有一流,(三材為源,則習者為流也。)清節之流,不能弘恕,(以清為理,何能寬恕?)好尚譏訶〔16〕,分彆是非,(己不寬恕,則是非生。)是謂臧否,子夏〔17〕之徒是也。法傢之流,不能創思遠圖,(法製於近,思不及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18〕,(務在功成,故巧意生。)是謂伎倆,張敞〔1〕、趙廣漢〔20〕是也。術傢之流,不能創製垂則〔21〕,(以術求功,故不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長於權者,必短於正。)是謂智意,陳平〔22〕、韓安國〔23〕是也。凡此八業,皆以三材為本。(非德無以正法,非法無以興術。是以八業之建,常以三材為本。)故雖波流分彆,皆為輕事〔24〕之材也。(耳目殊管,其用同功。群材雖異,成務一緻。)能屬文〔25〕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26〕、班固〔27〕是也。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乾事施政,是謂儒學,毛公〔28〕、貫公〔29〕是也。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30〕,是謂口辨,樂毅〔31〕、曹丘生〔32〕是也。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33〕、韓信〔34〕是也。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各抗其材,不能兼備,保守一官,故為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預焉。
〔注釋〕
〔1〕容止可法:儀容舉止可以效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雲:“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鏇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2〕延陵:春鞦時吳國公子,名季劄,為吳王壽夢第四子。季劄素有賢名,壽夢欲傳位給他,讓不受,乃立長予諸樊。壽夢死後,諸樊又讓位季劄,仍不受。國人非要立季劄為王,其棄室而耕,國人隻好放棄。季劄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市),故號日“延陵季子”。〔3〕晏嬰(?-前500年):春鞦時齊國大夫。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後,繼任齊卿,曆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代。
……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在於它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平衡點。我曾經嘗試閱讀一些早期對《人物誌》的研究專著,那些密集的古籍引文和繁復的學術爭鳴,常常讓我望而卻步,感覺自己像一個局外人,被厚厚的學術壁壘擋在瞭門外。《人物誌》的編者顯然深諳此道,他們巧妙地將紮實的文獻考據功底隱藏在瞭流暢的現代漢語敘述之下。在描述某位人物的生平時,他們會適時地插入一段精煉的背景介紹,解釋某個典故的準確齣處,但絕不會讓這些考據打斷閱讀的節奏。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曆史背景的讀者,也能毫不費力地跟上思路,理解人物行為背後的文化邏輯。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拿起其他工具書去查證某一個細節,但很快,我又會被這本書引人入勝的敘事張力拉迴到主綫。這種既能滿足資深研究者的“挑剔眼光”,又能愉悅普通愛好者的“親民設計”,實屬不易。
評分坦率地說,我對市麵上大多數“國學入門”讀物都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它們往往為瞭迎閤大眾口味,將內容過度簡化甚至“快餐化”,結果是隻留下瞭華麗的辭藻和空洞的口號。然而,《人物誌》的編纂理念顯然是站在瞭更高的維度上。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成功學案例,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曆史人物在麵對人生抉擇、道德睏境以及權力鬥爭時所展現齣的復雜人性與深刻洞察。我記得其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幾位在重大曆史轉摺點上做齣關鍵決策的士大夫,作者沒有簡單地褒貶其功過,而是細緻地梳理瞭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們內心的掙紮,乃至其決策對後世産生的連鎖反應。這種多維度、去標簽化的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傳統“英雄”和“賢者”概念的理解。它教會我,真正的“人物”塑造,是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過程,而非靜態的完美畫像。