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并将被证明是*后一个。?
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他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此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个人从来没有以这样嶙峋的面目面对世界,世界也从来没有向我们展露出它如此峥嵘的色相。这是中国历目前*为孤绝的八格,少见而绝后。庄子有屈原的“大”,却似乎缺少他的决绝,缺少他的自绝于世界的惨烈。
●一个民族的情怀
历史何以成为散文(上)
历史何以成为散文(下)
道德文章
人在江湖
面向风雨的歌者
言语侍从与御用文人
冷幽默
听那历史的哭声
死亡与爱情
大地的歌声
建安烈士
生存还是死亡
良心何在
南山种豆
没安好心
迷者之歌
南方和北方的女人
感伤的青春
张若虚的夜晚
谁在台上泣千古
鹿门幽人
艺术囚徒
秦时明月汉时关
兴高而采烈
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
长安花
永州之野产异文
百年老鸮成木魅
无限夕阳
有人楼上愁
花开花落
天地词心
大众歌手
英雄泪
醉翁与他的亭
缥缈孤鸿
菊花与刀
野唱
浪子伟人
文化豪杰
不紧要之人
民间的三国
快意恩仇
西游去
欲与死
拍案叹世
人为什么堕落
繁华憔悴
天下一聊斋
心灵死亡
中国悲剧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目前众多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作者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力求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 鲍鹏山 著作鲍鹏山,安徽六安人,大学毕业后自愿支边,曾在青海师大任教十七年,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相关著作十多部。
面向风雨的歌者
二?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若从其具体主张上讲,实际上并不见得有多高明,这话定会让很多人恼火,但我恳求他们让我诚实地说出我诚实的看法。《离骚》的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这与荀子是一致的,荀子比较起孔、孟,特别强调这个“忠”。在孔、孟那里,“忠”的对象是普泛的,甚至更多的是指向一般的人际关系,“为朋友谋而不忠乎?”“忠恕”并称即是例证。而孟子,就其个性而言,那种对君主的“忠”,他是撇嘴表示不屑的。但苟子特别强调的就是对君主的“忠”。苟子比屈原稍晚,而且就呆在楚国,这是有消息可寻的。
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忠而见疑而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等
这本书原来是作为文学史写的,可是,它太不像文学史了,虽然让好多人爱煞,却也让一些人吃了惊吓。
好了,现在干脆就换个名称,叫它《中国人的心灵》,庶几可以避躲一些专业上的质疑。
其实,我的想法是:我们何必强做人师,动不动就给人传授自以为是的知识。我只是写出我的感受,与读者分享。
我骨子里认为,每一个读者,都有他自己的文学史。读者只是读者,抬得高一点说,是作者的衣食父母。就算你不这么认为,也万不要老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学生,他们好好地生活着,何苦受你的教诲来。
二十四年前,我在青海,和几个朋友自己编辑一本内部文学刊物,记得有一期的编后记上,我的句话就是:“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并且将被证明是一个。”
这就是我在文学史中看到的。我不研究文学史,我只体会那些过去了的人,留在文字中的心灵。
我只在文学的避难所中,寻找那些在此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作者的笔力十分雄健,他用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三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迁与演进。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时的深度。他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体的情感和理性,是如何被集体意识所塑造,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集体的发展。他对“集体主义”的讨论,并非简单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情感纽带、道德约束以及理性考量。书中对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融合”与“抵抗”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这种“既开放又保守”的特质,正是中国人复杂情感与理性判断交织的体现。我读到关于中国人在危机时刻所展现出的韧性与智慧时,深感振奋。这种韧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抗争,更是精神上的不屈,是深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性支撑和情感力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在数千年风雨中,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其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精神内核。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读完《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只是站在了冰山一角。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跳出宏大的历史叙事,将目光投向了最根本的人类情感和理性活动。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史学分期,而是以一种更为内在、更为精神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华文明的三千年演进。我特别喜欢他对“中庸之道”的解读,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平衡术,更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调和内心冲突的一种情感智慧和理性策略。他还对中国人的“乡愁”情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这种普遍的情感体验,上升到了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高度。书中对“孝道”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僵化的道德说教,而是将之视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和责任担当,是代际之间理性与情感的延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层次感以及其独特的光辉。它没有简单地歌颂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发掘和呈现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些共通的情感与理智的根源。
评分《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这本书,我真是爱不释手。打开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画卷。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深埋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内核,一点点剥开,呈现在我眼前。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对历代思想家、文学家、甚至普通人情感表达方式的分析。从孔孟的仁爱与礼制,到魏晋名士的纵情山水,再到唐诗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派,作者都能精准地捕捉到其背后潜藏的中国人特有的情感逻辑和理性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的探讨印象深刻。在中国文化中,“情”常常与“理”相伴而行,又时常处于微妙的张力之中。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而是细致地阐述了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复杂而又深邃的心灵世界。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与这些古老的理智与情感有着多么深刻的渊源。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对自身的情感表达和理性判断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仿佛拥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洞悉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之下的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轨迹。我特别欣赏他在梳理中国哲学思想史时的角度,他没有拘泥于某个学派的枝枝蔓蔓,而是从“理智”与“情感”这对看似矛盾却又密不可分的范畴出发,勾勒出了一个更为宏大且生动的中国精神图景。比如,他谈到儒家的“仁”,不仅仅是道德规范,更是中国人情感维系社会关系的核心;他解析道家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理性认知和情感寄托。我最受触动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甚至是民俗风情巧妙地联系起来。读到关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乱世中的内心挣扎,或是在太平盛世里的精神寄托时,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呐喊,感受到他们情感的起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人并非总是压抑情感,而是拥有独特的、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并且这种方式深深地根植于其理性思考之中。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化中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发现其背后蕴含着多么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和情感力量。
评分这本《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真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优雅且富有感染力,他将枯燥的历史哲理,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我特别喜欢他对中国人“矛盾心理”的呈现,比如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又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渴望情感表达的同时,又习惯于内敛克制。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矛盾视为缺点,而是将其解读为中国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体现。他对于“面子文化”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虚荣,更是中国人维护社会关系、表达情感和理性考量的一种独特方式。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中国人“务实”精神的论述。这种务实,并非简单地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将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巧妙地结合,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道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人的心灵,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由无数层情感和理智交织而成的,充满了东方智慧的魅力。它鼓励我去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我所处的文化,并以一种更为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评分hao
评分不错,是正版。值得购买
评分不错,发货及时,下次还在这里买
评分看着很舒服,包装很到位,喜欢
评分还不错,纸质挺好的。
评分不错哦!
评分书的包装很好啊~~好
评分好
评分书很好,包装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