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引入,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傳記集閤,更像是一堂關於中國曆史哲學與個體命運的深度研討課。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國學經典:人物誌》的感受,那便是“精神的校準”。現代社會信息過載,價值觀的碎片化傾嚮日益嚴重,我們很容易在潮流中迷失自己。《人物誌》仿佛提供瞭一麵清晰的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那些穿越韆年依然閃耀著光芒的人格典範。這本書挑選的人物群體非常具有代錶性,涵蓋瞭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期的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傢乃至一些在特定領域做齣開創性貢獻的隱士。但重點不在於他們取得瞭多高的成就,而在於他們是如何堅守其核心的信念體係,即便是在逆境中也從未妥協。比如書中對某位在黨爭中屢遭貶謫的官員的描述,雖然篇幅不長,卻極富感染力,展現瞭他“不為五鬥米摺腰”的堅韌。閱讀這樣的故事,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砥礪和激勵。它讓我重新思考,在當下的快節奏生活中,我所珍視的原則和底綫究竟是什麼,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超越功利的價值參照係。
評分這部《國學經典:人物誌》的定價確實相當公道,考慮到它所涵蓋的深度和廣度,絕對是物超所值的一筆投入。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其精良的裝幀設計所吸引,封麵古樸典雅,內頁紙張質地優良,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道的是,排版布局極為考究,字體大小適中,段落劃分清晰,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古代文獻和人物事跡,通過這種現代化的視覺呈現,變得更容易被現代讀者親近。在內容組織上,編者顯然下瞭大功夫,他們沒有采取簡單的年代排序或地域劃分,而是似乎構建瞭一套獨特的敘事脈絡,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理解不同曆史時期、不同領域內傑齣人物的精神內核與時代貢獻。我特彆欣賞它在引用原文時所做的細緻注釋,那些旁徵博引的解釋,如同黑暗中的燈塔,照亮瞭許多傳統文本中隱藏的深層含義。對於一個業餘的國學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成為瞭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工具書”和“入門嚮導”,它成功地架起瞭古代智慧與當代生活之間的橋梁,讓學習和探索變得既嚴肅又充滿樂趣。
評分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知識體係構建”方麵的巧妙布局。很多人讀曆史人物傳記,很容易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孤立認知模式,隻知道A做瞭什麼,B說瞭什麼,卻缺乏一個宏觀的、相互關聯的理解框架。這部《人物誌》做得非常齣色的一點是,它在介紹人物時,會非常自然地將他們放在一個知識流動的網絡中進行考察。例如,在論述某位宋代理學傢的思想形成時,作者會迴溯到他早年學習的儒傢經典,並對比他與前代某位思想傢的觀點差異,甚至會提及當時對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吸收與批判。這種“網狀結構”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幫助我理清瞭國學思想發展的脈絡,避免瞭知識點的零散堆砌。它不是一堆孤立的人物小傳的簡單集閤,而是一幅動態展示中國文化精神演變的長捲,讓讀者在閱讀單個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間掌握瞭整體的時代背景和思想交鋒,是構建係統性國學知識體係的絕佳階梯。
評分論儉約第十九
評分京東圖書,值得信賴。買瞭很多圖書瞭。
評分非常好,快遞速度很快,非常值得一讀的書!
評分經典國學好書,印刷質量很好,版本也好,紙張還行,製作精美,搞活動買的也很實惠,原來在京東買書不多,依這次購物體驗可以多多買瞭
評分《唐李問對》是《唐太宗與李靖問對》一書的簡稱。全書因以李世民與李靖一問一答的形式寫成而得名。《唐李問對》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軍事著作,被稱為”兵傢之楷模,用兵之典範”。《國學經典:兵經百篇·唐李問對》一百字條,共分三部分。上捲智部,28字條,主講謀計的方法原則;中捲法部,44字條,主講組織指揮和治軍的方法原則;下捲衍部,28字條,主講作戰應注意的問題。其書雖名氣不能比《孫子兵法》,但卻是《孫子兵法》有益的補充和發展,很值得一讀。
評分國學經典,孫子兵法不錯,很經典,京東活動不錯
評分挺好,,,,,
評分還行吧,軍事戰略方麵的書看過戰爭論,孫子兵法,尉繚子,將苑。對比瞭一下,感覺都差不多。有些道理也就那樣,放置四海而皆準。
評分論君道第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